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回憶七十年代農村生活那些事

HCR

<p>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進入新時期,新世紀,新時代,不知不覺又過去十多年了。隨著時代的變遷,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許多往事都已漸漸地從我們身邊淡出,它們的身影也在歲月的深處越來越模糊。真實的把這些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社會的發展變化記錄下來,對于人們了解歷史,傳承人類文明,以史為鑒,鑒古知來,推動社會進步應該具有一定的邦助作用。</p><p> (家鄉田野一角)</p> <h1> 一,當時農村正是以階級斗爭為綱</h1><p> 全黨講政冶,全民學大寨,全黨實行一元化領導,階級斗爭,路線斗爭一抓就靈,積極分子表揚會,落后分子批評會,對地,富,反,壞,右的批斗會說開就開,什么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什么走資本主義道路,割資本主義尾巴呀等等,一不小心就變成落后社員了。</p><p> (下圖正是當時-農村政冶氛圍的真實寫照)</p> <h3> 那時,日常生活當中還很看重階級成份,,階級成份分四類,第一類為貧農,政治地位是最高的。第二類是中農,又細分為下中農與上中農,下中農的地位次于貧農,貧農與下中農統稱為貧下中農,是黨的力量,國家的主人。第三類富農,政治地位稍好于地主。第四類是地主,幾乎無政治地位。富農和地主屬于被專政的對象,他們及其子女不能參加各種政治活動,不能入團,入黨,當兵,讀書受限制,更不能當選大隊,生產隊干部,也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取消了階級成份,那頂扣在他們頭上,脫不了,扔不掉的反動帽子終被歷史摘掉焚燒了。從此沒有了地主,富農,貧農之界限了,都成為了國家主人。</h3><h3> (下圖是當時批斗地主,富農場景)/</h3> <h1> 二,當時農村基層組織架構及集體經濟</h1><p> (下圖為上大坑深井坳五百余畝村級林場)</p> <h3> 七十年代農村基本都是公社一大隊一生產隊三級組織架構,那時我們大隊叫前進大隊,設有大隊黨支部和大隊革委會,有支書1人,副支書兼革委主任1人,大隊會計1人,民兵營長兼治保主任1人。婦女主任,團支書,大隊出納還不是大隊干部正式序列,屬大隊副職干部。(后婦女主任都兼任了大隊計生專干)</h3><h3> 七十年代的大隊干部權力可大啦,真不可小覷,他們當中的多數子女都得到了權力的優先優待。入黨優先,當老師優先,推薦讀大學,當國家干部,當國家工人優先,而沒有當干部的家庭子女,注定是當農民的命,你想出人頭地,那是望塵莫及,拿自已來說,申請入黨,他們說我父親解放前當過甲長,叔叔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當過三青團員,要慎重,要多考察,結果考察了12年還沒考察好。想當個民辦老師,他們說我家姐姐已當老師了,不能一家出兩個老師,寧愿選了兩個有關系的初中都未畢業的人當了大隊民辦老師。七六年春公社來了幾個考察的人到我們大隊和生產隊,說是推薦我去讀社來社去的中專,召開推薦會時,有些干部說我愛睡懶覺,不愛做家務事,不遵重父母等等,想盡一切辦法,明的,暗的極力阻止,結果發給我的推薦表都還沒填好,此希望和前程就被他們破滅和斷送了,把我死死壓在農村當了十二年地地道道的農民。,現在回想起那個時代的政治背景,還不知有多少有志氣,有理想,有抱負的農村優秀青年被那種無情的政治和一些無情的人物而玩弄。消失了斗志,放棄了夢想,內心感到無力回天,只好默默地在農村生活,聽天由命,他們心中那種渴望與追求,無助與無奈,一般人是很難感受得了的。</h3><div> (下圖是公社駐村干部與大隊干部的合影)</div><div> </div><h3><br></h3> <h3> 大隊集體經濟主要有1個大隊部(含會堂),1個養豬場,二個林場,1個碾米廠,一臺手扶拖拉機,還有全大隊每家每戶上繳的提留款。這些經濟收入主要用于公益事業,大隊的辦公費,還有各種會議費用,民兵,團員訓練費用,以及干部及抽調人員生活補貼等等,開支項目也很多,經常也是入不敷出。</h3><h3> (下圖是當時的大隊碾米廠)</h3> <h3> 生產隊干部有隊長1人(有個時期叫政治指導員)副隊長2人(一個管生產,一個抓付業),婦女隊長1人,會計,出納各1人,保管兼記工員1人。</h3><div> 生產隊隊長很難當,沒有特權,隊里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親力親為,吃苦在前,享受于后,開工要走在別人前面,收工要排在最后面,臟活累活別人不愿做或做不了的農活,隊長必須做。但當時能當一個生產隊長也是一種政治榮譽,是一件極為榮耀的事,只有貧下中農才有資格當隊長,是群眾真正的貼心人,帶頭人。</div><h3> (下圖是生產隊干部正在做計劃生育工作)</h3> <h3> 生產隊集體經濟很少,個別生產隊也辦了集體豬場,多數隊里一年收入主要來自糧食生產,極少數的付業款,還有快到年終社員交的出售牲豬款,我們隊里還有一片竹山,每年能賣楠竹幾萬斤,以2元/100斤,收入也有百數上千元。還有幾個手藝人,1個木匠,1個裁縫,2個篾匠,他們走村串戶去做工,爭來的錢交生產隊記工分。這些收入生產隊都會并入到年終決算分配。</h3><h3> (下圖是生產隊豬埸飼養員正在喂豬食)</h3> <h1>  三,那個時期是計劃經濟的票證年代</h1><h3> 那個時期,國內運動正酣,個別干部抓階級斗爭比抓生產還來勁,還上癮。造成社會物質極度匱乏,票證供給制由此邁向了顛峰。</h3><h3> (下圖是七十年代使用過的部分票證)</h3> <h3> /,布票,七十年代對很多地道的農民來說,布票還顯得比較充盈,按家庭人口,不論大人小孩,每人每年1丈4尺5寸布票,大人縫一套衣褲足夠了,小孩呢縫一套還有剩,可是啊,那時因為太窮,有很多家庭有票無錢買布,不少人用幾條幾毛錢一條的澡巾拿到染布店染黑做褲子穿。還有的人用生產隊買來的尿素袋,鈣鎂磷等肥料袋做短衣短褲,因為那種袋子是纖維伲龍的,既輕柔又耐用。</h3><h3> (下圖是當時所用的布票)</h3> <h3> 2,糧票:農民手里是沒有糧票的,那時只有吃國家糧的人才有。老百姓想吃個包子,饅頭或想買幾支面條或想和糧食有關的副食品都要糧票,都難買到。</h3><div> 要想得到糧票,一是要有吃國家糧的親戚,用大米或其它農產品跟他們換。二是找個理由到公社或大隊開個證明,拿大米和茶油到當地糧點等量兌換。那時農民真苦呀。</div><h3> (下圖是當時的全國通用糧票)。</h3> <h3> 3,其他各種各樣的票證多如牛毛,我記憶中,除食鹽未憑票供應外,其他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商品都要票,什么糖票,油票,肉票,肥皂票,連煤油都要票。記得小時候,因為家里窮,一來無錢,二來無票,衣服太臟了母親用稻草灰泡水或用茶枯餅泡水洗衣去汚,頭發有汗臭了也用稻草灰和茶枯泡水冼發。天黑了,無錢在每個房間裝電燈,父親只好用刀劈成那種又細又長的松光或用葵花桿浸泡曬干后照明。那時農民想賺一塊錢都無處可施,16個雞蛋才能換回1元錢,1元錢又到商店換回幾斤食鹽,所以,有些人手里分發有票證,但家里實在拿不出錢去購買,票證只好送人或丟在抽屜里過期作廢了。</h3><h3> (下圖是當時的斤,兩票證)</h3> <h1> 四,七十年代農村的計酬制度</h1><h3> 當時農村是集體制度,而且正是農業學大寨的高潮時期,參加生產隊勞動稱為出工,用工分計酬,工分計酬有兩種,一種是紅工工分,一種是定額工分,到了年終,將紅工工分加定額工分就得出了某一個人的全年工分。</h3><h3> (下圖是當時生產隊記工薄格式表)。</h3> <h3>  1,紅工工分:(當時也有叫大寨工分)就是生產隊所有男女勞動力出工后,在某一個時段,或半年或幾個月,全體勞動力集中到隊委會坐在起,逐一進行評定工分,由隊長報一個人的名字,全體社員討論,比如隊長報出王五這人后,大家發表意見,有人提議可評10分,但要得到90%的社員同意才確準。在我們隊里,10分就是一個紅工工分,所謂某件事要三個紅工才能完成,意即是要30分才能做好,那時,一般青壯年,體力好的,做事肯吃苦的男同志都能評上10分,女同志最高可評8分。</h3><div> 我們那兒全隊設有一個記工員,記工員用記工薄登記每個人每天的出工情況,早工,上午,下午在做什么事都記載得清清楚楚,一個月一本,一個月一個小累計,比如張山六月份出早工12個,出日工30天,記工員就會按照社員會上對張山評定紅工分進行計算,若張山紅工每天是10分,其六月份的工分是:早工(12?3)X10二40(三個早工抵一天)。紅工30x10二300??偡郑?00十40二340分</div><h3> (下圖是全體社員在隊委會會議室評定紅工工分)</h3> <p> 2,定額工分:定額工分也可說是針對某段時期的某項農活為趕時間盡快完成,或由單個勞力或一個家庭小單位能做好的農活而設定定額工分,比如冬春的農田"三光",積肥,送公糧,剎牛吃草等等,這些多數是用定額工分來完成的,比如送公糧,我們村離糧點只1公里多,挑一擔100斤的谷子送到糧點就有1分7厘工分,一個早上可送五趟,力氣大的一早上可爭10多分。如早上剎草喂牛,每百斤草記2分,有的人一早上也可弄8到9分。還有如冬季農田三光,分配給你家某一片田,這片田的三光工分300分早就定額在那里(生產隊有一本定額工分薄,由隊長或會計掌管),你將它三天就搞完了,300分記給你,你拖拖拉拉六,七天才完成,也是給你這300分。</p><p> 定額工分體現了多勞多得,也逐步打破了平均分配的不合理,所以,在當時很多年青人就很喜歡搞定額工分。</p><p> 定額工分也有專人登記,年終生產隊決算時與紅工工分一并統計,兩項相加得出全年工分。</p><p> (下圖是生產隊男女社員送公糧圖片)</p> <h1> 五,七十年代農村分配制度</h1><h3> 分配有兩種,一種是以人頭為單位的平均分配,如糧食分配,上級批復全隊全年每人只能按600斤口糧標準分配,就要拿出其中一半的300斤作基本口糧,按全隊總人口平均每人300斤,另外300斤才按第二種以工分為單位的按勞分配??傮w上是以平均分配為基礎的按勞分配制度,這既保證了人人有飯吃,又體現了多勞多得。</h3><h3> (下圖是各隊會計搞年終分配的武器一一算盤,那時農村沒有現在的電子計算器)</h3> <h3> 1,糧食分配,那時各生產隊進行年終分配也不能各行其事,要報分配方案到大隊:方案要包括:A:全隊稻田總面積,本年度獲得糧食總產?萬斤(畝產平均?斤)。B:全年上繳國家征,定購任務?萬斤并完成情況,雙超糧,戰備儲備糧任務?萬斤并完成情況。C:全隊總人口。d:全隊除完成上繳,留足儲備,種子等用糧外,當年可分配?萬斤糧食。E:申請全隊人平分配標準500斤或600斤。大隊接到申報方案后,召開大隊兩委會議討論研究,逐一確定各隊的口糧標準,并造冊報公社黨委備案,如無變化,大隊下通知給各生產隊,就可以進行分配了。</h3><h3> (下圖是78年雜交水稻獲得全面大豐收景象)</h3> <h3> 那個時期,政治壓倒一切,干部的話就是圣旨,他說怎么辦就得怎么辦,比如糧食標準來說,寧肯餓肚皮,也要大喊講風格比貢獻,明明該隊除完成了國家的,留足了集體的,明明還有糧食可分配給社員,但就是不準分,批了500斤就是500斤,600斤就是600斤,多1斤也不行,多余的糧食寧愿堆在倉庫里喂老鼠或講風格借給別隊的人吃。自己本隊人生產的糧食也不能多吃一點點,這就是當年的分配土政策。</h3><h3> (下圖是鄰近村社員挎著方布袋,肩挑籮筐去借糧的情景)</h3> <h3> 2,工分,實物,現金等核算分配,</h3><div> (1),幾件具體事項的出榜公布:</div><div> A:全年總工分,以人,戶為單位出榜公布。(包括外調勞力,民辦教師,現役軍人等相關人員的工分參照落實情況)</div><div> B:按人頭所分得的基本口糧和工分糧,以戶為單位出榜公布(比如我隊基本口糧300斤/人,工分糧2斤/10分)。</div><div> C:社員現金往來,以戶為單位出榜公布(包括收入,支出兩部分)。</div><div> d:生產隊全年收,支情況匯總表(會計,出納,保管員年終記帳得出此表)。</div><div> (各地公布的事項不盡相同,這里僅舉例)</div><div> (2),核算求出一個分值(通常所說每個定額即每10分分值多少錢)。簡單地說是將全隊全年所有收入(主要是糧食,付業,養豬及其它零星收入累總,除去全年生產資料費用以及留足來年必要的生產,辦公費用等々)除以全隊總工分得出每10分的分值,然后以戶核算。(注:1977和1978兩年我隊每個定額即每10分分值是0,58元)</div><div> 舉例:李四家(以1977年我隊狀況為基數)</div><div> 1,基本情況:全家5口人,男,女勞力各1人,全年全家累計總工分為9000分。(其中勞動工分7800分,上交牲豬款拆分1200分)</div><div> 2,應分糧食:A,基本口糧5人X300斤二1500斤。B,工分糧9000分X2斤/10分二1800斤。C,牲豬款獎勵指標糧80斤。合計全年全家糧食3380斤,每月平均281,67斤,人均月平56,33斤。</div><div> 3,現金收入:A,收入,總工分9000分X 0,58/10分二552,00元。B,支出,糧食款3380斤X9,50元/100斤二321,10元(當時國家糧食定價是9,50元/100斤稻谷),平時向隊里支取現金及小項農產品折價57,00元,合計支出378,10元,兩品:552,00元一378,10元二173,90元。</div><div> (年終決算我未具體參與,只知大概,細節很多,各隊情況不一,此上如有不符,望諒,我只還原一些歷史事實)</div><h3> (下圖是生產隊會計年終決算表之一).</h3> <h1> 六,那個時期的農村合作醫療和赤腳醫生</h1><h3> 農村合作醫療是六十年代響應毛澤東主席把"醫療衛生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偉大號召而誕生的農村一件偉大的新鮮事物。</h3><div> 它是以生產大隊為單位,用大隊公益金投資為每位社員每年繳納5,00元左右,社員個人每年繳納1,00元的共同集資辦醫療的有效嘗試和保健制度,同時直接催生了農村半農半醫的醫護人員一赤腳醫生。</div><div> </div><div> 記得我們大隊合作醫療室(也叫醫療點)就設在大隊部樓下的一間大房子里,室內陳設簡陋,一張桌子,幾把櫈子,一個棕色帶有紅十字的皮保健箱,一個聽診器,一個支體測溫表,一個裝有少量藥品小藥柜。藥品很少,最主要的是阿司匹林和感冒,退燒,腹瀉,痢疾等最常見病,多發病,小病,小災的藥品。</div><h3> (下圖是七十年代大隊合作醫療室)</h3> <h3> 赤腳醫生也是由大隊黨支部和革委會研究挑選出來的,必須是貧下中農子弟,政治可靠,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肯吃苦,能和貧下中農打成一片,而且還要有大公無私精神。</h3><div> 赤腳醫生首先必須參加縣,公社一些機構的短期培訓,并到公社衛生院跟班實習一段時間,經縣,公社衛生主管部門鑒定后才能到其所在大隊走村串戶,給社員看病,開藥,打針。</div><div> 那時我們大隊有12個生產隊,按地理位置分成三個片,赤腳醫生會每隔3到5天輪流下隊巡療。盡管當時農村生活清貧,卻很少有人生病,即使生病也只有感冒,發燒,頭痛腦熱什么的,赤腳醫生開幾粒藥丸子吃了就好了,僅需幾分錢,最多也就幾毛錢。</div><div> 赤腳醫生那時還承擔象現在的疾病預防和小兒預防接種等工作,他(她)們每到農活忙時或者不需出診時,也要卷起袖子扎起褲子與同隊社員一塊出工下地勞動。</div><h3> (下圖是赤腳醫生下隊給小兒檢查身體,準備注射接種預防針)</h3> <h1> 七,那個時期的農村教育 </h1><h3>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時的農村幾乎村村設有小學,甚至多所小學,一是為了孩子就近上學,也方便家長上工干活。二是那時設一所小學也簡單,只要當地群眾要求高,大隊同意,寫個報告給公社管教育的領導和公社學區,一般是會批準設置的,老師反正是到隊上記工分,課,桌,椅,櫈可以自家帶。小學生都在自已村子里的學校上學,成群結隊,無論年齡大小,從來沒有家長接送,學校硬件設施很簡陋,可那時也不覺得艱苦。</h3><div> 我們大隊有12個生產隊,1100來口人,按地理位置分為三個片,記得74,75,76那幾年高峰時達到5所學校。一所初中(竹石坳),一所完全小學(大隊部),中洞小學,龍江小學,陳家小學。學校老師多是本大隊民辦制的,只有1一2名由公社學區統一安排來的國字號教師。</div><div> 當時的小學是五年制,初中,高中是二年制,小學是春節入學,即發蒙讀小學第一冊是春季的3月1日,小學,初中不用考試,直接入學,高中也不用考試,是由所謂的群眾推薦,實則是大隊干部決定入學的,只有貧下中農的子弟才有資格被推薦,地,富,反,壞,右分子的子弟是沒資格讀高中的。</div><div> 那時的學費不高,小學1至2元一學期,初中2,5元一學期,但盡管如此,這點學費對部分人來說還是有點困難,但那時政策好,會實行減免,不會使學生綴學的。</div><h3> (下圖是七十年代大隊中心小學校)</h3> <h3>  那個時候的教育質量也是很一般的,一是國家教學大綱編制的影響,二是當時社會風氣影響,三是老師的教學能力參差不齊,四是學校偏辟,學生少,個別小學全校才十多二十幾個學生,編有三個年級,且都擠在一個教室,老師一節課分別要講三個教材不同的內容,,同樣一個課時,這些偏辟學校的學生只接受了三分之一的老師授業。而且從小學到初中,名目繁多的學工,學農,學兵,學商等々活動,這樣的環境也確是很難提高質量的。</h3><div> 到了1977年全部改變了,高考恢復了,小學六年制了,個別偏辟,生源太少的小學校取消了,夏季的9月1日入學了,初中,高中三年制了,高中推薦制取消了,從此,農村教育也逐步步入了正常軌道。</div><h3> (下圖是小學老師在給學生上課)</h3>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過去了,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東西消失了,永遠無法找回了,就像秋日飄落的葉子,有些隨風,有些如夢。我們只有在心中默默回憶,默默地懷念……</p><p class="ql-block"> 以上回憶不很全面,類似的也各地不同,文中出現不妥處,請諒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7年8月寫于新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平县| 太湖县| 广灵县| 铁力市| 观塘区| 邻水| 聂拉木县| 邓州市| 桃园市| 尖扎县| 从化市| 虎林市| 邹平县| 溧阳市| 锡林郭勒盟| 宁南县| 布拖县| 运城市| 泽普县| 周口市| 汕头市| 云林县| 垣曲县| 密云县| 交城县| 屏山县| 原平市| 铜鼓县| 大田县| 化德县| 崇信县| 资源县| 阜宁县| 鄂伦春自治旗| 蕲春县| 宁德市| 屯留县| 丁青县| 遂溪县| 林芝县| 泰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