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童年留下的痕跡就如墻上的涂鴉,提醒著我們不可復制、一去不返的時光。我們生活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卻無法忘記童年的快樂!</b></h1> <h1><b> 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聽著那熟悉的歌聲,翻開記憶的篇章</b></h1> <h1><b> 看著那一張張青澀的老照片,你是否會感嘆:時間都去哪兒了?</b></h1> <h1><b> 二年級小隊活動于西郊公園,那可是童年的稀罕哦!</b></h1><h1><b> 前排左起張可俊、胡偉人、鐘秋娟、周松梅、(?);后排左起:闞蔭庭、戚菊珍、虞曉寧(?)、謝同生、嚴密、董秀英</b></h1> <h1><b> 童年照片中的我們,是否更像現在貧困山區的孩子?</b></h1><h1><b> 前排左起馬蘊琰、胥冬妹、孫群;后排左起孫月琴、孔曉星、李東紅、張福娣 </b></h1> <h1><b> 照片中的同學你還能認出幾個?</b></h1><h1><b> 前排左起袁惠芳、王炳良、陸紅娣、孔海青、張孝英;后排左起沈荷芬、宋慧毅、張川娣、魏國強、余威、趙松、陳桂芬</b></h1> <h1><b> 當年風華正茂的老師們。前排左一任逸仙(甲班六年級班主任);左二馬靜(62屆班主任);右一俞念珍(甲班四年級班主任);右二朱明揚(丙班六年級班主任);后排左一吳希圣(大隊輔導員);左二周慶瑛(曾任代理大隊輔導員);右一唐薇文(乙班五、六年級班主任)<br /></b><b> 背景是我們的母校、坐落于政熙路36號—上海市寶山縣國權路小學。緊閉的陳舊木大門上方露出攀延而上的紫藤花綠葉,我們仿佛能看到盛開的一串串紫藤花,聞到沁人心脾的花香</b></h1> <h1><b> 男孩子春游還帶著足球,活潑調皮可見一斑</b></h1><h1><b> 前排左起張友蘇、張曉理、魏國強、王炳良、曹祥發;后排左起趙松、謝同生、嚴密、闞蔭庭</b></h1> <h1><b> 四年級春游復旦發小合影</b></h1><h1><b> 前排左起張孝英、程解芬、孫群;后排左起姜詠紅、張永麗、(周翠娣)、宋慧毅、后排左起李東紅、曹偉英老師。旁觀左起:董秀英、鐘秋娟、陳桂芬、季蓬蓬</b></h1> <h1><b> 前排左起傅巧燕、孫月琴、李東紅、宋慧毅;后排左起馬蘊琰、董秀英、張孝英、袁惠芳;三排左起陸紅娣、(?)、 常愛美;末排左起戚菊珍、曹老師</b></h1><h1><b><br /></b></h1><h1><b> </b></h1> <h1><b> 春游讓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微笑<br /></b><b> 前排左起張川娣、季蓬蓬、周翠娣、沈荷芬、陳桂芬;二排左起鐘秋娟、姜詠紅、張永麗、程解芬、胥冬妹、孫群;末排朱順娣、曹偉英老師<br /></b><b> </b></h1> <h1><b> 我們班的少先隊干部</b></h1><h1><b> 前排左起程解芬、張永麗、姜詠紅、張孝英;后排左起劉復光、趙松、張友蘇、謝同生、余威、嚴密;三排左起孫群、李東紅、戚菊珍、周翠娣、宋慧毅</b></h1> <h1><b> 62年全校作文比賽獲獎者合影,二排左一為大隊輔導員吳希圣老師</b></h1><h1><b> 前排左一宋慧毅,……右一張孝英;二排左一吳希圣老師,左二沈寧人、左三陳允愷、左四陳明先(三人均為62屆)……;末排左一方肇元(62屆)………</b></h1> <h1><b> 61-62年度校少先隊好隊員合影</b></h1><h1><b> 我班有前排左二程解芬,三排右三周翠娣;末排左三謝同生,右一楊寧</b></h1> <h1><b> 61—62屆大隊委員,前排左二杜文光,第二排右一嚴密,第三排左三謝同生,右一楊寧</b></h1> <h1><b> 62年校書法比賽優勝學生。前排左二張永麗,右二杜文光;第二排左二余威,右一嚴密</b></h1> <h1><b> 小學畢業女生合影,于國權路小學中心村分校</b></h1><h1><b> 前排左一董秀英、張永麗、陸紅娣、胥冬妹、程解芬、馬蘊琰、張孝英;二排左一戚菊珍、鐘秋娟、袁惠芳、孫群、姜詠紅、常愛美、張川娣、曹老師;三排左起</b><b>孫月琴、李東紅、朱順娣、季蓬蓬、傅巧燕、宋慧毅、沈荷芬;末排左起周葦(美術老師)、趙鳴悟(教導主任)、朱明揚(班主任)、黃野喬(曾任班主任)、吳希圣(大隊輔導員)、黃萬壽(校長)、李希(體育老師)</b></h1> <h1><b> 小學畢業男生合影,你能叫出后排老師的名字嗎?</b></h1><h1><b> 前排左一趙松、劉復光、李學翔、張可俊、王炳良、侯鎮江;二排左一戈士昌、周方明、、魏國強、闞蔭庭、余威、謝同生、張曉理;三排左起盛錦東、侯春福、吳士興、孫云國、曹祥發、嚴密、孔海青;末排左三祝薇(音樂老師),其他老師(同前)</b></h1> <h1><b> 學生手冊見證了每個人的小學生涯。每年一本,記錄并伴隨了小學六年的成長,6本完好無缺,輾轉人生中被保存了半個多世紀,難能可貴!讓人油然而生敬意!仔細看手冊封面的姓名,你就知道是誰了</b></h1> <h1><b> 學生手冊上班主任老師清晰可辨的紅色印章</b></h1> <h1><b> 1962年六年級上學期美術老師周葦課堂上的圖畫作業,這些內容我們每個人都畫過,你還回憶得起來嗎?讓人驚愕的是李東紅保存至今,佩服吧?這些畫非常有時代特征,緊密結合形勢,童趣中正能量滿滿!下面曬曬她的童年作品</b></h1> <h1><b> 人民公社萬歲!</b></h1> <h1><b> 慶祝國慶</b></h1> <h1><b> 神筆馬良</b></h1> <h1><b> 威武雄獅</b></h1> <h1><b> 慶祝五一</b></h1> <h1><b> 這大概畫的是世乒賽獎杯吧?</b></h1> <h1><b> 讀《紅巖》,畫紅巖</b></h1> <h1><b> 臨摹漫畫小品,內容你懂得</b></h1> <h1><b> 1963年的小學畢業證書,彌足珍貴哦!</b></h1> <h1><b> 發小情深</b></h1> <h1><b> 復旦校園圖書館前</b></h1> <h1><b> 在父輩的工作地方——復旦附中校園留影</b></h1> <h1><b> 湖中石頭上坐著的小女孩是誰?看出來了嗎?</b></h1> <h1><b> 你能認出這位萌萌的小姑娘嗎?童年的伙伴—虞曉寧</b></h1> <h1><b> 和平公園留影</b></h1> <h1><b> 復興中學四發小</b></h1> <h1><b> 1968年去農村、去邊疆、去部隊,蹉跎歲月走過令人難忘的春夏秋冬</b></h1> <h1><b> 我們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b></h1><h1><b> 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 </b></h1><h1><b> 上山練過腿,下鄉練過背。</b></h1><h1><b> 學會了忍耐,理解了后悔;</b></h1><h1><b> 酸甜苦辣釀的酒,</b></h1><h1><b> 不知喝了多少杯。</b></h1><h1><b> 我們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b></h1><h1><b> 熬盡了苦辛,交足了學費。</b></h1><h1><b> 真正嘗到了做人的滋味,</b></h1><h1><b> 人生無悔。</b></h1><h1><b><br /></b></h1><h1><b> ——摘自王佑貴《我們這一輩》歌詞</b></h1><h1><b> </b></h1> <h1><b> 近郊橫沙島插隊落戶茅草屋前的伙伴們,逆境下的淳樸、無奈、無助,看了讓人心酸不已!手中攥著的野花無聲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希冀!</b></h1> <h1><b> 哥倆相聚于冬季,神色是否有幾分凝重?</b></h1> <h1><b> 1968年夏,第一批上海知青登上輪船奔赴崇明島。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都不曾忘記</b></h1> <h1><b> 新海農場知青的集體宿舍</b></h1> <h1><b> 一個讓我們付出青春和汗水的廣闊天地——農場知青宿舍前的留影</b></h1> <h1><b> 生活艱辛不易,臉上綻放的笑容卻是如此燦爛、甜美!</b></h1> <h1><b> 蒿草叢中的豆蔻年華</b></h1> <h1><b> 不能忘懷的歲月合影</b></h1> <h1><b> 在近郊寶山月浦公社插隊的日子</b></h1> <h1><b> 1969年帶著遠大抱負,年少氣盛從上海近郊轉戰去了美麗的云南勐臘。田頭與傣族老鄉共同學毛主席語錄,所在的曼列知青集體戶被評為縣先進</b></h1> <h1><b> 曼列知青在屋后坡地上平出一塊場地,就地取材,自己動手做出竹桌、竹凳、竹雙杠、竹單杠,在勞動之余,和傣族老鄉分享勞動成果 </b></h1> <h1><b> 1969年7月,上海首批赴云南慰問團與曼列寨知青合影</b></h1> <h1><b> 當年曼列寨經常有援越抗美出國部隊駐扎休整,知青與住寨戰士結下深厚的友誼,寨子前的椰子樹下,知青與出國部隊戰士合影留念</b></h1> <h1><b> 歡送發小屯墾赴黑龍江</b></h1> <h1><b> 惜別楊浦校園</b></h1> <h1><b> 復興中學屯墾赴邊的同學,前排右一為張曉理</b></h1> <h1><b> 劉英俊雕像前留影</b></h1> <h1><b> 兵團戰士騎馬</b></h1> <h1><b> 自轉學分別近十年后,虞曉寧竟然在黑龍江與宋慧毅相逢同一個兵團,讓人感慨:世界真是太小了!</b></h1> <h1><b> 當年知青在北大荒的辛苦勞作</b></h1> <h1><b> 一望無垠的田野上耕耘著希望</b></h1> <h1><b> 黑土地上的青春芳華</b></h1> <h1><b> 黑龍江回滬探親,發小相聚于復旦校園</b></h1> <h1><b> 喜笑顏開</b></h1> <h1><b> 情同姐妹</b></h1> <h1><b> 高興得合不攏嘴,眼睛都笑瞇了</b></h1> <h1><b> 登高遠眺</b></h1> <h1><b> 1972年冬季的那場大雪</b></h1> <h1><b> 樹葉凋零,站在筑莊的圍墻邊,感覺到冬天的寒冷,但重逢的喜悅就像一縷冬日里溫馨的陽光</b></h1> <h1><b> 復旦門口留影</b></h1> <h1><b> 筑莊(五舍)是我們童年的棲息地</b></h1> <h1><b> 筑莊發小相聚留影</b></h1> <h1><b> 因病未能上山下鄉而待分配,1974年分進里弄生產組的伙伴們。前排左一復旦五舍周忠民,中間九舍孫赭,二排右一張孝英</b></h1> <h1><b> 歡送小伙伴參軍</b></h1> <h1><b> 成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的夙愿終于實現了!</b></h1> <h1><b> 穿上綠色軍裝的感覺真好!</b></h1> <h1><b> 雪域高原邊防哨所的雷達兵,在冰天雪地安營扎寨,肩負起了西藏空防的神圣使命</b></h1> <h1><b> "長江,長江,我是黃河,你聽見了嗎?"</b></h1> <h1><b> 祖國的"千里眼"</b></h1> <h1><b> 藍天白云下的布達拉宮高高聳立、雄偉壯觀!</b></h1> <h1><b> 戰友們在神圣的布達拉宮前留影</b></h1> <h1><b> 謝同生、余威——發小情加戰友情。青蔥歲月時的倆帥哥!</b></h1> <h1><b> 當兵入伍到西藏邊陲,深感榮耀和自豪!回想起在雪山當兵的日子,既留戀又感慨,西藏情和戰友情成了一生揮之不去的情結</b></h1> <h1><b> 80年代末母校老師們的聚會珍貴合影。地點:上海人民公園,背景:國際飯店<br /></b><b> 前排左起分別是曹偉英(四年級班主任)、周瑋(美術老師)、黃野喬(一至三年級班主任)、盧慈和(乙班一至四年級班主任);后排左起分別是陳惠和(61屆班主任);任逸仙(甲班六年級班主任);唐薇文(乙班五、六年級班主任);朱明揚(丙班六年級班主任);邱紅妹(代表當時的校領導)<br /></b><b> 這些老師教書育人,十分敬業。她們的音容笑貌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中<br /></b><b> <br /></b><b> </b></h1> <h1><b> 未完待續</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保定市|
北宁市|
息烽县|
邢台县|
清镇市|
福清市|
衡东县|
芷江|
阳山县|
康乐县|
湘西|
长白|
隆尧县|
柯坪县|
青龙|
连南|
思茅市|
昂仁县|
临桂县|
九江市|
武强县|
广饶县|
永平县|
文安县|
阜南县|
长春市|
溧阳市|
图们市|
兰溪市|
绍兴市|
离岛区|
宁强县|
从江县|
宁远县|
平度市|
大石桥市|
辽中县|
石林|
墨脱县|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