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題記:每次外出旅游除了照相外,還拍了許多視頻,老伴常說有什么用?現在把它們找出來編入老美篇,以(2.0)版本重新發表。 2022.7.31.</p> <h3> 圣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直轄市,列寧格勒首府。位于俄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口。由44個島嶼、580多座橋梁連接組成,它是在沼澤地上建成的。</h3><h3> 始建于1703年,市名源自耶穌弟子彼得。5月27日,彼得大帝(一世)在涅瓦河三角洲兔子島上舉行奠基儀式,修建彼得堡羅要塞。建成后派重兵把守,防御瑞典軍隊進攻。后來擴建為城,至此波羅的海出海口納入俄版圖。彼得大帝又在此創建波羅的海艦隊——俄第一支海軍。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到此,至十月革命前,是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h3><h3>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是敵國。因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于德語發音,當局把市名改成彼得格勒。</h3><h3> 1917年,十月革命在這里爆發、成功,并波及全國。1918年3月,蘇聯首都從這里遷回莫斯科。1924年列寧逝世,為了紀念他,城市改名列寧格勒。</h3><h3> 1991年蘇聯解體后,恢復原名。它以及歷史中心古跡群,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人口513.2萬,主要是俄羅斯族(占89.1%);其他有烏克蘭、猶太、白俄羅斯、韃靼、芬蘭、愛沙尼亞、日耳曼、波蘭、越南、華人等族。</h3> <h3> 彼得堡羅要塞坐落在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圣彼得堡的發源地。</h3> <h3> 1703年5月,當時與瑞典的戰爭尚未結束,彼得大帝下令在此建造要塞,監控河上的船只。</h3> <h3> 建設中役使了大量瑞典俘虜及農奴,耗時半年、死數千人,完成木結構要塞。三年后改為石結構。1906年修筑石墻。</h3> <h3> 建成后,并未達到原定的使用功能,反而成為收監政治犯的監獄。這里曾關押過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爾基;1887年,列寧哥哥亞-烏里揚諾夫試圖謀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在要塞中被害。</h3><h3> 十月革命時是起義軍司令部;今天這里成為博物館。</h3> <h3> 棱堡中有300門大炮。</h3> <h3> 彼得堡羅教堂建于1703年,原是木結構;1712~1733年改為石結構。巴洛克風格。鐘樓高122米,很長時間一直是圣彼得堡的最高建筑。尖頂上的天使塑像高3.2米,雙翼伸展3.8米,頭上十字架高6.4米。</h3> <h3> 教堂內有從彼得大帝到亞歷山大三世、俄歷代沙皇的陵墓,還有許多大公也葬于此。1998年7月,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十月革命后被蘇聯處死)遺骸也遷葬到這里。</h3> <h3> 彼得堡羅教堂正對面是造幣局。據地接導游小劉說,上世紀五十年代那版人民幣的三元面值的鈔票,就是在這里印制的。</h3> <h3> 彼得堡羅教堂的旁邊有彼得大帝的青銅坐像。可以看出他身材高大,大皮靴和瘦骨嶙峋的大手,給人印象深刻!</h3> <h3> 在彼得堡羅要塞隔涅瓦河的斜對面南岸,是十二月黨人廣場(原名參議院廣場),廣場中央是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是圣彼得堡的象征。建于1782年。</h3><h3> 以武力奪得沙皇寶座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為了證明她是彼得大帝正統繼承人,下令建造該青銅像。</h3> <h3> 青銅像由法國雕塑家法爾科耐辛勤工作12年完成。高5米,重20噸,安放在一塊重達1600噸的天然巨石上。</h3><h3> 頭戴桂冠的彼得大帝騎在前蹄騰起的駿馬上,神情堅定,顯示無敵的風采。</h3><h3> 馬代表俄羅斯,雙腳騰空好像要沖破阻力、勇往直前;后蹄踏在象征邪惡的蛇身上,它代表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維新的守舊派。</h3> <h3> 彼得一世是俄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1年)、俄羅斯帝國皇帝(1721~1725年)。1682年與異母兄伊凡并立為沙皇,因為伊凡癡鈍、彼得年幼,由伊凡的姐姐索菲亞攝政。少年時酷愛軍事游戲,建立“少年軍”(后成為俄禁衛部隊);常與外國僑民來往,深受西歐文化影響。</h3><h3> 1689年,率“少年軍”平息索菲亞策動的射擊軍叛亂,并把她關進修道院。把國政交給母親、舅父等。1695年率軍遠征土耳其亞速,因沒有艦隊配合而失敗。他汲取教訓,在頓河畔建造船廠,很快建立起一支小型艦隊。1696年第二次遠征亞速,終于攻克。</h3> <h3> 1697年派龐大使團出訪西歐,爭取建立、擴大反土同盟;學習先進科學技術,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工作。彼得化名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國,先后在荷蘭、英國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h3><h3> 1698年夏從維也納回國,平息射擊軍叛亂并將其解散。隨后,全面推行歐化改革。經濟方面,鼓勵發展工場手工業,振興國內外貿易,鑿運河、開商埠,擴大出口,為俄國近代工業奠定基礎。政治方面,取消領主杜馬,廢除大教長,設立樞密院;打擊保守勢力,甚至處死皇太子,加強以沙皇為首的中央集權。社會文化方面,建學校、辦報紙、剃胡須、剪長服,革除陳規陋習;唯才是舉,培養和選拔人才。軍事方面,實行征兵制,統一編制;建立由步兵、騎兵、炮兵和工兵組成的正規陸軍,并擴建海軍艦隊。</h3><h3> 同時,為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先后與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丹麥國王腓特烈四世建立北方同盟。1700年初北方戰爭爆發,8月對瑞典宣戰。1701~1704年,利用瑞軍主力陷入波蘭之機,率軍攻占波羅的海沿岸地區。1703年在涅瓦河口大興土木,建立新都圣彼得堡。</h3> <h3> 1708年初,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率軍大舉進攻俄國。彼得大帝指揮俄軍戰略退卻、誘敵深入、堅壁清野,派小股部隊不斷襲擾疲敵。1709年7月,在波爾塔瓦戰役中,殲滅瑞軍主力,查理十二世逃往土耳其。土對俄宣戰,1711年彼得率軍南征,失利乞和,與土停戰。</h3><h3> 1714年8月,率俄艦隊在漢科角海戰中擊敗瑞典艦隊,取得海軍首勝,自晉海軍中將。1721年9月與瑞典簽訂和約,奪得大片土地,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10月被樞密院封為“大帝”和“祖國之父”;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h3> <h3> 1722~1723年,發動侵略波斯的戰爭,奪取里海西岸和南岸部分地區;同時向遠東擴張,侵占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h3><h3> 1724年秋日,彼得在芬蘭灣見到沙洲擱淺船上的士兵,有被淹死的危險,奮不顧身下海救援。受風寒,使已患有的尿毒癥病情加重,但他仍堅持工作。1725年2月病逝與圣彼得堡,享年52歲。</h3> <h3> 十二月黨人廣場東面是海軍總部大廈,1704年奠基。建筑結合了古典主義和俄建筑藝術特點。</h3> <h3> 大門兩側的高臺上,各放一只巨大的鐵錨。這里最早是海軍造船廠,1706~1725年間,共建造了40多艘艦艇。</h3> <h3> 現為俄羅斯海軍總司令部。</h3> <p class="ql-block"> 海軍總部前馬路的另一邊就是涅瓦河。</p><p class="ql-block"> 涅瓦河是圣彼得堡著名的景觀河道,大橋、古典建筑比比皆是。</p> <h3> 乘坐游艇在河中觀光,也是一項旅游項目。</h3> <h3> 瓦西里島把涅瓦河分成大、小涅瓦河,島前端叫斯特列爾,頂端南北兩側各有一座紅色圓柱,即斯特列爾燈塔柱。</h3> <h3> 涅瓦河上還點綴多艘古帆船,更增添了圣彼得堡歷史的厚重感。</h3> <h3> 十二月黨人廣場南邊是伊薩基耶夫教堂,它與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倫敦圣保羅大教堂和佛羅倫薩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稱為世界四大圓頂教堂。</h3> <h3> 它始建于1818年,1858年竣工。是羅曼諾夫家族獻給彼得一世、并紀念拜占庭圣徒伊薩基-達爾馬茨基(彼得大帝生于他的紀念日)的教堂。</h3><h3> 建筑方案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選定。高102米,圓頂直徑22.15米,內部可容納1.4萬人。</h3> <h3> 該教堂是俄國晚期古典主義建筑的精華。四周各豎有16根粗大的花崗巖石柱,每根重114噸,成雙排托起雕花山墻。圓頂外鍍金100公斤,至今經歷了一個半世紀,依然金光燦燦。</h3> <h3> 二戰中教堂受嚴重破壞,20年后才修復完畢。</h3> <h3> 在伊薩基耶夫教堂南面的伊薩基耶夫廣場上,有尼古拉一世紀念碑。紀念碑建于1856~1859年,用金屬21.3噸,耗資700萬盧布。</h3> <p class="ql-block"> 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在位)是沙皇保羅一世的第三子,因兄長亞歷山大一世死后無男嗣,次兄康斯坦丁大公放棄皇位繼承權,所以被立為沙皇。</p><p class="ql-block"> 繼位之時即鎮壓了十二月黨人起義。此后加強對自由思想和革命運動的鎮壓,設立密碼警察第三廳。對外繼續推行神圣同盟宗旨,和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合作,鎮壓歐洲自由主義、民族主義運動。1830年鎮壓波蘭起義,1849年鎮壓匈牙利民族運動。為擴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統治權,與英、法、奧斯曼帝國發生克里米亞戰爭。于行將戰敗時,突然去世。</p> <h3> 十二月黨人的形成:十九世紀初,歐洲民主思潮蔓延到俄羅斯。一些思想激進的青年軍官,對農奴制和專制制極為不滿;希望俄國走上民主自由政體道路,成立秘密組織,企圖按西方模式改造國家。他們試圖只依靠軍隊的力量發動政變。</h3><h3> 1825年11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然去世,十二月黨人決定在尼古拉一世繼位之日發動起義。12月26日(俄歷14日),起義軍官率3000多名士兵到達參議院廣場,但領導人臨陣脫逃。尼古拉一世調動軍隊,用大炮轟擊廣場,進行血腥鎮壓。</h3><h3> 起義失敗,十二月黨人在其他地方的起義也告失敗。著名領袖有的被處死、有的被流放,大批士兵被處鞭刑。</h3><h3> 1925年,為紀念這次流血政變,把參議院廣場改名十二月黨人廣場。</h3> <h3> 十二月黨人廣場涅瓦河對岸,有一對獅身人面像,人面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法老。刻于公元前1455~1419年,1823年從尼羅河運來,是埃及國王送給圣彼得堡的禮物。</h3> <h3> 人面像的胡子已殘缺,據說法老的胡子是權力的象征,不能留給俄羅斯人,于是埃及人用槍托把雕像的胡子砸掉了。</h3> <h3> 在獅身人面像涅瓦河邊,隔河遠眺伊薩基耶夫教堂。</h3> <h3> 喀山教堂位于涅瓦大街上,1801年奠基,1811竣工。以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為藍本,平面呈十字型,中間是圓筒形頂樓,頂樓上是半球形屋頂。</h3> <h3> 兩側左右各伸出四分之一圓弧形柱廊,共有94根圓石柱組成,面向涅瓦大街,環抱廣場。</h3> <h3> 教堂里有庫圖佐夫墓和1812年打敗拿破侖的戰利品。</h3> <h3> 教堂由沙皇保羅一世下令、為安置喀山圣母像而建造。</h3> <h3> 喀山圣母曾多次顯靈。第二次是在俄法戰爭時,元帥庫圖佐夫在反攻前到教堂喀山圣母像前祈禱。圣母托夢告訴庫圖佐夫:俄羅斯將出現前所未有的寒流。</h3><h3> 這次寒流使法軍凍死過半,不戰而逃,庫圖佐夫一戰成功。</h3> <h3> 庫圖佐夫(1745~1813)是俄帝國元帥,大軍事家。在戰斗中瞎了一只眼,人稱“獨眼將軍”。出生于軍事工程師家庭,炮兵工程學校畢業。參加過與土耳其的戰爭,戰功卓著,晉升極快。寫過軍事訓練著作,制定過新戰術方法。1805年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率俄軍敗于拿破侖,被沙皇免職。</h3><h3> 1812年俄法戰爭爆發,重任俄軍總司令。在重創法軍后,制定“焦土戰術”,堅壁清野,主動放棄莫斯科。經充分準備,組織反攻,取得衛國戰爭勝利。</h3><h3> 1813年4月,在追擊拿破侖一世途中,病逝于德國。</h3> <h3> 滴血大教堂,也稱復活教堂,建于1883~1907年。是圣彼得堡地區少有的純俄羅斯風格的建筑,外表用彩色瓷磚和搪瓷青銅板鑲嵌出顏色艷麗的復雜圖案,比莫斯科瓦西里大教堂更生動美麗。</h3> <h3> 1881年3月1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馬車經過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堤時,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扔進一枚手榴彈。沙皇被炸受致命重傷,被送到東宮,數小時后死亡。</h3><h3> 1883年,其子亞歷山大三世沙皇為紀念亡父,在遇襲之地修建了該教堂。24年后,由尼古拉二世沙皇舉行揭幕儀式。</h3> <p class="ql-block"> 1917年,教堂遭洗劫和掠奪,內部破壞嚴重。1930年被關閉。二戰時期,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困時,教堂被用作蔬菜倉庫。戰后被用作附近歌劇院的倉庫。</p><p class="ql-block"> 現在是馬賽克博物館,教堂內有7500平方米的馬賽克。它們是用意大利不同顏色的大理石、及俄羅斯的寶石精加工而成。并按《圣經-舊約》故事為題材,鑲嵌成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桑日县|
宽甸|
五峰|
汶川县|
屯昌县|
十堰市|
调兵山市|
贵南县|
宁明县|
嵊泗县|
沅江市|
沁源县|
开平市|
昔阳县|
双峰县|
汽车|
南漳县|
伊通|
安泽县|
宁远县|
许昌县|
太白县|
通化市|
电白县|
通海县|
读书|
金华市|
翁源县|
和平县|
渝北区|
黄大仙区|
南通市|
广元市|
松桃|
阜宁县|
伊春市|
闵行区|
宁远县|
齐河县|
水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