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08年1月29日,陰歷2007年臘月22日,沒有冬天的廣東也寒氣襲人,透徹心骨!凜冽的寒風呼呼作響,像刀割一樣刮在人們臉上。<br></h3><div> 傍晚7時許,我的心突然隱隱作疼。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電話那頭傳來了弟妹張小平哽咽的話語:“三爺剛剛走了,永遠地走了。他一定是心里知道天寒地凍,你們無法趕回家,憂傷的眼一直望著南方,最后很不情愿地閉上了雙眼。他走的時候,眼角還掛著渾濁的淚珠,心里一定在念叨你們三個兒子的名字......”</div><div><br></div> <h3> 生死一瞬間,天地兩茫茫!</h3><h3> 突接噩耗,我心如刀絞,感覺當頭一棒,頭疼欲裂,又仿佛翻江倒海,山蹦地搖!我雙膝跪在客房中間,遙望北方,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那一刻,仿佛世界末日的到來,悲傷的淚水徹底決堤,我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起來。懂事的女兒聽到我的哭聲,立即明白是久病的爺爺去逝了。她也默默跪在我身邊,向北方磕頭,淚水在她的臉頰上流淌。好一會,她抬起頭,堅強地說:“爸爸,爺爺走了,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里,你不要太悲傷,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好好生活和工作,這也是對爺爺最大的告慰......”</h3><div> 妻子也在一旁默默流淚......許久,妻子和女兒把我攙扶起來,不停地勸慰。</div><div> 天啊!我敬愛的父親大人!再過兩個月就是您71歲生日了,您還沒多享幾年清福,您還沒等到我們回去,怎么就匆忙地走了呢? </div><div> 父親是血吸蟲晚期引起的肝腹水(地方病)走的,是因為沒有及時發現和救治病死的!是凍死的!!<br></div> <h3>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4日,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罕見的大范圍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廣東也是寒風蕭蕭、冰霜滿地,冰凍造成大面積交通癱瘓。客車、火車停運,飛機停飛,可謂百年一遇!</h3><h3><br></h3> <h3>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br></h3><div> 老爸!得知您病重,我何嘗不想回到您的身邊,在您的病榻上,遞上一杯熱茶,喂上一羹美食?可冰封大地,大雪忌憚,阻擋了我回家的路!您始終難合雙眼,無力地眺望南方,一定是在等待在外飄泊的三個兒子和寵愛的孫輩們!</div><div> 大地悲情,風雪哀嚎,萬物披孝!</div><div> 我要回去!我們一定要回去!!于是,在2月2日,我們一家三口,表哥胡昌軍、表弟周超軍一行,不懼艱難險阻,踏上了吊唁的征程!</div><div><br></div> <h3> 風,瘋狂的怒吼著,大雪壓壞了許多房屋、電線、電桿和其他設施,車子在結滿堅冰的高速路上龜速前行。進入江西路段,映入眼簾的是明亮的冰川、狂舞的風雪、一片白的世界!望不到邊的汽車不能動彈,宛如一條凍僵的長龍。</h3><h3> 大廣告急!滬昆告急!京珠告急!整個交通大動脈完全癱瘓!手機斷網,服務站斷炊,貨物售空,加油站斷油,高速公路邊上兜售的方便面50元一盒也供不應求,整個高速路,成為難民營!使我感到一種無助的絕望。在天寒地凍的歸途上,我悲痛萬分,欲哭無淚。</h3><h3> 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親自南下,指揮解放軍官兵抗雪救災。經過三天三夜的艱難跋涉,我們才遲遲趕到父親的靈柩前。<br></h3><div> 望著父親安詳的遺容,我淚如泉涌......。</div><div><br></div> <h3>一、幸福的童年<br></h3><div> 父親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大地主家庭,家住宏偉的四合院,擁有良田萬畝;有兩個姐姐,兩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兄弟四人中, 父親排行第三,稱“三少爺”。我大伯父14歲時,爺爺就給他配了一匹膘肥高大的白馬供他代步,“三少爺”由于聰明可人,從小就深受全家上下的寵愛。爺爺對他疼愛有加,什么好吃好看好玩的、都想著留給他,對他的要求,更是唯他是從!于是呼,“三少爺”8歲開始喝酒,9歲開始抽煙,在讀私塾時亦如此。因為上學放學都是身著白色長袍騎著高大白馬的“大少爺”接送,所以私塾先生也只管學習,不管習慣。</div><div> 父親就是在這種驕生慣養、養尊處優中渡過了他快樂的童年時光。</div><div><br></div> <h3>二、艱難的歲月<br></h3><div> 1950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土地改革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我們黎家,也接受現實,萬貫家財萬畝良田都交由政府處理。12歲的父親,經歷了驚濤駭浪的家庭變故,爺爺的極刑離去,使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三少爺”變成了怯生生的沉默少年。在政府的特許下,父親被陳奶奶(父親的奶媽)帶離黎家。陳奶奶已沒有自己的孩子,對父親視如己出。</div><div> 陳奶奶勤勞善良,聰慧過人,又出身貧農,很受鄉親們尊重。父親在陳奶奶的庇護和關愛下長大,并于1958年結婚成家。直到1972年,父母親先后生育了5個兒子。</div><div> 在那個國家百廢待興,計劃經濟的歷史背景下,國家大搞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父親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了解近代史的人,都能感受到那段歲月的艱難和掙扎。</div><div> 那時,我家沒有“老三樣”(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就連一把像樣的雨傘都沒有。破舊的茅草屋,簡陋的家具和五個嗷嗷待哺的兒子,就是父親的全部”家當”。</div><div> 建國初期的共和國,是公有制、計劃經濟時代,農民都是以生產隊為單位,共同參加生產勞動,勞動用工分計酬。福利糧食都是按工分分配,生活用品,包括布匹、油、鹽、醬、醋、糖都按計劃發放票據。即實行油票、糧票、布票、糖票等等的證券制度。由于我家人口多(當時加上奶奶全家8人)又只有父親母親出工,故而工分較少,年年都是生產隊的“超支戶”。</div><div> 生產隊每年年終結賬兌現,我家那最值錢的大衣柜(母親的嫁妝)都會抵債給生產隊,被搬到隊屋過年,作為超支抵債,父親人緣好,隊干部也很同情我家,春耕開始時,父親總是又想法搬回來。</div><div><br></div> <h3> 我國的基本農田水利建設,都是在以生產隊、大隊、人民公社為集體,高強度的集體勞動下完成的。在那個紅色年代,人們只講奉獻,只談忠于,不求索取!<br></h3><div> 由于人口多,生產落后,產量低,加之我家工分少,家里常常揭不開鍋,無米下鍋,吃菜飯,糠飯,甚至斷炊時有發生。饑餓,使我們面黃饑廋,體弱多病。母親因為身體虛弱,常常頭暈目眩、臥床不起。父母也因為忙于掙工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無暇顧及我們5個孩子。老五黎安全3歲那年,由于眼病沒有及時醫治而導致右眼失明,造成終身遺憾;老四黎建平才小學三年級就因學費而娺學;父母親也常常為這些心痛和自責。</div><div><br></div> <h3>地方商品糧油供應證。</h3> <h3>當時的國家統一糧票。</h3> <h3> 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是父親最大的責任與擔當。面對一貧如洗的家,父母很是恩愛。苦難和挫折,沒有壓倒堅強的父母,他們拖著我們一家老小艱難度日,但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沒有聽到一聲嘆息。<br></h3><div> 相信大伙都聽過“新老大,舊老二,垮老三”的諺語,因布票和經濟有限,我們穿的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破了補了老三穿。如果能添上一件新衣服,我們就像過年似的開心幸福。為了讓兒子們不受凍,勤勞的母親,也常常挑燈夜戰,為我們縫補舊衫和鞋襪。</div><div> 1973年,14歲的大哥黎安平,在家獨自舞弄著鋸子,刨子,幾天后,他很神氣的展示他的“絕作”,他竟然打造出一個雞屋,小桌子、和碗柜,父親看到大兒子的作品,激動萬分,一把將大哥拉到母親面前,滿含熱淚的說:“我們的好日子快來了!”</div><div> 這個無師自通的少年木匠,對車、刨、鋸、雕、樣樣精通,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天賜工匠,魯班轉世,是對大哥最客觀的褒獎。從此,大哥開始忙碌起來,給每戶村民做木匠活,每天三分工,由村民小組劃撥。我們家的境況也相對開始好轉起來。</div><div><br></div> <h3>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農村實行分產到戶,包干到戶等經濟體制改革,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精雕細琢出精品,當時23歲的大哥已是名聲在外,帶有10多個學徒的民間工匠了。通過一年努力,我們家基本脫貧,父親臉上常洋溢著滿意的笑容。<br></h3><h3><br></h3> <h3>三、古道熱腸,樂善好施<br></h3><div> 父親具有性格樂觀、幽默風趣、為人正直、樂善好施的品格。</div><div> 他中等身材,慈眉善目,溫暖的眼神,很容易拉近與人們的距離。他衣著樸素,常哼一口愉悅的小曲,燃起一支甜醇的香煙,悠閑的吞云吐霧,是他比較愜意的時光。</div><div> 他是一個泥水工,對農村土灶頗有研究,據說他打的土灶,既省燒柴又容易升溫,很受歡迎。自我有記憶起,父親從沒休息過一天,他總是利用雨天無法出工的時間給鄉親們打灶抵工分,同時也解決了自己的口糧。聯產承包以后,鄉親們仍請他打灶,他從來沒有收取一分工錢。父親過硬的打灶技術惠及全村90%以上農戶。</div><div> </div><div><br></div> <h3>70年代農村土灶。</h3> <h3> 父親常常教育我們,要以人為善,禮讓為先。對于掙錢,他經常叮囑我們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該拿的不要,不要賺昧良心的錢。<br></h3><div> 1984年春,父親和二哥黎安忠拉著幾百斤蠶豆到常德大楊樹糧站銷售,結算是86元,開票人員卻開成860元,農戶都是拿著單據在出納窗口排隊兌錢。父親開始并未注意單據上的數字,當出納很不耐煩的將860元甩給父親時,父親驚呆了,他從來沒有一次性看到這么多錢!860元對于當時我們家庭來說,無異于天文數字,很是需要!一瞬間后,父親認真的將錢遞了進去,望著出納疑惑的目光,說:“孩子,我沒那么多錢,我只要86元!國家財產在你手中流失,你是要負法律責任的。”出納員頓時改變態度,握著父親長滿老繭的雙手,激動地說:“謝謝大叔!您作為一個樸實的農民,卻有如此高貴的品格,令我汗顏!”糧站領導知道此事后,當場表態:“我們一定要向這位大叔學習,改善服務態度,提高工作質量,讓雷鋒精神在我站永放光芒!”</div><div><br></div> <h3>80年代農民踴躍交售愛國糧的場景。</h3> <h3>四、幽默的父親<br></h3><div> 時光匆匆,星移斗轉。隨著我們相繼長大,成家立業,父母親老有所樂,含飴弄孫,開始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我在書寫1990年春節對聯時,父親要我在他房門貼上“春耕秋作多辛勞,抱孫一笑全忘了”的對聯。</div><div> 為了改善父母親的居住條件,我特意給父親一筆蓋房資金。在大哥小哥的幫助下,父親也自己動手蓋好了舒適的“小三間”和廚房。一生勤勞的父母不甘清閑,又要搭建養豬房,因手頭的資金已經用完,只好暫時停工。當鄉親們問及蓋豬房怎么停下來了,父親幽默的回答:“我的‘三期’工程因上面撥款不及時,只能暫時停工了。”他把“小三間”視為一期工程,廚房稱作二期工程,豬房戲稱為三期工程,逗得鄉親們哈哈大笑。</div><div> 父親從小就喜愛煙酒,他具有自己的“酒文化”。當親友相聚,喜慶之余,他們都會推杯換盞,酒過三巡;當別人為他斟酒時,他一般都會“客氣”地說:“這杯滿上,再來一杯,再不來了!”這意思是喝了這杯,我們還要繼續,喝著手中這杯,訂好下一杯。朋友們常把他的豪爽“酒文化”當作笑談。</div><div> 得知自己因血吸蟲引起肝腹水后,他還是背著母親小喝幾口。直到孫女黎婧痛惜的告戒爺爺:您現在喝酒等于自殺!他才停下杯來。并且幽默的告訴大家,醫生要我不喝酒,我偏不!婧婧要我不喝酒,我同意!”</div><div><br></div> <h3>五、永遠的懷念</h3><div> 時間飛逝,一轉眼,父親離開我們已經快10年了,深夜的窗外,回憶起陳舊的憂傷,想念的淚,思念的痛,在午夜夢回,總是忘不了父親那眼角淌下的淚水......。</div><div> 在我的心里,父親是十億農民的一個縮影,但他平凡而偉大!他一生以人為善,勤勞善良,樂于助人,拾金不昧的高貴品質,將永遠激勵著我們。</div><div> 父親終身沒有存折,也沒有留下任何遺產和物質財富,但他剛直不阿,誠實做人,勤儉持家,面對困難不低頭的可貴品質,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div><div> </div><div><br></div> <h3>編后語:我一直就想寫一篇紀念父親的文章,可忙于工作,總是靜不下來而無法提筆。當夜深人靜,慈祥的父母和魂牽夢繞的故鄉常常在我夢里出現。往事不堪回首,有心酸、有幸福、更多的是懷念!父親黎祖義(1938-2008),湖北荊州人,是一個誠實守信的農民。他嘔心瀝血,一生辛勞,他不畏艱難,自信樂觀,潛移默化的培養了我。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我深深地懷念我的父親!在他逝世即將十周年之際,寫下這篇文章,以示緬懷之情。<br></h3><h3><br></h3><h3><br></h3><h3><br></h3><h3>注:圖片來源于網絡。</h3><div> </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 文圖編輯: 黎小平</div><div> </div><div> 2017.09.05</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水县|
广灵县|
青浦区|
铅山县|
沽源县|
平顶山市|
宕昌县|
建阳市|
新巴尔虎右旗|
昭觉县|
临汾市|
义马市|
镇雄县|
宜兰市|
阳高县|
衢州市|
西华县|
连平县|
江津市|
礼泉县|
吉木乃县|
灵丘县|
白沙|
南投县|
吴堡县|
贵定县|
楚雄市|
桑日县|
神木县|
思南县|
马龙县|
丹江口市|
巴南区|
兴文县|
大新县|
万山特区|
肇庆市|
老河口市|
合肥市|
磴口县|
兴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