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昨日爬山,計劃線路:小竹林——石蓮洞——石臺寺——礱心庵——太廟。由于大家的齊心協力,都順利的爬上了向往已久的"石蓮洞",在石臺寺吃完午餐稍加休息,繼續前往礱心庵,從石臺寺到礱心庵、太廟這路我是不熟的,由于突發情況,原定的二個向導都不能來,還好有利忠"救場",利忠雖去過礱心庵,但還是不熟,走了好一會兒都未能尋見"礱心庵",此時也有些納悶、著急,似乎感覺已過了礱心庵,即叫大家原地休息,我、利忠、老沈、方校長、張根生回頭尋找,到達來時走過的芭蕉地茶山處,利忠向南找,我和老沈再往原路回找,都未能找到礱心庵,我們5人都又回到芭蕉地茶山處,都說未發現。</h3><h3> 都說礱心庵在路邊就能看到,為什么找不到呢?我心有不甘,繼續邊尋找邊觀察,突然發現遠處的崖壁上有一排整齊的厥類植物,引起了我的注意,感覺有人工打鑿的排水槽,我立即朝這巖壁爬去,到達崖壁下,見一座纖纖秀美的石拱門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對我說:"你怎么現在才來?我等你很久很久了",我興奮不已,喊他們上來,老沈離我近,很快就上來了,一起觀看,石拱門高約2.5米,寬約1米,門楣上"悟境軒"三字清晰可見,左右兩邊各有一排小字,左邊是"石庵立",我和老沈分頭繼續尋找,我往西,老沈往東,在離"悟境軒"石拱門西側30米處,發現有一條巨石夾峙,約1米寬的古道,在古道中可見地上倒塌的另一石拱門圓門頂,圓門頂上刻著"石三間"三個大字,目前考慮"石三間"拱門是扼守這古道的一座石門;石門邊一"窩窩頭"形巨石,高約5米,被開鑿出了一條80厘米寬的石階,直達頂部,"窩窩頭"頂被人為鑿平,約有7、8個平米,古時候應該還有個亭子,在這個臺子上品茶、賞月、讀書、撫琴真是一絕佳之地。</h3><h3> 目前觀察,整個建筑應該是個"山莊"規模,我暫且稱"悟境山莊",整個山莊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悟境軒"石門部分應該是山莊的后花園,山莊的正門應該是朝向芭蕉處(北)。</h3><h3> 回來后想從書中查到有關此"山莊"的記載,但未看到,此山莊何人出資修建、何時建造、山莊真正的名稱、做何用途,有待進一步考證,對此有興趣的驢友,可以約約,前往一探究竟。</h3><h3> 回到大家休息地點,告訴了我們的新發現,感興趣的還不少;招呼大家向太廟前進,沒想到沒走多遠,利忠就看到了"礱心庵",這也許是老天的安排,有意讓我們來發現她——悟境軒,讓這隱藏在山中的明珠重現輝煌,讓這纖纖秀美的少女重放光彩!</h3><h3> </h3><h3> 纖纖秀美的石拱門</h3> <h3> 悟境軒</h3><h3><br /></h3><h3> 513戶外秉承"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思想,本著有美景共欣賞,有快樂共分享的原則,公布了"悟境軒",悟境軒定會吸引武夷山驢友前來,請各戶外群及驢友多多愛惜,輕柔一點,她的纖纖身材受不得重力,幾百年來都未倒下,不要因為我們的"愛??"受到傷害,拜托了各位!??????</h3><h3><br /></h3> <h3> 姐夫站在這里好帥,要是換成小姨子打著扇子就更美了!</h3> <h3>"石庵立",不知道中間這個字是不是"庵"。</h3> <h3>我還沒想出來干什么用的,你知道嗎?</h3> <h3>石三間</h3> <h3>感覺是拱門上的一部分,或者是另一個石拱門。</h3> <h3>通往"窩窩頭"頂端的石階。</h3> <h3> 方校長一位充滿活力的戶外人,很值得我學習。</h3> <h3>在兩巨石夾峙的古道中合影留念。</h3> <h3>好像是山門的石柱,長約3米。</h3><h3><br /></h3> <h3>山門前的芭蕉</h3> <h3>大家在石蓮洞前合影</h3> <h3>途中</h3> <h3><br /></h3><h3> 石蓮洞大約在唐文德元年(888)后建,建造者是石臺寺的僧人;曾有多位石臺寺的禪師在此洞中閉關修煉。《武夷山遺產名錄》記載:石蓮洞又名小金雞洞、小天車架,位于蓮臺北,清風澗東岸石臺半崖。石臺南北橫亙約200余米,高70余米。巖壁西向,布滿沿橫向節理侵蝕而成的大小水平巖洞,石蓮洞為其中最大的一條巖洞,長約30余米,洞內有古崖居建筑。與丹霞嶂崖居遺構不同的是,丹霞嶂的建筑為木質,洞外不設墻,在山下用望遠鏡可觀察洞內的建筑結構,而這里的崖居則用墻封住洞口。墻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部石砌墻,南部夯土墻,封住洞口,南北墻上各留一窗。兩部之間留有石門相通。巖下無路可上,巖上也無路可下,不知洞內情況。一股山泉從巖頂飛瀉而下,在洞前形成一條水簾。</h3><h3> 此次登山一行41人,從小竹林進入。</h3> <h3> 以往許多驢友來到石蓮洞,只能望洞興嘆!自從513戶外在門口掛上鐵鉤,許多驢友已實現了進洞的愿望。</h3><h3> 此時 兩位高工正在固定繩梯,為隊友進洞做準備。</h3> <h3>經觀察感覺其它洞里還存留人工遺跡。</h3> <h3>坤建你最幸福了,這么多美女為你保駕護航。</h3> <h3> 礱心巖位于山北清源巖北側,太廟村南面。海拔351米,有東西兩巖相峙,圓頂、圓身,極似古時用于稻谷脫殼的谷礱之心,直立渾圓,故名。西側一巖半腰有礱心洞,礱心洞為天然風化巖洞,洞寬28米,深13米,高4米;洞內有礱心庵遺址,現已無香火,建筑嵌洞中,留有石基、夯土墻,橫排4間建筑,大門東側有就石打鑿的平臺、石臼,等等,庵廢后,曾辟為鄉民居屋,現居民已遷出。</h3> <h3> 此次礱心庵的無心之錯,才有了"悟境軒的發現,正所謂:"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h3> <h3> 附: </h3><h3> 513戶外書站</h3><h3> 近些年,戶外運動愛好者呈爆發式的增長,許多驢友已不滿足對武夷山已有的認知,想通過實地和書本對武夷山更深入的了解,但苦于沒有理想的向導和更專業更廣泛的書籍,由于手頭藏書有限,所能了解的武夷山也就不夠全面,武夷山戶外運動俱樂部(簡稱:513戶外)以此為契機,成立"513戶外圖書站",專門收集有關武夷山的書籍,通過"書站"把大家手中已有的圖書串連起來,然后交換閱讀,以便驢友們更深入地了解武夷山,目前通過俱樂部成員個人及其他單位募集,書站藏書已有100多冊有關武夷山的書籍,希望有富余藏書的個人、社會組織踴躍向"513戶外圖書站"贈書,任何有關武夷山的書籍我們都要,513戶外全體隊員將萬分感謝!謝謝??!</h3><h3> 513戶外圖書站地址:武夷山市武夷新村281號。聯系人:潘維祥。電話:13859392256。 0599—5304468。</h3><h3><br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淀区|
慈利县|
阜新|
宁德市|
西平县|
绵竹市|
七台河市|
仲巴县|
屯昌县|
长治县|
沿河|
阜新市|
林州市|
龙州县|
龙岩市|
渝中区|
山阳县|
灵寿县|
萨迦县|
盐津县|
眉山市|
常宁市|
大石桥市|
东海县|
涞水县|
呼和浩特市|
平潭县|
海林市|
永仁县|
东莞市|
石泉县|
界首市|
大洼县|
绥阳县|
台安县|
庆城县|
汉川市|
和林格尔县|
靖边县|
莒南县|
宣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