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難忘的記憶一十七連蹉跎歲月

倪國鳳

<h3>  青春是人生最美的年華,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一首耐味的詩,一段動聽的故事,一本難易離手的畫冊,一曲難忘的歌。 我們的青春之歌《十七連蹉跎歲月》。</h3> <h3>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己載入共和國史冊,它對社會究競有多大價值和意義?我們不做評判。當年的紅色潮流已退去,今天深深的記憶重啟,懷念青春,懷念曾養育我們的黑土地,懷念曾同甘共苦的戰友。 </h3> <h3>  我們一師三團十七連是28連的新建點。1969年5月從28連抽調部分骨干,調了663轉業戰士,哈爾濱知青,上海知青約有30多人組成,上新建點建十七連,后陸續北京的,上海的,牡丹江的知青到,連隊有四個排人數將近200多人。后因備戰需要,團部重又整合建制,十七連調出部分知青去了其它連隊,其它連隊又分來部分北京知青。我們連改成三營營建連,為建三線蓋地垠子(為江邊連隊撤退作準備)。71年3月由師部調往68團"小氣侯"(通北),伐木,到5月份又被師部調兵團部佳木斯參加蓋6.18小學樓,直到年底前完成任務。12月份全連又被調往63團(湯原),最終算安居下來。這段歷史,十七連人員分分合合,連制番號也改了多次,我們戲稱"南征北戰",但在我們骨子還是深深的刻上了"十七連"三字。</h3> <h3> 在69年5月開春,我們由所在的28連,抽出部分人員組成新建十七連,開赴山上去建新點。</h3> <h3> 這套班子有663部隊轉業的老戰士,知青隊伍中的帶頭人,有農場的老干部,當年都是我們知青可依靠信賴的領導。第一任指導員張煥祥沒有他的照片,有點遺憾。</h3> <h3>  當年的我們,為理想奔赴北大荒,好兒女志在四方。</h3><h3> ( 哈爾濱知青)</h3> <h3>  剛上山我們住的土屋,別嫌土,我們自己蓋的。</h3> <h3>  開荒造田情景歷歷在目,男生砍倒一片樹,我們女生將它拉走,曾記的,因沒工作服,我們的新衣服就這樣被磨破了。</h3> <h3>  地被墾出來,種上了萊和豆。 </h3> <h3>  記的第一個中秋節在田間鋤草,大家看見結實的大豆,對喬連長說:"上海人過中秋吃毛豆的",連長說:在東北這時是青豆喂馬吃的,你們喜歡吃,就摘吧!大家高高興興摘了一大筐,晚上嘗了個鮮,邊吃邊說:"吃馬料”。</h3> <h3>  白樺樹是背景,女排戰士席地坐,你前我后,你挨我靠,笑吟吟攝下這快樂一刻。</h3><h3> (十七連三排集影)</h3> <h3> 白樺樹是見證,在這雜草叢生處留下了青澀的青春,攝下笑容和美麗,留下了永遠的懷念。</h3><h3> (十七連四排集影)</h3> <h3>  個個書生樣,人人胸懷大志,響應號召來邊疆,建設邊疆成為米糧倉。</h3><h3> (十七連上海知青集影)<br></h3> <h3>  白樺樹是樹神,我們是女神,我們一起合影,永作留念,十七連的攝影點特征一白樺樹。</h3><h3> (北京知青集影) </h3> <h3>十七連一排一班戰士,青春的陽剛個個是帥哥。</h3> <h3>自由組合(1)</h3><h3> 身穿軍裝,胸戴毛主席像章,多么有時代感的照片!</h3> <h3>自由組合(2)</h3><h3> 穿上漂亮的襯衣,花樣年代照一張花季少女像,我們憧憬著美好的理想。</h3> <h3>自由組合(3)</h3><h3> 我們這組與眾不同,我們頭戴軍帽,身著軍裝,我們是兵團戰士。</h3> <h3>自由組合(4)</h3><h3> 一樣的年齡,一樣的理想,一樣的追求,一樣的愿望,因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h3><h3><br></h3> <h3>自由組合(5)</h3><h3> 一群來自不同城市的女知青,在白樺樹林下留下倩影,留下建設十七連的歲月痕跡</h3> <h3>自由組合(6)</h3><h3> 兵團戰士手捧紅寶書身影,"執行毛主席指示完全徹底"的相片底字,這就是當年時代的寫真。</h3> <h3>  那歲月,你早早起,山谷里回響著5i3i一35i5,晚上又是你吹起ii35一3i,這由樂句組成的號聲,伴著我們在山上生活多年。</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司號員吳廣銘一上海知青)</h3> <h3>  新建點的環境差極了,井沒打好,喝的草塘水能不拉肚子嗎?雜草叢生蚊子成群飛,叮破皮膚潰瘍一大片,小爬蟲鉆人體痛啊!接連半個月的大雨溫差濕度大,好多人受涼感冒發燒,山上沒有消炎藥,兩個衛生員著急也使不上勁啊!背著醫藥箱下山去團衛生院拿藥情景仿佛還在眼前。</h3><h3> (衛生員陳桂蘭,郭英杰一哈爾濱知青)`</h3> <h3>自由組合(7)</h3><h3> 你們`三人好嚴肅:不知為啥不露笑? </h3><h3> (北京知青一王惠茹 耿秀芬 任淑霞) </h3> <h3>  兵團戰士手握紅寶書,毛澤東思想來武裝,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當年就是這樣的濃厚氛圍。</h3><h3> (上海知青一潘惠平)</h3> <h3>  我愛學習,我在艱苦環境中鍛煉成長。</h3><h3>(上海知青一馬亦南)</h3> <h3>自由組合{8〉</h3><h3> 那年代,成為拖拉機手是奢望,雖不是開拖拉機的,但借個背景照個相,也是很滿足的。</h3><h3> (上海知青)</h3> <h3>  她不是拖拉機手,她是女排四排長!</h3><h3>(哈爾濱知青)</h3> <h3>  她倆是不是拖拉機手?她們好想去機務排成為一 名拖拉機手!</h3><h3>(北京知青一陳勝娟丶陳勝榮)</h3> <h3>自由組合(9)</h3><h3> 我們的業余生活是唱樣板戲,連隊還有好幾位會吹拉彈琴的,她們在那時也稱的上是文藝青年了。</h3> <h3>自由組合(10)</h3><h3> 兵團戰士心明眼亮,執行毛主席指示完全徹底,打破一個舊世畀,創造一個新世界。這造型真有氣勢!</h3> <h3>  連隊籃球隊員,參加團部組織的聯賽得獎了。</h3> <h3>  一群娃娃臉,來到黑土地,胸懷大志,充滿革命理想,屯墾戍邊,反帝反修!</h3><h3>(牡丹江知青)</h3> <h3>  紅寶書是當年的必備書,照像的姿態也是學習。</h3> <h3>  那個時期,除了勞動外,我們每天都要學習毛著,當年流傳一句名言,"不學沒方向,學了心明眼亮"</h3><h3> (哈爾濱知青一鄭玉敏 李茉)</h3> <h3>  照張像郵回家,讓爹媽看看我下鄉的模樣。</h3><h3> (北京知青一畢英)</h3> <h3>  張連長和李桂英,上海知青李桂英的別號:"鐵姑娘“大家還記的吧!</h3> <h3>  會計與出納,一雙姐妹花,你數錢我記帳,連隊的開支咱倆管。</h3><h3>(會計王召華一哈爾濱知青,出納趙玉梅一牡丹江知青)</h3> <h3>  那年我們一起走出校門,一起離別家鄉一牡丹江,一起來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三人行走出我們的堅定腳步。</h3> <h3>  那年我們一起喝草塘子水,一起扛木頭,一起腳踩爛泥蓋板夾泥房。一起割草拾干柴,一起上山采橡子,采黃花菜,一起在白樺樹下采嘟柿(現稱藍梅)。晚上一起拿著木棒站崗放哨,還有更多的在一起。</h3><h3> (上海知青一倪國鳳 王觀敏,哈市知青李茉)</h3> <h3>  你開心的笑,開心的唱。你有一副好嗓子,你會將音飆的很高。當年一曲《翻身農奴把歌唱》就是你的成名曲,你是十七連的女高音。(北京知青陳麗華)</h3> <h3>  會唱鮮族歌的姑娘,當年一首《邊疆人民熱愛毛主席》使我們對你刮目相看,歌聲清脆悅耳。(牡丹江知青騰淑艷)</h3> <h3>  7l年春節一過,連隊又被師部調去68團小氣侯(通北)伐木,為營建備料。住帳蓬三個月的艱苦生活及伐木勞動,己超越了我們當年的心理、體力承受程度。71年5月初,十七連的原班人馬又被調兵團部佳木斯去蓋6.18學校樓房,番號改稱兵團部工程三連。來了鄧坤連長主管基建技術,來了副指導員王惠琴,從68團調來了木瓦工,我們也開始學建筑活了,一年多的佳木斯生活,雖辛苦些,但精神生活是最愉快的!星期天花一毛錢還能去電影院看場電影,花五角錢能上餐館改善下伙食,這樣的日子比起山溝溝那些年能不幸福嗎?</h3> <h3>  連隊的連花有好多,她是其中一朵,干活能干,出口成章,俠義心腸,愛打抱不平,日常生活中給大家帶來快樂。</h3><h3>(牡丹江一知青隋莉)</h3> <h3>  當年連隊進行爰國主義教育活動,組織參觀"萬人坑”活動,在參觀結束后集體照張像還不忘學習紅寶書!</h3> <h3> 星期天休息去佳木斯江邊游玩。</h3> <h3> 劉英俊紀念館在佳木斯,休息天,約上幾個戰友一起去參覌。</h3> <h3>  泛黃的紙,歷史己過半個世紀了,紙上的印章"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政治部"依舊清晰,那時的政治學習可嚴肅了,紀律也嚴格,我們學習態度都很認真。</h3> <h3>  新來的衛生員一華梅娣。</h3><h3> (上海知青)</h3> <h3>  生活的笑容是如此的甜密。</h3> <h3>  在佳木斯城里照相背景是兵團部樓房和大卡車,沒了白樺樹的影了。</h3><h3>〈四排女知青)</h3> <h3>  6.18學校樓矗地而起,我們的仼務完成了,看這張照片,蓋的樓蠻漂亮,工程三連的功臣們在這幢樓前留了影。(這是其中一張)</h3><h3>好珍貴的歷史見證,在照片上還留著"兵團一師三團十七連一排于佳市工地合影”的字樣,真是走干里萬里也不會忘是十七連的人,局情干變萬變也變不了我們對十七連深厚的情,從骨子里認定的就是那段山溝溝里的艱苦歲月,那段豆寇年華的青春。</h3><h3><br></h3> <h3>  工程連使命完成,72年年初,我們轉戰一師63團(現湯原農場),參建副業連建設。這就是當年的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我們十七連戰士,又成了這里的一支主力軍。勞動下班回來,路過團部辦公樓,留下珍貴的一幅畫面。</h3><h3> (倪國鳳、姜穎、李茉、張啟鳳、郭麗霞)</h3> <h3>我們也趕上了好機會,要知那年代照相機是專業工作者的專利,因昂貴價高不普及,能照上一張是生活工作中最快樂的事。看!當年的青春氣息溢于笑容之中。</h3> <h3>  照了一張集體照好幸福!歲月己久,照片模糊了,辦公樓的屋頂那顆紅顏色的五角星,卻永遠銘記在我們的腦海中,它是兵團的標志。</h3> <h3>  到63團依然是蘭球健將。</h3> <h3>  她倆穿上工作服,去食品廠學技術一做面包。還有戰友去學釀造醬油,兵團向地方學習,是為了取得更大的發展,解決兵團自身的需求。</h3> <h3>  到了湯原63團,我們又結識了許多新的戰友,我們相互尊重,我們相互幫助,我們相互切磋業務,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們掌握了生產技能,為副業連建設作出了一定的成績。</h3><h3><br></h3><h3>/</h3> <h3>  這張照是當年新來張指導員和沈榮根戰友。在湯原,連隊己溶入了原63團大家庭,副業連發展生機勃勃,木材廠,面粉廠,食品加工廠都有我們老十七連的戰士,經過三團艱苦環境的磨練,戰士們己經成長,能擔當各技能的主角,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家也逐漸適應了新環境下的新生活。:</h3> <h3>  1972年全國大專院校開始招生,城市工礦開始招工,但涉及知青的面還是極少數,直到1980年10月中央下發知青返城決議后,知青改變命運開始,兵團的知青們也各作準備,等侯機遇。</h3> <h3>  連隊第一個選送上大學的,為她高興。送別戰友倪國鳳,祝你努力學習!圓大學夢!</h3> <h3>  :我也上學去了,木工手藝收起來,去學鐵路技能知識。</h3><h3> (上海知青一張根源)</h3> <h3>  又送走了一位戰友,朝夕相處好多年,說分別了真是依依不舍,但也為你高興。</h3> <h3> 外交部來招工了,付蘭萍,徐自茹戰友去了,同濟大學來招生,王觀敏王炎祥去了,山西財經學院招生張解東去了。地質學院招生呂金昌走去了,衛校、師范、糧食、電力、鐵路…等學校都有戰友去了,有沒有下一次的機會是我呀!焦急的等待。</h3> <h3>  我倆一起來黑土地,今天你先離開,下回輪到我,咱倆北京再聚首。</h3><h3> (戰友分手合影)</h3> <h3>  吃一鍋飯,睡一個鋪,勞動學習相伴,互相幫助度年華,今天利華要離開咱,依依不舍戰友情啊!祝你學習更上一層樓!</h3> <h3>  返城的政策放開,已婚的也可帶兒女返城了,在農場己安家立業的知青,一下子走了好多。</h3> <h3> 離開北大荒是無奈,返城生計又是艱難,上學的戰友靠知識工作,沒上過學的只能靠技能拼博。一切從頭開始,下海經商,辦廠搞實業,給私人老板打工……有拼博成功的,也有下崗失業不理想的,頑強拼博,艱難困苦中經受著社會改革中陣陣陣痛,接受著社會變革給予自己的現實生活。</h3> <h3>  戰友中經商致富的占一定人數,在商海中改變了命運,如陳聚亨,陳勝榮,付耀民,山琳,王來霞…等。這張照片是牡丹江戰友田雁的一家民營企業,座落秦皇島,從白手起家發展到一定規模,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可想成功的背后他(她)們付出了常人難易想象的艱辛。</h3> <h3>. 學以致用,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后一直奔波在工地上的總工程師!</h3><h3> (上海知青王觀敏)</h3> <h3>  李滬齡從事成人教育至退休回滬。原十七連戰友走上教師崗位的還有六七位。除之外,在工礦企業,國家行政機關,國家司法,郵電部,外交部,財政部等工作的戰友也做出了各自的貢獻,李琴芳戰友曾獲北京市級優秀工作者。</h3><h3> .(上海知青李滬齡)</h3> <h3>  俞林根戰友有一手精堪瓦工技術活,在戰友返城期間,他在農場靠自學,學理論,學管理,走上政工專職,從農場宣傳部長職務退下來之后,還時時關心農場的發展,為農場建設牽線搭橋,不忘自己是兵團戰士,還留戀著自己工作過的農場。在湯原戰友聚會時為大家演奏了薩克斯。</h3> <h3>相約北京</h3><h3> 2015年10月,分別四十多年的戰友由上海,哈爾濱,牡丹江匯聚北京,受到北京戰友的熱情接待。相逢的喜悅,熱淚盈框。交觥祝酒憶昔日,青春妙齡在一起,如今己是白發之人。戰友深情難割舍,分別思念到如今,`說不完的話題,道不完的心愿,只盼來年再相會。</h3> <h3>  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回想當年的事和人,青春是條綠色的河,生機又激情。如今相逢是喜悅,相互思念好真誠。</h3> <h3>  分別時你曾說,大家相互珍重,分別是明天的路,相聚是今世的福。</h3> <h3>  相逢是首歌,歌手是你和我,心兒是永遠的琴弦,走過的青春才知青春多美好!</h3> <h3>  相逢是首歌,傾訴思念和心愿,與你走過的路記心中,與你吃過的苦記心中,昔日戰友,今天的快樂與你分享。</h3> <h3>  這張照前排是張瑩連長,于水才指導員和她的夫人。</h3> <h3>  相逢是緣分,有緣干里來相會,人生時有分別難,人生時有相見難,道聲戰友:祝安康多保重,戰友聚會多參加。</h3> <h3>  正值青春時,我們追求過美,那是一套綠軍裝。今天著裝如此的艷麗,不減當年穿綠軍裝的姿色。</h3> <h3>  當年天各一方,今日北京重逢,戰友情深深,思念常相憶。</h3> <h3>相約湯原農場!</h3><h3> 2016年7月28日,各地的戰友興高采烈地踏上了黑士地,回到第二故鄉。故鄉音啊故鄉水,故鄉景啊故鄉情,雖離你己很久很久,青春灑汗水的記憶縈繞在我們心頭。</h3> <h3>  當年的林場己成為國家四星級旅游地了。曾在這里伐過木的戰友憾慨地說,當年是伐木搞生產,如今來觀光,模樣變了,只有記憶了。是的,戰友相聚只有青春的記憶了。</h3><h3><br></h3> <h3>看望老連長喬雨輝</h3><h3> 歲月留下了印記,當年的帥氣不在,你的青春獻給了軍旅,你的才智獻給了知青。今天我們回首往事,在我們的知青生活中,喬雨輝連長你占了多么重要的一席,我們敬重你!</h3> <h3>  你說過的話,你做過的事,都將會被時間塵埃掩蓋,但你的青春和我們知青一樣,依然輝煌而發光,全連戰士祝你安康!</h3><h3> (左起郭英杰,張瑩,喬雨輝,劉銀富)</h3> <h3>相約哈爾濱</h3><h3> 青春歲月讓我們走在一起,退休生活又讓我們聚首一起,舊日戰友豈能相忘,友誼天長地久。</h3> <h3>  往日情意相投,今日太陽島一游,美好青春一去不返,戰友友情永遠不忘牽手。</h3> <h3>  青春年代,我們曾歷盡辛勞,那艱苦歲月,我們百折不回,相互攙扶走出盡頭。今天戰友相約松花江畔,心中共鳴一曲,青春萬歲。</h3> <h3>相約牡丹江</h3><h3> 青春最為美麗是花季年齡,那年男生女生走到一起"修地球",它好比雨后的彩虹,好比一望無際的藍天,純潔而一塵不染,半個世紀走過,一群老頭老太又走到一起,它好比日落西山的晚霞,映紅半邊天,尤如夕陽紅。</h3> <h3>  青春不在,但留在腦海,壯志實現,人生不悔。昔日戰友,退休生活更精采,常出來聚聚,錢多錢少,名利地位,己不重要,心態年輕,保持童心永葆青春。</h3> <h3>  戰友相聚好開心,席終要散,但友不會忘,曲終要完,但情不會斷。戰友情是青春澆灌,百倍珍惜心中藏。</h3> <h3>相約上海</h3><h3> 同城幾十年,不知戰友訊,自有互聯網,空中通橋梁,失聯多年的戰友終于團聚一起。</h3> <h3>  </h3><h3> 戰友遠方來,不亦樂呼! 昔日牡丹江邊牽手,今日上海人民公園相見。</h3> <h3><br></h3><h3> 依依不舍,留下腳步又合影了一張。</h3> <h3>  是戰友又是校友,當年上海市六女中的下鄉知青,如今己是有孫輩的長輩級了。人生真短,青春更短,但青春是我們為之奮斗的加油站。</h3> <h3> 相聚的喜悅,笑的是如此的甜美,相由心生,我們真的好開心,曾經的往事己成故事。</h3> <h3>  各人的神態還是老樣,趙志良還是這么的活躍,真是江山可移本性難改啊!</h3> <h3>  追索十七連的連史,這幾位是原28連的老戰士轉戰新建點,</h3><h3>(后排左起::李茉,馬亦南,劉再蘭)</h3><h3>(前排左起:郭美文,謝再蘭,倪國鳳)</h3> <h3>  相逢是首歌,歌頌友誼萬歲。相逢是幅畫,畫出戰友心靈美。相逢是首詩,吟出逝去青春的韻。相逢是故事,傾訴分別的思念。相逢很美好,有生之年常相會,讓我們追憶那段人生不悔的青春。友誼萬歲!青春萬歲!</h3><h3><br></h3><h3> 獻給紀念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五十周年</h3><h3>原一師三團十七連全體知青<br></h3><h3>照片提供者: 張瑩 趙玉梅 殷惠清 王覌敏</h3><h3>照片制作者: 王觀敏 </h3><h3>文字編輯者: 倪國鳳 </h3><h3> 作于2017年7月31日。</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松县| 乐昌市| 定边县| 定南县| 凯里市| 泰和县| 年辖:市辖区| 永州市| 彩票| 泾阳县| 汪清县| 潍坊市| 开平市| 于都县| 鞍山市| 望城县| 镇赉县| 临安市| 弋阳县| 灵宝市| 云梦县| 邵东县| 得荣县| 荥经县| 鹤庆县| 丹巴县| 垫江县| 凤凰县| 平武县| 都昌县| 宝应县| 仪征市| 和田县| 永寿县| 兖州市| 永年县| 兴文县| 辽阳县| 中超| 武威市| 潢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