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相傳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h3><div>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div><div>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div><div>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 對呀?”</div><div>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div><div>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美德故事,教育人們要從小謙讓,因其特殊性一直以來被人們所推崇。可就這樣一個美德故事卻引發了一系列的教育思考!下面就發生在中國和美國的兩個事例來探討一下!</h3><h3>東方網4月18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道,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題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這張試卷被孩子父親發現后,拍成照片發到微博上,一天時間里就被轉發近2000次,評論400多條。孩子父親想不通:這就是如今的教育嗎?如果是你,會怎么回答?</h3><h3>這個孩子說的有錯嗎?沒有啊,他只是說了實話,為什么就被打了一個大紅叉呢?有此引發了一場網上大討論,大家各抒己見,成為一時超熱門的教育現象大討論!</h3> <h3>那么美國孩子,怎樣看“孔融讓梨”?結果讓人大跌眼鏡!</h3><div>可在美國孩子眼里,這個故事卻不是道德的典范,下面就來看看他們的理解:</div><div>老師:關于孔融讓梨你們怎么看?</div><div>學生:孔融為什么對哥哥和弟弟實行前后矛盾、絕對相反的標準呢? 他難道沒有固定的做事原則嗎?</div><div>老師:他是在表現謙讓。</div><div>學生:他只能表現自己的謙讓,給自己拿一個最小的好了,他為什么不給其他兄弟表現謙讓的機會呢?</div><div>老師:那你怎么看孔融?</div><div>學生:我不喜歡孔融,他這么做對別人不公平,剝奪了其他兄弟選擇和表現的機會。</div><div>學生:我也不喜歡孔融的爸爸。</div><div>老師:為什么?</div><div>學生:他不負責任,讓沒有行為能力四歲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沒有是非觀念,孔融分梨的行為很主觀武斷卻得到了父親的表揚。</div><div>老師: ……</div><div>學生:這個故事不好,鼓勵主觀武斷,這種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贏得贊揚的做法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行為。</div><div><br></div><div>美國教育是講究個性發展和民主自由的,他們的觀點貌似很不能接受,但我個人認為很真實很理性,值得我們思考!</div> <h3>有的人就認為這個故事漏洞百出,實在不適合拿來教育孩子,理由如下:</h3><div>一. 違背兒童天性的虛偽</div><div>四歲的孩子,按照心理學角度來說,應該是天真爛漫且稚拙的,他還不太懂得用社會的清規戒律來束縛自己,在作出選擇的時候,更過的是出于本能和誠實。</div><div>在眾多兄弟面前,第一個作出選擇,根據兒童的天性,如果梨好吃,孔融能吃完大的,他應該毫不猶豫地選擇拿最大的;如果他人小,胃口小,只能吃完一個小的,他就可以選擇拿小的。一個四歲的孩子面對一堆梨的時候,出于自己的本能選擇大的,無可厚非,且比較真實更符合孩子的天性。</div><div>可是,孔融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非得編出一套理由來,把大的既留給哥,也留給弟弟,哄得父親心花怒放。他這樣做有明顯的功利性,就是討父母的歡心.為什么呢?</div><div>因為孔融在家中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處于容易被父母忽略的位置,為了讓父母注意他,小小年紀的他就學會了察言觀色,投其所好.所以,孔融讓梨的真相:是在跟幾位兄弟爭寵的過程中,違背天性的虛偽的選擇.</div><div>二. 無原則無規矩的圓滑</div><div>凡事都有一定之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div><div>孔融說出的讓梨理由,貌似有道理,實則標準混亂,完全以個人主觀意愿為主,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沒有絲毫的理性可言.</div><div>比如,他的第一個理由:“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div><div>如果這條理由成立,年紀小的應該讓大的,那么,他就應該始終堅持這條原則才是,</div><div>可是,在父親問他“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div><div> 孔融立刻推翻了前面的理由,狡辯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div><div>推敲一下:我小,大的應該讓給哥哥;我大,大的應該留給弟弟.這兩條標準原本就是對立的,二者只能取其一,不可兼得,孔融為了取悅于父母,根據需要隨意顛倒黑白,想怎么說就怎么說。 他隨心所欲地篡改規則,博得了父親的歡心,卻把他的兄弟們都推上了一個難于選擇的境地,到底該堅持哪條標準呢?</div><div>如果大家都像孔融那樣,無視原則和規矩,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社會肯定混亂不堪.</div><div>文明社會,首先是靠法律和制度來規范的,絕對不能為了突出某些人某些事,就前后不一,朝令夕改,任意胡為.</div><div>三.不尊重他人的獨斷專行</div><div>孔融擁有優先選擇權. 他并沒有征求哥哥弟弟的意見,而是自作主張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還振振有詞地以年紀為由,證明這種選擇的合理性。</div><div>他并沒有想過,哥哥們是否真的愿意吃大的,小弟弟是否真能吃完大的.他更沒有想過,六個孩子,他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憑啥資格先拿?</div><div>結果,標準被他篡改了,好人讓他當成了,他出盡風頭,而他的兄弟們卻因為他的榜樣作用,因為他的雙重的混亂標準,不得不進行尷尬而矛盾的選擇.</div><div>在這里,我發現孔融極端自我,他只是關心自己怎么想,自己應該怎么樣,并不關心別人的想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div><div><br></div><div>孔融有強烈的表現欲望,有著與他年齡不相稱的虛偽和圓滑,他的父親不但沒有識破,反而把他的做法當作美德到處宣揚.結果, 使孔融養成恃才傲物、不諳世事的性格。他長大后, 因其性格缺陷,上司董卓不喜歡他,曹操也討厭他。最終被曹操以“欲規不軌”、“跌蕩放言”而誅殺,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div><div><br></div><div>孔融悲劇性的人生,與父親錯誤的教育觀念有很大關系。假如父親在吃梨這件事上,糾正孔融的自以為是,讓幾個孩子按照一定之規或者實力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梨,鼓勵孩子誠實,正直,也許他的人生結局就會不一樣。</div><div><br></div> <h3>我想這個故事不應該把焦點聚焦在孔融該不該讓梨,而是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幫孩子做出正確選擇,從而使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真實地成長,而不是道德綁架,讓他們學成人式的虛偽﹑圓滑和自私。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適時適地做出正確選擇!</h3> <h3>那么關于“孔融讓梨”,元芳,你怎么看?歡迎留言評論哦</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安县|
张掖市|
中宁县|
元氏县|
广宗县|
广南县|
鹤峰县|
左云县|
墨脱县|
登封市|
双鸭山市|
济宁市|
东辽县|
黑水县|
垦利县|
新竹县|
长泰县|
咸阳市|
儋州市|
页游|
海南省|
桐城市|
金川县|
格尔木市|
福鼎市|
永州市|
大厂|
靖边县|
闻喜县|
周口市|
锦屏县|
凌海市|
桂阳县|
惠水县|
万州区|
万全县|
德惠市|
昌平区|
嵊州市|
沾化县|
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