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刀耕火種是古代的一種耕種方法,把草木燒成灰做肥料,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肥沃、松軟。不用下基肥、不用翻地即可播種。一般種植一、兩年再易地而種。較之茹毛飲血,刀耕火種則進化了一大步。若每年焚燒山林會對大自然造成傷害,這種最原始的耕作方式現在基本上不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0多年前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皖南山區,看到當地村民仍有焚燒山林種植的習慣。我經歷過一次刀耕火種,感覺與原始的耕作方式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當地村民并不依賴于刀耕火種生存,只是每間隔三年,有選擇性地、小范圍地燒一次山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實施砍山燒山只為種芝麻,靠山吃山呀!我生活過的上石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副業是竹、木、柴、炭、茶……油菜種的少,每年都要種芝麻,農民用生芝麻去油坊兌換生活必需的菜籽油和芝麻油。種的芝麻自產自銷,用量不大,山區山多地少,種芝麻自然選擇山地。</p> <p class="ql-block"> 芝麻是高等油料農作物,用原始種植方法產品顆粒重、出油率高,且口感好、粒粒香濃。芝麻附加值雖高,但種起來挺費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里人對自己的山場了如指掌,總有那么一些朝陽的山體長不出什么參天大樹,年復一年都是些低矮的灌木叢,隊里燒山種植自然將目光鎖定在這樣的山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是組織人手砍山,將綠山剃成大“光頭”。芝麻屬于喜溫農作物,一般90天一季,冬末砍山,待木柴干透了,夏初燒山播種。砍山是個苦差事,刀刀用力,要穿上質地好、不易被雜刺劃破的衣服才行。一蓬蓬的亂刺很難對付,稍不留神,好好的衣褲就被劃上一道大口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在看來,牛仔衣最好,只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沒有厚實耐穿的牛仔服,所以山里人的衣服總是補丁摞著補丁。一身衣褲越補層數越多,越補越“暖和”。至于形象問題,當年的山里人似乎有這個概念,盡可能地將衣服補的整齊、補的好看些。</p> <p class="ql-block"> 一天山砍下來,胳膊又酸又脹,頭發蓬亂、衣服破損,臉上手上總有劃痕。當地村民都怕砍山,說是掙的工分還不夠衣褲費。只是若不砍山,芝麻從哪兒來?田地少不說,田地種的芝麻哪能與山上產的芝麻相媲美?累歸累,收工時每人還捎帶木柴回家,知青也一樣,揀粗的扛回去燒火做飯,一日三餐,木柴消耗量很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兩個月后,山上砍倒的雜木經風吹日曬由青轉黃,已自然干透,點火燒山、種芝麻的時候到了。每逢此時,生產隊長首先安排人手砍火道,以避免燒山時飛舞亂竄的火苗殃及相連的山林。讓有經驗的老社員看準風向點火,干柴烈火,一經點燃火勢迅速漫延,眨眼功夫即成一片火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得燒山那天隊里勞動力全部到場待令,盡管火道很寬,風向也是看了又看,可風助火勢、烈焰沖天,跳躍的火星還是引燃了相連的山林……于是,眾人在隊長的指揮下趕至遠些的地段砍新火道,用以阻隔山火向更遠的山林延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個個跑的血奔心,來不及歇口氣即揮刀砍山,心急、手快,沒人偷懶,萬一風卷著火撲過來,萬一人跑不脫身陷火海……想歸想,沒人臨陣脫逃。</p> <p class="ql-block"> 大家齊心協力好不容易完成了一條足夠寬度的防火道任務,終于松下一口氣,人員全部撤離。誰知風向回轉,大火并沒往這邊燒過來,山火自滅,大伙白忙活了一場。也沒什么好報怨的,放火燒山風險大,未雨綢繆,當時的情況必須砍火道防患于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體自然傾斜、排水良好,適合栽培芝麻, 草木灰富含鉀、鈣、磷等有機元素,是種植芝麻的優質天然農家肥。經過大火燃燒過的土層無菌、蓬松,撒上種子即可出苗。婦女隊長是生產好把式,由她播種出苗相對均勻,產量亦高。婦女隊長還是知青生產上的指導員,我們跟著她學到很多生產技能。除了指導生產,知青小組還有政治上的輔導員,生活上的管理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約一個月后,婦女及弱勞力上山為芝麻間苗、拔草。按照要求第一次間苗植株保持5寸間距,留大去小、留強去弱。即使幼苗長勢良好也要忍痛拔掉一些,土層肥沃,若風調雨順,植株長起來很快,分枝多了擠在一起莊稼長不好。</p> <p class="ql-block"> 一季芝麻只需除草、間苗兩次。二次間苗要求保持一尺間距,此后無需再打理。隨著氣溫的升高,植株一路瘋長,待到現蕾、開花,主莖粗壯節節攀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看著大半人高的桔桿上密布的芝麻夾一個個結實飽滿,莊稼人心里樂呵呵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芝麻八、九成熟即進入最佳收割期,若等到植株泛黃完全成熟收割就晚了。那時夾殼會自動炸開,芝麻粒會蹦落到泥土里一無所獲。后熟期在庫房、曬場進行,粒粒歸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下足夠的種子,收獲的產品按戶分配到人。烏黑的芝麻,汗水換來的,用手觸摸爽爽的……將兌換成一瓶瓶的食油。炒菜時油多油少口感是不一樣的,無油菜也吃過,叫紅鍋菜,鍋燒熱了,菜、水、鹽同時下鍋。炒出來的菜干巴巴的,長期吃無油菜臉上也干巴巴的。那些年,只巴望著多分些芝麻,炒菜時能多放些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換油,留下一部分炒熟加工成粉,拌入白糖包湯圓,又甜又香的大湯圓我們一次能吃很多很多。豐收的日子,莊戶人家會多存放一些芝麻,春節做芝麻糖、麥芽灌心糖、糯米粑粑……</p> <p class="ql-block"> 為了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我們隊的刀耕火種一般持續三年。第二、第三年仍然種芝麻,顯然,第二年產量遠遠低于第一年,后一年尤其低,真正意義上的廣種薄收。盡管如此,產出遠遠高于投入,遠遠高于種子數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經過三年種植,土地養分除了農作物吸收,還有雨水沖刷,使得由焚燒植被留下的灰分營養元素消耗殆盡,沒必要再種芝麻了。接下來種植對土壤要求不高的桐子樹、松樹。亦可自然還原成灌木林,七、八年之后再實施刀耕火種。 由于山地多,適當從事這種原始耕作對原生態山林不會造成多大傷害,并不是頻繁、大面積地焚燒、種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說,目前山村山場劃分到人。一家一戶,沒能力、鄉政府亦禁止刀耕火種了。新石器時代沿襲下來的、落后的生產方式只能停留在人們的記憶里,而濃郁的芝麻香味仍久久地回味著!</p><p class="ql-block"> 知青歲月里,難忘曾經的刀耕火種、焚山種芝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網友偏愛紫色留言</p><p class="ql-block"> 也許艾林老師的書桌里保留著知青歲月里的照片,盡管是黑白的,盡管已經泛黃卷角,但它永遠清晰的印在艾林老師的腦海中。綠山被剃成光頭,多么形象的比喻,繼而聯想到了原始的刀耕火種。一粒小小的芝麻,一滴醇香的芝麻油,成為艾林老師最美好的回憶。看了艾林老師的知青歲月篇,沒有一絲一毫的抱怨,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表達著對特殊年代的情感,滿滿的正能量!我們應該捫心自問:如果換作是我,能做到這樣?灑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老同學一粒沙留言</p><p class="ql-block"> 在艾林細膩的講述中,回憶起當年自己收芝麻的場景:曬干的芝麻一捆捆整齊的排列在谷場上,一手倒抓起一捆,一手用棒槌敲打,黑黑的芝麻粒伴著腐朽的碎葉下雨般地落在舊床單上。艾林文中對刀耕火種場景的生動描寫,在我眼前展現出了一個遙遠的、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使原本已經模糊的記憶清晰起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部分圖片來自皖南山區當年插隊落戶所在地區攝制組,致謝!</p> <h3> 燃燒中的山林很難撲滅</h3> <p class="ql-block">返鄉回城工作了,笑的多甜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郴州市|
贵州省|
北流市|
米林县|
洞口县|
馆陶县|
隆德县|
弥勒县|
抚州市|
河津市|
阜城县|
大厂|
太康县|
邯郸县|
山西省|
和顺县|
牡丹江市|
宝鸡市|
拜泉县|
卢氏县|
商洛市|
大同县|
铁岭县|
泰安市|
大关县|
尉氏县|
德钦县|
通州区|
盐城市|
洛阳市|
丽水市|
武宣县|
江油市|
大姚县|
肇庆市|
阆中市|
嘉黎县|
苗栗县|
新闻|
竹北市|
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