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縫紉機還是家庭的奢侈品,只有在富裕一些的家庭里才會看到,而且會當做擺設放在家里的明顯位置,做為一種炫耀。那時姑娘出嫁,縫紉機還是其中的一個大件呢。到了八十年代,縫紉機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日常生活的好幫手。而現在呢,縫紉機早已退出了家庭的舞臺。即使沒被處理掉的,也早被打入了冷宮。只有在街頭巷尾做零活的下崗工人那里才可以看到。唉,誰能想到曾經風光一時的縫紉機也有今天啊:)<br /></b></h3><h3><b> 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的極大豐富,一部分過去被看作是不可或缺的東西都隨著社會的變革而退出了歷史的舞臺。</b></h3><h3><b> 我家的這臺縫紉機在告別舞臺十幾年后,又被我請了出來。</b></h3> <h3><b> 每當看到這臺縫紉機,時光好象又回到了三十八年前。1979年,家里人口多,不富裕,為減輕勞動量,媽媽狠狠心買下了這臺天津縫紉機廠生產的牡丹牌縫紉機。可家里人誰都不會用,但是我很喜歡。于是自己瞎鼓搗,學著用,遇到難題就去請教隔壁的李阿姨。那時我還在上中學,可那一陣兒,對縫紉機的熱愛遠遠超出了學習。只要有空,只要有碎布頭,就能聽到縫紉機的噠噠聲。那時爸爸在地委農村政策研究室工作,經常去鄉下搞調研,認識了一些鄉鎮企業的廠長經理。有一次,一個做墩布的小老板給我家送了幾把墩布(這在當時也算是受賄吧),我一看那墩布就樂了,正愁找不到獵物呢,藍色的、紅色的、白色的彩條,質地結實,顏色鮮艷,布條也很寬,于是就把墩布給拆了,用布條拼接成好幾個枕套,有紅白相間的,有藍白相間的,拼接的最大的一個,做成了褥面,當時覺得漂亮極了,特有成就感。后來媽媽再想找墩布的時候才發現全被我拆光了。</b></h3> <h3><b> 也是從那開始,我可以熟練的使用縫紉機了,媽媽再做針線活的時候,只要告訴我怎么縫,我就能幫上她。再后來,家里人做衣服,找外面的裁縫裁好,接下來的工作就交給我了。<br /></b></h3><h3><b> 工作以后,就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些布頭回來,學著做些簡單的衣服。為了提高自己,還報名參加了一個裁剪班,利用晚上時間學了一個月。但還是不會做大件的衣服,最擅長的就是拼接改造,做些小物件,用我媽的話說,凈整些沒用的。</b></h3> <h3><b> 后來,我結婚離開了家,這臺縫紉機幾乎就閑置起來。媽媽幾次搬家,這臺縫紉機都留在了老房子,一晃就十幾年。直到有一天,老房子要拆遷,媽媽問我,縫紉機你要不要,就你還能用上。我當時毫不猶豫的回答:要。從此這臺縫紉機又來到我的身邊。<br /></b></h3><h3><b> 轉眼縫紉機又跟隨我十幾年了,經歷了兩次搬家,我都把它帶在身邊,雖然不常用,但感覺它就是我的家人,要永遠和我在一起。現在把它放到我的房間,又進行了一次大的保養,平時做點小零活,搞點舊物改造,縫個小手工什么的,還是很方便的。</b></h3> <h3><b> 伴隨我將近四十年的縫紉機,我早已不再把它看做是個物件,而是當成了老朋友,它見證了我的青蔥歲月,見證了我的成長、成熟和逐漸老去,看到它,就想起當年的一些往事。雖然外表有些斑駁了,但那是歲月留下的痕跡,那熟悉的噠噠聲更讓我懷念曾經美好而又溫暖的日子。</b></h3><h3><b> 我的老朋友,就讓我們一起慢慢變老吧!</b></h3> <h3><b>圖片:網絡</b></h3><h3><b>文字:若羽飄飄</b></h3><h3><b>時間:寫于2010年12月</b></h3><h3><b> 修改于2017年8月</b></h3><h3><br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南县|
保山市|
高邑县|
怀宁县|
民县|
娄底市|
金溪县|
宁化县|
黑山县|
镇原县|
义马市|
凤城市|
深圳市|
营口市|
卢氏县|
富平县|
铁力市|
康乐县|
周宁县|
乌兰县|
永春县|
水富县|
双辽市|
丰都县|
宝坻区|
上饶县|
桐柏县|
水富县|
杂多县|
大丰市|
博罗县|
泸定县|
闻喜县|
南部县|
合阳县|
土默特右旗|
莫力|
宁都县|
海南省|
山阳县|
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