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 站在黃河的亂石灘上,極目遠望,天地相連處,張開一張大嘴,把黃河水一吸而盡。黃河水九曲十八彎,掙扎著拋下一地亂石扭捏東去。</h3><h3> 撿石頭的石友下蹲、弓步、環顧、扭頭,仿佛跳著探戈舞。全神貫注地尋找那一塊與自己有緣的精靈。累了則坐在砂石上,摩挲掌中寶貝,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h3><h3> 此時此刻:物我兩忘天地間,遠山近水皆有情。 </h3><h3><br></h3>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 一塊靈性的石頭,就是一段山水畫卷的濃縮。清人趙繼恒有詩云:“疊疊高峰映碧流,煙嵐水色石中收。人能悟得其中趣,確勝尋山萬里游。”</p><p class="ql-block"> 當千辛萬苦、費盡周折完成一件事兒,就會說像“一塊石頭落了地”,心里踏實多了。石頭是歸屬大地的,不管品質如何,質地優劣,形態萬千,概是大地的精靈。石從何處來?到何處去?歷經了多少山巔的崩裂,多少山澗的滑滾;歷經了多少洪水的滾磨,多少河流的洗礪;又蒙受多少個日月的沁浸,多少個歲月的梳理? 集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光華。如果不是有緣把你撿起,你的歸屬又在哪里?有人這樣想。</p> <h3></h3> <h3></h3> <h3></h3> <h1>“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儒教以石為德;<br>“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教托石法道; </h1><h1>“片石孤峰窺色相”,佛教因石悟禪。</h1><h3><br></h3> <h3></h3> <h3></h3> <h3></h3> <h3> 面對石頭沉思遐想,漸入佳境。抽象、具象、意象,攪動所學知識解析、聯想;調動腦海充實的美學畫面,寫意、渲染。</h3><h3> 若遇得意之石,攜至府上,擦洗摩挲,左右端詳,極盡愛石之能;供于幾案,搜腸刮肚,引經據典,絞盡腦汁題名;即使身困體乏,夜寐床榻,也輾轉反側,若有所思。必再三起床查看,撫石私語,興盡方眠。</h3><h3><br></h3> <h3></h3> <h3></h3> <h3> 大凡愛石者,必愛山水之美。 石文化的欣賞是需要藝術聯想與審美情趣的。</h3><h3> “藏石更覺山河美,賞石方知天地寬”。人們在玩石賞石的過程中寄托著親近自然、崇尚自然之美的情愫 。</h3> <h3></h3> <h3></h3> <h3> 有雅士仿“棋道”而設“石道”,依次列段:初段只是撿石,屬于趣味觀;二段是秀石,屬于美術觀;三段是雅石,屬于道德觀;四段是心石,屬于抽象觀,為最高級。石道的級別,隨心靈感悟而提升。最后進入“人石合一”的境界。</h3><h3> 吾等只是初段的初級階段,悟不出其中高深的人文內涵和哲理,也就是注重些感情色彩、韻味和自覺的美感 。初衷就是撿撿石頭,曬曬陽光,透透空氣,練練身體。</h3><h3> 僅此而已,如此而已。</h3><h3><br></h3> <h3></h3> <p>圖文原創:閑云野鶴【劉耀】</p><p>文中石為洛陽黃河石,來自于黃河小浪底,棲霞院、會盟鎮一帶。為筆者玩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外汇|
鄯善县|
南丹县|
娱乐|
马关县|
荆门市|
谢通门县|
吴堡县|
专栏|
宣武区|
如皋市|
尼玛县|
驻马店市|
湘潭市|
鄂伦春自治旗|
郯城县|
台州市|
天峨县|
鹤山市|
南木林县|
涡阳县|
龙泉市|
沁源县|
尚义县|
桂阳县|
电白县|
文水县|
台北县|
刚察县|
剑阁县|
渭源县|
全南县|
韩城市|
遂昌县|
汉寿县|
综艺|
乌审旗|
乃东县|
正蓝旗|
无为县|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