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華地處湘粵桂三角地帶,漢唐以來,先人們從長江流域沿長江,沿洞庭湖,沿湘江,沿瀟水兩岸開拓土地,興邦建城,最后,在瀟水最上游東西兩條河交集,創建了一個縣城叫馮乘縣,馮乘縣依河而建,流經的河流人們稱為馮河,后來又改為沱江,這就是江華最老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生產力是非常低下的,尤其是山區,江華群山峻嶺,人們只能以河為路,以水建市,歷史上的湘粵桂貿易往來,物流運輸,不論是去廣東,廣西,商人們必走江華這條“茶馬古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瀟水馮河而上,這條以河為路的“茶馬古道”穿越南嶺山脈至廣東,沿河而上的霧江,花江,水口,貝江,毫江兩岸青山蔥綠,峭壁橫亙,直至毗鄰廣東的碼市,沿河的集鎮圩日,為過往商人提供棲息,商業貿易場所。</p> <h3><br></h3><h3>這是毗鄰廣東,馮河最上游的江華碼市鎮。由于這里集貿紅火,解放前,人們把這里稱為“小南京”,不過,我小時候也還聽人們有一句話“好崽不嫁碼頭鋪”</h3> <h3>江華古地圖<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1><br></h1><h1>歷史江華</h1> <h3><br></h3><h3>這是有史以來最古老的一張瑤民原始照片,據說是100多年前一個法國傳教士到瑤山傳教所拍,現珍藏在法國一家圖書館。</h3><h3>從照片上可以看到,瑤族的木板建筑,及瑤民最原始的服飾和人的精神狀態。</h3> <h3><br></h3><h3>其實,最早的江華大山里是沒有人居住的,是連片的原始森林林區,宋元時期,民族矛盾加劇,戰亂不停,加上苛捐雜稅眾多,逼迫瑤民四處遷涉,最早進入江華的瑤民,又沿著瀟水,馮河的山沖到處尋找棲身之所,先后占山,伐木,屯地,建家。此后,到明末清初時,朝代更迭,為避戰亂,又一大批瑤民涌進江華大山,因河流兩岸,山林均已被先人所占,后來的瑤民便居無定所,只能到人跡罕至的邊遠山沖和高山頂上另求棲息,他們打獵伐木,刀耕火種,因此,人們把沿河居住的瑤民稱“土瑤”把居住在山頂上的瑤民稱為“過山瑤”</h3> <h3><br></h3><h3>歷史人物</h3> <h3><br></h3><h3>江華雖處湘粵桂邊陲,我記憶中的歷史還是有很多優秀人物的,據了解,中國共產黨早期建黨時只有50多名黨員,江華籍的就有二個,第一個是李啟漢,第二個是陳為人。</h3><h3>圖中這個英俊的烈士就是李啟漢,江華碼市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之一,中共工人運動領袖,曾參與組織和領導上海及省港大罷工,1927年,4.12政變中在廣州被害!</h3> <h3><br></h3><h3>這是李啟漢的妹妹李瑛,是中共早期領導人鄧中夏的妻子,她曾是廣東女子師范學校優等畢業生,1925年,她隨哥哥參加革命。由于李啟漢和鄧中夏是最親密的戰友,兩人共事期間,李啟漢把自己的親妹妹李瑛介紹給鄧中夏,鄧中夏犧牲后,1945年3月1日,毛澤東在給李瑛的親筆信中,要求“繼啟漢中夏之遺志”,當中的啟漢,就是鄧中夏的妻哥李啟漢。李瑛為緬懷鄧中夏,后又取名叫李夏明!</h3> <h3>陳為人,中共建黨時期最早期的50名黨員之一,曾留蘇學習,回國后在東北長期從事工人運動,曾任中共第一任滿州省委書記,后到上海管理中共最絕密的黨中央檔案,其妻叫韓慧英,東北沈陽人,陳為人犧牲后,韓慧英只身來到湖南從事黨的工作,解放后,在江華首任文教科長,縣委宣傳部長!</h3><h3>(這是沈陽滿州省委舊址紀念館里的照片,把江華縣誤寫成“江??h”,百家尾村寫成“百家屋”村,這是沈陽方面的失誤)</h3> <h3><br></h3><h3>這張照片的人物叫王濤,沱江鎮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黨早期的共產黨員之一,1927年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學成回國后,先后擔任過湘南特委書記、中央黨校軍事政治教員、陜北省委統戰部長、陜甘寧邊區黨委統戰部副部長、湖南省委組織部長等職務,參加過長征。皖南事變后,1940年9月在福建犧牲!</h3> <h3><br></h3><h3>王濤的夫人張子芳</h3> <h3><br></h3><h3>1990年,我在北京公安部采訪王濤烈士的妻子張子芳。</h3> <h3><br></h3><h3>江華還有個知名人物——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第一書記、浙江省政協主席、浙江省軍區政委、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庭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江華。</h3><div><br></div> <h3><br></h3><h3>前排左起,老紅軍戰士彭儒,陶鑄妻子曾志,江華,譚震林</h3> <h3><br></h3><h3>很多不知道內幕的朋友都在問,這江華的姓名很獨特,不知是先有江華還是后有江華,其實江華并不姓江,他的家名其實叫虞上聰,參加革命后,他的名字經常改來改去,曾叫“黃春圃”,一次,毛澤東和江華聊家常,問江華是哪里人氏,江華說是湖南江華人,毛主席說,好地名啊!你還是不叫“黃春圃”改名為“江華”多好??!可以不忘故土! 不忘家鄉啊! 此后,他便把名字改為“江華”了!</h3> <h3><br></h3><h3>1985年,江華同志回家鄉接見當地黨政領導。</h3> <h3><br></h3><h3>1985年,江華與來看望他的家鄉人員合影留念</h3> <h3><br></h3><h3>江華曾先后三次回家探望,這是1988年,江華最后一次回到他的家鄉——江華大石橋鄉鷓鴣塘村看望父老鄉親!</h3> <h3><br></h3><h3>在村子里,和昔日的放牛朋友在一起,老人家非常開心!</h3> <h3><br></h3><h3>回到家里,和鄉親們下象棋是江老的最大愛好</h3> <h3><br></h3><h3>這是沱江二中,江老曾在這里讀中學。</h3> <h3><br></h3><h3>如今,他又重新坐在這個課桌前聽老師講課!</h3> <h3><br></h3><h3>老同學來了,江華二中的同學們紛紛奔出教室,他們爭睹這位老同學光彩,以最熱烈的掌聲歡迎江老回校!</h3> <h3><br></h3><h3><br></h3><h3>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江華……</h3> <h3><br></h3><h3>盡管在解放前江華出了一批優秀人物,但江華解放后,急需大批民族干部鞏固基層政權,作為邊遠山區,干部人才還是非常奇缺的,為此,1951年9月,江華舉辦了第一期瑤族干部培訓班<br></h3><h3>圖為民族干部培訓班在江華沱江文廟的合影。</h3> <h3><br></h3><h3>1955年,經國務院批準,江華成立瑤族自治縣,圖為在《新湖南報》上發表的消息,江華瑤族自治縣正式宣告成立! </h3> <h3><br></h3><h3>當時,為了更好地融洽瑤漢民族心理,促進民族團結,貫徹執行以林為主全面發展的一窮二白縣域民族經濟,江華縣城隨至遷移水口鎮,水口——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縣城建設。</h3><h3>1955年11月,江華瑤族自治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在水口鎮召開,這是各民族代表當年的合影。</h3> <h3><br></h3><h3>當時的建縣慶祝大會,是在水口鎮的河灘上舉行的,我應該還有二張慶祝大會照片的,一時找不到了,遺憾!</h3> <h3><br></h3><h3>這是湖南省政府領導給當時江華縣第一任縣長趙自現同志授印。</h3> <h3><br></h3><h3>新組建的中共江華瑤族自治縣委,圖中依次右起,張其生,鄧有志,趙自現等</h3> <h3><br></h3><h3>1956年,經過一年的奮戰,道縣至江華的公路通車,第一輛客車駛入了江華!</h3> <h3><br></h3><h3>1959年7月1日,江華第一個文藝團體,江華民族歌舞團成立,這是繼省歌舞團之后,全省的第二個納于國家管理體制的民族歌舞劇團! </h3> <h3><br></h3><h3>這是江華瑤族自治縣第一任縣長趙自現,是江華歷史上第一個本土選舉產生出的瑤民縣長。他先后當選為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是江華名符其實的“瑤王”,雖說是瑤王,但在任13年,他又從不擺“官架子”,毫無一點“官氣”,被江華人民稱為平民縣長,他憨厚,耿直,為人親和,在任上,他為民族地區在國家建設中爭得了很多權利和優惠政策,贏得了瑤漢群眾的敬愛,可惜,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他悲傷過度,也于9月24日逝世,終年67歲!</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華是一個林區,火災的威脅遠遠大于其它的災難,1955年,江華在尖子嶺上設立了防火瞭望臺,瞭望員余德明十年如一日守望森林,被評為全國勞模,1965年,余德明載譽歸來,圖為趙自現縣長會見余德明。</p><p class="ql-block">余德明已于1978年去世,他的兒子余錦柱又挑起了森林瞭望的重擔。</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全國林業勞?!嗟旅髟诮A水口尖子?瞭望臺上。</p> <h3><br></h3><h3>六十年代的江華掀起的造林植樹運動。</h3> <h3><br></h3><h3>1965年,江華瑤族自治縣走過十年路程,十年一大慶,江華在水口隆重慶祝建縣10周年。</h3> <h3><br></h3><h3>江華10周年縣慶,最讓人矚目的縣慶展覽館,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紛至沓來觀看縣慶十年來的成就。</h3> <h3><br></h3><h3>在江華縣委書記張其生陪同下,副省長王含復率省代表團參觀了展覽,并贊揚了江華縣慶十年來所取得的成果。</h3> <h3><br></h3><h3>1966年,涔天河水庫開建,即將淹沒沱江至水口的沿河公路,為此,修筑白芒營至小圩水口的公路成為當務之急,當時,公路修筑主要是靠人力修建,最困難路段是勾掛嶺的盤山公路,經過一年奮戰,白芒營至小圩段共計44公里終于開通,</h3><h3>圖為: 1967年,江華工交指揮部領導人和工程人員在勾掛嶺貓仔橋檢查公路通車路況。</h3> <h3><br></h3><h3>七十年代……</h3> <h3><br></h3><h3>經過文革運動,進入七十年代,江華的宣傳工作有了改善,宣傳專欄,黑板報,成為人們最受歡迎的宣傳形式,因此,縣有關部門經常以宣傳車的方式沿各鄉鎮開展宣傳活動。</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進入七十年代,電影大普及,農村電影也開始盛行,江華在全省率先普及農村電影,電影不再是城里人的專利,每個公社(鄉鎮)都有一個8.75毫米的電影隊,電影普及,使江華的農村文化宣傳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p><p class="ql-block">圖為電影部門放映人員用瑤語進行對口型翻錄影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電影普及后,有邊遠的瑤族群眾聽不懂漢語普通話,需要進行講解,因此,用瑤語來翻譯電影片,成為當年電影普及后,為山區人民群眾服務的一項重要工作,此舉引起了省有關部門關注,圖為湖南電視臺在江華拍攝電視專題,詳細介紹江華電影的這一工作成果。</p> <p class="ql-block">湖南電視臺攝制組成員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個年代,電影送到哪里,哪里就歡樂一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講究黨的文化政策宣傳,著力于為農村中心工作服務,同時要到農村去了解農民的需求,能否看得到電影,看了電影是否看得懂,如何看,服務到家,每個月都要有下鄉調查情況匯報!</p><p class="ql-block">圖為是在江華小貝鄉放完電影后邀請觀眾座談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及農村電影,把黨的方針政策及時宣傳貫徹到邊遠山鄉,讓民族地區群眾足不出村得到文化享受,每年涌現出很多的農村電影文化宣傳工作先進單位。</p><p class="ql-block">圖為,七十年代,江華縣宣傳部門獎勵表彰先進的農村電影放映單位和個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江華的水口電影院無論是場地,設施,均為湖南省最好影院之一,宣傳工作也很有成效,引起外地文化宣傳部門同行的關注,每年總有一些外地的同行來這里參觀學習。</p><p class="ql-block">圖為廣西的同行在電影院廣場的紀念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電影宣傳外,七十年代,江華的群眾文藝文化也是方興未艾,各個鄉鎮,甚至村集體都有文藝宣傳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每年都有全縣性的群眾文藝匯演表演活動。</p><p class="ql-block">圖為是水口城關鎮的文藝宣傳隊的合影紀念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在水口文化館,只要有演出,必定是人山人海,不管是好看不好看,不管是專業還是業余的演出,反正,臺上臺下都是人,曝棚得很!</p> <h3><br></h3><h3>這是七十年代一組群眾業余文藝演出的照片。</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時的江華民族一中學生演出,這些學生到現在都應該有55歲以上了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當時縣機關幼兒園孩子們的演出。這些孩子算七十年代出生,現在也應該有50歲了!</p> <h3><br></h3><h3>這是縣二機廠的工人代表在演唱</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縣直屬機關單位的業余文化合唱演出,當年,每個縣屬機關人員都要參加文化活動,不會唱歌要學唱歌,會唱歌的可吃香啊,招工招干都優先選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七十年代誕生的水口鎮第一支業余銅管樂隊。</p><p class="ql-block">在小小的水口山鎮,有一支這樣的洋鼓洋號樂隊,是很吸人眼球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江華歌舞團在水口文化館演出時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江華歌舞團是全額編制文藝團體,當年全省只有省歌舞團、吉首湘西歌舞團,還有就是江華民族歌舞團,號稱正式編制的三大歌舞團,江華人為擁有一個歌舞團而非常自豪的!</p> <h3><br></h3><h3>江華民族歌舞團演出《野鴨洲》</h3> <p class="ql-block">歌舞團演員劇照!</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零陵地區一些文藝團隊解散,一大批人員充實到了江華歌舞團,也帶來了新的文藝觀念,圖為演出的孔雀舞,其中很多演出人員是零陵地區充實江華歌舞團的藝術人員參加演出的。</p> <p class="ql-block">瑤歌演唱</p> <p class="ql-block">舞蹈表演!</p> <p class="ql-block">戲劇表演</p> <p class="ql-block">戲劇《野鴨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華歌舞團除了舞臺演出外,每年還須下農村,到鄉鎮演出,圖為歌舞團在山村演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西安電影制片廠根據著名作家葉尉林的同名小說來江華拍攝電影《沒有航標的河流》現場。</p><p class="ql-block">圖片中扛肩擔的人為著名演員李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華的民族文化活動是豐富多彩,即使是文革時代,它也不受影響,江華的地方山歌和瑤歌是代代相傳,逢年過節,尤其隆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0年代,白芒營集市上一對姑娘在唱“嘞嘞嘿?!?lt;/p><p class="ql-block">"嘞嘞嘿"是流行于江華嶺西一帶的特有山歌,姑娘們逢集趕圩或是特定節日還是訂親會友,都可以聽到這種歌聲,敘事對歌為主要形式內容,或介紹自己,或比喻事物,音調格律統一,歌的結尾處有一襯音"勒勒嘿",所以人們就稱之為唱"勒勒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然,江華嶺西民歌中,也不完全都是"勒勒嘿”,河路口濤圩一帶的姑娘們還有一種山歌與眾不同,調式悠揚,婉延,人們叫"七度歌"或是“八度歌“!</p><p class="ql-block">也好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耍小臉,戴一個假臉殼子,手搖蒲扇,或裝成動物形具,在鑼鼓節奏聲中,摸撲滾打,吸引鄉鄰,以增添節日的喜慶色彩。</p><p class="ql-block">圖為七十年代,上游鄉的民族群眾在“耍小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長鼓是江華瑤族傳統的表演了,兩岔河鄉民族群眾表演長鼓舞</p> <h3><br></h3><h3>大圩文明山瑤族群眾過年時也有舞獅耍小臉的節日習慣。</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華濤圩河路口還有一種體育比賽,叫"木棒棒球"賽,多在收割后的稻田里舉行,比賽用的球是木頭砍起的,棒棒用帶彎鉤的茶樹棍棍,類似曲棍球的形式,七十年代,這是我第一次拍攝到的江華上游鄉瑤族群眾正在舉行傳統的“木頭球”比賽,后來把這些照片發到國家級雜志《新體育》上,引起重視,此后,國家體委,國家民委把“木頭球”正式列入國家民族傳統運動會項目。</p> <p class="ql-block">這是發表在七十年代《新體育》雜志社上的一整版關于木棒棒球的新聞圖片報道!</p> <p class="ql-block">由于木頭削制的球打飛起來容易傷到人,現在改成小皮球了,但由于皮球彈性強,滾得快,比賽奔跑時,追球人很累,現在有人把小皮球裝上沙子來打了,因我沒參加過國家民運會,不知正規比賽是用什么球來打。</p> <h3><br></h3><h3>過春節時,水口鎮街上也是很熱鬧的,圖為74年的水口春節耍龍燈。</h3> <h3><br></h3><h3><br></h3><h3>江華的林業……</h3> <h3><br></h3><h3>江華瑤族自治縣是大山區,70年代,其主要經濟基礎支撐是林業,以國有企業的林業采育場為主導,采育并重,號稱江華是南方的重要林業基地。圖為:這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江華采育場的領導在碼市大龍山。</h3> <h3><br></h3><h3>修山撫育是林業生產的關健環節,它能保證林木更好生長。圖為林農們正在修山撫育。</h3> <h3><br></h3><h3>江華的山區山高路陡,木材要從山上運到公路和河邊,需要扎制“廂橋”才能一段一段運出來,這個過程需要三個多月以及更長時間,圖為是“廂橋”</h3> <h3><br></h3><h3>工人們在扎制“廂橋”</h3> <h3><br></h3><h3>工人們在廂橋上拖運木橋,又稱“拖廂”。</h3> <h3><br></h3><h3>有些地方路平適宜鋪鐵軌,用這種方式運輸木材效率高多了。</h3> <h3><br></h3><h3>七十年代,采育場工人們開始用油鋸伐木了</h3> <h3><br></h3><h3>七十年代,索道運材也是一種高效率的運輸方式。圖為碼市大龍大坪工區的索道。</h3> <h3><br></h3><h3>碼市大龍工區,工人們正在索道上裝運木材</h3> <h3><br></h3><h3>碼市大龍的紅豆杉</h3> <h3><br></h3><h3>江華湘江鄉的油脂林化加工</h3> <h3><br></h3><h3>邊遠山區有時要靠堰水放排方式運送遠距離的木材!</h3> <h3><br></h3><h3>更遠的距離就需要靠河邊集材,扎制成更大更長的“連子排”運輸了。</h3> <h3><br></h3><h3>七十年代,瀟水河邊是有很多“連子排”的,有時,河道都可以阻塞!</h3><h3>圖為工人們正在組裝“連子排”</h3> <h3><br></h3><h3>這是泊在瀟水河上正在待運的木排。由于長途放排時間長,連子排上都有窩棚,放排工人以排為家,長年飄泊江湖。</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在,陸路運輸木材取代水運,瀟水河畔已看不到這種木排了。</p> <h3><br></h3><h3><br></h3><h3>江華篇第二集……(待續)</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超|
仙桃市|
青浦区|
兴海县|
青龙|
天峨县|
昌都县|
蒙山县|
建德市|
杭锦旗|
曲靖市|
承德市|
张家口市|
大冶市|
六安市|
喜德县|
仁寿县|
兴安盟|
北票市|
尚志市|
陇西县|
滨州市|
石泉县|
海安县|
平南县|
叙永县|
天镇县|
赤峰市|
清丰县|
申扎县|
宾川县|
襄垣县|
镇原县|
札达县|
博客|
厦门市|
宝丰县|
新疆|
宽城|
朔州市|
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