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烏拉蓋生態(tài)大草原——</h3><h3> 《鳥類的天堂》</h3> <h3> 給鳥兒一片天地,讓自然多點美麗;</h3><h3> 給鳥兒一些空間,讓生命充滿和諧。</h3> <h3>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h3> <h3> ——愛護環(huán)境 保護鳥類——</h3><h3> </h3> <h3> ~攝影戀曲一生~</h3> <h3> 烏拉蓋大草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這里湖泊眾多,有豐富的水資源,又是各種鳥類棲息的家園。</h3> <h3> ——大白鷺——</h3> <h3> 大白鷺是一種大型鷺類。頸、腳甚長,兩性相似,全身潔白。棲息于開闊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區(qū)的河流、湖泊、水田、海濱、河口及其沼澤地帶。多在開闊的水邊和附近草地上活動。部分夏候鳥,部分旅鳥和冬候鳥。通常3月末到4月中旬遷到北部繁殖地,10月初開始遷離繁殖地到南方越冬。常成單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動,有時在繁殖期間亦見有多達300多只的大群,偶爾亦見和其他鷺混群。白天活動,行動極為謹慎小心,遇人即飛走。</h3> <h3> ——白琵鷺——</h3> <h3> 白琵鷺屬于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棲息于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飛行時頸和腳伸直,交替地拍動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筑巢于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chǎn)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白琵鷺繁殖于歐亞大陸和非洲西南部的部分地區(qū),在非洲,印度半島,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東南亞越冬。</h3> <h3> ——草原燕鷗——</h3> <h3> 燕鷗是燕鷗科的海鳥,以往被看為鷗科下的一個亞科。燕鷗與鷗及剪嘴鷗是一個血統(tǒng)分支,全世界都有它們的蹤跡。 大部份燕鷗過往都被編入燕鷗屬中,但是根據(jù)DNA序列的分析發(fā)現(xiàn)燕鷗屬可以分開為幾個細小的屬。燕鷗它是動物中的“飛遠冠軍”,可以不費力的從南極洲飛到遙遠的北極洲地區(qū),行程17600多千米。</h3> <h3> ~當?shù)厝朔Q草原小型黑頭鷗~</h3> <h3> ——行攝于烏拉蓋湖——</h3> <h3> ——灰背鷗——</h3> <h3> 灰背鷗大型水鳥,體長62~69厘米。嘴直,黃色,下嘴先端有紅色斑。腳粉紅色,頭、頸和下體白色,背、肩和翅黑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冬季頭和上胸有褐色縱紋,特別是眼周和后枕較密。飛翔時翅前后緣白色,初級飛羽黑色,末端具白斑。相似種銀鷗上體較淡,呈灰色。分布于亞洲東部至西伯利亞東北部、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北部沿海。棲于海岸的巖礁、海灣、港口和漁場。以小魚、蝦、螺、蛤類為食。</h3> <h3> 烏拉蓋湖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第三大淡水湖,這里不僅魚業(yè)豐富,而且又是各種侯鳥棲息的家園。</h3> <h3> ——草原伯勞鳥——</h3> <h3> 伯勞鳥是一種食肉的小型雀鳥,又名:百羅鳥、伯勞頭,生性兇猛,是主要的食蟲鳥類。</h3> <h3> ——草原濕地蒼鷺——</h3> <h3> 蒼鷺又稱灰鷺,為鷺科鷺屬的一種涉禽,也是鷺屬的模式種。是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的濕地中極為常見的水鳥。大型水邊鳥類,頭、頸、腳和嘴均甚長,因而身體顯得細瘦。棲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邊及其淺水處,也見于沼澤、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邊淺水處和沼澤地上。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h3> <h3> ——草原斑嘴鴨——</h3> <h3> 斑嘴鴨屬大型鴨類,體型大小和綠頭鴨相似,體長50-64厘米,體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通常棲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于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干凈,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常見的主要為水生植物的葉、嫩芽、莖、根和松藻、浮藻等水生藻類、草子和谷物種子。也吃昆蟲、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h3> <h3> ——黑尾塍鷸——</h3> <h3> 黑尾塍鷸中型涉禽,體長36-44厘米。嘴、腳、頸皆較長,是一種細高而鮮艷的鳥類。嘴長而直微向上翹,尖端較鈍、黑色,基部肉色。夏季頭、頸和上胸栗棕色,腹白色,胸和兩脅具黑褐色橫斑。頭和后頸具細的黑褐色縱紋,背具粗著的黑色、紅褐色和白色斑點。眉紋白色,貫眼紋黑色。尾白色具寬闊的黑色端斑。冬季上體灰褐色、下體灰色,頭、頸、胸淡褐色,雖無顯著的羽色特征,但通過它長直而微向上翹的嘴、細長的腳和頸以及翼上翼下的白斑,亦容易辨認。棲息于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帶的沼澤、濕地、湖邊和附近的草地與低濕地上。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冬季有時偶爾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陸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繁殖于歐亞大陸北部,越冬于南非、印度、中南半島國家,往南到澳大利亞。在中國主要為旅鳥。</h3> <h3> ——黑翅長腳鷸——</h3> <h3> 黑翅長腳鷸是反嘴鷸科長腳鷸屬的一種鳥類,共有4個亞種。是一種修長的黑白色涉禽。體長約37厘米。特征為細長的嘴黑色,兩翼黑,長長的腿紅色,體羽白。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淺水塘和沼澤地帶。春季于4月初至5月初遷來中國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10月離開北方繁殖地往南遷徙。</h3> <h3> ——草原蓑羽鶴——</h3> <h3> 蓑羽鶴大型涉禽,體長68~92厘米,是鶴類中個體最小者。通體藍灰色,眼先、頭側、喉和前頸黑色,眼后有一白色耳簇羽極為醒目。前頸黑色羽延長,懸垂于胸部。腳黑色,飛翔時翅尖黑色。為高原、草原、沼澤、半荒漠及寒冷荒漠棲息鳥種,分布至海拔5000米。飛行時呈“V”字編隊,頸伸直。</h3> <h3> ~玉米地里可愛的蓑羽鶴~</h3> <h3> ~當?shù)厝朔Q小灰鶴~</h3> <h3> ——大雁——</h3> <h3> 大雁一種冬侯鳥,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腿短,吃植物種子及魚蟲。群居于水邊。飛行時常排成行列。又叫鴻雁。大雁又稱野鵝,天鵝類,大型候鳥,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雁熱情十足,能給同伴鼓舞,用叫聲鼓勵飛行的同伴。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當秋冬季節(jié),它們就從老家西伯利亞一帶,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飛到我國的南方過冬。第二年春天,它們經(jīng)過長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亞產(chǎn)蛋繁殖。大雁的飛行速度很快,每小時能飛68~90公里,幾千公里的漫長旅途得飛上一兩個月。</h3> <h3> ——濕地大天鵝——</h3> <h3> 烏拉蓋|天鵝湖</h3><div><br></div><div> 布日都淖爾位于賀斯格烏拉牧場東南3公里處,水域面積約2000余畝,依山而居且淖爾長年積水,蘆葦叢生,是天鵝、大雁等珍惜候鳥遷徙的必徑之地。每年4—5月份水面上數(shù)以千計的天鵝、大雁,或成群結隊、或雙雙兩兩、或戲水、或覓食、或起飛、或劃落,啼鳴聲聲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幅和諧、安逸、祥和、自然的畫面,因此也被稱為“天鵝湖”又是狠圖騰電影的拍攝現(xiàn)場。</div> <h3> 天鵝屬于鴨科雁族鳥類又是一種冬候鳥,喜歡群棲在湖泊和沼澤地帶,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天鵝是飛高冠軍,飛行高度可達9千米,能飛越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瑪峰。天鵝主要在中國的北部和西部繁殖,每只天鵝保持著一種稀有的“終身伴侶制”。雌天鵝在產(chǎn)卵時,雄天鵝在旁邊守衛(wèi)著;遇到敵害時,它拍打翅膀上前迎敵,勇敢的與對方搏斗。它們不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幫助,平時也是成雙成對,如果一只死亡,另一只也確能為之“守節(jié)”,終生單獨生活。</h3> <h3> ——草原鳳頭麥雞——</h3> <h3> 鳳頭麥雞中型涉禽,體長29-34厘米。頭頂具細長而稍向前彎的黑色冠羽,像突出于頭頂?shù)慕牵鯙樾涯俊⒌赝ǔT跐竦亍⑺痢⑺訚傻龋袝r也遠離水域,如農(nóng)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區(qū)。食蝗蟲、蛙類、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種子等。</h3> <h3> ——行攝于布林圣泉濕地公園——</h3> <h3> ——紅腳鷸——</h3> <h3> 紅腳鷸體長28厘米,上體褐灰,下體白色,胸具褐色縱紋。飛行時腰部白色明顯,次級飛羽具明顯白色外緣。尾上具黑白色細斑。虹膜黑褐色,嘴長直而尖,基部橙紅色,尖端黑褐色。腳較細長,亮橙紅色,繁殖期變?yōu)榘导t色。幼鳥橙黃色。常成小群遷徙。生活于草地、湖泊、沿海等地,主要以各種小型動物為食。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休息時則成群。性機警,飛翔力強,受驚后立刻沖起,從低至高成弧狀飛行,邊飛邊叫。</h3> <h3> 鳳頭鸊鷉是一種游禽。也是體形最大的一種鸊鷉,雄鳥和雌鳥比較相似,有鴨子一樣大小,嘴又長又尖,從嘴角到眼睛還長著一條黑線。它的脖子很長,向上方直立著,通常與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勢。鳳頭鸊鷉體長為50厘米以上,體重為0.5-1千克。前額和頭頂部黑褐色,枕部兩側的羽毛往后延伸,分別形成束羽冠。腳的位置幾乎處于身體末端,尾羽短而不顯,趾側有瓣蹼。瓣蹼十分發(fā)達,除了適于游水之外,在陸地上幾乎是寸步難移的。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在既是開闊水面又長有蘆葦水草的湖泊中,極善水性,它們時常把頭部朝下沒進水里,接著完成一個前滾翻動作,然后在水下作一段高速度潛泳,再在遠處露頭冒出水面。建造浮巢,建筑材料是水生植物的葉子,能隨同水位上漲而漂起,不但不會往巢里滲水,還可以因為濕草發(fā)酵產(chǎn)生熱量,有助于鳥蛋的孵化,使性喜貪玩的親鳥在孵卵期間也能忙中偷閑,到巢外去嬉耍片刻。吃昆蟲、昆蟲幼蟲、蝦、喇咕、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水生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少量水生植物。、</h3> <h3> ——赤麻鴨——</h3> <h3> 赤麻鴨體型較大,體長51-68厘米,體重約1.5kg,比家鴨稍大。全身赤黃褐色,棲息于開闊草原、湖泊、農(nóng)田等環(huán)境中,以各種谷物、昆蟲、甲殼動物、蛙、蝦、水生植物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營巢,每窩產(chǎn)卵6~15枚,卵橢圓形,淡黃色,雌鳥負責孵卵。赤麻鴨是遷徙性鳥類。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當繁殖地的冰雪剛開始融化時就成群從越冬地遷來,10月末至11月初又成群從繁殖地遷往越冬地。多成家族群或由家族群集成更大的群體遷飛,常常邊飛邊叫,多呈直線或橫排隊列飛行前進。沿途不斷停息和覓食。在停息地常常集成數(shù)十甚至近百只的更大群體。</h3><div><br></div> <h3> ~草原小型鳥~</h3> <h3> ——草原翹鼻麻鴨——</h3> <h3> 翹鼻麻鴨是大型鴨類,體長52-63厘米,體重0.6-1.7千克,體形比赤麻鴨略小。體羽大都白色,頭和上頸黑色,具綠色光澤;嘴向上翹,紅色;繁殖期雄鳥上嘴基部有一紅色瘤狀物。自背至胸有一條寬的栗色環(huán)帶。肩羽和尾羽末端黑色,腹中央有一條寬的黑色縱帶,其余體羽白色。飛翔時翼上和翼下之白色覆羽,綠色翼鏡,黑色的頭、飛羽和腹部縱帶、棕栗色的胸環(huán)和鮮紅色的嘴和腳形成鮮明對照。主要在淡水湖泊、河流、鹽池、鹽田及海灣等處等濕地活動。喜歡成群生活,特別是冬季,常集成數(shù)十只至數(shù)百只的大群,繁殖期間則成對生活。飛行疾速,兩翅扇動較快。善游泳和潛水,亦善行走,能在地上輕快的奔跑。性機警,常不斷地伸頸四處觀望,距人百米外即起飛。</h3> <h3> ——鸕鶿——</h3> <h3> 鸕鶿有1屬39種。大型的食魚游禽,善于潛水,潛水后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干后才能飛翔。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于啄魚,下喉有小囊。腳后位,趾扁,后趾較長,具全蹼。棲息于海濱、湖沼中。飛時頸和腳均伸直。中國有5種。常被人馴化用以捕魚,在喉部系繩,捕到后強行吐出。鸕鶿是中到大型的海鳥。形體最小的是侏鸕鶿,體長45厘米,體重340克;最大的是弱翅鸕鶿,體長100厘米,體重5千克。鸕鶿善于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也常低飛,掠過水面。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巖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動。棲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以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h3> <h3> ——草原骨頂雞——</h3> <h3> 骨頂雞屬是中型涉禽。嘴長度適中,高而側扁。頭具額甲,白色,端部鈍圓。跗蹠短,短于中趾不連爪。大多數(shù)潛水取食沉水植物,趾均具寬而分離的瓣蹼。體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數(shù)尾下覆羽有白色,上體有條紋,下體有橫紋。兩性相似。身體短而側扁,以利于在濃密的植物叢中穿行。遇到危險時或是潛入水中,或是進入旁邊的蘆葦叢和水草叢中躲避,但不久即又出來,危急時則迅速起飛,起飛時需在水面助跑后才能飛起,兩翅煽動迅速,并發(fā)出呼呼聲響。通常飛不多遠又落下,而且多貼著水面或葦叢低空飛行。鳴聲短促而單調,似“咔咔咔”聲,甚為嘈雜。</h3> <h3> 二級珍禽白枕鶴</h3> <h3> 沙半雞</h3> <h3> ——戀曲一生——</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康市|
澳门|
神农架林区|
绥阳县|
齐河县|
虎林市|
盘锦市|
东台市|
房山区|
无棣县|
鄱阳县|
长春市|
资讯
|
霍城县|
光山县|
寻甸|
鄱阳县|
宜都市|
宜兰市|
商河县|
波密县|
江阴市|
江门市|
岳普湖县|
中阳县|
曲阜市|
高邑县|
肃北|
江山市|
阳春市|
塔城市|
墨竹工卡县|
营口市|
河南省|
永丰县|
奉节县|
富宁县|
沙雅县|
西吉县|
北辰区|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