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鋪毫潑墨一天地</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灑愛寄情滿丹青</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賞讀石建勛先生繪畫作品</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div><br></div><div> 知道石建勛先生的名氣、見到石建勛先生的畫作,都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但是看到他創作的8m×6m的巨幅畫作《黃河入海流》還是頭一次。我駐足仰視良久,這幅巨作使我震撼,使我振奮,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沖動。</div><div> 石建勛先生是當地人,就是生在黃河三角洲、長在黃河三角洲,他創作的題材也是黃河三角洲的風土人情。這幾年他把筆端專注于黃河入海口濕地,成為黃河口濕地畫派的創始人和開拓者。欣賞石建勛先生的畫作,有這樣幾點突出感受:</div><div><b> 以俗物求大雅。</b>建勛先生的繪畫題材,就是伴著他一起長大的蒹葭和蘆葦、荊條與紅柳、家燕和麻雀、仙鶴與天鵝、黃泥灘和紅地毯……他把這些司空見慣的甚至在當地看起來是荒野雜蠻的景物,都納入了筆端,傾注進他的主體情感和審美情趣,經過他的妙手巧繪,美的景象就躍然紙上,這就不得不佩服他的慧眼獨到和匠心獨運。所以,欣賞石建勛先生的畫作,一個突出的感受就是他題材的個性化特征。每一幅作品都是以自然見精神,樸野其外,靈秀其中,特色鮮明,氣韻生動。從他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建勛先生走的是一條雅俗共賞的路子,而這樣一條藝術之路,也是為絕大多數人所接受、所欣賞的。</div><div><b> 寓性情于自然。</b>畫鳥,先要愛鳥;畫草,先要樂草;畫水,先要玩水;畫蟲先要喜蟲。建勛先生鐘情于自然,熱愛家鄉的一草一木,逐水草而居,擇竹石為伴。因此,他的作品溶入了他的情感和愛心,體現了對自然的崇尚和對自然的關切??此嫷镍B,似乎能聽到鳥語;看他畫的蟲,似乎能聽到蟲鳴;看他畫的蘆葦,似乎能聽到蕭蕭風聲;看他畫的溪水,似乎能聽到陣陣流響。在他的作品中,完全可以體會到藝術家的畫語,感受到自然精神與人文情懷的高度融合,有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的真性情是在自然狀態下天然養成或培育而成的,而當今社會恰恰有一種對大自然偏離的傾向,有的人盲目在物欲橫流的社會層面里追逐和打拼,離人的本性越來越遠,致使變得焦躁、趨利和淺薄。建勛先生的畫作無疑是這種背景下的一味清涼散和一副清醒劑。</div><div><b> 從繼承到創新。</b>毫無疑問,建勛先生的藝術創作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無論是從題材、還是技法、還是風格等各方面,都看出他求新、求變而又求同、求穩的發展脈絡。從題材的多樣性到專注于濕地的創作,從技法的豐富性到成熟性,從風格的趨穩性到定型性,都滲透著他對藝術的孜孜追求和嚴謹思考。在我看來,他的這一嬗變過程應該說更是一種創新。建勛先生是一名大學美術教師,他邊學邊教,教學相長;邊教邊畫,學用結合,因此,他能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去完成藝術創作。加之他胸中有美,筆法嫻熟,感情投入,悟性極好,這就使得他的作品出神入化,生機盎然,真可謂筆鋒一轉仙鶴起舞,墨色兩點濕地生輝。</div><div> 如果我是三軍統帥,就授予石建勛先生一枚大將勛章,因為他是黃河口文化建設的一員大將,為黃河口文化的發展建立了功勛。(作者 和石 原載2012年9月14日《羲之書畫報》)</div><div> 附:石建勛先生畫作</div><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县|
伊宁市|
岳普湖县|
屯留县|
南丰县|
天津市|
大足县|
双牌县|
彭阳县|
广丰县|
渝中区|
霍邱县|
同心县|
山西省|
镇平县|
永胜县|
原平市|
长岛县|
龙州县|
轮台县|
辽阳县|
义马市|
道孚县|
新田县|
康马县|
昌平区|
左贡县|
图片|
邳州市|
郯城县|
营山县|
中宁县|
定结县|
达州市|
香格里拉县|
长垣县|
昭通市|
呼图壁县|
陇西县|
清水县|
华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