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 1962年,是國家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經濟困難的陣痛,恢復國民經濟,振興中華的一個關鍵的時刻。國家正是把握了這個轉折點,調整了經濟政策,修生養息,才有了隨后四年的國民經濟穩定發展期。</h3><h3><br></h3><h3> 基礎工業,向來都是國之重器;是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的標準。從第一臺蒸汽機的誕生到火箭、衛星、原子彈上天,都是從機械工業的“車、鉗、鑄、鍛、鉋”做起的。培養一大批基礎工業的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是國家振興的迫切需求。</h3><h3><br></h3><h3> 1963年初春,正是萬物復蘇 ,欣欣向榮的好時節。廣州市北郊鶴邊,舊嘉禾煤礦的廢址上,聚集了一群目光遠大、胸懷壯志的有識之士。在廣州市勞動局的組織領導下,運籌帷幄,白手起家。在那座黃土坡上,十幾間平瓦房中,創辦了廣州市第一所貫徹國標的全日制半工半讀中等技術學校_“廣州市技工學校”。<br></h3><h3><br></h3><h3> 一群剛離開校門的學生、社會知識青年和一批知識分子,老工人、國家干部,熱血沸騰地來到這里,白手起家,成為學校首批的學生和開拓者。繼而64屆,65屆學生的到來;一千多名技校師生員工,在短短的四年中,用熱血和青春,譜寫了一曲傳奇的神曲,蕩氣回腸,經久不息,傳頌至今。</h3><h3><br></h3><h3> 學校的宗旨是:“培養又紅又專,能文能武的革命接班人”。學科囊括了當時機械制造業“車、鉗、鑄、鍛、刨等專業。學制三年,學業的要求很高;學生畢業標準:專業實操,要達到國家四級中級技術工人水平。專業理論,要符合中等技術人員測繪、畫圖、設計,工藝制作的標準。文化理論,要相等于高中畢業程度。</h3><h3><br></h3><h3> 教師管理層由主管部門“廣州市勞動局”在社會廣納招賢,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其中不乏名牌大學、工學院的工程師、講師、畢業生,著名大廠的7.8級大師傅、高級技師。校長是正縣級干部,中層管理干部都是富有經驗的國家干部,人才濟濟,精英匯聚。</h3><h3><br></h3><h3> 學生以品學兼優的應屆初中畢業生為主,兼顧部分優秀的社會知識青年。學校實行全封閉式軍事化管理,參考60年代解放軍大練兵時期的訓練方式和管理制度,堪稱現代版的“黃埔軍校”。</h3> <h3>1963年學校初貌</h3> <h3>部分教職員工</h3> <h3></h3> <h3> 這種教學模式很快就得到國家的肯定和支持。1964年底,學校得到國家專項資金和政策的扶持,大興土木,進行擴建改造。</h3><h3><br></h3><h3> 800多名師生員工精神振奮,斗志昂揚,積極配合建筑工人投入新校園建筑中。他們平山開路、挖地基、搬磚瓦、清余泥、栽花種樹、搬遷廠房。.僅用了半年多時間,就在舊址旁邊的荒山野地上修建起五萬多平方米的新校區。</h3><h3> </h3><h3> 新校擁有三棟四層的教學大樓,二棟四層的學生宿舍,12座功能齊全的實習車間;禮堂、食堂、足球場、籃球場、圖書館、實驗室、廁所、浴室、花草樹木一應俱全。實習工廠更新了嶄新的機械設備和教學用具,擴大了教師隊伍和學科專業。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氣象。</h3><h3><br></h3><h3> 1965年9月,65屆300多名新生入學;一千多名教職員工在新校區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一所嶄新的、功能齊全的中等技術學校正式崛起在廣州北郊。“市技”進入了全盛時期,成為六十年代廣州市中等教育的一座新坐標。</h3> <h3>1965年時的新校區教學大樓</h3> <h3> 技校的生活是緊張、嚴肅、活潑的。每天早晨6點起床號一響,五分鐘內就要來到操場列隊操練(包括被鋪疊到起菱角)。吃飯八人一桌,大盤菜大桶飯,15分鐘內就要完成。上下課、上下班都要檢查風紀(工人褲,校徽),列隊操步,高歌前進。進車間、課堂前都要進行嚴格的列隊督導。課程與訓練,都是當時最先進、最嚴格的文化理論和操作技能。這是一種近乎苛刻的軍營生活,對于剛出校門的初中生絕對是嚴峻考驗。但又敞開著知識的神秘大門,吸引和滿足著學生求知的欲望,樂而忘彼。</h3><h3><br></h3><h3> 學校初期那二年,學習條件都十分簡陋,生活非常艱苦;課室和車間都是平瓦房,使用都是老式背包車床,手錘、鏨、銼、鋸;喝的是井水,用的是池塘黃泥水,還要三班倒。但學生們都熱情高漲,刻苦鉆研,硬是在身上打磨出一手過硬的基本功。</h3><h3> </h3><h3> 最難得是學校不收任何費用,學生每月還有14元5角的伙食費補貼。在當年,曾解決了多少有志青年的后顧之憂。這種自食其力,半工半讀的學習模式,別說在六十年代,今天也是絕無僅有的。 </h3> <h3>還帶著小屁孩的影子</h3> <h3>英姿颯爽的女生們<h3></h3></h3> <h3>實習老師與學生</h3> <h3></h3> <h3>實習課<h3></h3></h3> <h3></h3> <h3>1965年參加市文藝匯演</h3><h3><br></h3> <h3></h3> <h3> 1966年夏,就在學校成立三周年,剛剛步入正軌的時刻;全體師生員工正在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工作、學習,迎接63屆學生首界畢業典禮、66屆新生招生之際。文化大革命的暴風雨來臨了。</h3><h3> </h3><h3> 風起云涌之初,學校倒是意外的平靜。也許是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煉,師生們都具有強烈的組織紀律性。當外面已經吵吵嚷嚷的時候,校內還是迭序整然,有條不紊。上課、生產正常進行。師生們在勞動局工作組的指導下,在班學代會的帶領下,有組織地學習文件,領會中央精神,一點也不亂。所謂的文化大革命,也局限在矛頭一致、同仇敵愾;舞文弄墨、揮斥方猶而爾。誰會想到日后竟然兵仞相見呢!</h3><h3><br></h3><h3> 到年底,“炮打”、“造反”聲一響,就像投下顆原子彈,把所有的迭序和方圓都撕裂得粉碎了。統帥的一張大字報把人們的眼睛燒紅了,它喚醒了中國人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農民暴動式的叛逆性。把本來只局限于最高層次的一場權力斗爭,演變為億萬人以最原始、最狂暴的方式來表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動亂拉開了帷幕。</h3><h3><br></h3><h3> 學校變成了戰場。敬愛的校長、老師、師傅成了走資派、黑幫、壞分子、反革命分子,揪上批斗臺。朝夕相處的同窗好友成了勢不兩立的對立派,在斗爭中拼個死去活來........</h3> <h3></h3> <h3></h3> <h3></h3> <h3> 我們這一代的學生,曾經愚昧過、荒唐過、瘋狂過;但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有的甚至生命。</h3><h3><br></h3><h3> 我們這一代的學生,也曾經幸運過,興幸過,竊喜過;縱橫上下五千年,那一代的學生能像我們,自由自在,天馬行空,縱橫天下!</h3><h3><br></h3><h3> 我們也曾經為自己的無知和浪孟,后悔過,怨恨過、失落過......</h3><h3> </h3><h3> 我們的反思是沉痛的、凝重的;但也不失成為我們之后為國家奮斗終生的動力和責任。事實上,我們都做到了。</h3><h3><br></h3><h3> 1968年底。市技以千瘡百孔的校園和64屆、65屆的600多名畢業生分配工作而告終(63屆學生已在66-67年間分配完畢)。在文革中無厘頭地拼個你死我活的同學們,終于一笑泯恩仇,攜手走上廣州市各行各業的工作崗位,成為工人階級的一員,開創他們以后的輝煌了。</h3><h3><br></h3><h3> </h3> <h3>畢業照片精選<h3></h3></h3> <h3> .</h3> <h3></h3><h3></h3><h3> 1968年12月,在一片紅語錄及鑼鼓聲中,“市技革委會”改編為“廣州機床廠一營”,幾個月后正式轉制為“廣州第三機床廠”。市技終于完成了它短短四年的史命,帶著300多名留廠轉制的師生員工和沉甸甸的精神物質基礎,轉形為一間國有化機械制造工廠。</h3><h3><br></h3><h3> 國家和廣州市勞動局也許不至于為當年的努力而失望。市技的原班人馬,以雄厚的技術力量、扎實的基本功,優秀的管理水平和工人群體,僅用二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學校到工廠的轉形。很快就生產制造出當時比較先進的C622、C6132車床,B650牛頭刨床,XQ6132萬能銑床,批量投放市場。<br></h3><h3></h3><h3> </h3><h3> 70年代中期更向大型高端機床進軍。T68臥式鏜床,CW6163E系列車床相繼出廠,成為廣州市機械工業的拳頭產品,出口國外。改革開放時期,與美國‘愛倫度直升飛機公司’合資成立“廣州愛倫度直升飛機有限公司”,組裝制作直升飛機。公司從老總到工人都是市技師生擔綱。市技的足球場變成了直升機裝配車間和飛機場。USA的直升飛機在市技上空盤旋升降,一時成為佳話。</h3><h3><br></h3><h3></h3><h3> 那些轉戰在各行各業的的老師、學生們就更出色了。他們陸續成為各企業的中堅力量,技術骨干,中層干部,集團公司老總。可以說,七、八、九十年代、直到二000年年代,廣州市機械行業,都活躍著技校師生們的身影。他們為廣州市工業發展和創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h3><h3><br></h3><h3></h3><h3> 有的同學和老師獻身于教育事業,陸續成為各大、中院校的知名教授、講師,桃李滿天下。</h3><h3><br></h3><h3></h3><h3> 有的同學當上農場莊園主,成為飼養和保護瀕臨動物的專家,得到聯合國機構認可。</h3><h3> </h3><h3> 有的同學任職國家政府部門,成為國家各級管理干部。連當年分管廣州市工業的付市長職位,也曾經有過市技學生一席。</h3><h3><br></h3><h3></h3><h3> 至于那些下海的、出國的、辦企業的、開公司的、當老板的同學和老師,就更是五光十色,燦爛多彩了,他們都事業有成,無愧人生。</h3><h3><br></h3><h3></h3><h3> 不管每個人的際遇和成績如何, 有一點是眾望所歸的。那就是市技的精神:“嚴肅認真、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百折不撓;團結友愛、積極向上”,一直是他們的人生宗旨,指導著他們幾十年的人生道路。</h3> <h3>建廠三十年,建校三十五年紀念(1998年10月)</h3> <h3></h3> <h3>五十周年校慶(2013年10月)</h3><h3></h3> <h3></h3> <h3></h3> <h3> 時間過去整整50年了。每逢“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的時刻,師生員工們都會從四面八方回到廣州市,舉行隆重熱鬧的紀念聚會。大家歡聚一堂,共同享受那份濃郁的同學情、師生情;笑談半個世紀以來的滄桑變化。</h3><h3> </h3><h3> 前幾年還能回到市技的舊址,緬懷一下往日風情和逝去的老師同學。自2000年“廣州第三機床廠”被“廣州機床廠”兼并后,市技的原址幾經周折、拍賣;輾轉10年后,最終被對面“廣州司法學院”競得做‘西院校區’。所幸的是市技原有的建筑物都得到保留,只作外墻的裝飾和內部的裝修。也許作為學校使用,半個世紀前的設計和建筑都太完美了吧!</h3><h3><br></h3><h3> 每當我們經過它的門前,都會有一種親切的感覺,都能找到50年前的影子。那種滋味,就好像回到闊別的家園一樣.......</h3><h3><br></h3><h3></h3><h3> 九十年代中,在市技原址二公里外的黃石東路,新一代的“廣州市技工學校”招牌又重新豎立起來了。</h3><h3><br></h3><h3> 那是一座嶄新的現代化學校。建筑風格、教學設備、學科專業和教學模式都充滿時代色彩;軟、硬件都遠勝于原校。使人仰為觀止,充滿期望。</h3><h3><br></h3><h3> 但“市技”的精粹不在外,只存神。愿市技的精神,在新的時代、新的校園,在新一代的師弟妹中,發揚光大,再創輝煌!<br></h3><h3></h3><h3> —— 僅將 此文獻給我敬愛的老師和親愛的同學們!</h3><h3> </h3><h3> 2013年10月為市技五十周年紀念而作</h3><h3> 2017年9月整理修改于廣州</h3><h3> </h3><h3> </h3> <h3>原市技校1963年的老校區。后為三機廠宿舍區,現部分為福基房地產公司樓盤。</h3> <h3>原市技校1965年的新校區,1969年為廣州第三機床廠廠址。2010年為廣州司法學院西校區。</h3> <h3>原技校的教學大樓和學生宿舍仍存。</h3> <h3>原三廠裝配車間還保留原來樣子</h3> <h3>黃石東路新技校_廣州高級技工學校,廣州技師學院。</h3> <h3></h3><h3></h3><h3>校徽.</h3><h3> </h3> 學生證<h3></h3> <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浦东新区|
彭阳县|
灵寿县|
民乐县|
开江县|
惠州市|
宿州市|
濮阳市|
大渡口区|
腾冲县|
沙河市|
二连浩特市|
镇赉县|
鄢陵县|
修水县|
滁州市|
泰宁县|
南京市|
廊坊市|
张北县|
诏安县|
无锡市|
克拉玛依市|
老河口市|
红安县|
汝州市|
弋阳县|
滦平县|
尼勒克县|
夏河县|
郓城县|
屏南县|
深州市|
阳东县|
崇仁县|
昌江|
九龙坡区|
昌图县|
巴楚县|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