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西北之行二 河西走廊中的歷史瑰寶

yang

<h3>作 者 楊 錦 偉</h3> <h3>我們走出柴達木盆地,繞到了祁連山的北邊,進入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夾于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公里左右。河西走廊是西漢漢武帝開創的東西方交融的絲綢之路。</h3> <h3><b><font color="#ed2308">一、敦煌</font></b></h3><h3>敦煌是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現是隸屬于甘肅省酒泉市的縣級市,其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br></h3><h3><br></h3><div>敦煌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div><div>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后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這里繁衍生息。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后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巖畫。</div><div><br></div><div>1,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漢宋之際,沿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及先進技術不斷向西傳播到中亞、西亞甚至歐洲,而來自西域的物產亦傳播至中原地區。絲綢之路上,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絡繹不絕,商客在此云集,成為中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從事中原絲綢和瓷器、西域珍寶、北方駝馬與當地糧食的交易。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亞和中亞文化不斷傳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這里匯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人文薈萃,文化粲然,敦煌也由此成為一顆璀璨明珠。</div><div><br></div><div>2、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也是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許多佛學大師無論東進還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特別是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樂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莫高窟從此誕生了。</div><div><br></div><div>3、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二、敦煌石窟</font></b></div><div>我九二年來過敦煌,二十年后陪夫人又見敦煌。只見浩大的敦煌石窟數字中心矗立在沙丘之上。</div><div><br></div><div>每一位游客先在此觀看電影介紹。</div><div><br></div> <h3>必須提前預約時間,提前排隊,按點入中心。</h3><div><br></div> <h3>初進咋有種進北京大劇院里面的感覺。</h3> <h3>莫高窟就在鳴沙山東麓近三華里長的斷崖上 ,它前秦建元二年( 366 )開創,歷經北涼、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繼鑿建,到唐時已有1000余窟龕,經歷代坍塌毀損,現存洞窟492個。保存著歷代彩塑2400多尊,壁畫4.5萬余平方米。</h3><div>起先窟洞佛像祼在外面,受日照風蝕,造成佛像和壁畫的氧化退色或剝落。是建國后政府搶救,在佛窟前砌了保護墻和架構了窟門,防擋風化陽光,每個窯的門上都編上了號。</div><div><br></div><div><br></div> <h3>現在讓我們走進山洞(佛窟)去感受神秘的千年石窟。</h3><div><br></div><div>由于彩塑佛像上千,壁畫面積4.5萬,這次不能隨意拍照,我只好結合以前來拍攝的照片,結合這次敦煌美術展覽展出的資料和佛窟里專職導游的講解,以及查考有關研究資料。選擇有代表性、影響較深的佛像與壁面,梳理編排出以下幾個層面:</div> <h3><u><font color="#ff8a00">1、形態各異的千年佛像</font></u></h3> <h3><font color="#167efb">佛壇窟 佛像群 </font> &nbsp;五代 &nbsp;莫高窟第55窟</h3> <h3><font color="#167efb">坐姿大佛</font> 中唐 莫高窟第130窟</h3><h3><br></h3><div>據介紹這大佛的頭部高7米,一共就26米,站在下頭仰視,感覺高大、莊嚴、偉岸和肅穆,而整個比例非常協調。<br></div> <h3>坐姿笑佛 &nbsp; 北魏 &nbsp;莫高窟第259窟,</h3><h3>這佛微微帶著笑容,稱得上是古代中國版的蒙娜麗莎。</h3> <h3>交腳菩薩 莫高窟第275窟</h3> <h3>側面看雕塑,形態栩栩如生。</h3> <h3><font color="#167efb">站姿佛像</font> &nbsp;</h3><h3> 該佛像手臂已破斷,但卻說明當時佛像制作是先做好木架,然后泥草一層層糊上去,再修,再上色,再定型而制成的。當然佛窟后來不用木架,而是直接石刻或石刻后敷泥上色而成。</h3> <h3><font color="#167efb">臥姿大佛</font>,中唐,第158窟</h3><h3>位于莫高窟南端,此窟為吐蕃統治時期所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h3><h3><br></h3><h3>此窟平面橫長方形,寬18.10,深7.20,高6.80米,靠后壁(西壁)有1.43米高的通長大臺,大臺上又有較矮小形如睡榻的小臺,佛像即臥其上。這尊涅槃像為石胎泥塑像,身長15.80米。在建筑意匠上涅槃式窟是象征佛寺中的殿堂。</h3><div> </div> <h3> 據佛經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八十年間教化眾生,化緣已盡,于中天竺拘尸那城中跋提河畔娑羅雙樹間,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畢后,“即于是夜,右脅而臥,汩然大寂”。</h3><h3>我查考了釋迦牟尼佛印度去世時間,是約公元前春秋戰國時期,沒有一個國人會見過他。然而智慧的中國古代畫師就能根據經文畫出并用石刻出釋迦牟尼過世即涅槃的形象:正壁佛床上的涅槃釋迦右脅而臥,螺髻規整,面部豐滿,神情安祥,微含笑意,毫無凡人臨終的痛苦和悲哀,相反卻猶如欣慰、滿意而入睡。整個形態,深刻地表現了“寂滅為樂”的涅槃境界。</h3> <h3>在涅槃像的左側面(南壁)是一身立像,為過去世迦葉佛。</h3> <h3>在涅槃像的右側(北壁)是一身倚坐佛像,為未來世彌勒佛。</h3><h3>它們與主尊涅槃像共同組成三世佛像,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2、紀錄時代的精湛藝術壁畫</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1)涅槃而極度悲痛的壁畫</font></h3><h3>下面局部壁畫描述的是,在俗的信徒因聞知釋迦涅槃而極度悲痛,嚎啕悲泣而痛不欲生。</h3> <h3>各國王子中,除由侍女挽扶著的頭戴冕旒、身穿大袖裙襦的漢族帝王外,還有吐蕃、突厥、回鶻等各族以及南亞、中亞等國的王子。由畫師精心繪制而成的各種服飾,膚色和人物形象,反映出唐朝民族關系的密切和國際交往的廣泛。</h3> <h3>壁畫描繪了眾信徒因聞知釋迦涅槃而極度悲痛,畫面中甚至有持刀有割耳、挖心、剖腹等種種不想活的表情。</h3> <h3>涅盤經變局部</h3><h3>·舉哀悲傷各國王子(局部)</h3> <h3>舉哀羅漢像&nbsp;&nbsp;莫高窟第158窟西壁</h3> <h3>內側畫十大弟子舉哀圖、菩薩等。</h3> <h3>舉哀菩薩像&nbsp;&nbsp;莫高窟第158</h3><h3>菩薩是“大覺有情”者,以超然出世的感情對待佛的涅槃,其沉靜、虔誠的表情與弟子形成對比。<br></h3><h3><br></h3> <h3>洞窟右壁彌勒佛像的外側畫觀世音菩薩</h3> <h3>如意輪觀音&nbsp;&nbsp;莫高窟第158窟東壁門上</h3> <h3>前壁(東壁)門右側的天請問經變,是根據唐玄奘譯《天請問經》繪制。主要描繪佛在寶羅筏國,住誓多林給孤獨園中,與天眾問答說法的情景,這鋪經變以宏偉的說法場面為中心,在巨大的勾欄平臺上,以一佛二菩薩像為主體,周圍圍繞眾多的聽法圣眾,構成了緊密有序的宏大場面。在說法圖的后面,是層次有序的樓閣庭院,它是由正中心的重檐大殿和與大殿相連接的廊廡以及兩側的配殿組成,在廊廡的后面還有重樓亭臺和二層六角形的塔樓,巍峨雄壯,富麗堂皇。經變從構圖到各部分細節都描繪得十分出色。把這部短短千余字的經文鋪染出如此規模宏大的經變,可見佛教藝術豐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創造力。<br></h3> <h3>高窟第158窟東壁北側前壁門左側的金光明經變,描繪釋迦在王舍城鷲峰山為廣大圣眾說法的內容。畫面上水榭樓閣,眾天云集,七寶池中寶蓮盛開,菩薩于蓮花座上胡跪合掌恭敬聽法。釋迦前面平臺上,伎樂雙手握巾起舞,兩旁樂隊演奏,階前美音鳥迦陵頻伽兩手舉花供養起舞,場面宏大,加上背景上的高大建筑群體,使這鋪輝宏巨制的經變成為莫高窟中最大的一幅。</h3><h3> 第158窟作為莫高窟中唐時期具有代表性洞窟之一,它那日臻完善的佛教藝術和那神形合一、神態各異,性格鮮明的人物造型,使人贊嘆不已,流連忘返。</h3> <h3>窟頂中央和左右披畫有十方凈土、佛和赴會菩薩,左披畫普賢變,右披畫文殊變。洞窟正壁上部,即涅槃像身后的壁面上,繪有菩薩、羅漢、梵釋天人、天龍八部、佛弟子及散花飛天 &nbsp;莫高窟第158窟窟頂</h3> <h3><font color="#167efb">(2)描述釋加牟尼佛誕生和佛跡故事的壁面</font></h3> <h3>摩耶夫人入夢</h3><h3>釋迦牟尼的生母摩耶夫人則于夢中清皙地見到菩薩化作白象,騎著六牙白象,從她的右肋,進入胎腹。</h3> <h3>乘象入胎</h3><h3>她在懷胎十月后,按照當時的習俗回娘家待產,在四月的第八天于藍毗尼園(Lumbini)停留。在園中她舉手攀一根樹枝(無憂樹,或娑羅樹)休息的時候,釋迦牟尼即從她的右肋而出。</h3><div>釋迦牟尼的爹凈飯王在太子釋迦牟尼出生后第五天,按當時的習俗舉行命名大典,太子被命名為悉達多。摩耶夫人于太子出生七天后去世,升入忉利天。</div> <h3>許多壁樂描繪了釋迦牟尼過去若干世種種善行的本生故事;講述弟子今世諸事前世因緣的因緣故事;以及從入胎、出生成長、出家、苦修、悟道、降魔、成佛以至于涅磐的佛傳故事。 北魏 254窟</h3> <h3>(3)菩薩巡游與說法的場景</h3> <h3>普賢變 西夏 第3窟</h3><h3>壁畫中描繪了普賢菩薩乘白象,手執經書,俯視下界,神態悲憫。從眾中有菩薩、天王、羅漢和道教化的天人,環繞普賢,乘云浮游于大海之上。上方天際有仙山瓊閣,南側突出崖岸,畫取經僧玄奘與猴行者牽馱經白馬,在巡禮中向菩薩合十致禮,說明當時流傳的三藏取經故事也成為佛教壁畫描繪的題材。</h3> <h3>文殊變 西夏 第3窟</h3><h3>畫中描給了文珠菩薩手執如意,坐在青獅之上,神態堅毅、沉靜。象征智慧威猛的青獅腳踏紅蓮,步伐勁健,獅奴用力拉著韁繩。文珠和周圍的天王、菩薩、羅漢和童子等圣眾,在云靄i之上匯成了渡海的行列。畫面背景遠處的山巒,群峰聳立在清澈的水面上,環抱掩著許多巍載的佛寺廊宇,這是《華嚴經》所說文殊菩薩居停說法的清涼山。<br></h3><div>這是-幅集人物山水、規模壯觀恢弘,意境深遠的藝術佳作。</div> <h3>雙人巾舞 盛唐 第l48窟</h3> <h3><font color="#167efb">(4)壁畫經典一一唯美的飛天</font></h3> <h3>美麗的飛天。</h3><h3> A、飛天的出處</h3><h3>據史書記載,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佛教由印度經西域傳至中國洛陽白馬寺。佛教的傳入帶來了印度佛教藝術圖像,飛天就是其中最令人喜愛的形象。飛天,出自古老印度神話,據佛經記載,為乾闥婆和緊那羅二神的衍變。乾闥婆,梵文Gandharva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于她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音神。緊那羅也是梵文Kipnara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她們居住在風光明媚的天宮十寶山中,不食酒肉,專采百花香露。按佛經所講,飛天有三項職能 :一是禮拜供奉;二是散花施香;三是歌舞伎樂。&nbsp;</h3><div>  </div><div><br></div> <h3>該畫中臉部的顏色由于年代久遠,氧化了變了顏色</h3> <h3>B、莫高窟里的飛天數量眾多</h3><div>飛天傳入中國后,在中國文化土壤上,經過嫁接、開花、結果,最終形成自己獨特風格。其中以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最為著名,從敦煌建窟伊始就出現于壁畫中。據統計僅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就有270多個洞窟中繪有飛天圖像,合計4500余身,加上榆林窟、東西千佛洞等,敦煌飛天數目近6000身。敦煌飛天跨越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數量最多、風格最典型、藝術價值最高。 </div> <h3>C、飛天凝結著多種文化</h3><div>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將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仙的形象,融合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飛天。它的藝術效果早已超越了原本宗教,把人們引向——天宮瓊宇、星馳云涌、天樂齊鳴、仙女翩翩的虛幻浪漫世界。 </div> <h3>飛天的美,美在向往&nbsp;</h3><div>  飛天這種形式的產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大膽地擺脫了佛教清規戒律,巧妙地運用夸張和想象,在有限的空間,用毫放的筆力、對比的色調創作出一幅幅超越宗教內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表現和美化現實生活的民間風俗畫。</div><div>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為生存而勞作、奮斗的同時,就產生了離開大地、飛翔天宇的幻想。《莊子·逍遙游》中的例子“御風而行”,自由逍遙 ;《太平御覽》中有“飛行云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云飛仙”的記載。馬王堆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人物御龍帛畫》都描繪了神仙羽人,在彩云中奔騰飛翔。后來在漢畫像石中也產生了大量的人與動物飛翔的圖形,它們對敦煌飛天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還有那后來流傳極廣的民間神話傳說“嫦娥奔月”,飛的是多么浪漫、多么美麗!此外,類似嫦娥的形象也出現在其他的神話故事中。如“洛神”、“麻姑獻壽”、“天女散花”等女性形象,也多采用飛天的造型,塑造出各種輕盈飄逸、巾帶凌空的模式。在當時先民們的生活、勞作環境條件是極其艱苦的,然而,他們并未被原始的生產狀態所局限。他們在人類生產力剛起步的情況下,就渴望離開大地的束縛,到無限廣闊的天空中遨游。</div><div><br></div><div>飛天的美,美在形體&nbsp;</div><div>  西魏時期敦煌飛天臉型削瘦、身材修長、動態輕盈、飄逸。在當時這是一種廣為流行的造型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285窟南壁,描繪著一條6米多長的一氣呵成的12身形體修長、俊美秀麗的飛天。輕靈灑脫、氣韻生動。這是敦煌飛天寶庫中一幅劃時代的杰作。從此,使北魏以來像天竺石刻菩薩那樣結實豐滿的飛天造型,變成了東晉畫家顧愷之的“秀骨清像”、體態婀娜的風姿。這12身飛天頭束雙髻、上身裸露、腰系長裙、雙手持各種樂器,肩披彩帶,呈橫弓字形,逆風飛行。四周天花旋轉,云氣飄流,襯托著飛天迎風而飛、身輕如燕的優美身姿。&nbsp;</div><div>  到了唐代,敦煌飛天達到了鼎盛時期。此時的飛天造型由西魏以來的“秀骨清像”特征,逐漸發展成“面圓體豐”、體態豐滿、線條流暢、色彩華麗。她們大多出現在大型的經變畫中。一方面為佛陀說法場面散花、奏樂、歌舞作供養,一方面表現大型經變畫中佛國天堂的自由歡樂。飛天飛繞在佛陀的頭頂或天空,有的腳踏彩云,徐徐降落 ;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 ;有的手捧鮮花,直沖云霄 ;有的手持樂器,橫空飄游,·敦煌莫高窟172窟黑飛天,是其中的典范。她那豐腴柔美、婀娜多姿的體態,伸展自如、靈動優美的舞姿,把女性柔美的形體,表現得盡善盡美。&nbsp;</div><div><br></div><div>飛天的美,美在飄逸</div><div>  飛天藝術不同于一般的佛教造型藝術的重要特征在于,它要表現的是人物的飄逸中舞動的身姿和韻律。</div> <h3>壁畫經典一一反彈琵琶 &nbsp;</h3><h3><br></h3><h3>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為該窟《西方凈土變》的一部分。畫中伎樂天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使出了“反彈琵琶”絕技時的霎那間動勢。此壁畫中的人物造型豐腴飽滿,線描寫實明快、流暢飛動,一氣呵成,天衣飄颶,有“吳帶當風”的韻致,體現了唐代佛教繪畫民族化的特色。敷彩以石綠、赭黃、鉛白為主,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典雅、嫵媚,令人賞心悅目。據講解導游講,這幅“反彈琵琶”無論是從反映生活的角度,還是從繪畫技法的角度,是敦煌壁畫中的代表杰作。</h3><h3><br></h3><div><br></div> <h3>表現伎樂天神態悠閑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著上身翩翩翻飛,天衣裙裾如游龍驚鳳,搖曳生姿,項飾臂釧則在飛動中叮當作響,別饒清韻。突然,她一舉足一頓地,一個出胯旋身使出了“反彈琵琶”的絕技。于是,整個天國為之驚羨不已,時間也不再流逝。這是一千多年前的舞伎如畫技的作品,道破真是驚奇。</h3> <h3><font color="#167efb">(5)記述千年時間長度中社會各階層生活。</font></h3><h3>這是當年布施贊助捐資出錢開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屬的畫像,女眷像壁畫在佛像對面壁上,男眷畫在窟的入口壁上。畫師畫出她們的穿著服飾和儀態風俗,真為我們后人提了大量當時社會情形與日常生活的資料。</h3> <h3>莫高窟石窟里不僅有二千多尊佛像,壁畫中除了記錄各朝代佛教情景,還記錄了各時代百姓生活、田間勞作、育兒、讀書、婚嫁等情況。如下面98窟 五代時期的牛、鹿、羊車。</h3> <h3>·壁畫記錄了千年前初唐的官員出行的車及隨從的場面。</h3> <h3>第二次去了敦煌的我是屬于“又見敦煌”的人。只見約三華里地的石壁,從公元三百多年樂僧開始一千六百多年的時間段內,各個朝代持續修龕造佛洞,塑佛象,畫壁畫。至今留下了495個洞佛龕,2000多尊不同體態神態的佛,四萬多平方米的壁畫圖案,記錄和發映了千年前那個時代的文化。我們常講常看的飛天美女就出自唐代壁畫,只是佛教壁畫中它只有手掌面積那么大,是我們后人把它取出并放大,用于我們現在的美術畫卷中。甚至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我看過著名的《Show》,舞臺表現中幾個美女也用了飛天的形象從天而降。可見敦煌飛天之魅力!</h3><div>中國四大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云崗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我都去過。但敦煌石窟規模最大,檔次最高,佛像壁畫最多。當你看懂了,往深處想,千年敦煌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多么燦爛、難以估量的歷史文化無價瑰寶。是我們研究各個朝代歷史、文化、風情、服飾、習俗、表演、繪畫等表現藝術,是取之不竭的源泉。</div> <h3>感謝歷史上為保護敦煌石窟文物作出努力的人們。</h3> <h3>結束了敦煌石窟的游覽,我們又回到河西走廊,繼續由西向東向嘉峪關、酒泉、張掖方向行進。</h3> <h3>三、雅丹地貌魔鬼城</h3> <h3>“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20世紀初,中外學者發現并命名了雅丹地貌,</h3><div>&nbsp;雅丹地貌現泛指干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和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地貌組合。</div><div>&nbsp;</div> <h3>土臺高達十多米高,大多土臺可長達上百米。所有的土臺都呈長條狀東西排列,氣勢磅礴。其成因有不同的說法,加上風的作用形成。土臺的結構多已沉積層黃土形成,有不同的顏色,尤其在早午晚太陽的光線的作用下,產生不同的色彩世界,奇幻無群。</h3><div>&nbsp;</div><div><br></div> <h3>這里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但這里也因土臺形狀都很象,走進之后容易迷路,若碰上沙暴,風聲如同鬼哭,令人心驚膽戰。</h3> <h3><font color="#ed2308"><b>四、嘉峪關</b></font></h3> <h3>漢代絲綢之路自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繼出玉門關和陽關,沿昆侖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從敦煌出發,經過樓蘭,越過蔥嶺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羅馬)。漢唐之際,又沿天山北麓開辟一條新路,由敦煌經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國(東羅馬帝國)。漢宋之際,絲綢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漢代自武帝開始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又從令居(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筑了長城和烽燧,并設置了陽關、玉門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h3><h3><br></h3><h3><br></h3> <h3>明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的美稱。</h3><h3>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并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h3><div> </div> <h3>我們游覽的景點正門設在嘉峪關樓的外城的外城。<br></h3> <h3>護城河</h3> <h3>關內的人出關,需進入這外城的東門外口。</h3> <h3>照片中,內城的城墻和與外城的長城墻相連。</h3> <h3>當時的守將馮勝雕像</h3> <h3>東甕城外從右往左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都是清代建筑。文昌閣主要是文人們讀書飲酒之場所。</h3> <h3>嘉峪關戲臺是清代修建,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臺。由木制屏風把前后臺分隔開,屏風正中央繪制八幅人物圖,是人們熟知的“八仙”內容。頂部為中國傳統圖案“八卦圖”,“八卦圖”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學的綜合反映。兩側是一組風情壁畫,內容是寺廟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養的寵物。這些繪畫內容在其它戲臺上是非常少見的。戲臺兩側書寫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對聯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我們游覽時,戲臺演員正賣力地演唱。</h3> <h3>這是穿過關帝廟和朝宗門。</h3> <h3>入了東甕城。</h3><h3><br></h3><h3><br></h3><h3>內城東面為“光化門”,直通西面的“柔遠門”。</h3><div>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div><div><br></div> <h3>走到內城的東門一一光化門,上建三層高樓,上寫“天下第一雄關”。<br></h3> <h3>穿過光化門</h3> <h3>爬上光化門城樓,俯看內城,只見由東向西的軸線,三座高樓依次矗立;天下第一雄關樓(光化樓)、柔遠樓和嘉峪關樓。</h3> <h3>現存的關城總面積33500余平方米。它由外城、內城和甕城組合而成。嘉峪關內城墻上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等共十四座。</h3><div><br></div> <h3>內城西門,門額刻“柔遠”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游牧民族實行“懷柔”,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筑一一柔遠樓<br></h3> <h3>嘉峪關,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h3> <h3>連接嘉峪關的長城。</h3> <h3>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h3> <h3>城墻上對準關外用的火炮。</h3> <h3>我們的伙伴在外城墻上向我揮手,旁邊的就是嘉峪關樓。</h3> <h3>西門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墻,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有城樓。我們出了關外,在嘉峪關城樓下合影。</h3> <h3>  我們看敦煌,登嘉峪關,回想當年大漢民族在這塊土地上與匈奴、吐蕃和西夏等少數民族鐵戈金沙、戰車奔馳、戰馬嘶嗚、刀光劍影的戰爭場面,而現在戰爭的號角已經遠去,長城內外是一家。千·年以來,無數的先人都巳經灰飛煙沒,心中涌上無限感慨……</h3><h3><br></h3><h3>而歲月留給我們是是久遠的歷史滄桑和令人震撼的、難以復制的、極其珍貴的歷史瑰寶和文化遺產。</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化县| 龙岩市| 内江市| 贞丰县| 荔浦县| 建水县| 浮山县| 忻州市| 海淀区| 化德县| 铁岭市| 博野县| 大化| 哈尔滨市| 龙井市| 嵊州市| 博兴县| 方山县| 新余市| 芜湖县| 林芝县| 黎城县| 定结县| 扬中市| 乳源| 汕尾市| 镇沅| 正阳县| 汕尾市| 玉溪市| 莲花县| 双城市| 尚志市| 商城县| 台山市| 且末县| 灵璧县| 内黄县| 久治县| 涞源县| 元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