<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周林生/文</b></h1><h1></h1><h1> 50年代末,在中國笛壇上,異峰突起,青年笛子演奏家劉森以他獨特的充滿激情與新生活氣息的演奏,開拓了一條嶄新的藝術道路,在中國笛壇上獨樹一幟,創立了具有強大生命力與吸引力的演奏流派--劉森派。他演奏的《牧笛》、《山村小景》,《小放牛》、《山歌》、《云雀》、《霍拉舞曲》等,都已成為笛子獨奏曲中的精品。他用按半孔的方法來演奏有變化音的中外樂曲與用獨創的指法來演奏超吹高音的超群技藝,推動了中國竹笛演奏藝術的發展,他對中國竹笛演奏藝術的貢獻是有口皆碑的。</h1><h1><br></h1><h1> 在分析劉森演奏藝術特點之前,先簡略地分析一下傳統的南北二種竹笛演奏風格和特點。流行在廣大北方的,如內蒙,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區的笛子,用以演奏梆子戲曲音樂,二人臺音樂及山歌小曲等,高亢,嘹亮,風趣、熱情。擅長模擬戲曲唱腔與自然聲響,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吹奏有力,用氣較猛,舌頭技巧多,經常使用花舌、吐音,喉音等,指法上較多運用難度較高的滑音、歷音、剁音、飛指等,形成豪爽潑辣、特別富于生活情趣的北方竹笛演奏風格。</h1><h1></h1><h1><br></h1><h1> 流行在江南水鄉的笛子,用以演奏南方戲曲音樂,江南絲竹、江南小調等,醇厚圓潤,典雅秀美,具有典型的曲笛特色。用氣平和,均穩,舌頭動作少,指法上習慣運用顫音,疊音、贈音,打音等,形成與北方演奏風格截然不同的以雍容華麗,清新細膩著稱的南方竹笛演奏風格。</h1><h1><br> 劉森的演奏風格,是有別于傳統南北風格的一種新的竹笛演奏風格。<br><br>(一) 氣息<br> 1、氣顫音<br> 我們在欣賞了陸春齡,趙松庭、陳重等老一輩南方笛子演奏家的演奏后,常常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吹奏是如此的瀟灑柔婉,氣息運用是多么均勻平穩。他們的氣息線條基本呈水平狀(如右上圖a),正使用腹震音廈,氣息線條也保持相對的平穩,呈松弛的微波狀(下圖b),只有吹奏昆,曲的時候氣息線條較特別,是一種松弛的起伏幅度較大的波浪形線條(下圖c),與唱腔起伏一致,富有書卷氣。<br><br> 劉森在吹奏氣息上,較少用水平狀的氣息線條,而采用帶有一定密度的氣顫音,如小氣顫(下圖d),大氣顫 (下圖c)。因此,他的演奏充滿歌唱般的激情,扣人心弦。假如說南方竹笛演奏的氣息特點大都是平湖秋月風平浪靜的話,劉森的氣息更象江河波濤,激動翻滾。劉森歌唱般的氣頗音是他演奏風格的基石。<br></h1> <h1> 2.氣沖音,氣滑音<br> 南方竹笛在演奏中較少用氣沖音這個技巧。劉森的演奏中,氣沖音與指滑音緊密配合,產生的氣滑音極富歌唱性的藝術效果,豐富了竹笛的表現力。聽劉森吹笛,不如說是聽他“唱”更形象。氣沖音。氣滑音在氣頗音的基石上,在樂曲的句逗間沖滑,形成比氣顫音幅度更大的氣息線條(上圖f)。</h1> <h1> 劉森在《牧笛》的引子部分,成功運用了氣沖音與氣滑音的技巧(見譜例1),如果僅僅用指滑音來演奏,是要遜色得多。</h1> <h1> 3.高音,音色 <br> 南方竹笛在高音吹奏上,收小風門,加大嘴勁。高音是“扁”的。高音與低音在音色、音量上對比大。低音音量宏大,要求“松、沉”。高音音量較小,有“漂、遠”之感。這在江南絲竹演奏中尤為明顯。<br><br> 劉森吹奏的高音,風門相對放大,口勁并不很緊.高 音主要依靠底氣的強大支持來獲得。所以,他吹奏的高音是“圓的”, “豎起來的”。高音明亮,結實,穿透力很強,有直上云霄的感覺。在《山村小景》及簡廣易演奏的《牧民新歌》第四段宮調式中的高音,都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br><br> 劉森的演奏,音色象銀子般燦爛純凈,氣息如烈火一樣熾熱奔放。對于竹笛演奏說來,音色形成概念,氣息養成習慣,是較難加以改變的。</h1> <h1>(二) 運指<br> 劉森風格的第二個特點,就是他在繼承北方傳統的運指方法上又有許多獨創。<br><br> 1.指滑音,半孔音,超高音<br> 在劉森的演奏中,指滑音與氣沖音的結合是他運用的最具有特點的運指技巧。他常用的是上下圍繞本音的單滑與復滑音。在近代,劉森幾乎是第一個用按半孔來演奏帶有變化音的中外樂曲的,像《云雀》,《霍拉舞曲》等。在他演奏的《牧笛》中;第一個使用了超吹高音“5”的指法(三孔為5),并在出版的《牧笛》樂譜中將這種超高音指法公諸于世。從此,竹笛的音域從傳統的十六度(2—3)擴展到十八度(2—5),為竹笛的演奏與創作開拓了更廣闊的天地。<br><br> 2.彈跳音<br> 劉森的彈跳音運用很為復雜。他經常在圍繞本音的前后作類似“打音”的裝飾。南方竹笛的打音習慣上是單打。劉森除了單打外,還有雙打,或是更多的彈跳打音。他的彈跳音在氣沖音的配合下常常產生使人興奮的藝術感受。而這些似乎與他的執笛姿勢也不無關系。他執笛,手掌涵空呈握球狀,大拇指位于食指與中指下側,手指呈自然弧狀,松弛而靈敏。因此,他的手指可以在一瞬間像彈簧一樣一觸即發,彈顫多次,頻率很快。他的學生簡廣易在《牧民新歌》中較多地運用了這種彈跳音。</h1> <h1>(三) 運舌<br> 在劉森的演奏中,舌的運用也是他區別于其他竹笛演 奏風格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br><br> 1.吐音<br> 劉森的吐音很有特色。他的吐音顆粒感強,雙吐的. “T”與“K"的運用具有很好的獨立性與均衡性,在與手指運動的密切配合下產生富有彈性感的輕快跳躍的吐音效果。他當年演奏的《牧笛》《云雀》,《霍拉舞曲》中的片斷,直至今日仍具有很高的技術難度與訓練價值。<br><br> 2.點舌音<br> 在劉森的演奏中很不容易為人發覺的是他運用的點舌音,在《牧笛》慢板短短四小節中,十幾個音符就運用了十幾個點舌音。這種吹法,在其它竹笛演奏中又是絕無僅有的(見譜例2)。點舌音,有點像吹長笛一樣,每個音頭.都用舌吐一下,(劉森也吹過長笛), 但是,用“T",還是用“K",有微妙差異。用“T”比較直,而用“K”更含蓄;更富歌唱性。使用或不使用點舌音來演奏,樂曲的韻味有很大不同。尤其當演奏歡樂的小快板時更是如此。</h1> <h1>(四)流派<br> 簡廣易、黃尚元、李增光等,都是劉森演奏風格的傳人。尤其是簡廣易,他在劉森演奏風格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剛柔相濟的特色。他在《牧民新歌》、《山村迎親人》以及移植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中,豐富與發展了劉森的演奏風格,使竹笛的演奏達到了前所末有的水平,作為藝術流派,大都由一個源頭,通過口傳心授,在一定的地域之內,培養傳人,積累曲目。但是,一種流派形成之后,也容易成為一種“版式”,即用共同的技法重復演奏共同的曲目,千人一面,百管一腔。劉森雖然有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也積累了許多有特色的曲目,形成了一種流派,但他親授的弟子很少,而追求模仿他的演奏風格的人很多很多,不受地域,階層的限制。當人門結合個人的具體情況,學習了劉森演奏風格,特點,往往又會產生各不雷同的絢麗奪目的藝術光彩。<br><br> 內蒙歌舞團的李鎮,陜西歌舞團的張延武,山西閆宗佰,上海民族樂團的孔慶寶,上海舞劇院的戴金生,黑龍江歌舞團的周勇,二炮文工團的武長青等等,都在自己的演奏中揉進了劉森演奏風格的特色并獲得成功。這種情況在竹笛演奏流派的形成發展中也是少見的。<br><br> 劉森在十年動蕩之中退出笛壇,對于廣大笛子愛好者來講是一件極婉惜的事。但值得欣喜的是我們在樂團的指揮臺上又見到了他的身影。他在演奏這支表現力更豐富的 “笛子" (樂團)時,一定會發出獨特的藝術光彩來。</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丁酉重陽、重聽劉森笛曲有感】</b></div> 牧歌~劉森笛曲中的絕品。演奏無與倫比,作品極富創意。<br><br> 同主音轉調,E羽轉E徴再轉E羽。是目前笛曲作品中絕無僅有的。<br><br> 聽劉森的"信天游"有感。<br> 老一輩的笛曲~唯美。現在的笛曲不敢恭維,大多不美。<br><br> 劉森演奏的笛曲《送公糧》。這是原黑龍江歌舞團二胡笛子演奏家周勇的作品,五十年前我們就有過交往,都曾整日迷醉于劉森的笛曲之中而不可自拔。<br><br> 《牧笛》~劉森登峰造極的代表作,無法攀登的劉森笛藝"珠穆朗瑪頂峰"。<br>不信?試試呀!<br><br> 李白以后無李白,劉森以后無劉森。 <br> 技術可以學,天賦、氣質、素養永遠無法復制。</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科技|
图木舒克市|
邮箱|
翁源县|
淮阳县|
托克逊县|
米脂县|
田林县|
本溪|
博野县|
哈尔滨市|
沁阳市|
碌曲县|
阳城县|
闻喜县|
临潭县|
谢通门县|
曲阳县|
甘肃省|
西乡县|
雷波县|
巴南区|
内乡县|
开封市|
滁州市|
通化市|
大埔区|
沅江市|
三门峡市|
会理县|
浦北县|
崇州市|
邓州市|
镇安县|
瓦房店市|
聂拉木县|
威宁|
双城市|
扎兰屯市|
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