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六位結緣北京女12中的文革前1966屆高中同學,雖然歲月已洗盡鉛華,仍精氣神不減。一起查攻略、設計行程后,聯系英國地接社—中商世界游,私人定制了《英倫三島16日全景之旅》。經過十多天的反復討論、修改行程;與地接社溝通;“漫長”的英國簽證之后,終于在2017年6月13日從首都國際機場出發了。</h3><h3></h3><h3>為了省錢,沒有領隊。原以為我們要自己值機,然后司機兼導游到希思羅機場接機。沒想到中商世界游北京辦事處的小張姑娘也來到機場,幫我們值機托運行李,一直把我們這群“奶奶”送到安檢口。</h3> <h3>英國航空BA38 波音777 </h3><h3>飛機座位間隔大,乘坐舒適,飛行時長11h15m,長途飛行居然未感勞累。</h3><h3>飛行中間,乘務員發《入境申請表》。因為是英文,他說等他空閑時可以幫我們填寫。可是我們不愿給年輕人添麻煩,憑借在女12中(前身是有150多年歷史的教會學校貝滿女中)打下的英文基礎,自己填好了表格。乘務員小伙幫我們審核后,十分贊賞我們這些老奶奶。</h3><h3><br></h3> <h3>時差7小時,倫敦時間下午3點半飛機在希思羅機場落地。不僅小王司機已在機場等候,萬萬沒想到一位旅居英國的同學也來了。</h3><h3>瞧這張合影,哪像同學?哈,分明是英國貴婦和中國村婦?</h3> <h3>這是我手繪的行程示意圖。從倫敦一路北上,經過湖區后,輪渡大西洋到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國,返回到蘇格蘭高地后,去最西端的天空島,折返威廉堡,一路向南到愛丁堡,約克,劍橋回到倫敦。從倫敦向西去巨石陣和巴斯古城。向南去英格蘭海濱城市布萊頓,最后一天上午北上去溫莎鎮,然后直接到希思羅機場回國。全程約4000公里,歷時16天。</h3> <h3>正隨我意,第二天(6.14)的游覽首先由參觀大英博物館開始。大英博物館 又名不列顛博物館,加上以前去過的大都會博物館、盧浮宮,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三大博物館算是都瀏覽了。雖然喜歡看博物館,但是這三個最值得認真看的博物館都因為時間關系,僅僅是走馬觀花,很是遺憾,乃有附庸風雅之嫌。</h3> <h3>大英博物館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藏品600多萬件。因館藏眾多,展廳輪流開放,不巧中國館今日不開放,我們只參觀了埃及、亞洲、歐洲、日本等館。</h3><h3></h3> <h3>這是一尊隋代大理石佛像,矗立在通往中國館的上下樓梯中間。</h3><h3></h3> <h3>許多人參觀大英博物館后,會斥責英國人掠奪全世界的文物。可是身邊一批批英國學生在認真參觀,老師認真講解輔導的情景觸動了我。從他們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英國人世代傳承著重視文物,熱愛文物,精心保護文物的意識。文物是人類文明的教科書,大英博物館歷經二百五十多年,藏品600多萬件,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這點的確值得我們反思......</h3> <h3>旅居倫敦的同學請我們乘游船在泰晤士河上觀光。途徑景點:塔橋、威斯敏斯特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國會大廈、倫敦眼、倫敦塔、碎片大廈等。</h3> <h3></h3> <h3></h3> <h3></h3> <h3>中途下船,漫步倫敦塔橋和倫敦塔。</h3> <h3>在塔橋附近與一對新人合影。據說遇到結婚對我們此次英倫之旅是個吉兆。</h3> <h3>北岸下船,近距離觀賞塔威斯敏斯特教堂、國會大廈、大笨鐘等。</h3> <h3></h3> <h3>回停車場的路上,穿街走巷,經過唐寧街。</h3><h3></h3> <h3>第三天(6.15)離開倫敦,前往牛津。參觀世界一流學府牛津的圖書館、嘆息橋、教堂大學。</h3> <h3>迎面而來的莘莘學子,讓一輩子沒上夠學的我敬佩、羨慕之極。</h3><h3></h3> <h3>丘吉爾莊園是英國最大的私人宅院,始建于1705年。當時安妮女王將牛津附近數百公頃(一說 2100畝)的皇家獵場賜予了馬爾伯羅一世公爵約翰·丘吉爾(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祖先),以表彰他在1704年8月擊敗法軍的赫赫戰績。</h3> <h3>在一片無垠的開闊綠地之中,宏偉的布蘭姆宮與巨大的幾何形花壇、噴泉和草坪完美結合,印證了英國保守黨領袖鮑德溫的名言:英國就是鄉村,鄉村就是英國,詮釋了英國貴族的生活觀念。</h3><h3></h3> <h3></h3> <h3></h3> <h3>我們不僅欣賞丘吉爾莊園氣勢恢宏的建筑,也喜歡它無邊無際的草地。</h3><h3></h3> <h3>斯特拉福德小鎮是莎士比亞故鄉。進入莎士比亞故居,莎翁的生活場景呈現在眼前。</h3><h3></h3> <h3>在莎翁出生的房間內,巧遇身穿中世紀服裝的熱情的管理員。通過交談,得知他也是莎翁后代,頓時感覺不是在參觀,仿佛是穿越了時空,在莎士比亞家中做客。可惜當時沒有合影。</h3><h3></h3> <h3>游客還可在此欣賞莎翁戲劇的片段。很遺憾,我們六人走散了。不然,我們可能會在這兒背誦他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生還是死,這是一個問題)......</h3><h3><br></h3><h3></h3> <h3>在庭院一角,發現中國撫州贈送的并世雙星—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銅像。湯顯祖是中國與莎士比亞同期的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我認為如果不看年代,僅從作品上看,湯顯祖的《牡丹亭》與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毫無關系,倒是中國的大翻譯家朱生豪以將莎翁作品譯成中文的貢獻更值得在這里獲一席之地。</h3><h3></h3> <h3>感謝司機小王領我們到一家據說炸魚和薯條做的最好吃的小店。在具有濃郁的英國中世紀風格斯特拉福德小鎮品嘗這傳統的英國特色食品,極有情調。</h3><h3><br></h3> <h3></h3> <h3>第四天(6.16)由伯明翰前往英格蘭最大湖泊溫德米爾湖。湖區 被英國人稱為自己的“后花園",是英國最著名的休假地。光看景色,除了湖面很大,似乎沒有什么特色。但是想想人類利用開發湖區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歷史,湖區依然保持著恬淡與平靜,為什么我們的滇池生出藍藻,西湖邊高樓林立,羅布泊消失了呢?所以,湖區的確值得英國人炫耀。</h3><h3><br></h3><h3></h3> <h3></h3> <h3>第五天(6.17)繼續北上,從卡萊爾驅車3小時,于中午到達凱恩萊恩碼頭,乘坐輪渡,橫渡大西洋到達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h3> <h3>輪渡底艙,貨車、轎車、摩托車排列整齊,上下船井然有序。</h3> <h3>海上航行的兩個多小時里,不見老外聊天或看手機,專心的看書、看報的,比比皆是。</h3> <h3>從碼頭直接驅車北愛爾蘭的巨人堤。氣勢恢弘的巨人堤是一萬五千年前火山噴發的炙熱巖漿遇到冰冷的海水后形成的玄武巖柱,堪稱冰與火的非凡奇跡。身歷其境,目睹如此壯觀的規則的幾何形狀巖石群,感慨大自然造化和人類的渺小。</h3> <h3></h3> <h3></h3> <h3></h3> <h3>在北愛爾蘭入住的酒店是私人莊園。主人親自出面,熱情握手寒暄,就像迎接到他家做客的朋友。家具陳設古樸,墻上掛著多幅主人家族的畫像。正值周六,我們站在大堂挑空的木質閣樓上,俯瞰當地人喝酒唱歌,體驗英國人周末的鄉村酒吧生活。</h3><h3></h3> <h3>第六天(6.18)從貝爾法斯特開車一直向西南,大部鄉間小路,甚是養眼,只是車速經常限制在30-40英里,到達位于愛爾蘭中西部邊緣的莫赫懸崖時,已將近下午4點。</h3><h3>莫赫懸崖橫跨大西洋214米,沿著西海岸覆蓋達8千米。登上這歐洲最高的懸崖,視野如此的開闊! 面向浩瀚無際的大西洋,它的氣勢,它的奇險征服了我。它是3億年前河道的入海口,由地殼變動和大西洋駭浪驚濤無數年沖擊而成,是大自然令人嘆為觀止的杰作。</h3><h3>由北愛爾蘭到這里,驅車442公里,一路的辛苦很值得!</h3><h3><br></h3> <h3></h3> <h3></h3> <h3></h3> <h3>第七天(6.19)離開愛爾蘭第二大城市利默里克,沿途或高速或鄉間小路或海濱,將近4小時拉車回到北愛貝爾法斯特。又是2個小時輪渡,橫渡大西洋,仍在蘇格蘭的凱恩萊恩上岸。繼續驅車,一路盡是蘇格蘭鄉村牧場,直至傍晚,蘇格蘭最大的城市格拉斯哥終于出現在眼前。</h3><h3></h3> <h3>位于中央火車站附近的酒店和格拉斯哥一樣的古老。</h3> <h3>因為在格拉斯哥僅逗留一晚,不能錯過瀏覽這蘇格蘭最大的城市,也是英國第三大城市的機會。我們放下行李就去逛街。第一感覺是格拉斯哥非常古老,歷史風貌保存完整。行走在哥特式建筑風貌的大街上,感受到英國歷史的厚重與輝煌。</h3><h3></h3> <h3></h3> <h3></h3> <h3>第二感覺是格拉斯哥酒吧很多。好客的格拉斯哥人用微笑和我們打招呼。</h3><h3></h3> <h3>很高興有機會體驗英國城市酒吧。至于點的各式西餐,口味實在不敢恭維。此時此刻”深切懷念“倫敦的中餐。第三感覺出圈了:倫敦的中餐是在歐洲吃到的最精美的。</h3> <h3>第八天(6.20)前往位于蘇格蘭西北近海處的斯凱Skye島(天空島),也是蘇格蘭西部赫布里斯群島中最大最靠北的島嶼。雖然路途遠,拉車長,遼闊蒼涼的蘇格蘭高地的氣質,吸引我們一路向前。</h3><h3></h3> <h3></h3> <h3>很幸運能在寬闊的高地上與身穿蘇格蘭裙的風笛手合影。</h3><h3></h3> <h3><br></h3> <h3>Skye 島的大片苔蘚沼澤地讓我們流連忘返。</h3> <h3></h3> <h3>第九天(6.21)在天空島繼續向西。美麗的海岸線和蜿蜒起伏的懸崖,再次讓我們領略Skye島的魅力。</h3> <h3>由天空島返回蘇格蘭高地的威廉堡(Fort William ),這是通往蘇格蘭高地的入口。Fort 是要塞的意思,正如其名,這里過去曾經是軍事要塞。由于修建這座城堡的是奧蘭治公爵威廉,因此就把這座城市命名為威廉堡。</h3> <h3>很喜歡這個安靜的小鎮,一條筆直的小街,教堂是主要的建筑。</h3><h3></h3> <h3>街道兩旁全是小店,沒有大商廈,氣氛悠閑。一家為癌癥患者募捐的公益商店,雖然不大,但是各式各樣的實用品和飾品,物美價廉,我恨不得把這小店搬回家。</h3> <h3>鍍銀玻璃餐具2英鎊,24開金的小瓷罐3英鎊,便宜吧!</h3><h3></h3> <h3>在威廉堡入住一家坐落在林尼灣(Loch Linnhe)岸邊,有臨湖觀景餐廳和房間的鄉村酒店。早晚在酒店庭院散步,身居遠山平湖和花園之中,非常愜意。</h3> <h3></h3> <h3>第十天(6.22)依依不舍的離開威廉堡,前往蘇格蘭古都愛丁堡。沿途海灣和峽谷交替出現在眼前,風光無限。</h3> <h3></h3> <h3>愛丁堡城堡建于一個海拔135米高的死火山巖頂上,一面斜坡,三面懸崖,格外顯得莊嚴雄偉、滄桑厚重。</h3> <h3>歷史上它曾經作為堡壘、皇宮、軍事要塞和國家監獄。古堡的城墻上,整齊安放著一門門烏黑的古炮,炮口和當年一樣一致地對著福思灣河,再現古時防御森嚴的緊張氣氛。</h3> <h3>愛丁堡城堡同時也是蘇格蘭國家戰爭博物館、蘇格蘭聯合軍隊博物館之所在地。</h3><h3></h3> <h3>城堡內宮殿(Palace)有不少蘇格蘭寶物,如1540年設計的蘇格蘭王冠,與其他的皇杖、劍等。</h3><h3></h3> <h3>巧遇身著蘇格蘭服裝的一對新人。從英格蘭到蘇格蘭,可謂"喜事連連"。</h3> <h3>與愛丁堡城堡遙遙相望的卡爾頓山。</h3><h3></h3> <h3>第十一天(6.23)從愛丁堡大學公寓出發,一路向南前往約克。</h3><h3>坐落于英格蘭東北部烏斯河(Ouse River)河畔的約克是英格蘭第二大旅游城市,“約克的歷史,就是英格蘭的歷史”,兩千年的歷史是它的驕傲。</h3><h3>約克古城墻可以說是這座古城的歷史見證者,由古羅馬人建造,是英國保存最好、也是最長的中世紀古城墻。只能說號稱,不能說近似中國的“長城”,全長3.4公里幾乎圍繞整個約克市中心,以約克大教堂為中心,呈正方形。</h3><h3><br></h3> <h3>現在還在使用的古城門。走過城門,心中一陣傷感,想起了小時候經過的老北京城門— 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h3><h3></h3> <h3>盡管約克本身就是一座城市歷史博物館,市中心仍有三十余家各式各樣的博物館、畫廊,包括世界最大的大不列顛國家火車博物館,時間關系此次放棄了參觀。很喜歡古城墻旁的公交車站,與城市風格多么協調。</h3> <h3>約克明斯特大教堂(York Minster) 公元1220年開始興建,歷經250年后于1470年完工,是英國最大 、北歐第二大的中世紀哥德式教堂。它長約160米,寬76米,建筑平面幾乎相當于兩個足球場大小,西立面有兩座王冠似的雙塔,中心還有一座高65米的四方塔。</h3><h3>站在教堂外面的時候,我不得不高高地揚起頭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看清楚整個建筑的模樣。</h3><h3><br></h3> <h3>這座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以廣泛采用尖拱卷、飛扶壁和修長花窗為特點。在英國,哥特式流行了幾百年,風格上先后有早期英國式、裝飾式和垂直式三種變化。明斯特大教堂建筑期歷時250多年,正好反映出哥特式這三種風格的轉變,是英國建筑史一個難得的范例。它的翼廊是結構厚重的早期英國式,中殿是精雕細琢的裝飾式,最后建成的圣所(祭壇和唱詩班所在處)則是堂內空間最為高曠的垂直式。這三種風格結合的天衣無縫,和諧完美的組成了一個宏偉壯麗的建筑整體。 </h3> <h3>比比皆是的彩繪玻璃給人印象深刻。最令人驚嘆的就是圣壇后方,教堂東面一整片的彩繪玻璃,面積幾乎相當于一個網球場的大小,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以單扇窗鑲嵌的中世紀彩繪玻璃窗。它上面鑲嵌的華麗無比的彩色玻璃就占整個英格蘭現存的中世紀彩色玻璃品種和數量的1/3。</h3> <h3>約克的肉鋪街,是英國迄今為止保存的最完整最古老的中世紀街道。街道本身不寬,上一層比下一層向前探出的特殊的建筑方式,使頭頂上方的感覺更是狹窄。據說,這樣可以阻擋陽光直射在肉上。可惜現在已經沒有一家肉鋪了。</h3> <h3>走到肉鋪街的小巷另一端,發現一個露天集市,再次淘換到便宜的小玩意兒。</h3><h3></h3> <h3>第十二天(6.24)由利茲啟程,向南,驅車255公里前往劍橋。</h3><h3>劍橋大學沒有校門,大學就是一座城市。穿城而過的劍河,著名的數學橋,給年輕的徐志摩靈感:“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h3><h3></h3> <h3>如今劍橋到處是蜂擁而至的游客、熙熙攘攘的人群,已找尋不到當年的意境。</h3><h3></h3> <h3>劍橋大學在學術方面始終是世界領先的大學之一,培根,牛頓,達爾文,霍金等人類認識世界的引領者都出自劍橋,至今已誕生了9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六位英國首相。劍橋大學還為中華民族培養了許多有為之士。除中國著名作家徐志摩外,還有蕭乾、葉君健,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等。</h3> <h3>王后學院、 國王學院等都是中世紀英國的建筑,仿佛都是教堂一般,在藍天白云綠樹的映襯下,壯麗輝煌。</h3><h3></h3> <h3></h3> <h3>沾沾靈氣,預防老年癡呆 — 在三一學院門前,蘋果砸到牛頓的樹前合個影。</h3><h3></h3> <h3>告別劍橋,驅車100公里回到倫敦,直奔白金漢宮。皇宮是一座四層正方體灰色建筑物,是英皇權力的中心地,也是英國王室的王宮和居所。皇宮正上方飄揚著英國皇帝旗幟,表示英國女王人在宮中。</h3> <h3>懸掛著王室徽章的莊嚴的正門,</h3> <h3>第十三天(6.25)前往巨石陣和巴斯。</h3><h3>倫敦西南140公里是一馬平川的索爾茲伯里平原。很遠就可看望到一些巍峨的巨石呈環形屹立在綠色的曠野間,這就是英倫三島最著名、最神秘的史前遺跡—巨石陣。據說巨石陣是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約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h3> <h3>恰逢當地人身著各式古裝,手持祭祀用品,浩浩蕩蕩從遠處走來;伴隨風琴和腳鈴聲,繞巨石陣一周,然后圍成一圈舉行祭祀儀式。此情此景,仿佛時光倒流,回到了遠古時代。</h3> <h3>巴斯人口不足九萬,是英國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小城依緩緩的山坡而建,一層一層錯落有致。巴斯城給人感覺全部是中古世紀及18世紀喬治王時代極富特色的建筑,風格獨特,統一,外墻全部是蜂蜜色。但仔細觀察其中也有不少新建筑,由于城市規劃做得好,這些新式建筑很巧妙地融合在古老建筑中,令人嘆為觀止。</h3> <h3>巴斯城起源于公元1世紀,入侵英國的羅馬人看中了這里美麗宜人的溫泉,修建了許多奢華的浴池并將此地取名"巴斯"(Bath,即"浴池")。</h3> <h3>參觀與亞貝教堂比鄰的羅馬帝國浴室博物館,激光成像再現了古羅馬浴場的奢華場景,身歷其中之感。</h3> <h3>第十四天(6.26)告別倫敦來到英格蘭南部海濱城市布萊頓。</h3><h3>英國的城市大都將大教堂作為城市的中心,而布萊頓卻恰恰相反,它的標志性建筑是英皇閣(Royal Pavilion)。</h3> <h3>布萊頓以其密布鵝卵石的海灘而著稱。我們入住的酒店就在海濱,天空湛藍、白云朵朵、海水清澈,成群的海鷗在頭頂上翻飛。十四天車馬勞頓后來到布萊頓,盡享它的自然、悠閑和愜意。</h3><h3></h3> <h3>第十五天(6.27)由布萊頓前往于溫莎城堡(英語:Windsor Castle)。</h3><h3>與倫敦的白金漢宮、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一樣,溫莎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是現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h3> <h3></h3><h3>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度過。</h3> <h3>借助中文語音導覽器,按照中區、上區、下區分層游覽完畢,居然意猶未盡,依依不舍。湊到皇家衛士身旁照個相留念吧!</h3> <h3>從溫莎城堡出來,沒有時間逛逛這個比城堡歷史還悠久的小鎮,直奔位于倫敦西部,同一方向的希思羅機場。</h3><h3>令人感動的是公司主管居然也趕到機場送行。中商世界游的兩位年輕人熱情的幫我們值機、托運行李,一直送到安檢口,和我們像親人一樣擁抱告別。</h3><h3>來英國前,以為此生只有一次機會。要離開英國了,相信我還會再來!</h3><h3>I like the British Isles!Goodbye!</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电白县|
威远县|
同江市|
井研县|
宣恩县|
九龙县|
博湖县|
龙岩市|
宜城市|
井研县|
巴南区|
丹寨县|
伊宁县|
白河县|
榆林市|
库尔勒市|
浮山县|
凌源市|
耿马|
韩城市|
弥勒县|
东乡族自治县|
城固县|
惠来县|
隆昌县|
永城市|
新泰市|
樟树市|
来安县|
海城市|
邮箱|
堆龙德庆县|
健康|
华池县|
开平市|
进贤县|
乡宁县|
洱源县|
高密市|
临西县|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