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順德位于廣東省的南部,東連廣州市番禺區,北接佛山市南海區。順德美食歷史悠久,俗話有說“吃在廣東,廚出鳳城。”我們行走大街小巷尋覓一份愜意的順德飲食文化……途經三次這外表看并不很起眼古建筑群,三顧碧江金樓讓我慢慢地產生了興趣了解“碧江金樓”的前世與今生……途中感謝我的先生與同行好友相伴支持。</h3> <h3>碧江金樓位于佛山市順德區北滘碧江,屬明清時期建筑,已有幾百年歷史。金樓古建筑群由泥樓、職方第、金樓、南山祠、見龍門、亦漁遺塾、慕堂祠、磚雕大照壁和三興大宅等等多座建筑組成。集中了宅第、祠堂、書齋、園林等功能,保留著干打壘、蠔殼墻、水磨磚、“鑊耳山墻”等等嶺南特色的古建筑實物。</h3> <h3>這是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碧江村的金樓,人稱碧江金樓,百年前就有這么一段金屋藏嬌,紅袖添香的往事……</h3> <h3>晚清時期,慈禧的干女兒、清末響當當的尚書、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戴鴻慈的女兒戴佩瓊下嫁碧江蘇丕文,據說戴小姐不僅有沉魚落雁之容,更有知書達理之才,琴棋詩畫樣樣精通,典型的大家閨秀。</h3> <h3>蘇家當然也不是普通人,蘇丕文時任清朝兵部職方司員外郎,位居三品,但能娶到軍機大臣的女兒肯定滿心歡喜,蘇家對戴佩瓊也格外寵愛有加,將她安置在金碧輝煌的金樓之中,從此才子佳人,紅袖添香,一段“金屋藏嬌”的故事成為佳話。</h3> <h3>一樓中堂有一口徑僅為28厘米的陰井,以五行學說中水能克火的意念,與樓頂的藻井對應,達到對“克火”的作用,金樓里木雕居多,以防范火災作用。</h3><h3>劉醫生觀察口井如:“望、聞、問、切”,參觀一座古建筑如似工作細致入微。</h3> <h3>金樓原名賦鶴樓,是碧江蘇氏望族職方第中的藏書樓,以精美的木雕裝修飲譽海內外。一樓的中堂倒也中規中矩,除了有些金飾花紋之外,也不太引人注目。</h3> <h3>“紅袖添香,碧紗待月”,門上的金飾詩文也體現了主人的品位。</h3> <h3>從樓梯開始你就能逐漸感受到金樓的奢華</h3> <h3>金樓二樓的裝修布局,取意于珠江游船紫洞艇,而雕刻的題材都是中國最傳統的吉祥之物,藝術風格又吸取西方文化,體現了嶺南文化的兼容并濟。</h3> <h3>細看金樓你會發現金樓的精華并不是炫目奪眼的黃金裝飾,卻是金碧輝煌下鬼斧神工的木雕。</h3> <h3>木雕題材多取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歲寒三友”、“松鶴延年”、“蘭桂騰芳”等,還有斗笠漁翁、丫髻小童、浣衣少女等人物造型,施以泥金、足金貼面,使得雕刻顯得通透明亮而富麗堂皇,雖經百年,仍金碧輝煌。</h3> <h3>一刀一鑿,一絲不茍,數百年后,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工匠們的敬業與執著,數百年前,一絲不茍的“中國制造”是國外皇親貴族追逐的對象,而時至今日,那玲瓏精致木雕更讓人心馳神往!</h3> <h3>古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四大美人。</h3><div>今有:春竹夏蘭秋菊冬梅,結伴同游。</div><div>???????????????</div> <h3>導游解說:金樓保存哄原好有賴于文革時進駐順德的軍醫軍宣作宿舍居住,而現在金樓面積只是原貌的面積五分之一。</h3> <h3>碧江金樓所有的木雕均十分精美細致,你能發現很多傳統的中國吉祥紋飾。上面貼上一層金箔后,一入此室,便有一種富麗堂皇卻不失華貴雍容的感覺。</h3> <h3>金樓的家具、木門窗、木屏風大多是采用紋理細密光滑的酸枝木所造,酸枝木在經過刮磨后,表面如同鏡面一般光彩照人,觸摸起來質感細滑清涼,從視覺和觸覺上都能感覺到一種深厚含蓄的美感。</h3> <h3> 金屋藏嬌,紅袖添香,多令人神往的境界。紅袖添香夜讀書倒也不難實現,運氣好的貧苦書生都有可能做到,但金屋藏嬌絕不是一般人能辦得到的,而既有能力金屋藏嬌,又還能靜下心來紅袖添香苦讀的,在今人的想象中,恐怕世間也是少有。</h3> <h3>乾隆年間的濃墨宰相劉墉、淡墨探花王文治都曾登堂入室,與金樓的主人切磋琴棋書畫,共敘風花雪月。</h3> <h3>時光荏苒,其實我很想知道生逢了亂世的蘇先生和戴小姐在民國或者49年后境遇如何……時至今日,曾經沉魚落雁的戴小姐早已作古,只留一座金樓依舊,很有些“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觸,后人感慨金樓耀眼奪目之余,已經沒多少人了解曾經發生在這座金樓里的那段金屋藏嬌、紅袖添香故事了。</h3> <h3>四扇書櫥門板上刻著清代四大書法家的墨寶,樓梯不起眼處是清朝知名宰相劉羅鍋劉墉的墨寶,“翰墨丹青事事妍,湖山佳處寄才賢。幾回禪院花爭發,一夜山堂月正圓。”劉墉對金樓如此推崇,足見他與主人交情不薄,志趣頗合,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金樓主人的社會地位可見一斑。</h3> <h3>初哥學藝,錄像:碧江金樓</h3> <h3>站在金樓二樓,可見隔巷有座兩層樓的青磚鑊耳屋,原來它叫“守清屋”,是昔日從順德大良一家望族龍家“嫁”到蘇家的一位“守清嫂”所居住的。</h3> <h3>“守清屋”何謂“守清”?據說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活人“嫁”給早殃的男孩。由于小時雙方父母定了親,尚未成親時男方就去世了,但女方依舊“嫁”到夫家并長期生活在那里。另一種則與“自梳女”有關,順德是“自梳女“多,自梳女”是指把貞潔看得比生命還重且對正常婚姻不感興趣甚至有心理障礙的終身不嫁女子,但封建社會,不出嫁不能入祠堂,就衍生出一種名義上出嫁,實質上獨立生活的“守清”。不管哪種“守清”,都是摧殘人的婚姻方式。再看老屋,油然而生一種清冷孤寒,這吃人的習俗在順德竟存在了兩三百年。</h3> <h3>趟攏</h3> <h3>清代后期,職方第內修起一所家塾“亦漁家塾”,它見證了蘇家崇文重教、重視耕讀的家風。家塾內保存著宣統皇帝老師溫肅以及同邑進士鄉儒批改的學童習作真跡,讓人恍若看到蘇家子弟勤學苦讀之景。</h3> <h3>聯方第大廳</h3> <h3>整個宅第屋宇成片。蘇丕文生前曾總結自己一生為官做人之道,在大宅中留下“家訓箴言”以示子女:在職方第進門的牌坊門額外部和內部,分別鐫刻著《易經》中“視履考祥”以及“退讓明禮”。八個大字儒風撲面,道出蘇家謙和內斂、低調做事的家訓。</h3> <h3>退讓以明禮。一切應遵守規范,不該是你的東西不要去爭……</h3> <h3>兩條精致細膩的石雕金魚原來是排雨水口</h3> <h3>視履考祥”,語出《易經》。《履卦·上九》云:“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履”為鞋子,引申為自己走過的路,亦指人生之路。“祥”為外界所呈現出的吉兇之兆,引申為即將應對的前程。“視履考祥”,意思是說,處于人生艱難跋涉之途的君子,應該經常檢視自己所走過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現的新情況。</h3> <h3>蘇丕文修建的大宅僅僅是碧江蘇氏數百年“詩禮之家”的一個縮影。從碧江蘇氏的始祖蘇紹箕官至武階正一品,到其子、碧江蘇氏開基祖蘇世矩的兩個兒子蘇之才、蘇之奇雙雙登科進士。碧江蘇氏的先祖定下家規敦促兒孫勤耕苦讀。</h3> <h3>從宋代隆興元年到寶祐四年的90多年間,碧江蘇氏出了5名進士,其中4位領了五品以上的官銜。他們告老還鄉后,陸續營建宅邸居所,修建祖祠。出資帶動遷居碧江的鄉親致力墾殖,圍墾造田,碧江大規模建村的帷幕由此拉開。</h3> <h3>鑊耳山墻</h3> <h3>照壁磚雕、"鑊耳山墻"等等嶺南特色的古建筑實物</h3> <h3>精雕細琢,鬼斧神工。</h3> <h3>原貌沒有裝飾的木雕</h3> <h3>樓閣窗戶</h3> <h3>精致的窗花</h3> <h3>各個時期的牌匾記載著歷史</h3> <h3>這些牌匾都很隨意的被置放于空蕩蕩的古屋中,沒有金樓的奢華,只有歷史的沉淀。</h3> <h3>磚雕</h3> <h3>方,圓柱的西式建筑</h3> <h3>蠔殼墻</h3> <h3>小花園</h3> <h3>村心大街</h3> <h3>后花園的長廊下,23.8米×1.5米的巨型鑄銅壁雕《碧江廿四詠》講解員為我們解說:真實地記載了100多年前碧江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堪稱為碧江的“清明上河圖”。<br></h3> <h3>壁畫</h3> <h3>重修的金樓后花園不到原來的五分之二大,但荷塘優雅的蓮花還是格外引人注目。</h3> <h3>景名古宅生輝,意在讓濃郁的歷史氛圍更貼近現代人的審美觀。</h3> <h3>花開爭艷,嬌脆欲滴……</h3> <h3>帶著懷古的幽情,迎接它的是如詩如畫流光溢彩的晚霞。再到后花園中,看著滿池荷花,泡一盅清茶,那回廊待月的意境,遙聽鶴鳴的情思,更能讓人忘卻塵世的喧嘩……</h3> <h3>瞧!樹上柿子果實累累。壓得樹枝都彎下來。</h3> <h3>小橋流水,花園瀑布</h3> <h3>第一次認識的籠子花,花在樹干上長出來的。</h3> <h3>一群建筑外表看并不很起眼,但進到里面才發現的確名副其實,建筑的門窗都是鏤雕鎏金,金碧輝煌,豪華中也不失品味。房子周邊有一個大花園,亭臺樓榭,古樹名木俱全。值得一去。</h3> <h3>碧江金樓古建筑圖</h3> <h3>精致窗雕</h3> <h3>古代的消防設備</h3> <h3>古巷</h3> <h3>感謝欣賞.</h3><h3>碧江金樓古筑群:簡介來源網絡.</h3><h3>手機隨拍:怡.知了.朵華.</h3><h3>錄像:怡.</h3><h3>編輯:怡.</h3><h3>退休生活~美篇日記(6)</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手房|
铁岭县|
军事|
巩义市|
新晃|
石首市|
塘沽区|
通化县|
桂林市|
台中县|
卢氏县|
合山市|
祥云县|
景东|
凉城县|
孝感市|
麻栗坡县|
苗栗县|
宁城县|
南平市|
綦江县|
尖扎县|
杭锦后旗|
上饶市|
渝北区|
林芝县|
达拉特旗|
高雄县|
隆子县|
宜宾县|
淳化县|
吉首市|
德格县|
日土县|
临颍县|
兴和县|
墨竹工卡县|
叙永县|
文昌市|
闵行区|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