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千燈是繼江蘇成名已久的周莊、同里、木瀆、甪直、錦溪后,又一個驚艷亮相的水鄉古鎮。</h3><div> 千燈:吳越爭雄時期名為千墩;還因為長有茜草,所以稱茜墩;1966年正式更名千燈,寓意:光明、輝煌、富裕。</div><h3> </h3><h3> 雖說古鎮規模較小,但人家開發的立意遠大,要形成“以顧炎武思想為代表的國學文化、以昆曲為代表的戲曲文化、以延福寺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石板街為代表的水鄉文化的特色古鎮”!</h3> <h3> 那位在明末清初就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的吶喊,此言一直激勵著天下無數仁人志士的思想家、文學家、愛國學者<b><font color="#167efb">顧炎武</font></b>先生的故居、墓地都在這里。</h3><h3></h3> <h3></h3> <h3></h3> <h3> 千燈被稱為“一個有戲的地方”,多半是因為昆?。ɡデ┚哂小鞍賾蛑?,百戲之師”的地位,有著“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h3><h3> 元代南曲大家、昆山腔的創始人、昆曲鼻祖<b><font color="#167efb">顧堅</font></b>的家鄉在千燈。</h3> <h3></h3> <h3> 屢毀屢修的<b><font color="#ff8a00">延福禪寺</font></b>和<font color="#ff8a00"><b>秦峰塔</b></font>都始建于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至今被上海吉尼斯世界紀錄稱為“世界第一大玉佛”就住在寺內。</h3> <h3>晴日</h3> <h3>陰天</h3> <h3>夕照</h3> <h3> 鋪著青石板的小道南北貫穿古鎮——走過風風雨雨的歲月,青石板的幽亮折射著歷史滄桑。</h3><h3></h3><h3> </h3><h3> 石板也是非常理想的下水道,不管雨有多大、多猛,窄小的街道上從不積水,因為,水會順著石板中間的縫隙流入地下,匯入河內。</h3> <h3></h3> <h3></h3> <h3> 為了證實自己不小,千燈古鎮居然給周莊的萬三肘子、紹興的臭豆腐、甪直的蘿卜咸菜等設個專賣店。</h3> <h3>是啊,有容乃大哈。</h3> <h3> 石橋,是江南的水鄉必須的標配,百姓的生活怎能沒有它,文人的鄉思也離不開它,古人曾沿著它走完歷程,今人沿著它去觸摸歷史的同時也在走向未來......</h3> <h3></h3> <h3>種福橋</h3><h3> 原名“西莊橋”,俗名“南大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年間重建,現橋為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h3><h3></h3> <h3>凝熏橋</h3><h3> 凝薰橋始建于明崇禎十年(1633),由顧炎武十四世叔祖顧紹芬臨歿時命其子葉墅和蘭服在千墩浦上建單孔石橋名“證愿橋”;道光十五年(1835)由里人募捐重建為單孔雙拱花崗石橋易名“凝薰橋”,俗稱“昆堂橋”;一九九一年因水利工程拓寬千墩浦被拆除,今為保護古鎮,恢復古跡,便利交通,于二OO三年重建凝薰橋。<br></h3><h3></h3> <h3>恒升橋、方涇橋</h3><h3></h3> <h3> 這里曾是三橋聯袂而筑,分別呈現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h3><h3> 東邊的小橋叫方涇浜橋,因河名方涇浜而得名,為明代特色;</h3><h3> 中間橫跨尚書浦上的三孔石拱橋為恒升橋,恒升取步步高升意,為清代特色;</h3><h3> 西岸一座小巧玲瓏的木橋是黿渡涇橋,為宋代特色。</h3><h3> 三橋有一美麗的名字,稱為“三橋邀月”。</h3> <h3>恒升橋、方涇橋應該是千燈的“雙橋”?</h3> <h3>蔣山橋</h3><h3></h3> <h3> 臨水有帶屋棚的長廊,多是居民和游人休息的地方,進去走走,或停下坐坐,看看河邊白墻黑瓦的水鄉人家、小橋、流水...... 別有另一番情趣。</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南市|
扎囊县|
旅游|
南澳县|
德格县|
崇左市|
涟水县|
会同县|
太湖县|
油尖旺区|
故城县|
武穴市|
浑源县|
乐昌市|
桃园市|
南平市|
石阡县|
商都县|
韶山市|
布尔津县|
宁津县|
哈尔滨市|
南宁市|
泸溪县|
南城县|
漯河市|
广饶县|
宾阳县|
博兴县|
慈溪市|
祁东县|
福清市|
安徽省|
阜南县|
沂南县|
阿鲁科尔沁旗|
西乌珠穆沁旗|
南京市|
定兴县|
运城市|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