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貧困戶姚鳳明身殘志堅自力更生走好脫貧路</b></h3> <h3></h3> <h3> 每天早晨6點鐘,在南里鄉唐村到縣城十公里的路上,人們都會看到一對中年夫婦,駕駛著一輛簡易三輪摩托車,拉著滿滿一車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棗糕,他們要趕到城里早市上,賣出這一車的棗糕。一年四季,風雨無阻。<h3> 男人叫姚鳳明,今年52歲,妻子溫菊芬今年43歲。如果不是經歷了三年前的那場滅頂之災,這個家庭是美滿,幸福的。</h3></h3> <h3></h3> <h3> 2014年7月的一天,溫菊芬在老院子里生火做飯,患有癲癇病的她在灶臺邊就發作了,頓時,熊熊燃燒的火焰把這個不省人事的中年婦女緊緊包圍,等到家人發現趕到的時候,溫菊芬已經被燒的面目全非,火速拉到長治二院治療,經過多方會診,溫菊芬的命保住了,但是,除了臉,全身上下被燒得慘不忍睹,至今為止,溫菊芬身上下沒有一塊皮是完好的。<h3> 同年九月,全家人還沒有從溫菊芬重度燒傷的災難中走出來的時候,丈夫姚鳳明在從唐村到南里集市上送棗糕的途中,被一輛大車追尾,發生嚴重車禍,在醫院做了左小腿截肢手術。就這樣,原本生龍活虎的夫妻兩人,一夜之間,成了兩名重度殘疾人。更雪上加霜的是,截肢后的姚鳳明不幸又患上了腦梗,左臂也嚴重受阻,行動更為不便。</h3></h3> <h3></h3> <h3> 生活的不幸一時間把這對中年夫婦壓得喘不過氣來,父母及鄰里都為他今后漫長的人生之路該怎么走而深深地擔憂。<h3> 到底該怎么辦?如何才能活下去?姚鳳明和溫菊芬整日眉頭緊鎖著,眼淚不知道流了多少。父親一輩子靠做棗糕為生,耳濡目染,姚鳳明對這一行也是輕車熟路。身體殘疾,種地和打工深受影響,何不利用現有的資源,重操舊業?既能把這個手藝傳承下來,又可以貼補家用,維持生活。說干就干,姚鳳明夫婦馬上行動起來。</h3></h3> <h3></h3> <h3></h3> <h3> 于是,每天早上三點鐘,鬧鐘準時叫醒熟睡中的夫妻倆。起床,開火,把頭一天泡好的精挑細選的軟米面一層一層細細的撒在籠屜里,然后厚厚得鋪一層上好的大紅棗,然后再鋪一層面,再撒一層棗,以此類推,九十度高溫下重復著這一項工作。為了準確把握棗糕的口感和甜美,姚鳳明頭頂綁著探照燈,更加仔細的辨別棗糕的紋理。半個小時,棗糕出鍋了。溫菊芬一個人端起60多斤的蒸籠,把蒸好的棗糕倒扣在三輪車的鐵皮桌面上,蓋好籠布,兩個人用手使勁的拍打壓實,抹一層植物油,繼續拍打,直到棗糕磁實服帖。裝好遮陽傘,帶好一天的干糧和水,再備好衣服,六點鐘準時出發。</h3> <h3></h3> <h3></h3> <h3> 十五分鐘的車程,三輪車??吭谠缡?,絡繹不絕的人群慕名而來買棗糕。南關社區的張先生告訴我們,家里的老人喜歡吃軟的,這家唐村棗糕米軟,棗多,沒有任何色素和糖精,香味十足,特別好吃。中午時分,一車的棗糕幾乎就賣得差不多了,姚鳳明兩口子就近去附近的快餐點吃一碗炒餅,桌子上爬著午休一會,不到兩點鐘,棗糕就賣完了,一天下來,除去各種成本,可以賺150塊錢。</h3> <h3></h3> <h3> 日子好了,生活有盼頭了。一對殘疾夫婦憑著堅強的意志和執著的追求,在自食其力的道路上戰勝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用殘缺的軀體給家庭撐起一片希望的藍天,贏得了村民們的交口贊譽。面對人們的贊詞,他們夫妻倆卻坦言:殘疾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只要身殘志堅,同樣可以做出一番事業。</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記者:魏堃 秦超</h3></h3> <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市|
东宁县|
新邵县|
宜昌市|
德阳市|
黑水县|
开封县|
宜兰市|
旬阳县|
德安县|
新河县|
内江市|
图片|
江山市|
平安县|
商河县|
新平|
桦南县|
漳州市|
陕西省|
吴桥县|
建阳市|
莱芜市|
陆川县|
报价|
西城区|
门头沟区|
长泰县|
海门市|
白山市|
明水县|
乐平市|
新余市|
武山县|
通化县|
积石山|
梁平县|
苍溪县|
苏尼特右旗|
宁陕县|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