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究竟要怎樣一種力量,可以讓一個女人從十三歲至三十歲,只愛一個男人,并且愛得"不抱希望,低聲下氣,曲意逢迎,熱烈奔放"? 茨威格的著名中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無疑向讀者展示了一種新奇的、扭曲的、匪夷所思的愛情,不,是"愛",他在書中這樣寫道"愛是一個人的事情,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所以,我愛你與你無關。"</h3> <h3>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的角度,在臨終之際寫了一封信給小說家R先生:"我"和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我們的孩子在昨天去世了十三歲那年,女孩的隔壁搬來了一戶作家,作家先生擁有好多好多漂亮的書籍,他的廳堂總是高朋滿座,各色女子穿梭而過,而他每次出現(xiàn)在女孩的面前又總是"微微一笑",那在她看來是"溫暖、柔和、多情的眼光"。</h3> <h3>作家先生的橫空出現(xiàn),與女孩過去的生活經(jīng)驗和周遭的生活環(huán)境截然不同,這讓她對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好奇心,她窺伺他的一切,也想方設法讓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希望引起作家的注意??墒悄赣H的改嫁讓女孩不得不離開原來的住所,她由此進入了一段灰暗的、焦躁的青春期,后來在"絕望的狂熱"中,她背離親人,背離一個少女原本唾手可得的一切美好事物,只身回到了與他相遇的城市。吸引一個風流作家的眼睛,對于一個頗有姿色的年輕女子來說不是一件難事,雖然他完全不記得懷中的女子曾是他的鄰家女孩。她很快與他有了三天的纏綿,這三天對于長大的女孩來說是如此漫長,又如此短暫,漫長到要用一生去守候,短暫到他只說了一句"我要出遠門了"就把她打發(fā)了。</h3> <h3>她有了他們的孩子作家的孩子,為了不成為他的負擔,也為了自尊心,女子一個人默默地生下了孩子,她把孩子當成了作家的延續(xù),全身心的熱愛他,為了給孩子一個與他父親相匹配的優(yōu)渥生活,這個母親不得不委身于一個又一個上流社會的男人,她賣身,但不賣自由,更不賣愛情。也許是天可憐見,她居然又遇到了他,再次相遇的他依然被她的美色吸引,但也依然不認識她,依舊是纏綿,依舊是"出遠門",這是他們最后的交錯。許多年里,女子堅持在作家生日那一天匿名送上白玫瑰,直到他們11歲的孩子死了,女子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在最后的時刻里,她提筆給作家寫了一封長信,訴說了她的一生,她的一生只做了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愛他"。</h3> <h3>我知道《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因為徐靜蕾自編自導自演的同名電影。電影用輕吟淺訴的通篇獨白描繪了一個小女人的暗戀世界,充滿了單相思的痛楚、喜悅,無悔以及隱隱的絕望。</h3><h3><br /></h3><h3>應該說,電影本身也是出彩的,把一個奧地利的故事搬到了亂世中的北平,拋開當時的社會價值觀,至少情景是自然的。說到表演,無論是"我"在少女時期的青澀,還是后來淪落風塵后的妖嬈和孤傲,徐靜蕾都演出了濃濃的"老徐特色",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夸獎,但一定不是貶損。姜文來演作家先生當然是駕輕就熟的,那般謙謙君子,又那般玩世不恭,很為電影添彩。</h3> <h3>看過電影再讀原著,能覺出一份難以言說的厚重來,這顯然不是一場簡單的單相思,甚至在男女主角兩者中,很難分得清楚究竟是誰更強大,強大到足以影響和決定對方的人生。很多年后,我在孟京輝導演的同名話劇中,感受到了"一個陌生女人"的更強大的內力。</h3> <h3>這是一部獨角戲,一個叫黃湘麗的女演員極富張力地撐起了足足兩個小時的舞臺演出,而整場戲的每一秒鐘都牢牢抓住了觀眾的視覺、聽覺甚至味覺和嗅覺。我驚嘆于導演的想像力,沒有比"獨角戲"這一戲劇形式更能傳達和表現(xiàn)原著的精神了。整場演出近乎瘋狂,與原著中文字的隱忍表達不同,話劇的表現(xiàn)更血脈賁張。</h3> <h3>12首原創(chuàng)歌曲,全部由黃湘麗編曲和自彈自唱來完成。初遇是羞澀的,思念是彷徨的,相遇是激情的,分別是凄苦的,音樂在舞臺上仿佛是第二個有生命的演員,恰如其分地幫助主演表達了各種不同的情緒</h3> <h3>白色和黑色的裙子,女主不停地在舞臺上完成換裝,從最初的清純學生到后來的交際花,衣服是女人的語言。</h3><h3><br /></h3><h3>有一個場景印象特別深刻,已經(jīng)淪落風塵的女子在舞臺上歇斯底里地奔跑,她衣衫不整,領子劃得極深,下半身只穿著一條黑色的內褲,她停下來面向觀眾,脫下了一條,里面還有一條黑的,再脫下了一條,又露出一條黑的,如此脫了很多條,直到最后脫剩下一條白色的內褲。是啊,黑色代表骯臟的交易,而再骯臟的外表下面也有一份依舊純情的愛。"我只是為了你,為了你的另一個我,為了你的孩子才走這一步的親愛的,我賣淫了,對我來說這不是什么犧牲,因為大家通常稱之為名譽、恥辱的東西,對我來說全是空的:你不愛我,而我的身子又只屬于你一個人,既然這樣那么我的身子不管做出什么事來,我也覺得無所謂了"</h3> <h3>要怎樣來表達這已經(jīng)失了理性的愛呢?話劇的舞臺角度是傾斜的,好像意味著女主的世界就是失衡的。除了一張凌亂的床外,還有一個灶臺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這實在是個精妙的設計,對于中國觀眾來說,真的沒有比食物更能表達情欲了。當女主在舞臺上,大塊朵頤地切牛排,拌沙拉,攪果汁的時候,食物的氣味撲面而來,牢牢地牽住了觀眾的鼻子,三次做飯隱喻原著中"我"與作家的三次交集,這味道里夾雜著干邑的酸澀,奶油的甜膩,黃瓜的清涼,胡椒粉的嗆鼻,還有煎焦了的牛肉的氣味這真實的食物的味道,讓我不禁懷疑,這個女人不是舞臺上的,不是文字里的,而是生活里出現(xiàn)過的某一個人。</h3> <h3>如果這是真實的,那么,你會覺得她可悲嗎?可憐嗎?還是可怕?在我看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表面上寫了一個癡情女子,她是被動的,是無奈的,"沒有一個女人像我這樣盲目地、忘我地愛過你我一下栽進我的命運之中,跌入萬丈深淵"??蓪嶋H上,這個女子無比勇敢,無比驕傲,"我要保持我的自尊心我寧可獨自承擔一切,也不愿讓你背上個包袱,我要使自己成為你所鐘情過的女人中的獨一無二的一個"她并非一無所求,她要成為"獨一無二"。她用了一生去忠誠的未見得是這個男人,更大的可能是她自己,是自己從十三歲開始的隱秘的,綿延的愛。她在任何時候都愿意跟著他走,"我相信,哪怕我已經(jīng)死在床上,假如你呼喚我,我就會立即獲得一種力量,站起身來,跟著你走",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殉道。</h3> <h3>她愛得如此"無我",完全無視少年時代母親和繼父的愛,無視那些養(yǎng)活了她的男人的寵愛,無視自己的身體,甚至無視兒子這個她一手制造出來的生命,她把這個生命視同愛情的延續(xù),與此同時,這個生命也成了最為無辜的陪葬。"無我"的極致何償不是更為強悍與霸道的"自我",一個人需要多么強大的內心才能至死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我很喜歡電影的最后橋斷,姜文久久地握著那一沓厚厚的信紙,低下頭又站起身,略帶蹣跚地踱步到門口,他向門對面看去,看進鄰居的門窗里,看進一個女人的一生,他看到了愛情,也看到了死亡眼睛里有感動、內疚,還有恐懼。</h3> <h3>高爾基評價茨威格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茨威格代替"我"寫了"來信",女人終究是要表達的,哪怕是在最后一刻,哪怕是一出愛的獨角戲,也要找到那唯一的觀眾。</h3><h3>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市|
阿巴嘎旗|
大理市|
伊宁县|
孟村|
汶川县|
文水县|
蒲城县|
栾川县|
宁安市|
和平区|
辉县市|
宁南县|
视频|
汤阴县|
三台县|
深水埗区|
盐山县|
界首市|
永福县|
手机|
萝北县|
锦屏县|
肃宁县|
普洱|
太谷县|
鄂尔多斯市|
三台县|
衡阳县|
常州市|
东源县|
钦州市|
枣庄市|
赤壁市|
武安市|
霞浦县|
玉环县|
凤城市|
鄂尔多斯市|
西盟|
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