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如果一個家庭里,父親既有高度,又顧家,還會教育孩子, 這不但是這個家庭的幸運,更是孩子們的幸運。近代史上,就有這么一位父親,堪稱父親們的典范。他不但自己很牛,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個個很牛。他也再一次完美的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好的教育,還是得拼爹。他就是梁啟超。</h3><h3></h3><h3><br></h3> <h3></h3> <h3>關于梁啟超,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但是,除卻這些生猛的身份,他還是一位“超級爸爸”,他將全部九個孩子都培養成了一方牛人。“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說的就是他們家。</h3> <h3></h3> <h3>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中央文史館館員</h3><h3>長子思成——著名建筑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h3><h3>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h3><h3>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h3><h3>次女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h3><h3>四子思達——著名經濟學家</h3><h3>三女思懿——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h3><h3>四女思寧——參加新四軍,從事宣傳工作</h3><h3>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一眼望去,都是超級厲害的人物。</font></h3> <h3></h3> <h3>當然,你可能會說,家庭基因好唄,老爸這么優秀,孩子優秀也無可厚非吧!但是,培養一兩個優秀的孩子簡單,把全部的九個孩子都培養成大才的難度,卻是成幾何式增長的。</h3> <h3></h3> <h3>那么,問題來了,在那樣的年代,物質匱乏,社會動蕩,梁啟超是如何把孩子培養得這么優秀的?或許,從他的書《寶貝:你們好嗎》中,我們能窺得一二。</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梁氏教育:平等、關愛、尊重、向學</b></font></h3> <h3></h3> <h3>他給子女很多建議,卻并不要求他們一定照辦。思莊選專業時,他一開始希望她選學生物,寫信勸勉,后來了解到她沒興趣,便又寫到:“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話”。</h3><h3></h3><h3><br></h3><h3>在求學的方面,梁啟超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么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墻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h3><h3></h3><h3><br></h3><h3>梁啟超常建議孩子多走多看,不能只專注于一門課業,要多體味生活帶來的樂趣。他鼓勵孩子“一旦對某一方面感興趣,你就會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霞飛虹,如新荷吐綠……”</h3> <h3></h3> <h3>不管是自己做學問,還是教育孩子,梁啟超把趣味看得極為重要。<font color="#ed2308">他曾說:“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font>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大概就是:人生要是沒樂趣,活著也沒啥意思了。</h3> <h3></h3> <h3>作為父親,梁啟超雖然期盼孩子們個個成才,卻又不希望看到他們因忙于學業而累壞了自己的身體。在給長女思順的信里,他一再告誡寶貝女兒,“功課迫則不妨減少,多停數日亦無傷。要之,吾兒萬不可病,汝再病則吾之焦灼不可狀矣。”作業很多就少做一點,停幾天也沒有關系嘛,我的寶貝千萬不能生病了,不然我會很心焦的。</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愛,就要大聲說出來</font></b></h3> <h3></h3> <h5><font color="#808080"> ▲ 梁啟超家書手稿</font></h5> <h3>在情感的表達上,梁啟超完全就是一個西方爸爸,直白而熾熱。</h3><h3> </h3><h3>他很喜歡給孩子起愛稱。長女思順是“大寶貝”,次女思莊是“小寶貝”,三女思懿被叫做“司馬懿”,小兒子梁思禮是“老baby”,他譯成“老白鼻”。后來孩子大了,經常不在身邊,可是愛的教育不能少啊,于是他陸陸續續寫了400多封家書。梁啟超在家書中反復提到一點:“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對于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h3><h3><br></h3> <h3></h3> <h3>這位“縱筆所至不檢束”的文字豪杰在給孩子們寫信時,總是柔情滿滿,甚至“肉麻”地表達他的感情。有一次他喝醉了,寫信給思順,“寶貝思順:晚間獨酌醉了(好孩子別要著急,我并有恁么醉,酒亦不是常常多吃的),書也不讀了。找我最愛的孩子談談罷。”一上來就稱“寶貝”,喝酒醉了就“騷擾”“最愛的孩子”,不愧是愛的教育的奉行者,愛的播撒無處不在啊。</h3> <h3></h3> <h3>給次女思莊寫信,他一如既往地肉麻:“小寶貝莊莊:我想你得狠,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這玲瓏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你姐姐(長女思順)呢,她老成了不會搶你的,你卻要提防你那兩位淘氣的哥哥,他們會氣不忿呢,萬一用起杜工部那‘剪取吳淞半江水’的手段來卻糟了,小乖乖,你趕緊收好吧。”字里行間都是滿滿的父愛。</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身教,比言傳更重要</font></b></h3> <h3>除卻對孩子的忠告和建議,梁啟超更看重的還是自身的榜樣作用。他時常教育子女,要能夠抵御各種誘惑。“切勿見獵心喜,吾家殆終不能享無汗之金錢也。”大概意思就是:不要見啥都喜歡,不是靠自己血汗換來的東西咱們消受不起。</h3> <h3></h3> <h3>他曾在袁世凱政府中做過官,憑才能和當時的地位,只要愿意違背自己的良心,每個月幾萬大銀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他卻不愿意,一生主要還是依靠稿費來維持生計。<font color="#ed2308">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梁啟超教育子女最有力的手段。</font></h3> <h3></h3> <h5><font color="#808080">▲ 梁啟超書法作品</font></h5> <h3>他對孩子的任何幫扶勸導都是以對方的終身幸福為考慮的,正因如此,在他看來,學業成就,遠不如心性、志趣、健康、幸福重要。梁啟超說:“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怎甚?”對于子女的教育,梁啟超也做到了這點,全力付出,不求回報。</h3> <h5><font color="#808080">梁啟超與其妻子</font></h5> <h3>即使在梁啟超過世后,他的孩子們依舊牢記著他的言傳身教。梁思禮說:“我父親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他的愛國主義思想,他的憂國憂民。”</h3><h3> </h3><h3>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為中國古建筑竭盡終身</h3><h3>梁思忠在抗日戰場上浴血奮戰</h3><h3>梁思懿參加紅十字會</h3><h3>九子皆出國留學,學成之后,一致回國報效祖國</h3><h3>……</h3><h3> </h3><h3>教子當如梁啟超,好的教育,難道不就是拼爹嗎?</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內容來源于網絡</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烦县|
禹城市|
睢宁县|
略阳县|
砚山县|
汝城县|
鸡东县|
禄丰县|
南城县|
左权县|
宜州市|
武平县|
汉阴县|
长兴县|
石泉县|
固安县|
城口县|
黔西|
武山县|
许昌市|
嘉义县|
江西省|
乌审旗|
项城市|
南召县|
拜城县|
高密市|
六盘水市|
南汇区|
阳西县|
海晏县|
辽阳县|
许昌市|
永福县|
德保县|
阿克苏市|
台北县|
故城县|
龙岩市|
胶州市|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