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對非洲的向往由來已久,卻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能成行,直到今年的六月底七月初跟著四光圈的杰夫終于踏上了這片土地。像是期待了太久那根緊繃的弦有些失去了彈性,又或是年紀漸老終于學會了不再執著地期待,并沒有想象中的興奮,就帶著一顆隨遇而安的平常心,反而讓我收獲了遠超預期的經歷。</h3><h3><br /></h3><h3> 這幾年去非洲的人越來越多,網上早有鋪天蓋地關于非洲的文字和圖片,尤其通過杰夫的分享欣賞到很多精彩的瞬間以及背后的故事,自知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拍到的實在非常有限,但還是想記錄一下自己鏡頭里的非洲。</h3> <h3> 說是非洲,其實只去了位于東非的肯尼亞。出發前很多朋友都問七月的非洲會不會很熱,我自己也曾有同樣的疑問,赤道線上的國家啊,腦海里浮現的都是曬到龜裂的土地和孩子們皸裂的嘴唇。事實上肯尼亞受季風影響,沒有溫差明顯的四季,只有干濕兩季,而且境內多高原山地,平均最高氣溫26攝氏度,除了中午太陽曬得有點熱,早晚還要穿上棉衣,溫度實在是難以想象的舒適。</h3><h3><br /></h3> <h3>飛往馬賽馬拉大草原時經過的平原,云霧籠罩中一片青翠欲滴,完全沒有非洲的即視感。</h3><h3><br /></h3> <h3> 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休閑了幾天,逛逛動物園、茶園、吃吃喝喝玩玩,去的地方基本都是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建筑,環境和服務都相當不錯,那幾天常問自己這里是非洲嗎?吃的也是西餐 ,以至于回來后被朋友問起非洲當地人吃什么食物,我竟無言以對。</h3><h3><br /></h3> <h3>這是位于內羅畢野生動物園邊界處的一座Villa, 大氣質樸的建筑,精致不奢華的細節,讓人恍惚以為身處英國某莊園。</h3><h3><br /></h3> <h3>Out of Africa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在這本書的作者Karen Blixen的花園餐廳里享用的午餐也是在內羅畢最美味的一餐。</h3><h3><br></h3> <h3>逛逛動物園也不是一無所獲,能撞見這少兒不宜的一幕算是運氣不錯,根據視頻的秒數,獅子愛愛不止傳說中的三秒喔??</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飛鳥篇 ===<br></h3><h3><br></h3> <h3>內羅畢休閑了幾日后終于開始真正的非洲行。第一站lake Elementaita。住的酒店正對著湖,餐廳外的露臺上架著幾個鳥食盆,常有小鳥飛來啄食,景色一般,倒是個極好的練習拍鳥的地方。作為一個風光攝影愛好者,拍鳥對我簡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 所用的相機鏡頭設置統統不一樣,拍攝手法也完全不同,常常我摁下快門的時候鳥已經振翅飛走,拍了無數廢片,都遠遠不及孩子們的表現,沮喪到開始懷疑人生,大師們實在看不下去,紛紛指點并出借自己的法寶,終于拍出了上面一張,所以雖然照片實在一般,但畫面里也算有只飛行中的鳥,必須得瑟一下。</h3><h3><br /></h3> <h3>雖然拍的照片不咋地,架勢必須端起來,一點不能含糊!</h3><h3><br /></h3><h3><br /></h3> <h3>Lake Bogoria是東非大裂谷邊緣眾多鹽堿湖中的一個,強堿性的湖水讓大多數生物難以生存,里面卻生長著藍綠藻和矽藻,吸引了數十萬只以此為食物的火烈鳥每年來此棲息。火烈鳥腿上的皮膚很厚,能夠忍受具有腐蝕性的湖水,覓食時它們彎下長脖子,反轉頭部將鳥喙倒過來,用篩子一樣的嘴在湖底中左右搖動覓食,這樣頭部羽毛就不會被水浸濕,實在是聰明。</h3><h3><br /></h3><h3>Bogoria湖水最深處只有10米,靠近岸邊更加淺,像是經年累月的鳥糞混著淤泥的沼澤地,散發著強烈的氣味。杰夫一再提醒大家小心腳下,不要滑倒或者陷進去,結果還真有個孩子陷在泥里,被救出來以后全身的衣服直接都扔了??</h3><h3><br /></h3> <h3>以前也追逐過火烈鳥,動物園除外,在格拉帕戈斯群島是第一次,大老遠巴巴地就只看到一只,今年在智利看到的算多了,有十幾二十只吧。第一次看到這么多,幾千只擠擠挨挨,遠望過去一片紅色長腿林立,再加纖細修長的曲項向天歌,蔚為壯觀!</h3><h3><br /></h3> <h3>太陽升起后,不知道是哪只鳥起頭扇動了一下翅膀,周圍的伙伴們都被煽動了起來,這好像是它們約好的信號,突然之間呼啦啦一片,幾千只鳥遮天蔽日般向著太陽盤旋飛去,耳邊激蕩著振翅聲,臉頰仿佛有翅膀扇起的風拂過,心中回響著巨大的震驚和感動,我一直仰著頭,怕頭一低眼底的滾燙會奪眶而出。原諒我拍不出那幅景象,我所捕捉到的畫面很難訴說那個完整的故事。</h3><h3><br></h3> <h3> Lake Naivasha位于內羅畢市西北方約90公里處,坐落在東非大裂谷之內。該湖由斷層陷落而成,南北長20公里,東西寬13公里,最深處20米,湖面海拔1900米,是大裂谷內最高的湖,也是河馬和400多種鳥類的棲息地。</h3><h3> 由于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優美環境,這里自英國殖民時期起就是享有盛名的貴族度假勝地,到了今天仍舊吸引著眾多游人。<br /></h3><h3><br /></h3> <h3>樣子呆萌的河馬白天幾乎都泡在水里,或者找塊陰涼趴著,原來它們的皮膚特別怕曬,只能曬曬月光,所以晚上才出來活動,別小看支撐著它們龐大的身軀的四只小短腿,動作居然還蠻迅速!</h3><h3><br /></h3> <h3>湖里盛產鱸魚、非洲鯽魚,還有河馬和各種水禽,包括魚鷹、鵜鶘、鸕鶿、燕鷗、椋鳥等多種鳥類。泛舟湖上,除了欣賞湖光山色和各種水鳥,最大的看點就是魚鷹捕魚。為了保證游客可以欣賞到,船夫會沿著岸邊細細搜尋哪棵樹上有魚鷹,然后扔下一條小魚加以誘惑,如果魚鷹注意到了,又碰巧正肚子餓,它會急速從樹上飛下來到湖里捕捉,整個過程幾乎眨眼間就結束。要是它肚子不餓,或者魚太小,或者心情不好,看見有魚人家也是不理不睬的,傲嬌著呢。</h3><h3><br></h3> <h3>魚鷹捕魚最精彩的就是爪子入水出水的那一剎那,可謂驚心動魄。只是可憐俺老眼昏花年邁體弱,顫顫巍巍勉力端著沉甸甸的大炮筒,入水前還能從取景器里瞄住魚鷹,水中一掠鏡頭就跟不住了,常常只能拍到半個鳥身,幾次之后終于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是打鳥的料????</h3><h3><br></h3> <h3>動圖應該更能表達那個瞬間。</h3><h3><br /></h3> <h3>日落前天空金燦燦的,水中的幾棵枯樹上棲滿了水鳥,被駛過的船驚起嘰嘰喳喳一片喧嚷,端著相機的我當時在后悔自己怎么不掏出手機拍一段視頻,豈不是更能體現黃昏中的飛翔?!</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獅子營生活篇 ===<br></h3><h3><br></h3><h3>三個湖主要看鳥,也算練習一下怎么拍動物,想近距離接觸肯尼亞的大型動物還是得去馬賽馬拉動物保護區。飛去的機場跑道只有一條長長的土路,一棵大樹下一條原生態的長條木板桌算是候機廳,飛機到達時大家都好奇地上前拍攝,難得有機會可以近距離圍觀飛機起降嘛,結果毫無防備地被引擎掀起的漫天塵土噴了一身,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什么叫灰頭土臉。飛到馬賽馬拉后才發現機場沒有最簡樸,只有更簡樸,大草原上的機場是連這樣的候機廳都沒有的??</h3><h3><br></h3> <h3> 一下飛機就受到馬賽兄弟們的熱情歡迎,坐上拉風的敞篷吉普飛奔去獅子營Lion Camp。一直排斥住帳篷,我能聯想到的就是窄小、寒冷、潮濕、黑暗、凄風苦雨……沒想到還有這么舒適寬敞明亮整潔的帳篷,甚至還有抽水馬桶和淋浴,想象中帥帳或者王帳才該是如此模樣??</h3><h3><br /></h3> <h3>帳篷仍然是100多年前英國殖民時期的設計,不得不贊嘆其精巧和科學。</h3><h3><br></h3> <h3> 一天的行程大約是這樣:每天清晨4:45到5點半的morning call就是馬賽人送進來的一罐洗臉熱水,出發前可以在休息室里喝杯咖啡或熱茶,從日出一直逛到肚子餓,在草原上找棵樹找條河,鋪開豐盛的早餐桌野餐。回去帳篷已經被收拾干凈,外層帆布被打開通風透氣,休息一下1點左右在餐廳大帳里午餐,如果沒有收到有大型動物活動的雞毛信,所有人接著休息,然后下午4點在草原上繼續搜尋直到日落。7點回來后馬賽人送來熱水倒進帳篷后的吊桶里,就可以洗個舒服的熱水澡,洗去滿身的黃土,清清爽爽去吃晚餐。回去準備睡覺時被子里已經被塞進了一個熱水袋,草原上溫差大,中午熱死晚上冷死,懷里抱著熱水袋睡的特別踏實??。</h3><h3><br></h3> <h3>早餐都是在草原上的野餐,每天天亮前出發時食物就都已經準備好帶在了吉普車上,只等杰夫一聲令下馬賽人們就找好地點手腳利落很快搭好桌子鋪好食物,發現他們做的French crepe特別好吃??<br></h3><h3><br></h3> <h3>午餐在營地自助性質,種類不多但每天變著花樣而且看著就很開胃,除了一次在外面等待獵豹捕食來不及回去,營地就送來了當天的午餐,結果剛吃一半獵豹就開始行動,讓正捧著盤子拿著叉子的大家一陣手忙腳亂??。</h3><h3><br></h3> <h3>晚餐湯、主食、甜點,酒一樣不含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天晚上的篝火晚餐,杰夫派人去馬賽村買了頭羊,團友Victor負責給大家烤羊肉串,杰夫負責炒孜然羊肉,還特意跑了好幾個村子給不吃羊肉的幾位LD買了只走地雞燉湯,星光下燭光中大人孩子吃的心滿意足。時間充裕時杰夫還會給大家煮個中式面,還有團員們帶來了老干媽、豆腐乳,用豆腐乳代替黃油抹面包味道也不錯??。<br></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動物篇 ===</h3><h3><br></h3><h3>當然來到獅子營可不只是為了體驗一下住宿和吃喝,而是每天的Safari,坐著吉普車在草原上尋找和觀察動物是每一個前來旅行的人最熱切的盼望和關注。</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明明長得像鼠,可是它們偏偏叫貓鼬(mongoose)。有車經過時,大家齊刷刷抬頭,那專注、好奇又帶點防備的小眼神整齊劃一,讓人忍俊不禁。</h3><h3><br></h3> <h3>小狐貍,天然自帶嫵媚,不僅聯想起三生三世四海八荒青丘的那只可愛九尾紅狐白鳳九。</h3><h3><br></h3> <h3>即將成年的兩只公瞪羚,沒事就練習練習掐架,這項技能很快就會在圈地盤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時用得上。</h3><h3><br></h3> <h3>這群鴕鳥一直拿屁股對著我們,不知怎么它們離去的背影會讓我覺得特別的"out of africa"。</h3><h3><br></h3> <h3>野牛和牛椋鳥。牛椋鳥棲息在食草動物身上,比如斑馬、水牛、犀牛、河馬、長頸鹿、甚至大象等,在它們身上來回飛翔攀爬,尋找每一寸身體里的跳蚤虱子蒼蠅等寄生蟲當作"食物"。而對于這些食草動物來說,很愿意有人清理身上的虱子蒼蠅,所以非常容忍這些清潔工。</h3><h3><br></h3> <h3>好像在說悄悄話</h3><h3><br></h3> <h3>長頸鹿的身上也有寄生的牛椋鳥</h3><h3><br></h3> <h3>斑馬斑馬,草原才是它們的家。</h3><h3>每只斑馬的花紋都不一樣,雖然在我眼里它們全都一個樣????</h3><h3><br /></h3> <h3>它們的紋身一直武裝到尾巴,這才是名副其實的馬尾辮吧??。很想拍張正面屁股特寫,無奈它們就是不肯大大方方轉過來,又不能下車換機位,只能拍個屁股側影了??</h3><h3><br></h3> <h3>由于東非草原雨季旱季的交替導致水源和草在不同月份的枯榮,逐水而居逐草而食的食草動物每年都在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大草原和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大草原之間進行順時針方向的運動,兩三百萬只斑馬、角馬、瞪羚加上各種乘機捕食的食肉動物,年復一年上演著非洲草原最震撼人心的故事——動物大遷徙。每年7、8月,遷徙大部隊到達兩國邊境處的馬拉河,河里充滿危險,鱷魚正張著大嘴等著那個不幸的獵物,渡過馬拉河因此被稱為"天國之渡",也是這個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年的古老的故事中最精彩的情節。</h3><h3><br></h3> <h3>角馬集結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終于知道什么叫千軍萬馬。</h3><h3><br></h3> <h3>每一年大遷徙的具體時間和路線不完全固定,還是由當年的天氣和氣候來決定,據說看到大遷徙的幾率只有15%,千軍萬馬勇渡馬拉河的盛況則更加難以遇上。比如我們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算對了時間,卻沒算出水量。遇上了一個特別干旱的7月,角馬們可以閑庭信步悠哉悠哉直接趟過馬拉河,想來回幾遍都沒問題,哪里需要飛躍?!我們離開肯尼亞那天下了暴雨,羨慕后面來的人有福了。</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動物與人 ===</h3><h3><br></h3> <h3>只要坐在車上,獅子豹子都會對車里的人視而不見,人家該干嘛干嘛,好像完全不會被打擾到。看看它們可以離得有多近,似乎觸手可及。</h3><h3><br></h3> <h3>但象群經過時還是讓人捏著把冷汗,如此龐然大物發起火來不僅惹不起,躲也來不及,所以司機們必須要有豐富的經驗,能足夠判斷可以留下看熱鬧還是必須趕緊逃命。</h3><h3><br></h3> <h3>金合歡,多么浪漫的名字,可是它們常常各自孤獨地佇立著,站成草原上一道標志性的風景,對面的吉普車帶起的一路塵煙在逆光中旖旎成畫,想必我們的車在他們眼中也是如此。</h3><h3><br></h3> <h3>馬賽馬拉大草原不僅是無數動物的家園,也是馬賽人居住生活的樂土,他們代代相傳與動物們的相處之道,所以野獸出沒的地方也有他們放牧的蹤跡。</h3><h3><br></h3> <h3>有游客來馬賽村里參觀時,少年們和女人們會跳起他們特有的舞蹈歡迎大家,看著他們且歌且舞一步步走來直到貼在眼前,歌舞傳遞的力量、自由、奔放、向往,與周圍簡陋貧瘠的環境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極具感染力!</h3><h3><br></h3> <h3>精明能干的馬賽村長,少年時代跟獅子打架丟了只胳膊但撿回來條命,大家以為他有多老了,一問,人家才30多歲??</h3><h3><br></h3> <h3>盛裝的跳舞少年</h3><h3><br></h3> <h3>面對鏡頭,孩子害羞地把頭埋進媽媽的懷里</h3><h3><br></h3> <h3>女孩小小年紀就要幫忙照顧弟弟,一眼就被她晶晶亮的眼睛吸引了</h3><h3><br></h3> <h3>村里的孩子們</h3><h3><br></h3> <h3>城里的孩子們。雖然生活環境不一樣,但他們都一樣天真爛漫活潑可愛</h3><h3><br></h3> <h3>Kazuri beads factory里的女工都是單親媽媽和孤兒,她們全都自食其力,在肯尼亞很多酒店的禮品店里都可以看到作坊里手工制作的陶土珠子首飾。</h3><h3><br></h3> <h3>作坊里的婦女,看到有鏡頭對著她就綻開了純凈溫暖的笑容,美極了!</h3><h3><br></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未完待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池县|
特克斯县|
新绛县|
兴安盟|
乌兰浩特市|
东平县|
时尚|
秦安县|
呼和浩特市|
台北市|
象州县|
鸡泽县|
新乡县|
娄底市|
维西|
鹤壁市|
舒兰市|
新化县|
和田县|
肥东县|
廊坊市|
龙口市|
汝城县|
武山县|
灌云县|
汉川市|
凯里市|
靖边县|
巴马|
白城市|
隆化县|
浙江省|
台前县|
铁岭县|
公主岭市|
英山县|
济宁市|
治县。|
孙吴县|
丽水市|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