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精神之旅</span></h1><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讀《魯迅雜文精選》有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一個人永生的標志不是生命的永恒,而是思想的永恒。生命終會死去,肉體終會腐爛,唯有思想的永生,才是個體存在永生的唯一證據。而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存在于近現代永生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他的思想里飽含了對中華民族命運的思考,他的思想里飽含了對社會現狀的強烈批判;他的思想里飽含了對改造國民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清晰認識。在民族危難之際,他義無反顧的挑起了民族的脊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或許,他本可以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成為一個著名的醫生,去挽救更多中國人的生命。或許,他也本可以在那個黑暗與混亂的年代過上一份安寧的生活。但是,這一切,于他而言,并未對拯救更多國人的生命有多大的益處。麻木和腐朽的國人病癥深深地刺破了魯迅先生的黃梁美夢。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思索過后,他毅然決然的走上了一條“文學救國”的道路。在此后三十余年的時間里,先生手握似投槍似匕首之筆,寫下了一篇篇揭露社會丑態和令人深思的小說和雜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而在魯迅先生眾多的作品中,尤使我記憶深刻的還是先生的雜文。初讀先生的雜文還是在初中那會品讀他的《拿來主義》、《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倒也不能說品讀,充其量只是作為一種課外的擴展閱讀,說來也怪,作為一個習慣了主謂賓句子成分的學生來說,剛讀魯迅先生的雜文還是挺難懂的,難懂的是混亂式句子的內涵。而后慢慢的也就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到了《社戲》《故鄉》《吶喊》《孔乙己》《祥林嫂》《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等優秀作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先生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毛澤東稱:“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精神的真實寫照。在魯迅短暫的一生中僅留下了兩本小說集,但卻留下了十五本雜文集。為了喚醒這頭“沉睡的獅子”,先生將后半生大量的心血投入到雜文創作中去,借助于這些雜文集他的思想得以向廣大進步青年所了解和吸收,也向社會宣傳了民主和科學的進步思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在《魯迅雜文精選》一書中,共收錄了《墳》《熱風》《三閑集》《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十五本雜文集的精品。先生一生多用雜文向世人傳遞思想和主張。通過雜文,魯迅顯現出他頑強不屈與封建舊勢力戰斗到底的斗士形象。在閱讀完《魯迅雜文精選》一書后,有三大特點是讓我頗有感觸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一是,</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語言特色之美,詞采飛揚,言辭犀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魯迅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雜文多用白話而成,因先生文理兼攻,博學多識,所以在其雜文中常見多變的句式和少量英文單詞,又時而以文言文的形式,給人一種語言特有的雋永賞析美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二是</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內容之廣,思想之深。雜文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魯迅以銳利的筆鋒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禮教和制度的罪惡,同時又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投降主義和其對底層百姓的迫害予以無情唾罵。在他的雜文所論述的雖大都是微小、平常之事,但是所有小事集合在一起卻是一個完整而又清晰的社會歷史面貌。因此,他的雜文很有概括代表性。</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三是,</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寫作手法的靈活多樣。在他的雜文中,我們可以很自然的知道,魯迅的寫作,以反語、夸張、比喻、諷刺、排比、暗示等手法諸多。比如在《筆燈下漫筆》中,先生運用諷刺的手法就這樣寫道:</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假使真有誰能夠替他們決定,定下什么奴隸規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又在結尾如是寫道:這人肉的筵宴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宴,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在這些雜文中,讓我記憶深刻且思考良久的一篇文章是他的《論睜了眼看》。魯迅在開頭以虛先生曾在一則時事短評中的題目:《我們應該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氣》作為寫此雜文的直接原因。</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誠然,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倘使并正視而不敢,此外還能成什么氣候。然而,不幸這一種勇氣,是我們中國人最所缺乏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進而說明中國人是缺乏敢于正視的精神和勇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在《論睜了眼看》中,“瞞”和“騙”無疑是整篇文章的關鍵詞。作者在得出中國人缺乏敢于正視的勇氣,進而得出這一切都是由“瞞”和“騙”的國民弱性造成的。從而分析產生“瞞”和“騙”文藝的深層原因。而魯迅對于掃蕩“大團圓”文藝根除“瞞”和“騙”瘧疾開出的藥方則是:沖破一切傳統文學的思想和手法,建立嶄新的面向社會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回望過去,雖然魯迅本人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魯迅先生及其作品帶給我們的精神饋贈并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煙消云散。就像作家葉圣陶所說:“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深邃的星空,繁星點點,燈火在時代穿梭,照亮前行的道路。我仿佛再一次的看到魯迅先生坐在書桌臺前,手持筆墨默默地寫道:</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玛县|
耒阳市|
日照市|
宁化县|
成武县|
滕州市|
莱阳市|
酒泉市|
于都县|
台前县|
田林县|
于田县|
昆明市|
綦江县|
仙桃市|
当雄县|
疏勒县|
永寿县|
万州区|
长兴县|
浪卡子县|
惠州市|
怀柔区|
黄大仙区|
六枝特区|
扬中市|
合阳县|
深水埗区|
滕州市|
元江|
九江市|
章丘市|
博客|
于田县|
华池县|
池州市|
竹溪县|
广南县|
安多县|
白河县|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