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建德的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源遠流長,據從李家鎮烏龜洞內發現的“建德人牙”化石鑒定,早在5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建德這塊熱地一向名流薈萃、文化發達。歷朝地方官員范仲淹、劉長卿、陸游和歷代文人墨客謝靈運、孟浩然、唐伯虎等都為建德留下許多瑰麗的詩篇和絢麗的畫卷。今整理部分資料供大家學習,有誤之處望批評指正。</h3><h3><br></h3> <h3>朱買臣 (?——前115年)西漢大臣、辭賦家。字翁子,吳縣藏書鄉人。 </h3><div>出身貧寒,靠賣柴為生,酷愛讀書。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七國之亂。朱買臣夫妻倆為逃離戰亂,背井離鄉逃到會稽郡富春縣下涯(今建德下涯鎮),見前面一條溪流,清澈透明,因唇干舌燥,忙蹲下來用雙手捧水飲之,口感甘爽。他們來到大洲源(新安江的一條支流),在人煙稀少的深山里,搭個茅篷居住……他自強不息,熟讀《春秋》、《楚辭》。漢武帝時,由同鄉嚴助推薦,當了漢武帝的中大夫、文學侍臣。他與司馬相如、枚皋等人常在一起研討辭賦,將漢賦文學推到了頂峰。 東越(粵)王在浙南、閩北一帶作亂,朱買臣受命為會稽太守,管轄長江以南至福建的區域。 后因功升為主爵都尉、丞相長史,晚年誣告御史大夫張湯而被處死。 傳"朱買臣兒子朱山拊護靈柩回故里建德朱池,葬朱買臣于幽徑山。</div> <h3>孫韶(188年-241年),字公禮,吳郡(今屬浙江)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將領。孫韶的伯父孫河,本姓俞,孫策很喜愛他,便賜姓孫,將他列名孫氏家族之中。</h3><div>建安九年(204年),孫河被殺,孫韶統帥孫河的軍隊,被孫權任命為承烈校尉。后任廣陵太守、偏將軍。黃初元年(220年),孫權受封吳王,升任他為揚威將軍,封建德侯。</div> <h3>周文育(507年-558年),字景德,原名項猛奴,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居新安壽昌(今屬建德)縣,南朝梁天監十八年(519年)宜興人周薈任壽昌浦口戍主,得知猛奴力大勇猛,善游泳,能蹦高,收猛奴為義子,改姓周。周薈任期屆滿,帶回建康,為其取名文育。周薈命兄子弘讓教文育讀書和騎射。梁普通年間,因征戰有功,先后被封為鎮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在征討王琳時,周文育兵敗被擒,后逃回,封壽昌縣公。<br></h3><div> </div> <h3>陳碩真(公元620年-公元653年),睦州雉山梓桐源田莊里(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梓桐鎮)人,唐代浙東農民起義軍女首領。公元653年十一月底,陳碩真在戰斗中被俘,最后英勇就義。傳說就在官兵想抓住陳碩真時,忽然天邊飄來一朵彩云,一只巨大的鳳凰降落在山頭,并馱著陳碩真而去。于是,那山就叫“落鳳山”。落鳳山位于建德市下涯鎮,海拔270米,山頂平坦開闊,面積達800余畝;西側臨江,巖壁如削,鄉野之風,景色迷人,晨、昏江霧籠罩,恍如世外仙境。<br></h3> <h3>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 孟浩然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h3><div>孟浩然于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離鄉赴洛陽,再漫游吳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宿建德江》當時作者漫游吳越路過新安江建德段時,所作詩“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寫的此地景色。</div><div><br></div> <h3>劉長卿(709~786),字文房,河間(今河北河間)人,一作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開元年間進士,至德年間任監察御史,大歷年間任鄂岳轉運使留后,因被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誣陷而被貶為睦州司馬,貞元年間又升任隨州刺史。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杰出詩人。<br></h3><div><br></div> <h3>翁 洮,字子平,號青山,晚唐睦州壽昌人,約生活于唐文宗至唐昭宗朝,準確生卒年代待考。于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登柳玭榜進士第,官授禮部主客司員外郎兼殿中侍御史。<br></h3><div><br></div> <h3>杜牧(公元803-公元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杜牧詩“越嶂遠分丁字水,臘梅遲見二月花”,</h3> <h3>李頻,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壽昌長汀源(今建德李家鎮)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唐大中元年(847),壽昌縣令穆君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h3><div>公元871年,被朝廷升為侍御史。有做詩多首,以記其行,如《鄜州留別王從事》《春日鄜州贈裴居言》《朔中即事》等。公元873年,李頻升為尚書兵部都官員外郎。員外郎為六部(吏、戶、兵、禮、刑、工)所轄諸司的次官,協理司務。兩年以后,李頻為建州刺史。</div><div><br></div> <h3>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詩人、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后遷居蘇州吳縣。范仲淹學問深厚,為人耿直,仕途卻不平坦,雖曾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卻曾經三起三落。景祐元年(1034年),時年46歲的范仲淹官居右司諫,卻因極言“郭后無故不可廢”觸怒宋仁宗趙禎皇帝而貶守睦州,這是他第二次被貶。睦州轄建德、壽昌、淳安、遂安、桐廬、分水六縣,州府所在地就在今之梅城。范仲淹于當年春正月離開京師,經3000余里水路長途跋涉,于4月中旬才到達梅城。或許因為受前人詩文影響,范仲淹對睦州山水充滿憧憬,雖然被貶,心情卻并不頹廢,反而一路詩興大發,相繼寫下《謫守睦州作》一首,《赴桐廬郡淮上遇風三首》和《出守桐廬道中十絕》等詩作。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h3> <h3>方臘(1078-1121年),又名方十三,北宋歙州(今安徽歙縣)人,后遷睦州青溪縣萬年鎮(今浙江淳安威坪)碣村保正方有常家當傭工(一說方臘是漆園主,為睦州青溪縣人)。</h3><div>建德北峰塔,位于梅城東二點五公里北高峰之巔,習稱北高峰,它背靠烏龍,面臨三江,地勢險要。為六角型七級磚塔,塔內有石級盤旋而上。結構完美,造型別致,頗為壯觀。該塔建于隋唐,現塔為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七(1547-1548)重修。峰尖下有一平壇,名“方家地”,相傳北宋方臘率眾起義,攻陷睦州,今梅城后,曾登此土臺點將發兵,后人稱之為“方臘點將臺”,遺址尚見。塔東有碧波雙井,有說法是一井通新安江,一井通蘭江,兩江水清水濁,皆從井中可見。井邊還有方臘的妹妹方百花磨刀石、刀劈巖。《水滸傳》中的:“宋江大戰烏龍嶺,烏龍神助宋公明”就在梅城的烏龍山。</div><div><br></div> <h3>葉義問(1098一1170),字審言,今李家鄉人。宋建炎二年(1128)中進士。初為饒州(上饒)教授兼攝郡事,因歲旱嚴重,未經奏準,便發常平倉(谷賤時加價糴入,谷貴時減價糶出,故名常平)米,以賑饑民。提點刑獄官黃郭書為此事上疏彈劾。高宗不僅下詔勿問,—反而遷升知江寧縣(故城在今江蘇江寧縣西南60里),不久又升江州(江西九江)通判。豫章(南昌)太守張宗元悖逆于秦檜。秦檜就以飛語傷人罪,通知漕臣張常先設法逮住陷害他。常先又欲假他人之手行事。時張宗元因事道過九江,常先便行文葉義問,要義問拘留宗元所坐之船。而義問則回文說:“吾寧得罪,不為不祥。”常先白于秦檜,義問被罷官。<br></h3><div>孝宗即位(1163),封葉義問為新安郡侯、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觀。</div><div> 葉義問居官多年,清正廉明。平日又慷慨好施,所得俸祿大多周濟親朋戚友。致仕后,老家既無房屋可居,自己又無余資建造宅第,因此寄寓衢州庵舍以終天年。清風亮節,不愧其謚號為“忠簡”。</div><div><br></div> <h3>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h3><div>淳熙十三年(1186年),陸游閑居山陰五年之后 ,朝廷才重新起用他為嚴州知州。陸游入京向孝宗辭行,時陸游詩名大勝,孝宗于延和殿勉勵陸游說:“嚴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覽賦詠。” 陸游在嚴州任上,“重賜蠲放,廣行賑恤”,深得百姓愛戴。 閑暇之余,陸游整理舊作,命名為《劍南詩稿》。陸游在嚴州任上寫了二百多首詩,但很少有寫游覽風景的,大多是憂國憂民的詩篇,他的詩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詩風清新明麗、圓潤曉暢。 </div> <h3>李文忠,(1339年-1384年)明朝開國第三功臣。明朝建立后,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1379年,主持大都督府,兼主管國子監。李文忠的祖上世代居住在泗州盱眙縣,后來李文忠的父親李貞搬家到濠州(今鳳陽縣)的東鄉。李貞生性友善,娶朱元璋的姐姐朱氏(明朝建議后,追封為曹國長公主)為妻,1339年生子保兒(李文忠)。<br></h3><div>1358年(至正十八年),朱文忠會同鄧愈、胡大海由徽州進入浙江,從元朝軍隊手中奪得建德,升為親軍都指揮,鎮守建德,收降苗帥楊完者的舊部三萬多人。</div><div>不久,鄧愈移軍江西,朱文忠與胡大海攻占諸暨。張士誠侵擾嚴州,朱文忠率軍于東邊的城門抵御,另派將領出小北門,抄小路襲擊敵人后路,兩軍夾擊,大破張士誠。過了一個月,張士誠再次進攻,朱文忠又在大浪灘打敗敵軍,乘勝攻克分水。張士誠派遣將領占據三溪,朱文忠又率軍將其擊敗。斬首陸元帥,焚燒敵壘。張士誠從此不敢再窺視嚴州。朱文忠的官職升為“同僉行樞密院事”。</div><div>翁 </div> <h3>唐伯虎、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 據說當年唐伯虎游江過此地,忽見南北高峰隔江對峙,峰頂上各有一座古塔高聳入云,不禁脫口而出:“壯觀也,雙塔凌云!”</h3> <h3>章燮(1783—1852),字象德,號云仙。浙江建德大洋鎮建南村(原三河鄉章家村)人,生于乾隆四十八年,逝于咸豐二年,享年70歲。工吟詠,詩有唐人氣質,為時人所欽佩,每天以教子弟為樂,蒙其教誨者如坐春風。教課之余,注疏蘅塘退士孫洙所編《唐詩三百首》。在原有注解,旁批之外,廣征博引,源流分明,兼及諸家詩話,內容相當周備。且能注意辭義貫串,深入淺出,簡要不煩,頗有特色,堪稱唐詩注本中最詳盡、最嚴謹的版本。《唐詩三百首》章燮注疏本自道光十四年(1834)秋季刊印以來,廣為流傳,遍及全國。建國以來,浙江就已三印其書,約五十萬冊。除外,尚著有《古唐詩精選注》,《詩話合選》、《針灸揭要》、《高林別墅詩集》等著作,惜遺佚無苞流傳。<br></h3> <h3>吳茀之(1900年4月26日-1977年7月26日),浙江省浦江縣前吳鄉前吳村人,初名士綏,改名溪,字茀之,號溪子,1915年考取嚴州省立第九中學,名列第一,在嚴州中學讀書5年,期間拜陳友年為師,刻苦補習詩詞、文史典籍,可以說在嚴中求學5年為他今后走上藝術道路了奠定堅實的基礎。1922年進上海美專高科班,歷任上海美專教授,杭州藝專教授兼教務主任,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主任,中國花鳥畫大師,現代浙派中國畫首領人物。是嚴州中學的驕傲。</h3> <h3>戴不凡(1922-1980),1922年陰歷1月23日生,卒于1980年2月18日。曾用筆名梨花白、嚴陵子、柏繁等。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浙江建德梅城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民盟北京市委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全國第三、四屆文代會代表。</h3> <h3>壽崇德(1927.8-2015.4.15)。擅長中國畫、水彩畫。浙江諸暨同山鎮唐仁人。1949年畢業于江蘇正則藝術專科學校繪畫科。1949年在同文初中任美術教師。后歷任金華師范美術教師,浙江省嚴州師范學校美術教師、副教授、副校長,浙江美術教育研究會會長,西泠書畫院特聘畫師。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省美術教育研究會會長、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西藏畫院特聘畫師、中國黃賓虹研究會會員、潘天壽研究會會員等。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十二大代表,被譽為建德美術之父。</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新宁县|
长岛县|
棋牌|
客服|
天门市|
轮台县|
连城县|
南阳市|
宁河县|
克山县|
阜新市|
乳山市|
兴化市|
逊克县|
平凉市|
许昌县|
淮南市|
九寨沟县|
桓台县|
图木舒克市|
丰都县|
思南县|
商水县|
宁海县|
鹤岗市|
攀枝花市|
石河子市|
莆田市|
遂昌县|
台州市|
东光县|
阜康市|
肥乡县|
万宁市|
肥西县|
星子县|
苍山县|
昆明市|
永州市|
安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