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來到倫敦的第三天,今天去大英博物館和國家美術館。</h3> <h3>從Holiday Inn出來,沿著Piccadilly大街往皮卡迪利廣場走,大街兩旁布滿餐廳、咖啡館、銀行、書店、百貨商店、藝術畫廊……建筑非常漂亮。皮卡迪利(Piccadilly )一詞來源于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一種叫皮卡迪(Picadil)衣領。發(fā)明這種衣領的裁縫Robert Baker就住在現在的皮卡迪利大街上,慢慢的,人們就把這里叫做皮卡迪利大街。</h3> <h3>走進路邊的拱門,里面正在舉辦夏季展覽</h3> <h3>在皮卡迪利大街上的圣詹姆斯教堂是一個哥特式的古老建筑了,在這里可以感受到西方教堂的藝術特色和雕刻形式。教堂由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設計和建造,1684年建成,由倫敦主教亨利·康普頓主持了教堂儀式。教堂外墻用紅色波特蘭石砌成。教堂內部有畫廊和拱頂。</h3> <h3>幾位游人模仿著櫥窗中模特的姿勢</h3> <h3>皮卡迪利圓環(huán)(廣場)就是連接皮卡迪利大街(Piccadilly Road)、攝政街(Regent Street)、沙夫茨伯里大街(Shaftesbury Avenue)、考文垂街(Coventry Street)、格拉斯屋大街(Glasshouse Street)的一個著名廣場,也是倫敦最重要交通樞紐之一。</h3> <h3>皮卡迪利廣場附近有不少劇院和音樂廳,是娛樂休閑的好去處。南側的標準劇院(Criterion Theatre)是二級文物保護建筑,1874年開幕,幾經開合,目前還在營業(yè)。皮卡迪利廣場東北側是倫敦館音樂廳(London Pavilion),1934年時改成電影院,后又改造成購物商場。</h3> <h3>在皮卡迪利廣場還有沙夫茨伯里紀念噴泉(Shaftesbury Memorial Fountain),位于皮卡迪利圓環(huán)的東南處,建于1892年至1893年,為紀念維多利亞時代的政治家、慈善家沙夫茨伯里爵士。頂端的小天使是伊羅士(Eros)雕像,伊羅士是希臘的愛神,他手持弓箭,單腳著地,非常醒目。</h3> <h3>由于距大英博物館開館時間(十點開)尚早,因此,我們順著攝政街(Regent Street)向蓓爾美爾(Pall Mall)街方向走走。</h3> <h3>攝政街往南穿過Charles II St后,便進入到滑鐵盧廣場Waterloo Pl。街上一空地,建有一座克里米亞戰(zhàn)爭紀念碑Crimean War Memorial??死锩讈啈?zhàn)爭紀念碑建于1861年,由青銅,花崗巖和大理石組成。這座紀念碑主要為紀念盟軍在1853-1856年的勝利和在這場戰(zhàn)爭中死去的人而建,包括低處的三個衛(wèi)兵雕像。立于最高處的雙手張開的女性則代表著榮譽和勝利,鑄造雕像的青銅取自于從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位于克里米亞半島西南部的一座港口城市)圍城戰(zhàn)中繳獲的大炮,由雕刻家約翰.貝爾Margaret Johnana Bell設計建造。這座紀念碑曾在1915年發(fā)生過搬遷,在紀念碑的前方,原來的兩座守衛(wèi)紀念碑在1914年被推倒,重新豎立了30英尺高的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和西德尼.赫爾伯特Sidney Herbert的雕像。南丁格爾的雕像由亞瑟.喬治.沃克Arthur George Walker設計建造,赫伯特的雕像則由約翰.亨利.弗利John Henry Foley設計建造。</h3> <h3>再補充說一段。</h3><h3>克里米亞半島位于烏克蘭的南部,象一個菱形的錐子直插進黑海,誰擁有它就擁有控制黑海的戰(zhàn)略先機,因此克里米亞自古就有"黑海門戶"之稱。對于俄羅斯而言,幾百年來黑海都是其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通過它可以遏制與克里米亞隔海相對的土耳其,南下地中海、印度洋,染指東南歐門戶的巴爾干。十八世紀后期,日益強大的沙俄逼迫奧斯曼帝國承認克里米亞的獨立,1783年俄羅斯將克里米亞半島納入版圖。</h3><h3>1853年至1856年爆發(fā)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是一場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而引發(fā)的沙俄與歐洲世界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最大的一次國際戰(zhàn)爭,也是拿破侖帝國崩潰以后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zhàn)爭。1854年3月28日英國與法國對俄宣戰(zhàn),戰(zhàn)爭最終以沙俄的失敗而告終,沙皇的失敗最終導致國內的君主專制在國內外威信掃地,加速了1859-1861年國內革命斗爭的到來。這場戰(zhàn)爭是兵力與兵器、軍事學術與海軍學術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對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的進一步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俄國軍隊也看到了自身的訓練和武器與英法存在巨大的差距,這場戰(zhàn)爭促使俄國進行農奴制和軍事的改革。</h3><h3>紀念碑的左面豎立著南丁格爾的提燈銅像,并列于右邊的是西德尼.赫爾伯特銅像。</h3><h3>著名的英國女護士南丁格爾在這場戰(zhàn)爭中奔赴前線護理傷員,使傷病員的死亡率得到一定的下降,由此改善了戰(zhàn)場醫(yī)療,并建立了南丁格爾護理制度,南丁格爾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克里米亞的天使"或"提燈天使"。</h3><h3>為了永遠紀念這位普通的護士,國際護士協(xié)會和國際紅十字會把她的誕生日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jié),并決定以南丁格爾的名字命名為最高護士榮譽獎,即南丁格爾獎。</h3><h3>陪伴于南丁格爾一側的西德尼.赫爾伯特Sidney Herbert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一名堅定擁護者,兩人相識于1848年的羅馬,一見如故,終生保持著深厚的友誼,后來赫爾伯特入選成為作戰(zhàn)部長,對南丁格爾的事業(yè)給予了有力的支持。</h3> <h3>與克里米亞戰(zhàn)爭紀念碑遙相對應的是高高的約克公爵紀念柱Duke of York Column。約克公爵紀念柱位于Waterloo Gardens與Carlton House Terrace之間,順著紀念柱下方的數級臺階可抵達林蔭路The Mall。紀念柱完成于1832年12月,風格為托斯卡納式Tuscan order,由建筑師本杰明.迪安.懷特Benjamin Dean Wyatt建造,柱體的材質為來自阿拉丁郡的花崗巖,方形的基座為淺灰色,基軸為藍灰色,建筑物的其他部分為暖米色,柱體的上端有圈鐵圍欄,柱體上端豎立著一個身著嘉德騎士團長袍的約克公爵青銅塑像,塑像由理查德.韋斯特馬科特爵士Sir Richard Westmacott完成,于1834年4月10日安置于紀念柱之上。<br /></h3><h3>整個紀念柱高41.99米,面向東南方向。紀念柱高37.8米,柱體內部有168級螺旋式的臺階可通向柱頂雕像平臺的觀景平臺,由于柱體內空間實在太小,登上柱頂有一定難度,加之平臺也極其脆弱,樓梯已對公眾關閉了幾十年的時間。</h3><h3>這個紀念柱紀念的約克公爵是生于1763年的弗雷德里克親王The Prince Frederick,全名弗雷德里克.奧古斯塔斯。他是英國皇室成員,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第二個兒子,喬治四世和威廉四世的兄弟,是各位王子中最能干的一位。拿破侖戰(zhàn)爭期間擔任英國陸軍總司令,在愛丁堡城堡門口的練兵場上也有他的銅像。他是一位偉大的軍官管理者,1802年創(chuàng)建了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 ,這座學院專為英國培養(yǎng)初級軍官,也是世界訓練陸軍軍官的老牌名校之一,它與美國西點軍校、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和法國圣西爾軍校并稱世界四大軍校。</h3> <h3>再朝皮卡迪利廣場方向往回走,在大街兩旁和大街中央還有一些雕塑。</h3> <h3>克萊德男爵科林·坎貝爾Colin Campbell(1792-1863)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陸軍元帥。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作為團長侵略中國,攻占鎮(zhèn)江,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作為旅長擊破俄軍,作為駐印軍總司令鎮(zhèn)壓印度土兵起義時。具有豐富殖民經驗,文武兼資軍政皆通的高級軍官。(詳見本篇最后部分附錄一)</h3> <h3>約翰·萊爾德·邁爾·勞倫斯爵士,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期間任旁遮普省行政長官,1864-1869年任印度總督。</h3> <h3>愛德華七世紀念碑(Edward VII,1841年11月9日-1910年5月6日),英國國王(1901~1910)。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之子,曾在牛津與劍橋大學就讀,1863年與丹麥克里斯蒂安九世之女亞歷山德拉結婚。愛德華對賽馬、游艇比賽尤其感到興趣。由于他生活不拘禮節(jié),有時失于檢點,因此女王一直不許他掌管有關實際朝政的任何事務,直到他年逾五十。女王駕崩后,愛德華繼位為王,在位期間大力恢復因女王長期孀居而顯得黯淡的英國君主制度之光榮。身為極受愛戴的君王,1903年他在巴黎的訪問中為"英法協(xié)約"奠定基礎。(詳見本篇最后部分附錄二)</h3> <h3>返回皮卡迪利廣場后,去沙夫茨伯里大街坐14路(19或38路也可到)公交車前往大英博物館。途中經過中國城。</h3> <h3>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英國國家博物館。位于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規(guī)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相當部分是掠奪)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于空間限制,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藏品主要是從18世紀至19世紀英國發(fā)起的戰(zhàn)爭中掠奪得來,主要受害國家包括希臘、埃及、中國等。</h3> <h3>英國國家博物館位于倫敦中心,是一座規(guī)模龐大的古羅馬柱式建筑,十分壯觀。這里珍藏的文物和圖書資料在世界上久負盛名。原來主要收藏圖書,后來兼收歷史文物和各國古代藝術品,其中不少是僅存的珍本。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英帝國向世界擴張,對各國進行文化掠奪,大量珍貴文物運抵倫敦,數量之多,英國國家博物館盛不下,只得分藏于各個博物館。埃及文物館是其中最大的陳列館,有7萬多件古埃及各種文物,代表著古埃及的高度文明。希臘和羅馬文物館、東方文物館的大量文物反映了古希臘羅馬、古代中國的燦爛文化。</h3> <h3>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羅馬式圓柱,大中庭(Great Court)位于博物館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開放,是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廣場的頂部是由3312塊形狀奇特的玻璃片組成,廣場中央為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對公眾開放?,F有建筑為19世紀中葉所建,共有100多個陳列室,面積六、七萬平方米,共藏有展品800多萬件。除了欣賞展品外,游客還可以領略英國人在博物館設計方面的過人之處。英國國家博物館歷史上除了1972年的幾個月外,一直都是免費對公眾開放。</h3> <h3>博物館內可租語音導覽器,有中文版本,從官網預約或直接到大中庭的服務臺租賃都可以,價格6英鎊。導覽器可以掛在脖子上,看到帶有耳機符號的展品,就在導覽器上按展品對應的數字鍵,即可聽到講解。</h3> <h3>大英博物館按照樓層高度區(qū)分,分為主層(Ground Floor,包括Level 0-2)、上層(Upper Floor,包括Level3-5)和下層(Lower Floor,包括Level-1、-2)三部分,共100多個展廳。從文物展示上,博物館被劃分為非洲館、美洲館、古埃及館、古希臘羅馬館、亞洲館、歐洲館、中東館、特別展覽館等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包含數量不等的展廳。絕大多數展廳都位于主層和上層,很多館會跨越幾個樓層。</h3> <h3>大廳有一座石獅,重達7噸,原來是土耳其海濱城市Knidos的一個墳墓的頂部雕塑。大英博物館把這頭獅子放在這里,也許是為了顯示絕對的王權,權作博物館的鎮(zhèn)館擔當。</h3> <h3>開始我們的參觀,首先進入古埃及館。</h3> <h3>羅塞塔石碑,鎮(zhèn)館之寶。制作于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統(tǒng)治時期(Ptolemaic Period),也就是公元前196年。在城市羅塞塔(Rosetta,今日稱為埃爾拉什德,從el-Rashid翻譯過來)的圣朱利安要塞(Fort St Julien)被發(fā)現。作為解讀象形文字的寶貴鑰匙,羅塞塔石碑上篆刻的碑文是祭司團通過的一項法令,它被證實是13歲的托勒密五世在其第一個加冕禮周年紀念日舉行王室祭禮時頒布的一條法令。</h3><h3>當時,托勒密家族喪失了對國家一些地區(qū)的控制權。他們多次派軍隊鎮(zhèn)壓尼羅河三角洲和上埃及南部地區(qū),特別是底比斯的叛亂,但這些地區(qū)仍然沒有回到政府的控制之下。</h3><h3>在托勒密王朝之前(大約在公元前332年之前),像這樣的象形文字法令通常由國王頒布,而現在由唯一掌握象形文字書寫技能的祭司發(fā)布,這說明從法老時代起,有多少事情已經改變。文中列出國王對神廟所做的好事,暗示國王在得到祭司擁護這一方面有了保證。</h3><h3>法令在石碑上雕刻了三次,分別用了以下字體:象形文字(適用于祭司的法令)、通俗文字(當地人在日常使用的草寫體)和希臘文字(行政機關的官方語言);這對埃及考古學來說極其重要。在公元4世紀末,象形文字被廢棄以后不久,如何讀寫象形文字的知識失傳。大約在1400年以后,也就是19世紀早期,學者只能利用石碑上希臘語碑文作為解讀象形文字的鑰匙。</h3><h3>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Thomas Young)第一個指出,羅塞塔石碑的某些象形文字寫下了王室名字的發(fā)音,即托勒密的發(fā)音。法國學者讓-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cois Champollion)意識到,象形文字記錄了埃及語言的發(fā)音,奠定了認識古埃及語言和文化的基礎。</h3><h3>1799年,拿破侖軍隊的士兵在埃爾拉什德(羅塞塔)鎮(zhèn)附近為加固堡壘挖地基時發(fā)現了羅塞塔石碑。拿破侖戰(zhàn)敗,根據1801年亞歷山大協(xié)議(Treaty of Alexandria)的條文,羅塞塔石碑以及法國人發(fā)現的其它文物都成為英國的財產。</h3><h3>自1802年羅塞塔石碑在大英博物館展出以來,中間只有一次中斷,那是在1917年臨近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的時候,博物館擔心倫敦遭受猛烈的轟炸,便將羅塞塔石碑和其它便攜的"重要"藏品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此后,羅塞塔石碑在霍爾本(Holborn)地下15米的一個郵政地鐵站呆了兩年。</h3> <h3>帶翼的人首牛身像</h3><h3>新亞述時期,亞述納西拔二世,約前883-前859,石質雕像,1845年由奧斯丁·亨利·萊亞德發(fā)掘,出土于尼姆德魯西北王宮的南翼。</h3><h3>這是守護亞述納西拔二世宮殿(有一種說法是:守衛(wèi)都爾沙魯金城堡,今天的伊拉克柯爾薩巴德某處)。都爾沙魯金由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公元前721~705年)創(chuàng)建,作為其帝國的新首都。的一對雕像中的一座,另一座收藏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與其他很多被放置在門前的類似雕塑作品和己被世人熟知的神獸拉瑪蘇一樣,這座雕像由不同生物的部分身體組成,集合了各種特點:公牛的力量、鳥的速度和人類的智慧,有些雕像上還有魚鱗,象征著水上霸權。 雕像總共刻了五條腿,這是因為要使雕像從正面和側面兩個角度看都顯得合理,也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工匠們無法從空間上把一個人物形象合理地融入其中。當時的工匠們沒有考慮到從某個角度看,人們可以看到五條腿,而之后類似的雕像都只有四條腿。這-事實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形象已無法被人們接受。頭部的三層皇冠是王權的象征,國王的名字被刻在正面的兩腿之間。人物臉部呈現出威權和自信,他的身體富有立體感,并刻有一些抽象裝飾物。最初,這座雕像是帶有多種顏色的,和與它并置的帶翼守護神雕像一起被置于歌頌國王豐功偉績的浮雕前面。 大英博物館一共收藏了三對。這里的照片呈現了其中的兩對。</h3> <h3>從古埃及館往南走,穿過中東館后,進入古希臘和羅馬館,首先來到希臘的??死先簫u、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人展館。</h3> <h3>公元前1050-520年的希臘展館</h3> <h3>公牛和雜技橫員組合青銅像(克里特島,約公元前1700-1450年,高11.4 cm,斯潘塞·丘吉爾收藏)</h3><h3>這尊堅固的克里特青銅像刻畫了一名雜技演員正在公牛頭上翻筋斗,即將在公牛背上落下。雙臂和腿是截肢的,不知道這是故意設計的還是因為青銅沒有澆筑到模型的末端??死锾厍嚆~像錫的含量很低,這就意味著合金流動性不好,這使雕塑有了一個獨具特色的起泡的表面。</h3><h3>跳躍中的公牛在克里特藝術中十分常見,可能是宗教活動的一部分??瓷先ミ@種跳躍不可能完成,因為公牛的活動不可預測??赡茉诂F實中,公牛是被控制或馴服的??死锾厝嗽谶@項運動上做了大量的努力,有著豐富的經驗,能夠取得戲劇性的效果。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低估藝術的想象。</h3> <h3>大富豪的硬幣</h3> <h3>《黑繪雙耳陶瓶阿喀琉斯刺殺亞馬孫女王彭特西勒亞》前540年-前530年</h3><h3>艾色基亞斯是一位陶工和畫師,活躍于公元前550年至前525年,是古希臘雅典最優(yōu)秀的黑繪陶瓶畫師。他創(chuàng)作時擅長用同一種深色色彩并刻以圖形符號來表現細節(jié)部分,他的黑繪技巧在當時無人能及。他所繪制的人物往往神情嚴厲,畫面也集中于人物的一個主要動作,這個動作看似靜止,其實卻充滿張力和悲劇色彩。他的繪畫大多是關于英雄式死亡和宿命的主題。</h3><h3>這件陶瓶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阿喀琉斯和亞馬孫女王彭特西勒亞的決斗場景,只用了瓶身的一小部分面積,艾色基亞斯將畫面定格在這場決斗的最關鍵時刻,英雄間的決斗必將導致不可避免的悲劇。這兩個人物形象被幾何圖案包圍,其中由腿部、胳膊、長矛和目光組成的線條交織于致命的動作中:阿喀琉斯用手緊緊抓住彭特西勒亞,在黑色的面具后是阿喀琉斯堅毅的臉龐,畫面永遠定格在他舉起長矛決定這名女戰(zhàn)士命運的那一時刻,女戰(zhàn)士毫無防護的身體因失去平衡而快要倒地,然而,這場勝利并無任何榮耀,宿命同時緊緊抓住了他們,這個神話故事終究以悲劇收場。</h3> <h3>奧德修斯油缸:葬禮上的貢品</h3> <h3>埃伊納寶藏 </h3><h3>一名跑步女子的雕像:作品是比較少見的描述女子參賽的作品。在那個年代,女子很少有機會參加比賽。這看來是奧運比賽中的女子,并且跑步的姿勢很有意思,仔細看該女子在跑步時還在撩裙子。</h3> <h3>畫有赫拉克勒斯的雙耳瓶:這個瓶子結合兩種繪畫風格和裝飾語言,從瓶子上我們看見赫拉克勒斯徒手殺一只傳說中的猛獸。瓶子一側用的是 black figure,另一側用的是 red fingure。這個瓶子展示了兩種藝術風格的過渡時期。</h3> <h3>雅典與利西亞展館</h3> <h3>國王凱本尼斯的墳墓</h3> <h3>進入涅瑞伊得斯紀念碑展館</h3><h3>涅瑞伊得斯紀念碑展館,又稱作海仙女神廟(THE NEREID MONUMENT)。這是一座神廟式的陵墓,屬于希臘和波斯的公元前4世紀利西亞文明。里面雕刻的神祗衣袂飄飄,整座神廟優(yōu)雅動感。博物館解釋說這座建筑是1838年被英國探險家查爾斯·費羅斯發(fā)現的,他于第二年收到土耳其當局的挖掘許可證。但是卻沒有說明它為什么會被搬離原地?又是如何來到這里?事實上,費羅斯是個速寫藝術家和考古學家,1838年他前往小亞細亞航行,在毗鄰贊比西河的地方發(fā)現了利西亞王國的遺址。回國后費羅斯發(fā)表了關于新發(fā)現的日記和繪畫,引發(fā)了大英博物館的興趣,他們認為博物館需要這樣一些珍貴美麗的文物作為藏品,通過在君士坦丁堡的英國領事,成功說服奧斯曼政府同意了這次搬遷。1839年,費羅斯"經過一番紳士的良心掙扎后",將神廟拆卸,打包78件載上英國輪船。因為費羅斯的貢獻,他被授予爵士爵位。這個故事,讓我們想起的"巧取豪奪"這個詞。</h3><h3>海仙女神廟是第一座模仿摩索拉斯陵墓而建造的陵墓,稍晚于帕特農神廟,建于公元前390-380年。出土于土耳其西南的桑索斯,桑索斯曾是利西亞海岸最繁榮的城市,它豐富的藝術和建筑形式反映出其曾受到利西亞傳統(tǒng)與希臘衛(wèi)城愛奧尼克風格的影響,因此推測設計者和雕刻師都為當時的希臘人。這原本是一名野心勃勃的統(tǒng)治者的愛奧尼亞式陵墓,建在一座高聳的墩座墻上,墩座墻的四周全是敘事浮雕,各圓柱之間還有按照實際尺寸制作的海中仙女雕塑,柱頂也有浮雕。這是展現古風時期裝飾風格的完美實例。涅瑞伊得斯紀念碑曾毀于一次地震,后被大英博物館依原樣修復。神廟正面的四根立柱中間分別站立著三座女性雕像,正對神廟的館內也有三座神像與之相呼應,六座女性神像都是海神的女兒。</h3><h3>涅瑞伊得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海洋女神。它們是有著藍色頭發(fā)的海之寧芙、涅柔斯和多里斯的五十個女兒。他們一家都居住在地中海,同波塞冬做伴,并樂于幫助同風暴作斗爭的古代水手。她們之中最有名的是忒提斯,是珀琉斯的妻子和阿喀琉斯的母親;以及安菲特里忒(有時也被歸入水仙女),是海神波塞冬的妻子,常被稱為海后。</h3> <h3>參觀完涅瑞伊得斯紀念碑,進入希臘的巴臺農神廟展館。</h3><h3>帕臺農神廟,也譯為"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女神雅典娜的神廟。它是被保留下來的古典希臘最重要的建筑,被看作是古代希臘和雅典民主的永久象征,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紀念碑之一。帕臺農神廟是一座建于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大理石神廟,19世紀40年代被查理費洛夫拆卸運來英國。這座神廟高8米多,建筑物的線條、塊面結合得優(yōu)美明晰:底座有四幅浮雕,廟宇四周環(huán)繞著愛奧尼亞式的柱子,柱子之間有一座座女神的雕像。</h3><h3>雅典帕特農神廟雕塑(The Sculptures of the Parthenon)</h3><h3>帕特農神廟(Parthenon)是公元前447年(伯利克里時代)為獻給雅典的守護神雅典娜而建,所以上面雕刻的是每四年一次的雅典娜節(jié)上雅典人民游行的場面。據信這些石刻大多出自希臘最偉大的著名雕刻家、建筑師菲狄亞斯(Phidias,480-430 BC)和他的助手們。這些雕像代表的是古希臘雕刻全盛時期的水準。</h3><h3>這些大理石雕像又被稱作"埃爾金大理石(Elgin Marbles)"。埃爾金(Elgin)是英國蘇格蘭的一個地名,命名的原因是因為與第七代埃爾金伯爵托馬斯·布魯斯(Thomas Bruce, 1766-1841)有密切的關系。在這里展出的都是帕特農神廟雕塑。</h3> <h3>左側墻上是位于北梅的騎馬人:構圖有意思,馬的前蹄和騎兵的腳在一條線上,馬的后蹄在一條線上,這些線條使整幅圖看起來在樂譜上跳動。整個隊伍中只有一個人在回頭,其他的人有的低著頭在沉思,有的抬著頭很自信,有的望著前方很茫然。據說雕刻師在雕刻時,通過雕刻頭的傾斜、轉動來表現士兵的的心情。馬的心情也是各種各樣,有的低著頭,有的頭被韁繩收回。士兵的穿著也是各種各樣,有的胸前有扣子,有的肩膀上有扣子,還有的穿著長袍,有的戴帽子,有的戴頭盔。</h3> <h3>右側是帕特農神廟的模型,那些石刻就是來自于屋頂下方的一格一格的地方,據說僅這些石刻圍城一圈的長度就有160米。</h3> <h3>埃爾金大理石雕塑(Elgin Marbles)</h3><h3>埃爾金伯爵1798年出任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前往君士坦丁堡時他就一心想帶回希臘的藝術品來提升大英帝國的藝術品味。當時自命不凡的拿破侖入侵埃及,在這片無法想象的富裕土地上大肆掠奪,英國軍隊很快趕來并打敗了法國人,把埃及的管理權還給了奧斯曼帝國,作為回報,1801年埃爾金得到了他強烈期待的雅典城作業(yè)許可證,允許他的代理人在衛(wèi)城遺址自由出入和發(fā)掘考古。從此他的代理人在這里拿走了一切能拿走的,包括56座神殿雕塑、7面柱間墻、19塊三角墻、20多篇雕帶西方藝術史上最杰出的藝術成就過半數的雕刻都被野蠻地取走了。</h3><h3>后來設計了大英博物館的建筑師描述了用鐵鍬把大理石從帕特農神廟墻體上撬開的情景:"每塊石頭重重地砸在地上所發(fā)出的巨響,就如同這座神廟受傷的靈魂在抽搐呻吟"。</h3><h3>其時,土耳其人正統(tǒng)治著這片土地,雅典衛(wèi)城被作為軍事基地已有幾個世紀,土耳其人把帕特農神廟改成了清真寺,并用其余的神殿儲存火藥。所以直到今天英國人還在辯解他們拆遷剝離帕特農神廟雕刻的行為是一場拯救行動。</h3><h3>希臘文化部的官方聲明中毫不含糊地指出:"埃爾金在雅典的拆除行為整整持續(xù)了10年,被奴役的希臘人眼睜睜地看著這些針對他們文化遺產的犯罪行為"。</h3> <h3>拉皮斯和半人馬之間的戰(zhàn)斗</h3> <h3>這幅雕塑雕刻著半人半馬怪物和拉皮斯的柱間壁:從中看出三種雕刻技術,斗篷采用的是浮雕,半人馬上半身采用的是高浮雕,人的左腳采用的是全方位雕刻。</h3> <h3>大英博物館把一樓的18號展廳作為帕臺農神廟的專用展示場所。帕臺農神廟展廳空間高度十來米,分左、中、右三個連在一起的展室。左、右兩個展室要上幾級階梯,專門用來陳列神殿兩面三角形門楣上的群雕。中間展室則陳列神殿墻上浮雕,三個展室的面積足有2000平方米。</h3> <h3>下面一組雕塑是酒神狄奧尼索斯以及后面的冥后珀爾塞福涅、農神得墨忒爾、司掌青春的女神赫柏</h3><h3><br /></h3><h3>斜倚的狄奧尼索斯</h3><h3>酒神狄奧尼索斯由希臘主神宙斯與底比斯王之女塞墨勒(Semele)所生。狄奧尼索斯出生于火中,帶著非??膳碌幕鹧妫哂蟹浅S赂业钠沸?。在希臘神話中,他巡游東方,不流一滴血就征服了印度。他還指導人們從事農業(yè)獲得豐收,為萬民帶來福祉在希臘他被奉為"豐收之神"。</h3><h3>不過,狄奧尼索斯也具有非常冷酷的性格,在他的信徒們慶祝酒神節(jié)時,色雷斯國王呂庫爾戈斯(Lycurgus)和底比斯國王彭透斯(Pentheus)對他們喝醉后的狂亂行為看不下去,采取了嚴厲的措施,對他們進行嚴懲。狄奧尼索斯為此大怒,并對呂庫爾戈斯和彭透斯施以斬首之刑。此外,狄奧尼索斯也輕易地拋棄了他的阿里阿德涅(Ariadne)王妃。希臘人信奉狄奧尼索斯,酒神也就此開始高高盤踞在希臘人的頭頂之上。</h3><h3>在羅馬歷史的初期,被信奉為酒神的是薩恩圖(Saturnus),但薩恩圖卻是一位殘暴的神祗。在羅馬繼承了古希臘的文明后,古羅馬人開始信奉巴克斯(Bacchus)為酒神。巴克斯實際上就是希臘的酒神狄奧尼索斯在古羅馬的轉世。</h3> <h3>《月神塞勒涅的戰(zhàn)車馬頭像》約前438-前432,這尊白色大理石雕像是雅典帕提農神廟東側三角楣飾,1816年向埃爾金伯爵購得。</h3><h3>塞勒涅是第二代希臘天神,塞勒涅Selene的名字意為"月亮",她的羅馬名字是Luna,滿月是她的象征。每到夜晚,美麗動人的塞勒涅都會乘著兩匹白馬拉的銀色馬車,從海中升起,直上天庭。她頭戴半月形的金冠,長長的輕紗飄在身后,緲如云煙。塞勒涅頭頂的月形金冠照亮著夜空,正是因為有她,夜間才會有明亮的月光。</h3><h3>雕刻家在左側雕刻從海水中升起的赫利俄斯的戰(zhàn)車和太陽;右側雕刻正在下沉的塞勒涅的戰(zhàn)車和月亮。整個描繪神話故事的雕刻畫面很和諧,故事到雅典娜從宙斯的頭顱中誕生的場景時達到高潮,內容連貫而統(tǒng)一。馬兒生動的頭部正在下沉,此時我們仿佛看到它的頭正在轉動,而隨著時光流逝,它也將成為塵世間紛擾復雜的一員。自然和歷史的輪回賦予了神話故事現實的意義;這些由血肉之軀、情感和美建構而成的神話故事也變得更加生動且貼近人類。三角楣飾上卓越的雕刻群,或許要歸功于菲狄亞斯的指導,在這個馬頭雕刻中,我們可以看出雕刻家對馬的頭部結構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并將它真實地展現出來。馬爾睜大的眼睛和張大的鼻孔,表現出它在夜晚長時間飛行的疲倦,而逸出畫面的下頜,則體現出菲狄亞斯的藝術風格和現實世界的緊密聯系。</h3> <h3>命運三女神</h3><h3>菲狄亞斯(Phidias或Pheidias)主持制作,時間在公元前447-公元前438年。</h3><h3>這是希臘古典時期著名的雕刻,題材來自希臘神話。古希臘時期,人們修建了大量的神廟,為神歌功頌德。所有這些神廟中以帕特農神廟(Parthenon)最為出色。帕特農神廟的裝飾雕刻是菲狄亞斯在其藝術的鼎盛時期主持創(chuàng)作的,神廟的裝飾浮雕規(guī)模很大,雖然不是都出自菲狄亞斯一人之手,但他是這些雕刻的總設計師,因此從這些雕塑中可以明顯地看到菲狄亞斯的藝術風格。神廟的裝飾性雕刻共分三部分:東西山墻雕刻、九十二塊間板雕刻和長達160多米的帶型裝飾雕刻。1687年,帕提農神廟在戰(zhàn)爭中被毀壞,大量雕塑被焚毀或搬走,后來又遭到英國人的掠奪,使得其中許多珍貴的藝術品流落到了英國,《命運三女神》就是其中保存較好的著名作品之一。</h3><h3>《命運三女神》是帕特農神廟的東面人字形山墻上全部雕像中的一組雕像殘片。三位女神是克羅索、克拉西斯和阿特羅波斯。她們的任務是紡制人間的命運之線,同時按次序剪斷生命之線。她們是宙斯的御前顧問西米斯的女兒。人們從三女神的姿態(tài)神情中看到的不是神,而是人間姐妹之間親密動人之情,從坐躺姿態(tài)中隱現出各人的個性氣質。現存的這三個女神的雕像,頭部和四肢都已失去,但那健美的身軀,恬靜而瀟灑的姿態(tài),仍給人以極其優(yōu)美的形象。尤其是三女神的衣服的處理,希臘式薄衫穿在三神的身上,纖細而又繁復的濕衣褶,隨著人體的結構而起伏,女性人體的優(yōu)美輪廓生動地展現出來。使得這些雕像不像是由冰冷的大理石雕鑿而成,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h3> <h3>隨后進入中東館,講述亞述王國的歷史。</h3><h3>與古巴比倫齊名的亞述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地理位置大約在現在伊拉克、敘利亞、約旦一帶。亞述帝國是世界史上第一個可以稱得起"軍事帝國"的國家,每一代君王幾乎都是在不斷擴張征伐中度過。<br /></h3><h3>2001年以來,在伊拉克、阿富汗等戰(zhàn)亂地區(qū),大量亞述古城遺址和博物館藏品被極端組織摧毀。而19世紀英國考古學家對亞述古城"掠奪式"的考古發(fā)掘,使數千件精美亞述帝國文物在大英博物館里完好保存下來,整整占了6個展廳。"掠奪"卻成了"保護",其實也蠻矛盾的。</h3> <h3>亞述帝國(公元前935年前612年)是興起于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內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帶)的國家。相當于我們中國歷史中的西周時期。在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后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國都定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h3><h3>亞述帝國的征服戰(zhàn)爭以殘暴聞名,軍隊所到之處城鎮(zhèn)都被焚燒破壞,財物被掠奪,居民被屠殺或被擄走,人口銳減的大災難。由于亞述人在戰(zhàn)爭中的行為異常殘暴,猶太人將亞述首都尼尼微稱為"血腥的獅穴"。在辛那赫里布的年代,他占領并焚燒了75座城市,人和財物都被擄走。薩爾貢二世在位第一年遠征巴勒斯坦的撒馬利亞時,就俘虜了27,290人,及后他初次出征鎮(zhèn)壓兩河流域南部的一次起義時,把200,800人及大批財富奪回亞述,在鎮(zhèn)壓巴勒斯坦地區(qū)的起義時,又把200,150人及大批掠奪來的財富帶回了亞述。</h3><h3>亞述王國就是一部永不休止的戰(zhàn)爭機器。這種殘暴的政策導致到處都出現反抗,亞述很多次的出征其實都是鎮(zhèn)壓起義,而戰(zhàn)勝后卻又往往進行更殘酷的壓迫,這種政策嚴重導致亞述帝國境內的經濟衰落。公元前626年,巴比倫尼亞宣告獨立,由亞述派去駐守該地的迦勒底貴族那波帕拉沙爾自立為王,建立新巴比倫王國,并與伊朗高原西北、同受亞述統(tǒng)治的米底人結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亞述首都尼尼微,亞述帝國覆亡,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瓜分。亞述帝國的覆亡原因可總結為經濟發(fā)展不善、國內起義不斷及王室內部斗爭三個原因。</h3><h3><br /></h3> <h3>在大英博物館中,作為亞述文明的重要部分,亞述石刻浮雕生動地再現了亞述的戰(zhàn)爭、狩獵等重大場面,以及守護神等各類人像。從藝術角度看,亞述浮雕造型精致,構圖緊湊,線條簡練,疏密有致,簡略得當,技藝純熟,代表了兩河文明的最高藝術成就。其中,《渡河逃竄》、《王室獵牛圖》和《慶祝獵牛圖》等組雕情節(jié)連貫,充滿了動感與張力,活現了亞述人的強悍生命力。這些石刻既是亞述浮雕中的經典作品,也是大英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h3> <h3>進入希臘人和羅馬雕刻展館</h3><h3>阿波羅拿著里拉琴的大理石雕像</h3><h3>這是羅馬時期公元2世紀仿制公元前200-150年希臘阿波羅神廟的雕塑。古希臘人使用的撥弦樂器叫里拉琴,起源于美索不達米亞,但傳到希臘特別受歡迎,竟成為希臘最民族化的樂器。該琴據說由宙斯授予阿波羅的,因此演奏里拉琴常常與阿波羅崇拜聯系。里拉琴有5弦到11弦甚至更多不等,常見為7弦,也稱七弦琴,做工講究裝飾精致。由于演奏技巧比較復雜艱深,常為專業(yè)演奏者采用。</h3> <h3>穿過亞歷山大的世界展館,進入希臘人和羅馬的雕塑展館</h3><h3>浮雕表現希臘人同亞馬孫女戰(zhàn)士戰(zhàn)斗場面</h3><h3>摩索拉斯陵墓上的浮雕是由三塊厚石板組成的連續(xù)構圖,上面人物筋肉的緊張,衣飾的迎風招展,以及在奔馳中亞馬孫女戰(zhàn)士的乘馬姿態(tài),如實地表現出戰(zhàn)斗中的迅猛動作。聲嘶力竭的亞馬孫人與蹲伏下來的希臘人面部表現出來的恐懼、痛苦的神態(tài),準確地表現出戰(zhàn)爭的殘酷程度。學者估計,上述浮雕的作者可能就是頗有名望的斯科帕斯,因為他的藝術風格是強烈的和激動的,他所表現的是暴風雨般的緊張,高度激動的情緒以及極度不安的肉體活動。</h3> <h3>已知的希臘最古老、最精美的肖像作品(3米高)的摩索拉斯國王以及王后的石像</h3><h3>21號展廳展示著和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哈利卡納蘇斯的摩索拉斯陵墓(Mausoleum of Halicarnassus )雕塑。陵墓由白色大理石建成, 摩索拉斯(Mausolus)在前377-前353年擔任波斯帝國卡里亞(Caria,今土耳其西南部)地區(qū)的總督,他去世后,他的妻子阿爾特米西亞二世代替他統(tǒng)治了2年,并且聘請一批希臘建筑師和雕塑家為丈夫建造了一座大型紀念碑式陵墓。這個陵墓的臺基成長方形,周長約134米,南北寬約19米,臺基上是由36根11米高的柱子組成的愛奧尼亞式連拱廊。拱廊上面矗立著一座階梯金字塔,共有24層由下至上逐漸變小,金字塔頂部是一座平臺,平臺頂部有駟馬拉車的雕像,整個建筑高達42米左右。</h3> <h3>這個女像柱(Caryttid,用少女雕像代替石柱的建筑形式)也是額爾金從雅典衛(wèi)城的另一知名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ion,或稱厄瑞克透斯)上面拆走的,神廟一共六個女像柱,當他拆第二個時發(fā)生碎裂,所以后面的五個就沒被拆走,現在剩下的五個女像柱已經存放在衛(wèi)城博物館,伊瑞克提翁神廟上面的是復制品了。</h3> <h3>公元前320年阿爾特彌斯神廟的柱子底座</h3><h3>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以弗所(Ephesus)的阿爾特彌斯神廟(Temple of Artemis),著名的希臘三位雕塑大師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itos)、克勒西拉斯(Kresilas)和菲迪亞斯(Phidias)都在這個神廟里留下了以"亞馬遜人"為題材的大量雕塑。公元前323年之后重建神廟的尺寸:主殿約450X225英尺,高度60英尺,127根柱子,大量精美雕塑等。公元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并下令關閉了這座神廟,很多石料被拆下來修建基督教堂或其他用途,逐漸成為廢墟。1863年至1869年,大英博物館考古隊經過六年挖掘,在大約4.5米的淤泥下面找到了神廟的遺址。展廳中展有公元前320年神廟1.84米高的柱子底座。</h3> <h3>蹲著的阿佛洛狄忒雕像</h3><h3>著名大理石的雕塑,阿佛洛狄特又名維納斯,因為這幅雕像曾經為巴洛克時期的肖像畫家Sir Peter Lely 所有,又稱為Lely's Venus。蹲著的阿佛洛狄忒雕像就是維納斯蹲在那里洗澡,扭過頭在提防別人看她。這是羅馬雕塑,模仿古代希臘的雕塑,把女神塑造的很性感,臉龐很漂亮,頭上的發(fā)髻也是當時流行的。</h3><h3>阿佛洛狄忒(希臘語:Αφροδ?τη;英語;Aphrodite)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之女神,是奧林帕斯十二主神的一柱,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維納斯。阿弗洛狄忒不只是性愛女神,她也是司管人間一切愛情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生于海中浪花,擁有白瓷般的肌膚,是個金發(fā)碧眼的美女。阿佛洛狄忒有著古希臘女性完美的身段和樣貌,象征愛情與女性的美麗,被認為是女性體格美的最高象征,優(yōu)雅和迷人的混合體,所有她的行為和語言都值得保留并用作典范,但無法代表女性貞潔。阿佛洛狄忒是鍛冶工匠之神赫準斯托斯的妻子,但經常對丈夫不忠,有關她的戀愛傳說很多。在古希臘、羅馬藝術作品中被塑造成絕色美女。</h3> <h3>來自羅馬的公元1世紀的健美男子雕塑,仿制公元前320-300古希臘雕塑</h3><h3>在整個西方美術傳統(tǒng)中,古希臘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希臘藝術是理想主義的,典雅精致的,用外在的形式表現內在的力量,西方美術崇尚的典范模式是從古希臘開始。古希臘悠久的神話傳說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源泉,是希臘人對自然與社會的美麗幻想,他們相信神與人具有同樣的形體與性格,因此,古希臘雕塑參照人的形象來塑造神的形象,并賦予其更為理想更為完美的藝術形式。</h3> <h3>而后再進入進口處的古埃及館。</h3> <h3>拉美西斯二世胸像(Ramesses II)</h3><h3>埃及最著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無疑也是埃及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法老之一。他英俊不凡,是偉大的領袖,勇猛的士兵,杰出的建筑家。拉美西斯的好大喜功在埃及史上是首屈一指的,他在埃及留下50多塊記功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埃及最南端的阿布辛貝城郊外的阿布辛貝大神廟。他在位長達67年,有過8個正式妻子和近百個妾,生了100多個兒子、50多個女兒。然而他統(tǒng)治的時代已是埃及衰落的前夜,國家巨大的開銷加快了國力的下降。拉美西斯二世死后,埃及就開始走下坡路。 </h3><h3>拉美西斯二世胸像質地為花崗巖,高2.6米,重7.2噸。右臂的圓孔據說是拿破侖時期的法國人鑿的,試圖將其盜走,未遂。它來自于埃及底比斯的拉美西斯神廟。</h3><h3>亨利·薩爾特曾是英國駐埃及總領事,同時兼做文物買賣,他在埃及帝王谷獲得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上身像。在這里發(fā)現埃及法老圖坦卡蒙陵墓的霍華德·卡特記載下了那個時代:"這是一段挖掘的美好日子,從圣甲蟲到方尖碑,只要是喜歡的都帶走。"</h3><h3>1817年薩爾特把拉美西斯二世雕塑運回倫敦,以2000英鎊的價格賣給了大英博物館。</h3><h3> </h3> <h3>由于中國館閉館,很遺憾不能看到中國的寶貝。后面參觀,因和老公約好一點半在中央大廳集合,時間有限,只好匆匆掃一眼而過。</h3> <h3>貝寧銅雕(The Benin bronzes)地下室的25號展廳中有約60件來自于尼日利亞貝寧城(Benin City)的黃銅雕飾板。貝寧銅雕是世界藝術中的典范之一,也是非洲最具震撼力的雕塑藝術,可與古希臘、古羅馬等高度發(fā)達的歐洲文明的雕刻媲美。這類雕塑大都裝飾在宮殿的立柱和橫梁上,圖案有的是贊美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力,有的是記錄貝寧宮廷生活和典禮儀式。</h3><h3>貝寧銅雕采用"失蠟法"工藝。1280年,為了幫助貝寧用青銅鑄造銅雕,伊費國王將鑄造工匠派到貝寧,專門傳授這種技術。貝寧王國從伊費獲得鑄造術之后,在貝寧城建立起青銅鑄造作坊,繼承了伊費銅器的衣缽,并繼續(xù)發(fā)展,自成一家。</h3><h3>對于一個沒有文獻記載的王國,貝寧雕塑也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檔案。人們可以從國王與王后的雕像、反映宮廷生活的浮雕中看到貝寧王國不同時期的演變過程。而展現戰(zhàn)爭場面的銅雕則記錄著王國開拓疆土的戰(zhàn)績。隨著歐洲人的到來,雕像中又出現了洋人的面孔。王國的歷史就這樣在各種青銅藝術品中留給了后人,被稱作是"銅雕上的歷史"。 </h3><h3>1897年,英國殖民者侵占了尼日爾河西部一些地區(qū),但在貝寧王國卻遭到頑強的反抗。貝寧王國禁止英國殖民者入境,英國軍艦私自開進尼日爾河口,炮轟貝寧城。貝寧王宮遭炮擊失火,木雕藝術品幾乎全被焚毀,其他藝術品則被搶劫一空。英國殖民者從王宮和祭壇上搶走了2400多件青銅、象牙雕刻品,其中有幾百塊鑄造極其精致的青銅飾板和精細的象牙制品。尼日利亞一直在要求英國將擄走的貝寧青銅器物歸原主,但是沒有得到積極回應。</h3><h3><br /></h3> <h3>在25號非洲藏品的展廳中還有當代作品"生命之樹"(Tree of Life),它是2004年創(chuàng)作的一座雕塑,用莫桑比克內戰(zhàn)中廢棄的武器制成,表達了非洲人民追求自由、獨立與和平的愿望。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槍支不再僅僅是武器,而是將和平從夢想轉化為現實的一種宣告。大英博物館的非洲藏品亦是如此,其價值遠遠超出了經濟與考古的范疇,我們看到的也絕不是"為展覽而展覽"的展品,而是一個個富有生命力的故事。"生命之樹"一代又一代在生長,希望在非洲的大地上開出的不再是充滿血腥與苦難的果子,而是凝結了人類智慧與想象力的甘甜之果。</h3> <h3>花崗巖斯芬克斯像 </h3><h3>斯芬克斯(Sphinx)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話,被描述為長有翅膀的怪物,通常為雄性。當時的傳說中有三種斯芬克斯人面獅身的Androsphinx、羊頭獅身的Criosphinx(阿曼的圣物)、鷹頭獅身的Hieracosphinx。亞述人和波斯人則把斯芬克斯描述為一只長有翅膀的公牛,長著人面、絡腮胡子,戴有皇冠。到了希臘神話里,斯芬克斯卻變成了一個雌性的邪惡之物,代表著神的懲罰。在希臘神話中,赫拉派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懸崖上,攔住過往的路人,用繆斯所傳授的謎語問他們,猜不中者就會被它吃掉,這個謎語是:"什么動物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腿最多的時候,也正是他走路最慢,體力最弱的時候。"伊底帕斯猜中了正確答案,謎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愧萬分,跳崖而死)。</h3><h3>斯芬克斯像是埃及創(chuàng)造的,用作神廟攻者墳墓的守衛(wèi)者。雖然大多數人把斯芬克斯和埃及聯系在一起,但這尊斯芬克斯像卻來自蘇丹卡瓦的T神廟,高40.6 cm。大約在公元前720年,庫施首領皮耶征服了埃及。皮耶是控制埃及和努比亞的五位庫施(或者納帕坦)首領中最早的一位,這段時期也被稱作是埃及第二十五王朝時期(公元前747-656年)。雖然他們使用埃及語言,穿著埃及的皇家服飾,但是庫施法老們仍然保持了與他們努比亞祖先之間的聯系。這尊斯芬克斯像的頭部是埃及第二十五王朝的第四任法老塔哈爾卡(公元前690~664年在位)。盡管這尊斯芬克斯像總體來說還是典型的埃及雕塑,但是它卻用了努比亞頭飾作裝飾,并且臉部的雕刻也是努比亞風格。</h3> <h3>莫爾德黃金披肩(約公元前1900-1600年,重560 g)</h3><h3>和夏威夷羽毛披肩一樣,這個特殊的青銅時代的披肩也表明了其穿戴者的重要地位。它發(fā)現于威爾士北部弗林特郡莫爾德的一個石紋墓葬內,在一具骷髏遺骸的邊上,發(fā)現時是一堆碎片。很久以后,大英博物館一位研究員對它進行考證時才發(fā)現這些碎片來自一件披肩。這一披肩是史前金片工藝的最佳典范之一,它的形式和圖案都是無與倫比的。它由一塊金塊費力打造而成,然后用大量羅紋和凸起進行裝飾,來模擬層層疊疊的布之間的串珠。上下邊緣的穿孔表明它曾附有內襯,也許是用皮革制成的,現在已經腐爛了。當穿著的時候,這一披肩覆蓋了手臂上部,嚴重影響運動。因此,這可能不適合日常穿戴,可能用于禮儀活動,也許是宗教權力的象征。</h3> <h3>瓶蓋織物,創(chuàng)作人:艾爾·安納祖(1944年出生) </h3><h3>這一雕塑是最新的藏品之一。原以為博物館收集過去的東西,現在能看到收集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或者當代藝術品而感到欣喜。這是加納藝術家艾爾·安納祖用回收的金屬瓶蓋制成的一幅巨大的藝術品。他使用現代的方法和材料來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東西。作品通常能夠成為傳達社會信息的強大媒介。加納人民幾百年來一直在制作肯特布。肯特布由交織的棉布條或絲綢布條制成,上面有代表穿著者身份的圖案。這一雕塑采用了加納男人的傳統(tǒng)肯特布形式,用瓶蓋批判現代消費主義對這些已經長久確立的傳統(tǒng)的威脅。</h3> <h3>行進大道的獅子浮雕釉面磚</h3> <h3>《化身貓的貝斯特女神像》后王朝時期,前600年后 青銅雕塑,埃及薩卡拉出土,蓋爾·安德森少校捐贈</h3><h3>在古埃及,貓生活在沼澤地帶,人們?yōu)榱双@得它的毛皮而捕殺它們。古王國時期,貓開始被馴養(yǎng),好運也不斷降臨到它們身上;中王國時期,貓的形象出現在墓穴繪畫里,一些女性也開始取有"貓"字的名字。在家里,貓的地位很特殊,它們可以出現在主人的座椅下,是主人不可或缺的同伴,它們甚至被帶去打獵,幫助人們捕獲獵物。貓與人類的親密關系,很快將它們轉變?yōu)橐环N帶有宗教意義的形象。</h3><h3>后王朝時期,古埃及首都被遷往三角洲地區(qū)的布巴斯提斯,貝斯特女有神在這一時期特別受到人們的崇拜,她被描述成一位頭部為母貓形象的女性,更常見的是化身為母貓的形象。為表達對她的尊敬,無數的貓被制成木乃伊葬入其主人的墳墓中。這尊享有盛譽的雕塑制作工藝精良,金耳環(huán)、金鼻環(huán)和胸前所刻的飾物使其顯得栩栩如生。此外 我們還能看到貓神的胸前刻有銀色的荷魯斯之眼,這是它的護身符。 </h3> <h3>《內巴蒙宴會圖》</h3><h3>1821年在埃及底比斯內內巴蒙陵墓被亨利·索特發(fā)現并出土,內巴蒙墓穴壁畫共10余片,后被一位希臘古董商賣給了英國總領事,后者又轉賣給大英博物館,至于墓穴的位置迄今仍不詳。</h3><h3>根據殘存的碑文所描述,陵墓主人內巴蒙是底比斯城的一個記錄百姓向國王上交糧食數量的"書記員兼糧食計量員",他的生活狀態(tài)很有可能和現在的銀行柜臺職員類似,只不過他不是幫別人數錢,而是數糧食有多少麻袋。這在當時只是一個中級官員,并不能算富有,但他卻請了最頂級的裝修工人把自己的墓室搞得極盡華美。就因為這座墓室,這位數麻袋的公務員被評選為埃及歷史上死得最有品味的人。他完全沒料到,自己的墓穴壁畫在3000多年后居然成了世界名畫。</h3><h3>內巴蒙宴會圖中,客人們穿著為節(jié)日準備的白色和黃色薄衫,戴著大型假發(fā),頭頂珍貴的香蠟,在宴會進行的過程中讓其順著假發(fā)流下;奏樂者和舞者跟他們熱烈交談,沒有人在吃東西,美酒滿得溢出來。也許這是情欲的影射,畫中描繪的場景也可能在比喻新的生活。</h3> <h3>內巴蒙捕禽圖,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四世或阿蒙霍特普三世,約前1400-前1350</h3><h3>畫面中,內巴蒙光著腳站在木筏上,他手執(zhí)一支飛鏢,想要捕射從蘆葦中飛起來的一群野鳥。在他準備投射飛鏢的手臂上方有一些古埃及象形文字,意思是:"他正在享受運動的樂趣,并看著陰間存在的事物。"由于古埃及人喜歡對稱,與這幅畫面相對稱的是內巴蒙用魚叉捕魚的場景,在畫面左下角我們可以看到魚叉的頂端部分。毫無疑問,捕魚的場景是有寓意的:它意味著新生,而被捕獲的魚是新生的象征。畫面中的其他部分帶有一點性暗示,例如船頭的鴨子和內巴蒙的妻子哈特謝普賽特的裝束。哈特謝普賽特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頭上戴著錐形的香蠟假發(fā),手持一束蓮花,這些都帶有強烈的性暗示。</h3> <h3>大英博物館館藏豐富,收藏了從史前時代到現代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品。通過展出的藏品,讓我們了解世界,了解歷史,了解社會的演變。但短短的半天能看到、了解的展品很少很少,以后有機會再來。</h3><h3>篇中文字整理自網絡資料(未一一標注)以及《大英博物館珍品之旅》、《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倫敦大英博物館》等書,有誤之處敬請指正。</h3> <h3>請關注下篇:國家人像美術館</h3> <h3>附錄一</h3><h3>克萊德男爵科林·坎貝爾Colin Campbell(1792-1863)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陸軍元帥。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作為團長侵略中國,攻占鎮(zhèn)江,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作為旅長擊破俄軍,作為駐印軍總司令鎮(zhèn)壓印度土兵起義時。具有豐富殖民經驗,文武兼資軍政皆通的高級軍官。</h3><h3>早年生涯</h3><h3>陸軍元帥、克萊德勛爵科林·坎貝爾</h3><h3> 坎貝爾生于蘇格蘭格拉斯哥,原名科林·麥克利弗,坎貝爾是他母親的姓。麥克利弗家族和坎貝爾家族都是蘇格蘭的貴族姓氏??铝帧溈死サ臓敔斣臼歉挥械泥l(xiāng)紳,因為支持1745年的雅格賓黨叛亂被剝奪了財產,于是麥克利弗家族家道中落??屏帧溈死サ母赣H靠做木匠活謀生,他娶了一個叫安吉絲·坎貝爾的女人,1792年生下了小柯林·麥克利弗。</h3><h3> 科林·麥克利弗的舅舅約翰·坎貝爾是陸軍上校,很喜歡這個小外甥,把他送入高斯波特皇家軍官學校讀書。由于"坎貝爾"是貴族姓氏,舅舅讓小科林改用娘家的姓。于是,他就改姓坎貝爾。他十六歲畢業(yè),被授予少尉軍銜,編入第9步兵團,立即參加了半島戰(zhàn)爭。隨威靈頓公爵轉戰(zhàn)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1813年6月參與了徹底擊敗西班牙法軍的維多利亞戰(zhàn)役。1813年10月7日,二十一歲的坎貝爾第三次受傷。由于傷勢嚴重,沒能參加最后攻入法國的決戰(zhàn)。但他不等傷勢痊愈就與另一個受傷軍官私自溜出醫(yī)院,返回前線。他因此受到上司的嚴厲批評,同時晉升為上尉,可見上司很欣賞他的戰(zhàn)斗意志。</h3><h3> 拿破侖戰(zhàn)爭結束后,英國開始裁軍,他成為領取傷殘補助金的后備軍官,但他不死心。出去搞探險,曾遠赴新奧爾良和英屬圭亞那。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因精神失常無法理政,由王儲即未來的喬治四世攝政,史稱"攝政王時代"。王儲是個花天酒地的人,帶壞了社會風氣,致使英國軍事和政治體制相當腐敗,賄賂公行。在母系親戚的幫助下,他兩次花錢賄買軍銜,1825年買了少校軍銜,1832年買了中校軍銜,但僅得到虛銜,沒實際職務。他屢次要求出任團長,直到1835年,閑置二十二年的坎貝爾才成為第98步兵團團長。</h3><h3> 侵華戰(zhàn)爭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841年12月,他率領第98步兵團的800余官兵乘"伯萊色"號運輸船跨六萬里海疆前往中國。由于當時航海技術落后以及航道、氣候等原因,"伯萊色"號走走停停,直到1842年6月5日才抵達香港,補充完淡水和食物后,開赴長江口,正好趕上鎮(zhèn)江戰(zhàn)役。第98步兵團在隆冬時節(jié)離開英國,抵達鎮(zhèn)江時已是盛夏??藏悹枌χ袊跎?,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都不充分。該團官兵的冬裝又厚又重,而長江流域熱氣逼人。英軍官兵水土不服,像遭到驕陽暴曬的白菜一樣蔫軟無力,并連續(xù)遭受霍亂和熱病的襲擊。在鎮(zhèn)江登陸僅十天,該團就死了53人。</h3><h3> 鎮(zhèn)江之戰(zhàn)是鴉片戰(zhàn)爭的最后一仗,英軍集結了9000步兵和3000海軍,志在必得。道光皇帝深知,鎮(zhèn)江一俟失守,大運河將被切斷,中國內陸的經濟動脈就掌控在英軍手中。他把賭注押在這里,倉促集結了4000滿漢軍隊。駐守鎮(zhèn)江府的清軍副都統(tǒng)海齡殊死抵抗,但只堅守了一天,殺死少量敵軍,沒能擋住英軍的銳利攻勢。道光皇帝絕望了。第98團在鴉片戰(zhàn)爭期間死了多少人,當時是軍事秘密。直到戰(zhàn)爭結束四個月后,坎貝爾才在給妹妹的信中寫道: "到目前為止,本團死了283人,生病231人,其中60人生命不保。"</h3><h3> 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舟山成了質押物。史庫德(Schoedde)少將率領第55步兵團和一個印度團駐防舟山,坎貝爾率領第98步兵團駐防香港。他晉升為上校,被授予巴思勛章。 第55步兵團運交華蓋,連續(xù)遭到疫病襲擊,全團至少有430余人葬身在舟山,基本上喪失了防御能力。1844年初,英國決定將該團撤出,飭令坎貝爾率第98步兵團接替55團,兼轄一個印度團,并以旅長身份出任舟山最高軍事長官和民政長官。該年2月,第98步兵團從香港啟程開赴舟山。 坎貝爾知道舟山是瘴氣和疫病彌漫之地所謂瘴氣就是腐敗有機物發(fā)出的臭氣當時的醫(yī)學遠不如今天發(fā)達,歐洲醫(yī)學界對瘴氣是否有害尚有爭議,軍醫(yī)們提不出什么合理建議。坎貝爾重視士兵的體質,擔心重蹈第55步兵團的噩運。他對付瘴氣和瘟疫的辦法很有趣:以清軍為假想敵,大幅度增加軍隊的訓練量和運動量。但瘧疾、熱病和赤痢還是讓他傷透腦筋,士兵病故的事件始終沒有消除,軍隊情緒低落。1845年,坎貝爾在日記中寫道:"我只剩下一個念頭一個愿望,那就是長眠不醒。失望讓我的精神崩潰了。我曾經指望他們(英軍士兵)打起精神來,可是他們全都進了墳墓。職業(yè)生涯如同掙扎,成敗利鈍成了空洞的聲音。"</h3><h3> 鎮(zhèn)江戰(zhàn)役結束后,坎貝爾在家信中談到搶掠問題:"在鎮(zhèn)江府和南京附近,遠征軍的許多人自助了大量東西,這種事我一點兒沒干過。"他可能羞于使用"搶掠"(loot)等字眼,使用了"自助"(helponeselfto)一詞。但我們還是能夠看出,所謂"自助"就是"搶掠"。英軍的軍官待遇優(yōu)厚,士兵的待遇卻很低,職位越低越貧窮,物質占有欲越強烈。坎貝爾承認自己有強烈的"自助"欲望。但他是團級指揮官,如果他不約束自己,就無法約束軍隊,更無法懲罰違紀的士兵。此外,用中國百姓的東西"自助",他會良心不安。但他說,如果是搶掠中國皇宮,他的良心不會不安?;蛟S正是基于這種邏輯,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法聯軍沒有搶掠民居,卻洗劫了圓明園。</h3><h3>1846年7月25日坎貝爾即將離開舟山,他在這里駐扎了兩年零五個月,駐久生戀,有一種依依難舍的感覺。他在24日的日記上寫道:"傍晚我在海邊散步這是我在舟山的最后一次散步我在這里度過了許多寧靜和安謐的日子,還積攢了一點兒錢,我想用這筆錢給自己安排一個舒適的晚年。我還能慷慨地幫助別人。我有充足的理由感謝上帝,是他把我送到這個地方來。"這是一個殖民主義者的真實心態(tài)?;蛟S他是一個有道德感的人,舟山百姓才少受了掠奪,他也感到了一種心靈的平靜,甚至慶幸上帝讓他到中國舟山一游。</h3><h3> 印度起義</h3><h3>克萊德勛爵在1855年</h3><h3> 在第二次錫克戰(zhàn)爭中,于1849年1月13日參加吉利揚瓦拉之戰(zhàn),2月21日轉戰(zhàn)古吉拉特,因表現出色被其上級休·高夫爵士認為是最出色的將領。在1854年爆發(fā)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指揮蘇格蘭高地旅在阿爾馬河戰(zhàn)役將反攻的俄軍擊潰在淺紅色隊列之內。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此時的坎貝爾已是陸軍中將,六十四歲。由于他在中國駐扎過多年,英國政府準備派他出任侵華司令官,他拒絕了。</h3><h3> 這時他的軍事能力,已經被廣泛認可,但他的真正的輝煌還沒有到來。第二年,發(fā)生印度民族起義。十余萬印度軍人突然造反,事先沒有任何征兆,英國殖民者們措手不及。不論對英國還是對印度,兵變的意義都非同小可。英國勝利,它將繼續(xù)維持英印帝國的統(tǒng)一;印度勝利,英國將喪失最大的海外殖民地,世界政治格局將發(fā)生重大變化。英國的政治家們再次想起坎貝爾,請他出任總司令,去印度平叛。他去了。首相帕默斯頓子爵問他什么可以動身,他淡淡的回達:一天。幾個月后他到達考爾庫塔,9月16日成功指揮第二次對勒克瑙解圍戰(zhàn)??紤]到勒克瑙周圍的形式不穩(wěn),他斷然于9月19日至23日組織了英軍的后撤。12月6日,將塔季亞脫皮的軍隊擊潰于坎普爾,1858年1月6日攻占法塔赫格爾,3月2日重新對勒克瑙發(fā)起進攻,21日擊潰20萬土兵占領該城,隨即向下屬發(fā)出下述信息:"現在我們是幸運的。5月6日,打敗巴哈杜爾·沙二世皇帝,6月在奧德最后擊殺章西女王。僅僅兩年時間,科林·坎貝爾就運用豐富殖民經驗,軟硬兼施剿撫并用,拉攏一批,分化一批,瓦解一批,鎮(zhèn)壓一批,縱橫捭闔收發(fā)由心,穩(wěn)住了局面,致使印度獨立推遲了80余年。他也因戰(zhàn)功卓著1862年擢拔為陸軍元帥,受封為克萊德男爵,榮升貴族之列。賜2000英鎊年金。</h3><h3> 坎貝爾譽滿英倫加官進爵,但也到了風燭殘年。1863年,他的生命之燭燃燒罄盡。維多利亞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遺骨安放在西敏寺教堂的墓園里。他的故鄉(xiāng)格拉斯哥市以他為榮,在喬治廣場建了一座紀念碑。維多利亞政府也為這位殖民主義英雄在首都立了一座銅像,歷史學家們則利用他的書信、戰(zhàn)報等遺物,撰寫了大量論文和專著。</h3><h3> 總體評價坎貝爾身先士卒,愛兵如子,十分關心屬下的福利生活,作戰(zhàn)嚴謹細致,生平未曾一敗。他的部下因跟他作戰(zhàn)最安全和損失最小,稱其為慢性子駱駝。</h3> <h3>附錄二</h3><h3>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一個放縱不羈的國王</h3><h3>1901年1月,大英帝國舉國上下哀悼一個時代的結束。失去維多利亞女王的英國人民感到憂心忡忡,難過無比。女王在位時,英國國泰民安,國力強盛,而現在,即將繼位的愛德華七世,是出了名的混世魔王,他還能延續(xù)維多利亞時代的繁榮嗎,他將把英國帶向何方?</h3><h3>19世紀40年代,維多利亞女王及其丈夫阿爾伯特親王著手進行一項計劃。因為漢諾威王朝的腐敗統(tǒng)治,君主制一詞已經成為了傷風敗俗、腐化墮落的代名詞。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認為,在革命的時代背景下,君主制想要幸存,皇室家族就必須為社會大眾做出榜樣盡職盡責,具備良好的個人道德觀念。維多利亞女王和艾爾伯特親王所有計劃的中心在于他們的長子威爾士親王,也就是后來的愛德華七世,因為他將是王位的繼承者。</h3><h3>為了把這位王儲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王位接班人,他們?yōu)樗才帕肆钊俗タ竦慕逃媱潯耐柺坑H王三歲開始,每天一大清早持續(xù)到晚上六點,以半個小時為單位,威爾士親王將會被分配各種課程,以接受道德文化的熏陶和啟蒙??梢哉f,威爾士親王每天只做兩件事:睡覺和學習。</h3><h3>這樣的教育讓人窒息,更何況那只是一個三歲的孩子。古話說得好,物極必反。高壓式教育下的威爾士親王,比同齡人更加叛逆,簡直是一個傳奇式的搗蛋孩子。扔鉛筆、踢凳子,甚至向老師的臉上扔石頭,你能想到的搗蛋方式他基本上都會。威爾士親王的父母簡直絕望了,他們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的長子就是不肯積極配合自己的計劃。</h3><h3>盡管年輕時候的威爾士親王在學業(yè)上似乎沒有什么前途,但他仍然被送去了牛津大學學習,他也是第一個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的王儲。在大學里,威爾士親王利用一切機會逃避王室的監(jiān)管,一心沉迷于賭博、賽馬和吸煙。后來,威爾士親王還被送往劍橋大學學習,但由于他從不把學習放在心上,所以兩所大學都沒能畢業(yè)。</h3><h3>長子在學業(yè)上的不長進令阿爾伯特親王十分失望。1861年,阿爾伯特親王將威爾士親王送往愛爾蘭海軍軍營改造,結果,威爾士親王在軍營里勾搭上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演員,此事持續(xù)發(fā)酵,成為了王室成員關系的轉折點。已經出現了傷寒癥初期癥狀的阿爾伯特親王,不堪這件事帶來的心靈折磨,不久后就病逝于溫莎城堡。</h3><h3>丈夫的死使維多利亞女王深感震驚,她把阿爾伯特的死歸咎于威爾士親王,維多利亞女王曾經說:"每當我看到他,我都會因恐懼而顫抖,我無法忍受和他同處一室,也無法忍受他靠近我。"這對母子的關系本來就從未親近過,這件事之后,他們的關系跌至冰點。</h3><h3>為了防止兒子再闖禍,維多利亞女王決定給兒子結一門親事,出于對父親的死的愧疚,威爾士親王也極力配合。1863年,21歲的威爾士親王迎娶了18歲的丹麥公主亞歷珊德拉。相較于單調枯燥的英國王室而言,愛玩愛樂的丹麥王室似乎更適合他。丹麥王室究竟有多愛玩呢?據說,在丹麥王室家庭中,大家都不許讀書,如果誰看見你在客廳讀書,就會發(fā)出"噓~"的聲音以示鄙視,他們還喜歡一起玩桌游和朝對方扔濕毛巾。對于這個王室的奇葩習慣,小編表示無法理解。</h3><h3>他們的婚禮上,還有一個值得玩味的細節(jié)。維多利亞女王把已經去世的阿爾伯特親王的雕像請到了現場,以確保他們別玩得太嗨。不知道在自己的婚禮上看到逝去的父親,這對新婚燕爾作何感想。維多利亞女王也是蠻狠的。</h3><h3>然而,婚姻并沒有帶來收斂。新婚生活的光芒逐漸暗淡,威爾士親王又開始了他的浪子生活。他常常出去尋花問柳,夜不歸宿,要么在英國的某家咖啡館蹲點,要么出入巴黎的各大風流場所。當他懷孕的妻子患上風濕熱,病入膏肓的時候,仆人不得不連發(fā)三次電報才把他從賽馬場叫回來,然而他也只呆了幾分鐘就迫不及待地離去,這次危機也成他們婚姻的轉折點。</h3><h3>但其實,威爾士親王也是有一腔抱負的。他是一個能力卓越、精力旺盛的人,他對涉外政策頗感興趣,一直渴望能夠處理外交部急件??伤赣H總覺得他輕佻浮躁,難當大任,所以總是刻意忽略他。1901年1月,等待59年的威爾士親王終于繼承王位,成為了愛德華七世。P.S小編想起了查爾斯王子。</h3><h3>這位人們眼中的花花公子雖在繼位初期頗感不適,但很快便找到了做首領的感覺。雖然維多利亞時代十分成功,但他還是決定結束女王統(tǒng)治下的傳統(tǒng),打造具有個人特色的君主制度。在阿爾伯特親王去世后,維多利亞女王一直過著隱遁的生活,王室變得相當不受重視。</h3><h3>愛德華七世極具前瞻性,他意識到君主制想要在20世紀存活下去,王室就必須在公眾視野里非?;钴S。他為醫(yī)院開建奠基石,剪彩,啟動輪船等等,幾乎一夜之間,愛德華七世改變了王室的公眾形象,王室不再神秘莫測,而是平易近人。這種由他開創(chuàng)的作風至今仍影響著英國王室。</h3><h3>愛德華七世不僅改變了王室的形象,還改變了英國的形象。當英國在南非發(fā)動對布爾人的戰(zhàn)爭后,英國在歐洲的形象一落千丈。后來愛德華七世在訪問巴黎時,遭遇到一片噓聲。他來到劇院,劇院的觀眾充滿著敵意和不滿,讓法國警方驚恐的是,國王堅持在幕間休息時走進演員休息室。他認出了其中一個演員,并向她走去,然后親吻著她的手說:"小姐我上次在倫敦遇見你,你也是這么的出眾。"這件事迅速在巴黎坊間流傳開來。愛德華七世趁熱打鐵,第二天就走到巴黎的群眾中去,跟群眾握手,訴說他對巴黎的熱愛,對巴黎贊不絕口。這時,氣氛跟來時相比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愛德華七世所到之處,人們歡呼雀躍,人們越來越真切地感覺到,這個看似高高在上的國王似乎就是他們中的一員。這次訪問也順理成章地改變了法國當局的立場,為簽訂《英法條約》奠定了基礎。</h3><h3>愛德華七世登基以來,人們對他的印象發(fā)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他不再是那個只知道尋歡作樂的花花公子了,他兢兢業(yè)業(yè)、平易近人的形象深受人民喜愛。就在人們期望他有更多作為的時候,悲劇又發(fā)生了。</h3><h3>12年的觥籌交錯和吞云吐霧,最終讓他嘗到了惡果。他已經飽受了慢性肺氣腫的煎熬,后來又得了心臟病,1910年5月10日,愛德華七世溘然長逝。聚集在白金漢宮外的英國人民得知這一噩耗時,悲痛萬分。由于他獨一無二的人氣,王室決定在安葬前,將他的遺體置于威斯敏斯特教堂任人吊唁。排成長隊的人們迂回環(huán)繞著威斯敏斯特教堂,隊伍有足足七公里長。愛德華七世的離世比維多利亞女王的離世產生了更加深遠的影響。</h3><h3>他是這樣一個放蕩不羈的人,仿佛是舊時代留下的殘片。盡管他與他父親全然不同,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仍舊是20世紀早期最適合這個職位的人。愛德華七世在現代君主政體上的創(chuàng)新,連同他放縱的生活方式,讓他贏得了人民的愛戴,也將王室的人氣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由他提出的王室應當是一出華麗的歌舞劇的觀點也一直延續(xù)到今天。</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南县|
黄石市|
慈溪市|
贵州省|
彭州市|
巨鹿县|
贺兰县|
南涧|
镇安县|
孝感市|
黎城县|
南郑县|
泰安市|
芮城县|
新化县|
平谷区|
女性|
花莲县|
大厂|
林芝县|
镇原县|
孟津县|
石屏县|
根河市|
舞钢市|
崇仁县|
色达县|
陵水|
双鸭山市|
姜堰市|
团风县|
南溪县|
前郭尔|
扎赉特旗|
常德市|
清涧县|
大足县|
腾冲县|
梁河县|
田东县|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