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激動的心,顫抖的胃。吃飽了再進場,防止哭暈!</h3> <h3><br></h3><h3><br></h3><h3>時間己到6點半,入座就在這一刻。</h3><h3>涌動的思緒即將爆發.....</h3><h3><br></h3> <h3><br></h3><h3><br></h3><h3>落坐后亮個相,玉蓉成了大餅臉,方便淚水橫流。</h3> <h3>當年我們也是乘坐解放牌大卡車一路顛簸2天到達前線的。</h3> <h3>片中搶救傷員的情景與我們當年是一樣一樣的。此刻,淚奔。</h3><h3><br></h3> <h3>我們醫院的前接組就是在龍邦囗越境搶運傷員的。</h3> <h3>終于等到見面會的時刻,馮導攜主創人員走到了臺前。那個激動,那個掌聲....。</h3> <h3>馮導問:片子好看嗎?</h3><h3>我們站起來揮舞著紅紗巾大聲回答:好看!順便搭上一句:我們是參戰女兵!</h3> <h3>頓時引來了超高回頭率,閃光燈中自豪的我們又大聲說:我們都是32野戰醫院的參戰人員!接著又各自報上參軍年份:68,69,70,71,全場竟也靜靜聽我們"報數"。</h3> <h3>互動環節一開始,新安就不停嘀咕著:不行了,我忍不住了,我要說!說話間高舉雙手擬搶頭籌,王鳳和恭子立馬站起配合。終于野戰人的吼聲引起主創人注意,馮導指著新安方位說:讓那個戴著紅絲巾的說,你嗓門大,不用麥克風了,你說,我聽得見。新安激情燃燒如溶巖般流出著說:"我們32野戰醫院參加過援越抗美和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兩場戰爭..."。可惜未能及時錄像錄音,白白浪費了新安精彩的現場演說情景。但從網上挖來的圖像已清楚看到前排觀眾向后轉調轉"槍囗",記錄下見證豪情的一刻。</h3> <h3>玉蓉激動中擬沖到臺前與馮導合影,無奈被攔下,說要經得馮導同意,第一次沖關失敗,只好怏怏回座。機會突然而至,新安話音剛落,玉蓉大聲說:馮導,我們想送一本我們自己編寫的"32野戰醫院79戰地回憶"一書給您,好嗎?馮</h3><h3>導一句"好啊"讓蓉妹妹終于沖關成功!給馮導掛上紅紗巾后,又把書敬上,我們立馬拍下這足以使她興奮許久許久失眠幾天幾夜的相片!</h3><h3>馮導身旁站的是原創嚴歌苓大才女作家,我愛死她的作品了。同年兵,同時代,同感受。真后悔沒多帶一夲書來送給她,沒把紅絲巾也給她帶上。</h3> <h3>玉蓉的話頓時引起友軍對"79戰地回憶"的</h3><h3>關注,希望得到這本書。</h3> <h3>影片中的情節與我們的79經歷疊加。每人的小方巾已被淚水濕透。</h3> <h3>眾目睽睽下,玉蓉說當時渾身已篩糠,腦子一片空白,記不清自己對馮導表白了什么。</h3> <h3>為我們長臉的蓉妹妹,讓32醫院揚名了,讓我們自豪了!</h3> <h3>蓉妹妹發抖的雙腿居然可以擠到主要女演員苗苗(片中演何小平)身旁,與徐慧(中間)一起留下一張不輸他人的相片。</h3> <h3>新安的發言獲得了一張有《芳華》主創人員簽名的海報,樂得她與好友王鳳(左1 戰歌舞蹈演員)和恭子(右1 省老干合唱團員)一起美美的拎著海報合照留念。</h3> <h3>北妮搶著與偶像合影。</h3> <h3>左1是原68軍文工團員,也參戰了。她在場第一個發言了。走出影院后建議參戰女兵來一張。</h3><h3><br></h3> <h3>90后小年輕(右4)一直在旁請求與我們合影,我們語重心長地說"千萬不要忘記這段歷史,永遠記得為國犧牲的烈士啊!建議你們到靖西走走,拜祭一下長眠于此的烈士,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h3> <h3>終于找到新安講話的錄像,耐心等待,黑屏過去后,便是光明。</h3> <h3>北妮錄下的馮小剛和嚴歌苓等芳華主創人員在現場與我們互動的錄音。從中你可聽見蓉妹妹和我們大喊馮導的聲音。</h3> <h3>娟娟的現場錄像正接上北妮的上段錄像。馮小剛導演正鼓動在場觀眾動員自己的父母來看《芳華》。可我們這些當年的參戰人員如今就早已超越"父母"輩了。馮導,還真不用動員,戰友們正群情激昂盼星盼月亮期待《芳華》正式上演,雖然打仗鏡頭不算多,但短短的十多分鐘鏡頭足以說明很深很深的問題,釋放壓抑心頭很多很多的困惑。</h3> <h3><font color="#010101">《芳華》主題歌。</font></h3> <h1><b><i>《芳華》觀后感(一)</i></b></h1><h1><b><i><br></i></b></h1><h1><b><i>王玉蓉</i></b></h1><div><b><i>記得9.22日我們看芳華時,有一組鏡頭,就是傷員從戰場上下來,解放牌開進野戰救治所時,一位領導對著前來抬運搶救的救護人員說,把沒有氣的,不會動,先抬下來。看到這里時,娟娟說,當時傷員運到我們野戰所時李付院長也說過同樣的話。所以芳華有許多地方來自現實,讓我們參加過反擊戰的人怎么能不淚奔!</i></b></div><div><b><i><br></i></b></div><div><b><i>王玲:</i></b></div><div><b><i>昨天看了電影芳華,那些女兵就象當年的我們,也許我們還更單純些,那些畫面有很多是我們的經歷,那場戰爭,鮮血也留在我們的記憶中。當看到城管打傷殘的戰友,我的眼淚止不住流下,戰爭雖然過去了,但我們不能忘了他們,為了保衛祖國當兵,他們付出了青春熱血,永遠也不會忘記,同樣為我們這些當年的女兵,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i></b></div><div><b><i><br></i></b></div><div><b><i>潘佩華</i></b></div><div><b><i>今中午12:45分我參加黨員活動觀看《芳華》,向你們一參戰戰友致敬![玫瑰][玫瑰]</i></b></div><div><b><i><br></i></b></div><div><b><i>許紅焱</i></b></div><div><b><i>為影片“芳華”上演喝采!期待上海也能早日看到翹首己盼的這部影片。</i></b></div><div><b><i><br></i></b></div><div><b><i>劉玉</i></b></div><div><b><i>芳華好美好,戰爭很殘酷,生活很現實。影片結尾的一曲《絨花》,讓我對從戰場上走出來的戰士們肅然起敬,久久不愿離場,因為淚水止不住[流淚]不止我一人,好多人都默默地坐著…</i></b></div><div><b><i><br></i></b></div><div><b><i>馬紅紅</i></b></div><div><b><i>你說的這個場面,我沒經歷過,但可以想象得到。國家今天而有的尊嚴,是他們一條條年輕的生命換來的!電影里描寫戰場和救護所短短的幾分鐘讓人揪心!</i></b></div><h1><b><i><br></i></b></h1><h3>馬紅紅:</h3><h3>抗美,在看過小說《芳華》后,我中午和同學一起去看了電影《芳華》,電影畢竟是一種視覺藝術,馮小剛畢竟是制作這種藝術的高手,整部電影還是很吸引我們的。</h3><div>故事的年代跨度很大,要在一個多小時里敘述完,顯然不能如原著小說般把每個人物描寫的那么立體、飽滿,把心里活動寫得那么絲絲入扣。電影編劇還是嚴歌苓,她在小說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主要人物命運的關鍵轉折點還是都有了。但是時間所限,對他(她)們命運的突然轉變, 鋪墊不夠,顯得有點唐突,匆忙帶過,雖然有幾句畫外音的說明,但不了解這個特殊年代背景的人,也許不能理解這種落差,一個人怎么會突然有這般遭遇。</div><div>電影沒有讓主人公在故事里死去,所以也淡化了小說給與讀者的那種悲劇氛圍。但是電影還是不乏淚點,我的淚點是在主人公‘犯錯誤后’被下放到伐木連,只有何小萍去送他,還有何小萍得精神病后,穿著病號服在空曠的夜下跳舞。而小說讓人傷感的卻是結尾部分,劉峰的悄然病死,一個最淳樸,最善良的好人,得過無數榮譽的軍人,竟是這樣歸宿,我想,很多年青讀者一定會對那個年代有不解和愕然!我感覺電影的著重點與小說不太一樣。電影結尾總算有點撫慰了觀眾情緒,而小說結尾深深挫傷著讀者的心!</div><div>小說有深度,電影只是一個故事,但是都值得看的。因為我們是同年代的軍人,有同感,有共鳴。另外馮小剛導演還是很嚴謹的,每一個小細節都有很真實的重現,那個熱烈的紅色的年代氣氛,那些男女兵的集體生活場面,部隊拉練的場面,以及他們之間萌發的微妙愛意。甚至許多細節,如鏡頭出現過幾次的女兵當年都穿的那種文胸、小汗衫,女兵宿舍的擺設,甚至個人抽屜里的物件,有人探家回來,帶回家里爸媽給的零食,和戰友分享……都勾起我們的回憶。至于戰爭畫面和戰地醫院的慘烈畫面,你應該知道拍得真實不?</div><div>建議看過電影的還是再看看原著。</div><div><br></div><div>馬紅紅</div><div>這幾天我的戰友群和同學群里也在熱烈談起《芳華》,為犧牲的戰友,為我們曾經的芳華,為走過那個年代后今天的我們。</div><div><br></div><div>閆恒平</div><div>廣州首映日,我們30多位戰友,包場觀看了這部影片。電影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兩個難忘的歷史片段。對于我們這些過來人,真實、可信才能夠被打動。也因此,中間有女戰友的哭泣聲,也有人痛罵,最后全體起立,報以熱烈的掌聲!</div><div>我思考,一是為什么善良的人得不到善報,還被欺負?二是為什么被處理的兩個人都成了戰斗英雄?為什么他們沒有一個像樣的工作,沒有家庭、后代,終身凄涼?三是……四是……</div><div><br></div><div>曾珊珊</div><div>[流淚],我雖未經歷過戰爭,但從參加過朝鮮戰爭,已經離休的三姨父那知道戰爭的慘烈。</div><div><br></div><div>程曉榮</div><div>今天有幸觀看了我在部隊那個時代的電影《芳華》。雖然歲月帶走我們的青春芳華,但歷史永記一九七九年中越自衛反擊戰的慘烈。這枚當年的炮彈殼保存至今,我希望世界永遠和平。</div><div><br></div><div>羅曉路</div><div>看完《芳華》心里面久久不能平靜,怨恨林丁丁這樣的女子,對“活雷鋒”劉峰哀其不幸,看著何小萍終于忍不住哭出來的時候,我的眼淚嘩啦啦的停不住了。最喜歡小穗子的性格,她卻不敢和陳燦表白,甚至撕碎了情書。看完這部戲心里堵得慌,感覺像當年看完《歸來》那樣。原來都是嚴歌苓筆下的……</div><div><br></div><div>方引華</div><div>昨天我和老劉到醫院門口影院看芳華電影,看完后剛出門口,接到兒子一電話,媽媽你應看看芳華,我說剛看完,兒子說,我們也剛看完,我回頭就看見了他和媳婦,真是心靈感應,我們二代人不約而同在同一時間,同一影院,同一排座位看了這場很想看的電影,我們曾經的芳華,熱血沸騰,時代在變,青春易逝,如今的我們仍然有著深厚的軍人情懷,善良和真誠是永恒的。</div><div><br></div><div>高云霞</div><div>今天上午看了電影芳華,仿佛回到過去軍營,回到了七九年的靖西,心情久久難以平靜,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芳華歲月</div><div><br></div><div>江麗青</div><div>今天下午2點我們全家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電影巜方華》片中野戰醫院搶救的場面,正是當年32醫院的戰友們為祖國奮力拼搏的掄救傷員顧不上吃飯睡覺,真為你們驕傲,32醫院參戰人員了不起!</div><div><br></div><div>許紅焱</div><div>今天總算高價(120元/張)看到了盼望己久的電影“芳華”。有點憤憤不平的是部隊文工團都是軍人怎么還那樣欺負李小平,那么不分清紅棗白的對待劉峰呀?我們那會當兵也是60年代初,可沒迂到過這種事,戰友之間團結得象一家人一樣。32醫院更加象一個大家庭,怎么會有這樣的事情出現呢?不可想象。</div><div><br></div><div>閆恒平</div><div>@云霞?我是15號看的。當看到傷員的蚊帳時,我就想起南坡公社大禮堂,我們三所醫務人員展開救護傷員的場面。太熟悉了,是那樣的親切!另外還有送傷員的大卡車,那是我的經歷。太真實和接地氣了!</div><div><br></div><div>李魯華</div><div>芳華的誕生就是我們的心靈深處的美好時光回憶釋放和展現。我很喜歡。這部影片就像是一件很好的衣服被提意見的改的、刪的、總感覺不過癮!這也許是我們經歷過。有好多好多還沒回憶完吧。我覺的回憶美好的時光沒錯。再有瑕疵也喜歡!我們要維護這一點尊嚴!希望得到社會的尊重!芳華只是一瞬間,但是理想主義的芳華永存心中。</div><div><br></div><div>葉小帆</div><div>剛看完《芳華》,我認為這部片講的是各種“人性”的故事,只是借助了那個年代的文工團和戰爭為故事載體。值得看看,更值得想想。</div><div><br></div><div>許紅焱</div><div>李魯華發的這篇南部戰區對影片“芳華”的點評非常中肯,點贊!我昨天在看那慘烈的戰爭場面時幾乎是一直流著淚看完的。我周圍的一對對老人也都在擦眼淚。雖然我離開部隊比較早,沒能趕上79年那場自衛反擊戰,但也當了十一年的兵,對部隊有著深厚的感情。我為32醫院所有參戰的戰友喝采,點贊!你們都是英雄,我為你們驕傲和自豪!我也為昨天看到許多年青人耒看這部影片而開心,希望革命大旗永遠后繼有人高舉!</div><div><br></div><div>李淑珍</div><div>昨天下午我和于燕一起看了《芳華》,于是第二遍了,總的感覺是:用短的篇幅濃縮了年輕軍人,把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甚至是生命給軍隊需要的地方,綻放了人生最燦爛的光芒,對年輕人是有很大教育意義的。</div><div><br></div><div>吳光</div><div>今天去看了電影《芳華》,馮導這部戰爭題材的電影,把自衛還擊的戰爭場面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本身就是對參加部隊的肯定,對這類敏感題材,過去幾十年一直無人敢寫,更不用說演電影。其次是對參戰犧牲的烈士及其子女,傷殘軍人,參戰人員,分別應當給予不同的關懷照顧,現在看來還有些不盡如人意,象劉峰這位傷殘軍人,連城管都可以任意欺凌,這樣的現象太普遍了。象參戰人員,已都進入老年,有的已經作古,國家再不關照,就來不及了。</div><div><br></div><div>黃維亞</div><div>嚴格來說,這是一部反映部隊文工團在那個特別年代的生活。故事敘述平實清??,影片鏡頭也很流暢。說實話比現在許多胡編亂造的片子好多了。至於戰爭殘酷的場面和戰后參戰人員的遭遇,我想馮小剛也不是無中生有的,我們大院參加的子弟不少,每當他她們聊起那場戰爭,總是心潮難平。這部片子還是拍得不錯。任何時候生活總是有多個折面,有向陽的,也有背陰的。</div><div>這里的電影院也放了。昨天我也去看了。很有感觸。那個時代的生活都曾經歷過。但此片所展現的人性美(即使是有缺陷的人性),卻仍然使我感動。</div><div>一代芳華熱血濃,他年硝煙映花紅。人情冷暖真心在,一曲未罷淚?眬。</div><div><br></div><div>抗美</div><div>娟娟,看完了您轉來的感言,文中肯地評價了片中各人的人生覌、愛情觀,贊頌人性的善良,這總比一些漫罵和無原則的指責要客觀些。可以說,目前差評都是關注文工團的鎖事,而我們以及參戰人員卻是看重那6分鐘的戰事,因為它突破了近40年的禁區,把一場為之付出生命和血性的戰爭事實擺在了人們面前。關注點不同,評價就不同;所處的經歷不同,就不能避免影評的偏差。</div><div>這是我這幾天來看了許多好評差評的感言。你沒有呆過軍營,你怎知軍中也有五光十色的人和事;你雖也在軍營,但你沒在文工團呆過、醫院呆過、甚至戰時野戰醫院呆過,你都不能否認書中、片中反映的情節。我們還是客觀地各看各的好,不作妄自評價好。</div><div>娟娟,你說呢?</div><div><br></div><div>范娟娟<br></div><h3>我認同你的觀點,這些天我也在看影評</h3><div>我有一個好朋友對芳華鐵桿,她的評論也很有意思。她在野戰軍參戰隨部隊進越南經歷了戰爭,見到的比我們還見到的要殘酷慘烈,她寫了不少文章。總之,我覺得參戰和不參戰的人對芳華的評價是完全不一樣的。</div><div>黃維亞寫的真好,是個冷靜有思想的人。</div><div><br></div><div>謝佩芳</div><div>抗美,昨晚看了芳華,回家后電影里的畫面一直出現在腦海里,我雖沒參過軍打過仗,但我看過你們的畫冊,讀過你們的文章,當電影里出現了傷員躺在賬蓬里、搶救傷員、還有烈士墓等場面,我的腦子里就呈現出你在“并不浪漫的血色”里所寫到經歷,特別是何小萍蹲在那個十六歲小戰士的身邊的對話,我就想起你的文中“桂花流著淚.....”那段,在電影里呈現出來,讓畫面更加清浙 <br></div><div>具體,真是很感動!我很理解你們曾經歷過那場戰爭的那份情結!我覺得電影芳華還是很成功的!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盡管電影是描寫部隊文工團,但她呈現給大家的是那個年代社會和人際的縮影,還有那些音樂和舞蹈是那么的熟悉!我看電影時,很多同我們差不多年紀的在看,而且幾乎滿座,虹紅說得對!馮小剛該偷笑了!</div><div><br></div><div>馬紅紅</div><h3>抗美,這個人說的好,軍營里的生活不盡是紅色的,激情燃燒的。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最后的際遇不一樣,印在記憶中的痕跡就不一樣,對那段時代的感慨就不一樣,有些是鮮亮的,有些是灰暗的。這兩天對這部電影的觀后感也好,影評也好, 各抒己見,真是百家爭鳴,馮小剛該高興了。年輕人都好奇了,那是個怎樣的年代呀?電影里虛擬的故事有可能發生嗎?我跟女兒也聊過當年我曾經見到的人和事。雖然事情與電影里的不一樣,但都是源于那個政治背景下的荒誕之事。但是在那個年代有劉峰這樣的善良人,好心人我相信也是真的。電影故事是虛擬的,但是里邊各種人物都有那個年代的人的思想,情感,和所為的真實再現。我看過后,佩服馮小剛敢在今天揭開這個年代傷疤的勇氣。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的戰友更被電影能再次還原當年參戰人員的經歷和情感而百感交集。盡管罵人家,人家的作品能得到這么多的感慨,議論,談評,爭議,那就是成功的。馮小剛其實該偷笑了。</h3> <h1><b>《芳華》觀后感(二)</b></h1><h1><b><br></b></h1><h1><b style="font-size: 16px;">李魯華</b><br></h1><div><b>某位老首長看《芳華》的觀后感:</b></div><div><b>今天看了電影《芳華》,使我再次回憶起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雖然過去了39年了,但留給我們那個年代的軍人的記憶是永恒的。在當今物欲橫流、追求金錢,缺乏信仰的社會,馮小剛能拍出這樣的片子,值得肯定和稱贊。軍人的奉獻、犧牲豈止在戰場上。和平時期軍人所做出的犧牲和奉獻,至今相當一些人是不理解和認識不到的。</b></div><div><b> 全社會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不要與軍人攀比待遇!尤其是鐵道部門和民航部門再不要問軍人為什么要優先,組織部門和人事部門再不要把轉業復員退役軍人的安置當包袱了,更不要把退役軍人的正當訴求當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為軍人把生命交給了祖國,即使一些現役軍人沒有流血犧牲,即使沒有經歷戰爭,即使許多軍人安然退役,但是他們畢竟走過了隨時面臨捐軀的可能,和平與發展是軍人甘于奉獻,無私鎮守的成果。我始終堅信,當國難當頭時,支撐我們中華民族的是軍人,絕非那些官僚者或開著奔馳寶馬的大富翁。向犧牲的烈士戰友們致敬......</b></div><div><b>向千千萬萬(現役、退役、離退休)的軍人致敬!</b></div><div><b><br></b></div><div><b>許紅焱</b></div><div><b>2017年12月17日</b></div><div><b>電影《芳華》觀后:</b></div><div><b>特殊年代,</b></div><div><b>演繹了人的三六九等;</b></div><div><b>"血色"芳華,</b></div><div><b>詮釋了人類的"芳華"人生。</b></div><div><b>無私的好人未必終將都有好報,</b></div><div><b>自私的小人未必終將都不被別人看好。</b></div><div><b>欲加罪時,</b></div><div><b>"紅色政權"也能使盡各種卑鄙手段;</b></div><div><b>為清白抗爭,</b></div><div><b>所有的威逼利誘對好人也只能是妄想。</b></div><div><b>人生雖然滄桑,</b></div><div><b>卻不能泯滅原始的善良;</b></div><div><b>背后的陽光,</b></div><div><b>卻不能把每個人都照亮。</b></div><div><b>付出與待遇的不公,</b></div><div><b>說明不了一切,</b></div><div><b>兩顆善良的心撞出的火花,</b></div><div><b>才是生命中最偉大的力量。</b></div><div><b>當年的現實成就了今天的電影,</b></div><div><b>今天的電影再現了當年真實的現象。</b></div><div><b>也正因為電影太過真實,</b></div><div><b>所以才不能如期 放映,</b></div><div><b>也正因為電影再現的真實,</b></div><div><b>才贏得了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的熱淚盈眶。</b></div><div><b>(三天三個億)</b></div><div><b><br></b></div><div><b>方引華</b></div><div><b>三十二醫院雖已拆消,但在我心里它永遠存在,三十二醫院的兄弟姐妹們有的已脫掉軍裝,但在我心里,他們永遠是真正的軍人,好戰友。那種純真的感情,那種軍人的情懷,那些美好的回憶無論走到那里,什么時候永遠都不會忘記。</b></div><div><b><br></b></div><div><b>葉小帆</b></div><div><b>@范彬?《戰狼》是采用美式大片的手法,表現愛國主義情懷。動作熱鬧、情節緊湊、主題直白、老少咸宜。不過我覺得這部片模仿性(美式大片)太強,人物性格平面,雖然好看解氣,但看完就完了。《芳華》是馮式文藝片,直抵人性的本質,不論如何評價其價值觀,但作為影片來說,內涵更為復雜深刻。兩種風格的電影,我都喜歡,不過更喜歡《芳華》。另外據悉《戰狼》落選金馬和奧斯卡入圍資格,它過分外露的愛國主義肯定不為評獎接受。不過中國觀眾喜歡就好了。</b></div><div><b><br></b></div><div><b>李淑珍</b></div><div><b>昨天下午我和于燕一起看了《芳華》,于是第二遍了,總的感覺是:用短的篇幅濃縮了年輕軍人,把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甚至是生命給軍隊需要的地方,綻放了人生最燦爛的光芒,對年輕人是有很大教育意義的。</b></div><div><b>@抗美 這是前兩天和范秀玉討論時我的意見。一部電影能夠引起熱議是好事,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畫外音”這也很正常。最怕作品沒有受眾的回音。我還收到很多《芳華》的各種評論意見帖子,說明很多人都想看看究竟?這也是文藝界目前“催谷”票房的常用手法。</b></div><div><b>如果國家電影局同時推薦《戰狼》和《芳華》參評國際影展,我相信《芳華》比《戰狼》更有候選機會。國際上一般喜歡表現“人性”復雜,結局“殘缺”的作品。</b></div><div><b>電影不只是給在部隊文工團、野戰醫院呆過的人看的哦!既然公映,就要受到所有觀眾的評論。到了耳順之年,有興趣就聽聽各種聲音,不想聽大可充耳不聞。我現在還是省里的審片“專家”,播出的電視劇我們都要先看。工作關系還要關心影視問題,否則我也不會花這些時間看各種評論。</b></div><div><b><br></b></div><div><b>121師楊宜玲</b></div><div><b>無論外人如何評論《芳華》我們參戰老兵以自己的親身親歷,對馮小剛的六分鐘血火戰場的場景再現,是認可感動和感同身受的!對電影評頭論足,說三道四是那些沒有上過戰場的無聊文人的無聊之舉。對戰場再現最有發言權的是我們參戰老兵!</b></div><div><b>我們121師參戰老兵戰友的留評:是的!《芳華》非高大上,也非神劇。它真實,深刻,是對靈魂的解讀。讓一些無聊文人羨慕嫉妒恨。他們假裝高大上,如果讓上戰場,必定尿褲子。與戰地記者嚴歌苓及參戰女兵比,他們就是一群蠅蛆!</b></div><div><b><br></b></div><div><b>曾小青</b></div><div><b>今天上午終于與《芳華》相見……盡管眾說紛云……但它讓我熱淚盈眶……不僅此是親臨過的戰爭……還有那直描人性的鏡頭……焦點人物劉鋒、何小萍的人生……我覺得,馮小剛不僅賺了大錢……也贏了人心……老年群體回憶那個扭曲人性的年代,年青群體了解了79年前后的歷史……這么熱烈的影評,告訴我們……中國在不斷向文明進步!我們的中國需要有這種大眾意識:尊重歷史、尊重人性、依法強國、強軍……雖然覺得這個影片正能量少了些……但我覺得《芳華》對歷史發展……有功!</b></div><div><b><br></b></div><div><b>張惠文</b></div><div><b>巜芳華》是那個年代的青春祭!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熟悉的部隊大院門口、值勤的哨兵、大禮堂、食堂、看露天電影、匯報演出…親切、心痛!那軍裝也是我少年時代的驕傲。78年隨父母轉業到北方定居,半年后部隊的叔叔阿姨們就開赴前線,集體立功后整編。和平才能平安!芳華不再卻留在心里……</b></div><div><b><br></b></div><div>葉佳林</div><div>《芳華》讓我懷舊了一把。不怕各位笑話,八一電影制片廠的五角星一放光芒就開始興奮了。接著,音樂旋律像擊中穴位一樣,熱淚就盈眶了,全程手里都攥著紙巾。熟悉而又久違的歌曲舞蹈立刻把人帶回過去的年代,我記得舞蹈《草原女民兵》當年去過北朝鮮演出,還想起在上羅沙我們排練自己的‘’大型歌舞‘’。野戰醫院的場面與抗美等人寫的回憶很吻合。電影結束時,絕大部分觀眾都沒有立刻起身走人,相當一部分還靜靜地坐了好一會兒。毋庸置疑,《芳華》的感染力很強。不過,理性地回顧一下,影片受到批評也不奇怪。編導按自己的價值觀在有限的時間里去演繹故事情節,細節難免有不夠符合邏輯的情況。比如,何小萍,頂著‘革干’家庭出身的帽子,從北京來,長相甜美,舞蹈功底又好,怎么都不像一個會遭全團男女一致嫌棄討厭的人。這部片子讓人覺得壓抑,當然,有壓抑就會有思考。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政府層面對這片子的相對寬容,不然不會公演。而社會上持反對意見的人則更為保守,不依不饒。</div> <h3>李魯華轉發:<br></h3><h3>解放軍南部戰區微信公眾號刊文:《芳華》有瑕疵,但仍然贏得了人心。電影《芳華》歷經曲折,今天,終于和全國觀眾見面。邀上一兩好友,先睹為快。作為軍人出身的我,是帶著極為挑剔的眼光去觀看這部電影的,觀影后,我對于這部影片整體上是滿意的。在娛樂至死的當今社會,《芳華》以其對理想主義的謳歌征服了我。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嚴肅之作,有瑕疵,但仍然贏得了人心。</h3><div>嚴格說來,《芳華》是一部獻給軍人或曾為軍人的公民的一部電影。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是曾經的軍人。因此,整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兩位軍人的時代記憶,是對軍營生活的追憶,是對理想主義的致敬。電影反映的是部隊文工團的生活,但在語境和情感上緊貼火熱的軍營,能夠引起所有軍人的共鳴。</div><div>馮小剛和嚴歌苓是聰明的。他們選擇了自己最為熟悉的文工團生活來描寫軍營生活,以冷靜和平視的敘述帶領著觀眾,感受著青春激揚歲月的喜怒哀樂。電影在我們熟悉的《絨花》音樂中開場,一群出身迥異,經歷各不相同的年輕人,以部隊文工團員特有的姿態在排練,她們青春嬌美,操練著集體主義整齊劃一的舞蹈,和著音樂,以自己的形體動作展示著對革命理想主義的渴求,在軍旗的輝映下,她們是那么的熱情洋溢,那樣的激情澎湃。這是一群行進在理想主義征途上的精靈,是最可愛的人。影片著重刻畫了善良而又情感沖動的劉峰,孤獨而又執著的何小萍,聰穎而又善解人意的蕭穗子。這三個人物,相互印證,又相互詮釋著理想主義的真摯和無奈,他們的遭際,讓人同情,又讓人唏噓不已。他們是理想主義者,又都是理想主義祭壇上的犧牲。他們是英雄,是凡人,有共同的閃光點,又有各自的人性弱點。劉峰因一時的沖動,被發配到邊疆連隊,最后,在戰場上,為了證明自己,負傷后拒絕后撤,以熱血捍衛自己的尊嚴。何小萍在戰場上,面對被火焰噴射器燒得面目全非的戰友精神崩潰,在慰問演出的夜晚,身著病號服的何小萍在草地上獨舞,月光如水,人似仙子,我卻分明看到了一個理想主義者孤獨的靈魂,在理想主義的語境中,唯其孤獨,所以崇高。那一刻,我淚流滿面。</div><div>《芳華》的最可圈點處,我認為是以寫實的手法,為我們記錄了1979年代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反映這一重大軍事行動的影視創作,審查相當嚴格。應該欣賞馮小剛的勇氣和良知。《芳華》的戰爭戲,盡管只有短短的十分鐘,卻是全劇最精彩的部分,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場戰爭戲,《芳華》只是一部反映部隊文工團員生活的情感片,有了這場戲,《芳華》則成為一部理想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完美結合的大劇。這場戰爭中以長鏡頭,描寫了劉峰帶領騾馬隊向前線運送彈藥和藥品途中遇襲的經過,戰爭的慘烈,我軍戰士的英勇,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正是在槍林彈雨中,在血與火中,理想主義才得以升華,才有了存在的價值。那種戰場上的血肉橫飛,那種面對死亡時的無奈,那種蕩然于胸的英雄氣概,是抗日神劇表現不了,也不屑表現的。理想主義必須根植于現實,必須在現實主義的觀照中發揚光大。任何脫離現實主義的理想主義必然走向空想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在現實主義的血的沃土中,開出絢爛的理想主義之花,是《芳華》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div><div>《芳華》是寫實的。它直面現實,不迴避,不美謚。電影被勒令重剪后,馮小剛是壓抑的,是過于冷靜的。但在冷靜的敘述中,馮小剛又是憤懣的。影片的結尾,當殘廢軍人劉峰因為做生意的三輪車被聯防隊員沒收,并面臨敲詐勒索時,面臨毆打時,適逢戰友看見。戰友含淚一聲怒吼:你們竟然敢打殘廢軍人,敢打戰斗英雄。此時,我的心隱隱作痛:在這金錢至上,道德淪喪的年代,這樣的事情還少嗎?對軍人,對英雄缺乏應有的尊崇,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通病,前幾年,不是還有人在烈士陵園辦狗展嗎?保家衛國,流血犧牲是軍人職責,軍人本色,可是,讓軍人流血后再流淚,就是萬萬不應該呀!《芳華》在批評上,是內斂的,甚至,是一筆帶過,但是,把理想主義旗幟放在角落里,挪揄之,踐踏之的社會現象,值得我們深思。我們需求得不多,只要那份應有的尊嚴。</div><div>在這個寒冷的北方冬天,《芳華》帶給我們的還有一份溫暖。影片含蓄地贊美了戰友之間的愛情。影片最后,當劉峰和何小萍久別重逢,相偎相依時,我潸然淚下。誠然,他們沒有名份,沒有那張證明關系的婚書,但是,他們的愛情是崇高的,是需要被仰視的。那種戰友之間的愛情,是心心相印的,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是超越了世俗成見的,是最純最美的,是直擊人心,也溫暖人心的。是理想主義的最直觀,最直接,最人間的注解,我贊美這樣的愛情,并向往之。</div><div>《芳華》是一部成功之作。《芳華》的成功,在于馮小剛們創作態度的真誠,在于他們在這個錯亂的年代,對理想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堅守,在于他們對軍人人性的深刻挖掘,在于他們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深刻領會。誠然,《芳華》因種種原因,有許多遺憾之處,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淺嘗輒止,沒有更深層挖掘,比如,敘述線索眾多,顯得凌亂,敘事風格上過于冷靜,表現不夠有力等等,但是,這些瑕疵,不足以掩蓋《芳華》的成功,《芳華》的成功,以無可辨駁的事實,印證著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座談會中的講話精神。我們的時代永遠不缺乏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我們的時代永遠需要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堅持文藝為人民的思想,堅守理想主義情懷,就一定會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就一定會得到人民的尊重。芳華已逝,對于我們這些軍人,芳華只是一瞬間,但理想主義的芳華永存心中。</div> <h3>圖為馮導與參演部隊官兵合影。</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市|
府谷县|
修武县|
桐梓县|
沂源县|
霍林郭勒市|
东乡族自治县|
宿迁市|
吴川市|
库车县|
文水县|
宝清县|
安远县|
高唐县|
洛宁县|
老河口市|
青川县|
保山市|
清镇市|
甘泉县|
祥云县|
浠水县|
昌邑市|
卢湾区|
杭锦后旗|
包头市|
湄潭县|
丰城市|
长海县|
呼图壁县|
昂仁县|
昭平县|
乐安县|
固原市|
巫溪县|
三原县|
淮阳县|
丰顺县|
大连市|
瑞金市|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