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查閱陜甘邊和渭北革命根據地檔案,"錦天花"、"天花"、"金天華"、"天華"等名字時有所見。從1933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占領熱河進攻華北宣言》中,知道金天華時任"紅二十六軍直轄渭北工農游擊隊指揮部政治委員" [注1],與汪鋒、王世泰、金理科等人齊名。已出版的陜甘邊和渭北革命根據地資料,對金天華雖有注釋,但都語焉不詳,含糊其辭。</h3><h3><br /></h3><h3> 1989年10月,我們夫婦倆去看望父親金天華生前的戰友、甘肅省顧問委員會主任黃羅斌伯伯,黃伯伯不無感慨地對我們說:"我們在渭北游擊隊時,你父親與習仲勛關系最好。他是渭北游擊隊第一任政委,我是第三任政委。我們那時打仗,很多人都犧牲了,能活下來很不容易。你父親與我分離50多年了,沒見上他一面我很是遺撼。"</h3><h3><br /></h3><h3> 聽了黃羅斌伯伯的話,我們有點意外,父親生前多次要求我們要向習伯伯學習。我們只知道習仲勛是父親心目中的良師,卻不知道習仲勛還是父親的益友。</h3><h3><br /></h3><h3> 自此,我們一有機會,就去訪問父親的戰友,搜集整理習仲勛與金天華的歷史資料。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初步掌握了習仲勛與金天華參與創建渭北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基本情況,以及他們之間長達50余年的革命情誼。今年是老一輩革命家習仲勛伯伯和我們的父親金天華誕辰100周年,為紀念他們,激勵后人,特寫出此文,以饗讀者。</h3> <h3> 與習仲勛認識前,金天華的主要經歷</h3><h3><br /></h3><h3> 金天華(19131983),化名錦天花、天花,天華,甘肅省榆中縣金崖鎮人。幼年入私熟,中途輟學。1929年,金天華由于生活貧窮,被迫離開家鄉,到馮玉祥部暫編十五師當兵,1931年初,他轉到陜西省政府警衛團干訓隊(楊虎城部)當學員。當時汪鋒也受中共陜西省委軍委派遣打入這個干訓隊當學員,秘密開展兵運工作。金天華和汪鋒(原名王均治)同在一個班。3月,汪鋒、王占鰲介紹金天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h3><h3><br /></h3><h3> 1932年初,金天華接受組織安排到紅軍陜甘游擊隊從事革命工作,任第一步兵大隊第一中隊第一分隊分隊長。他跟隨謝子長、劉志丹轉戰陜甘邊區,一次次打退國民黨的圍剿。因作戰勇敢,不怕犧牲,7月初,金天華升任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第三大隊第三中隊中隊長[注2]。</h3><h3><br /></h3><h3> 幾天后,金天華帶領第三大隊三中隊與劉志丹帶領的第三支隊合殲國民黨軍隊一部。</h3><h3><br /></h3><h3> 之后,在陜西省洛川一帶,陜甘游擊隊第三大隊與國民黨一個特務團遭遇,由于敵我實力相差懸殊,游擊隊被敵人打散。金天華為了掩護同志,左臂中彈負傷,右手中指被打斷,但他堅持戰斗,不下戰場。戰斗結束后,金天華被送到三原縣的一個游擊隊員的姐姐家養傷。傷勢剛有好轉,他就離開三原去西安尋找黨組織(摘自金天華同志歷史檔案)。</h3> <h3> 共同創建渭北根據地和紅軍</h3><h3><br /></h3><h3> 7月下旬,金天華在西安找到時任中共陜西省委軍委書記的汪鋒。汪鋒決定派他到三原縣武字區組建游擊隊。他拿著汪鋒的介紹信找到黃子文后[注3],黃子文根據省委指示與金天華一起籌備組建渭北游擊隊。</h3><h3><br /></h3><h3> 8月1日,黃子文與金天華將武字區游擊隊改編為渭北游擊隊[注4]。馬志舟[注5]任隊長,金天華任政委[注6]。共六十人,三十多支槍。此時,習仲勛領導兩當起義后回到渭北。"九月中旬,習仲勛率領陜甘游擊隊第三支隊特務隊到達武字區,與渭北游擊隊勝利會合,改編為渭北游擊隊第二支隊,習仲勛任政治指導員。同時,將武字區游擊隊編為第一支隊。馬志舟兼支隊長,金天華兼政治指導員。[注7]渭北游擊隊第二支隊,又稱武字區后區游擊隊,主要活動于三原、富平、耀縣一帶"。習仲勛率領陜甘游擊隊第三支隊特務隊的到來,使渭北游擊隊進一步發展壯大,為渭北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創造了條件。</h3><h3><br /></h3><h3> 自此,金天華與習仲勛相識、相知,并肩戰斗,為發展渭北根據地和紅軍共同努力奮斗。</h3><h3><br /></h3><h3> 10月,中共渭北特委成立,在渭北特委領導下,成立共青團渭北特委,習仲勛和金天華等人擔任共青團渭北特委委員[注8]。</h3><h3><br /></h3><h3> 10月上旬,根據中共渭北特委指示,習仲勛帶領渭北游擊隊第二支隊,金天華和馬志舟帶領渭北游擊隊第一支隊,到武字區周圍的心字區、肅字區,富平縣都村、淡村,耀縣西原、華里坊、照金、高山槐一帶開展武裝斗爭。他們幫助地方建立游擊隊和農民聯合會,襲擊擾亂民團,打土豪,保護群眾分糧斗爭。游擊隊在高山槐分糧三天,三百多群眾參加,分糧三百多石。期間,國民黨地方當局派密探混入分糧群眾中,企圖破壞分糧斗爭,因懾于高漲的群眾斗爭情緒,終未敢輕舉妄動。22日,國民黨軍1個連配合胡景銓民團進犯武字區南塬,被渭北游擊隊和赤衛隊擊退[注9]。</h3><h3><br /></h3><h3> 11月6日,渭北根據地紀念蘇聯十月革命萬人大會在武字區舉行,習仲勛和金天華率渭北游擊隊參加大會,會后,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武裝示威游行,以習仲勛帶領的全副武裝的渭北游擊隊第二支隊為先導,金天華帶領的第一支隊擔任后衛,數千名群眾參加游行隊伍,到武字區以北的馬額鎮示威游行[注10]。</h3><h3><br /></h3><h3> 11月9日,國民黨調集了渭北6縣民團和三原、小丘駐軍,對三原縣心、武兩區連續進行圍剿,殺害黨員干部,燒毀房屋。在裝備精良、槍彈充足,數十倍于根據地武裝力量的敵軍突襲下,渭北游擊隊被迫分散行動。習仲勛和金天華隨游擊隊一起緊急轉移。中共渭北特委和渭北革命委員會工作被迫中止。</h3><h3><br /></h3><h3> 為加強對渭北根據地的統一領導,12月中旬,中共陜西省委決定取消渭北特委,成立中共三原中心縣委。習仲勛任中共三原中心縣委委員,金天華任中共三原中心縣委軍委組織委員[注11]。與此同時,共青團渭北特委改建為共青團三原中心縣委,習仲勛任組織委員,后繼任團三原中心縣委書記,金天華任團縣委秘書[注12]。</h3><h3><br /></h3><h3> 共青團三原中心縣委的主要任務是領導學運和兵運工作,在省立第三中學和駐三原的的王泰吉部發展了一批黨員。習仲勛與金天華并肩戰斗的這一段時間,正是渭北革命根據地大發展時期,心、武地區聯成一片,形成一個赤色區域。習仲勛與金天華領導游擊隊打土豪、分糧食,與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民團頻繁作戰。</h3><h3><br /></h3><h3> 艱苦的戰斗歲月,使習仲勛與金天華的友誼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他倆同庚,都剛滿19歲,正值青春年華,對革命前途懷有美好的憧憬,在實際斗爭中又充滿了熾烈的戰斗熱情和犧牲精神。共同的理想和事業使他們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金天華為習仲勛豐富的斗爭經驗所吸引,被習仲勛卓越的能力和人品所折服。</h3> <h3> 與紅二十六軍并肩戰斗</h3><h3><br /></h3><h3> 三原中心縣委成立后,恢復了渭北游擊隊。1932年12月下旬,黃子文、黃羅斌、金天華率渭北游擊隊到照金與紅二十六軍匯合[注13],與紅二十六軍一起將耀縣香山寺的糧食、布匹沒收分配給災民。[注14]</h3><h3><br /></h3><h3> 1933年1月,渭北游擊隊與紅二十六軍進攻廟灣夏老幺民團失利。25日,渭北游擊隊政委金天華向中共陜西省委呈報了《關于紅二十六軍廟灣戰斗情況的報告》[注15]。</h3><h3><br /></h3><h3> 廟灣戰斗后,劉志丹、王世泰率領紅二團返回照金休整。"2月4日,敵騎兵團、特務團各一營,協同廟灣民團,分三路包圍紅二團駐地照金芋園。紅二團英勇抗擊。敵人火力很強,眼看戰士們一個個倒下,紅二團邊打邊向山上撤退。不料后路又被夏老幺民團截斷,危急之際,習仲勛、金天華、馬志舟率領渭北游擊隊趕到,及時阻擊夏老幺部隊,使紅二團順利地跳出合圍"[注16]。</h3><h3><br /></h3><h3> 2月7日,金天華向中共三原中心縣委呈報《關于陜甘邊區及紅二十六軍情況的報告》[注17]。</h3><h3><br /></h3><h3> 3月,習仲勛調任中共陜甘邊區特委委員、軍委書記和團特委書記。</h3><h3><br /></h3><h3> 3月15日,中共陜西省委決定建立紅二十六軍直轄渭北工農游擊隊總指揮部,任命李平[注18]為總指揮,金天華為政委[注19]。渭北游擊隊總指揮部成立后,率領下轄的三個游擊支隊和各個小游擊隊、赤衛隊,繼續開展打土豪、分田分糧革命斗爭,積極配合紅二十六軍創建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根據地。</h3><h3><br /></h3><h3> 7月24日,渭北游擊隊第一大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第四團。28日,原中共陜西省委委員杜衡在西安被捕叛變,供出他知道的所有組織和黨員,使中共陜西省委遭到嚴重破壞。八月,以三原縣武字區、心字區為中心區域的渭北革命根據地再次遭國民黨重兵 "圍剿",逮捕大批共產黨員、革命群眾。紅四團被迫撤離渭北,進入照金蘇區,渭北根據地失守。</h3><h3><br /></h3><h3> 渭北革命根據地失守后,國民黨根據杜衡的供詞[注20],在西安城樓張榜懸賞通緝金天華和黃子文等一批共產黨員。為了保存革命的種子,金天華再一次接受組織安排,到甘肅搞兵運工作,這樣金天華就離開了曾經生活、戰斗的那片熱土,離開了朝夕相處的戰友習仲勛。</h3> <p class="ql-block">注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527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黃子文:渭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陜甘邊區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渭北總隊第一支隊副隊長,1947年在同敵人作戰中壯烈犧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渭北革命根據地》,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43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馬志舟:渭北游擊隊隊長,1933年7月,在三原,富平交界的老虎溝,全殲張德潤民團,戰斗中不幸中彈犧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渭北革命根據地》,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習仲勛傳》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104頁?!吨袊伯a黨陜西省三原縣組織史資料》(1925年12月1987年10月,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37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渭北革命根據地》,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渭北革命根據地》,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7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習仲勛傳》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107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渭北革命根據地》,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8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渭北革命根據地》,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1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渭北革命根據地》,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0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9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王世泰回憶錄》第 74 頁,《渭北根據地》,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李平,又名劉捷三,建國后曾任北京市文史館副館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6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渭北革命根據地》,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8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來源:節選自《甘肅黨史工作》2013年第四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淖尔市|
龙游县|
彰武县|
靖边县|
玉林市|
山东省|
观塘区|
兴安县|
林西县|
瓦房店市|
融水|
仙居县|
乐山市|
醴陵市|
彰化市|
新野县|
顺平县|
海盐县|
驻马店市|
祁连县|
华阴市|
西和县|
丰宁|
竹北市|
同仁县|
防城港市|
德钦县|
营山县|
诸城市|
临安市|
巴林右旗|
武夷山市|
苏尼特左旗|
和龙市|
六安市|
朝阳市|
安龙县|
开化县|
昭通市|
漳州市|
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