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i>心心念念的羅馬今又見,還是那樣的樹、那樣的建筑,卻是不一樣的心情。</i></b></h3><h3><b><i>前兩次走馬觀花的觀光游,留下了許多遺憾,這次想多多補上。</i></b></h3><h3><b><i>整個羅馬本身就是個露天大博物館,大街小巷一轉身、一回頭,都是歷史、都是藝術。建筑、雕塑、噴泉、繪畫,就連櫥窗里陳列的商品,都會讓你目不暇接、眼花繚亂。</i></b></h3> <h3><b><i>我們是中午到達羅馬的,午飯后就去梵蒂岡,由官導帶領沒有等待多久就順利進入</i></b><b><i>梵蒂岡博物館,</i></b></h3><h3><b><i>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早在公元5世紀就有了雛形。16世紀時,博物館與圣彼得大教堂同時擴建,總面積為5.5公頃。</i></b></h3> <h3><b><i>仰望著這巨石和雕塑的大門,心中有種小小的激動和莫名的不安,生怕看不了、看不全、看不清、記不住。</i></b></h3> <h3><b><i>梵蒂岡城的模型</i></b></h3> <h3><b><i>這個藝術感極強的美麗旋梯存于我腦海十多年了,前兩次去都和它插肩而過,遺憾萬分。這次,進入博物館后,我兩眼一直在尋找它的蹤影。從長方形樓梯上到最高處,它就在眼前了,真有點“眾里尋她千百度,驀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的感覺。</i></b></h3><h3><b><i>這種感覺會讓人血脈噴張、心跳加劇。</i></b></h3><h3><b><i>螺旋坡道/樓梯,1932年由摩莫設計建造。</i></b></h3><h3><b><i>世界上獨此一個哦!</i></b></h3> <h3><b><i>梵蒂岡博物館,擁有12個陳列館和5條藝術長廊,匯集了希臘、羅馬的古代遺物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華,大都是無價之寶。</i></b></h3><div><b><i>這里人流如潮,你根本停不下腳步細看,只能不由自主地被裹挾著前行。</i></b></div> <h3><b><i>博物館本來是羅馬教皇的宮廷,后來被改造成為了梵蒂岡國家博物館。主要以收藏藝術品為主,大部分是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那些如雷貫耳的藝術名作精髓,如米開朗琪羅創作的《創世紀》和《最后的審判》都藏于此,還有拉斐爾的《雅典學院》等。</i></b></h3> <h3><b><i>當然,除了里面的藏品,博物館本身的建筑風格也很值得稱道。</i></b></h3> <h3><b><i>華麗麗的天頂畫底下,我只能外行看個熱鬧了。</i></b></h3> <h3><b><i>地面的鑲嵌畫</i></b></h3> <h3><b><i>走廊兩側一邊陳列的是各個時期的雕塑作品。</i></b></h3> <p class="ql-block"><b><i>另一邊是織物掛毯,內容都是圣經故事的展現。</i></b></p> <h3><b><i>西斯廷禮拜堂,一進去感覺被神倒了,就像觸了電一樣。抬頭看,四壁和天花板都是密密麻麻的畫,地上插滿了人頭。好像有點暈乎,呼吸也有點困難。也許人、畫太過擁擠?抑或如此神圣的藝術品突然呼啦啦地一股腦兒出現在眼前和頭頂,有點接應不暇?</i></b></h3><h3><b><i>西斯廷禮拜堂天頂加四壁有一個足球場那么大,可以想象一個足球場上密密麻麻的畫滿油畫嗎?</i></b></h3><h3><b><i>眼睛不好使了,看到的都是虛虛的,(此時才感到好眼力有多么重要啊!)你也沒法走近去看,根本擠過不去嘛!出來后腦子一片模糊??</i></b></h3><div><b><i>(由于室內禁止拍照,凡此室內的照片下載于網絡)</i></b><br></div> <h3><b><i>這就是米開朗基羅做的事情,耗時四年,天天抬頭作畫,脊椎嚴重損傷。</i></b></h3><div><b><i>又因為常年的顏料滴進眼睛里,左眼也幾乎廢了。這是拿命賭藝術哦!</i></b></div><div><b><i>天頂畫的中間9幅描繪了上帝創造世界和人類的故事。</i></b></div><div><b><i>周邊12幅是先知(如以賽亞等)的畫像,這12位先知都比耶穌早幾百年誕生,但都成功預言了一件事:耶穌要來了!世界有救了!</i></b></div> <h3><b><i>這幅畫是第五幅,在居中位置,曝光率是最高的了(一般也都把這一單幅稱為《創世紀》),也堪稱美術史上的范本,描繪了上帝正賦予亞當于生命和靈魂。</i></b></h3> <h3><b><i>米開朗基羅在畫完西斯廷的天頂后25年,他再一次受到教皇的邀約,刷出了這篇藍色海洋。</i></b></h3><h3><b><i>《最后的審判》是他晚年的率性之作,那時候他已家財萬貫,對手們也都死了,他不會因任何人和事妥協,他只會畫他喜歡的。</i></b></h3><div><b><i>所以這幅畫是絕好的走進米開朗基羅內心的方式。</i></b></div><div><b><i>此壁畫現場不能拍照,此翻拍于圖片</i></b></div> <h3><b><i>西斯廷禮拜堂內的兩壁的壁畫(部分)</i></b></h3> <h3><b><i>著名的壁畫《雅典學院》馳譽于世,是拉斐爾在25歲左右的作品。</i></b></h3><h3><b><i>米開朗基羅在繪天頂畫過程中是全封閉的,沒人能進,但拉斐爾還是想辦法進去了。</i></b></h3><div><b><i>當拉斐爾看見還沒完工的天頂的時候,內心是有千萬頭草泥馬的。<br></i></b></div><div><b><i>回來之后,他在《雅典學院》里加了米開朗基羅,當然,他也把達.芬奇也畫入了這幅畫里,借此向兩位大師致敬。</i></b><br></div> <h3><b><i>從博物館可看到圣彼得大教堂的大穹頂</i></b></h3> <h3><b><i>梵蒂岡博物館和圣彼得大教堂間隔著這么個深邃的走廊,有點魔幻的不是?</i></b></h3> <h3><b><i>出來到了大天井,下到地面,這時怎么有種從天堂回到人間的感覺?</i></b></h3><h3><b><i>再出大門就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大門了。</i></b></h3> <h3><b><i>大教堂也有一個類似佛羅倫薩洗禮堂的“天堂之門”的銅雕大門。</i></b></h3> <h3><b><i>又一次來到圣彼得大教堂,心情不像第一次那么激動了,但還是感到震撼。</i></b></h3><h3><b><i>由于圣彼得大教堂輝煌的歷史、世界之最的地位、多位世界級大師參與設計,精美建筑和室內裝飾在建筑界、藝術界影響巨大,所以即使不是基督教徒的世界各地人們,也是把這里視為建筑圣地和藝術殿堂。它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無數的游客來這里參觀。</i></b></h3> <h3><b><i>進入大教堂后,一般都會順右邊往前走,所以最先就能看到這尊雕像:米開朗基羅23歲時</i></b><b><i>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哀悼基督》,也是唯一一件由作者注了名的作品。圣母面對死去的兒子耶穌,無限的悲痛和無奈。栩栩如生的神態和服飾,很難想象這是出自一名23歲的資歷不深的年輕人之手。</i></b></h3> <h3><b><i>圣彼得大教堂平面為拉丁十字形,長兩百多米,最寬處有一百多米,從最頂端到地面有一百多米高,是原羅馬城的最高點。</i></b></h3> <h3><b><i>內部墻面、地面,采用各色大理石、壁畫、雕刻等裝飾,富麗堂皇。</i></b></h3><h3><b><i>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藝術風格,也體現了16世紀意大利在建筑設計和結構施工的最高水平。</i></b></h3> <h3><b><i>大拱頂是米開朗基羅的天才杰作。他設計這個拱頂已經是71歲高齡的老人,與他為大教堂所作的《哀悼基督》已相隔四十多年。工程落成前,大師已告別人世,沒有最后看到他的作品。</i></b></h3><h3><br></h3> <h3><b><i>大拱頂下面的是主祭壇。</i></b></h3><h3><b><i>主祭壇上方那座 近三十米高,重約八噸的</i></b><b><i>青銅華蓋是建筑大師貝爾尼尼的作品。</i></b></h3><div><b><i>這座巴洛克風格的、高大的、用螺旋型柱支撐的青銅鑲金華蓋是用了從萬神廟大門上拔下來的青銅釘子制作的。螺旋式的柱子被稱為“所羅門式柱”。</i></b></div> <h3><b><i>教堂內不管是墻壁、地面、神龕、或者是雕像,都是奢華地用彩色大理石雕刻、鑲拼而成。這是貝爾尼尼的教皇亞歷山大七世陵墓及雕像。</i></b><br></h3> <h3><b><i>從大教堂的左側出口出來,臺階邊就是由瑞士士兵守衛的青銅大門。這些瑞士衛隊士兵身著紅、橙、黑三色條紋服、頭戴黑色扁帽 手拿長矛,歷經四個多世紀的滄桑,一直忠實地履行著他們的職責。這支衛隊在當年羅馬大劫難中表現出對教皇的無比忠誠。</i></b></h3><h3><b><i>在以后的每年五月六日,梵蒂岡都要舉行盛大的紀念儀式,以表彰瑞士衛隊的忠貞和勇敢,同時為新士兵舉行宣誓儀式。</i></b></h3> <h3><b><i>大教堂的廣場碩大無比,這又是一件貝而尼尼的杰作。</i></b></h3><div><b><i>貝爾尼尼最后把廣場設計為橢圓形,兩個半圓長廊從教堂的左右兩邊展開,如同一雙臂膀將容得下三十萬人的廣場擁住。</i></b></div> <h3><b><i>長廊內的總柱數為二百八十四根,每排四根,間隙中可跑一輛馬車。</i></b><br></h3><h3><b><i>但此地永遠人來人往,沒有一瞬是空無一人的。十一年前的那次,我在廊柱的一頭碰運氣 ,忽然就在這么不到一分鐘,竟然無一人走過。而且就在這一分鐘時間里,像神助似的兩位紅衣女郎(可惜年紀有點大了,但我沒得挑啊??)向我款款走來。不敢怠慢,我立馬舉起相機就咔嚓了兩張,就兩張哦,馬上就又人來人往了。</i></b></h3><h3><b><i>當時突突的心跳,興奮加緊張的心情現在還記得。</i></b></h3> <h3><b><i>乘車在羅馬市里轉,看到了臺伯河和天使古堡,也看到了河上那座有八個天使雕像(貝爾尼尼作品)的橋。眼前出現的是安妮公主在橋下和密探大打出手的搞笑場面。</i></b></h3> <h3><b><i>斗獸場沒進去,人太多、天太熱,也提不起興趣了,留個影了事。</i></b></h3> <h3><b><i>西班牙廣場因在它附近的西班牙駐梵蒂岡使館而得名。它的落成是以18世紀寬大而宏偉的長石階的修筑完工為標志的。長石階一直通往高高處的三位一體山教堂。</i></b></h3><h3><b><i>這里在17世紀以后是歐洲許多藝術家聚集的地方。像拜倫、李斯特、歌德、巴爾扎克和司湯達等大師都曾在這附近居住過。</i></b></h3><h3><b><i>時至今日,這里已成為游客的主要觀光景點之一。由于《羅馬假日》電影的拍攝,這里更是游客必到的景點之一。要是再模仿安妮公主在此吃冰淇淋的話,那是別提有多時髦了??</i></b></h3> <h3><b><i>正對著長臺階的是有名的《破船噴泉》,也叫《古舫噴泉》,風格非常樸實。它是1629年貝爾尼尼的父親彼得.貝爾尼尼設計建造的,由于它所占位置特別,雖然比較笨拙和粗糙,竟也成了全城最上鏡的噴泉之一。</i></b></h3><h3><b><i>從沉船四周和破洞溢出來的水都是可以飲用的地下水。每次來,我都會接一瓶水喝??</i></b></h3> <h3><b><i>噴泉右側的小廣場上立著一根羅馬圓柱,柱的頂端聳立著一尊青銅圣母瑪利亞雕像,圓柱的基座上分別刻有圣經人物,莫西、以撒亞、埃澤基萊、和大衛。這是為了紀念1854年,教皇庇奧九世宣講圣靈懷胎教義而樹立的。每年12月8號圣母受胎節,教皇都親臨這里,將一個花環委托給消防隊員,由他們送到高高在上的圣母像前,而虔誠的信徒們一邊畫著十字祈禱,一邊將大量鮮花奉獻在圓柱的底之前。</i></b></h3> <h3><b><i>廣場邊有許多弄堂,開的是奢品店和名品店。</i></b></h3><h3><b><i>正對著大臺階的一條著名的小巷,叫水道大街(說是大街,其實是很窄的一條巷子??),幾乎所有意大利最紅的時裝設計師都在水道大街上設有專賣店,因為這里是羅馬最時髦的商業區。</i></b></h3> <h3><b><i>水道大街86號是著名的希臘咖啡館,它于1760年開業,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i></b></h3> <h3><b><i>它是羅馬最古老、最高貴的咖啡館。文學界、藝術界的名人,如歌德、司湯達、鄧南遮、伯遼茲等都曾是這里的常客。不知他們作品里的哪些靈感是來自這里?</i></b></h3><h3><b><i>里面那些深色的實木家具和暗紅色墻壁上的浮雕和壁畫使它顯得與眾不同。</i></b></h3><h3><b><i>11年前來喝咖啡,還有位身穿燕尾服的老侍者,今天已無從找到他的身影,但愿他僅僅是退休了在家頤養晚年而已。</i></b></h3> <h3><b><i>坐在小圓桌邊,我喝著精致加工的意式咖啡?,心想,也許這張小桌邊,也曾坐過歌德吧?也許是司湯達呢?</i></b></h3><h3><b><i>這樣一想,不覺渾身一激靈,仿佛也聞到了陳舊的煙草和皮革味。而那一桌上,似乎帶著高圓帽的藝術家們正圍著小圓桌在高談闊論,揉揉眼睛想定睛辨認,卻原來是同伴們在議論這咖啡館。呷一口濃郁的咖啡,好歹才定下神來??</i></b></h3> <h3><b><i>我們好不容易在三圣山的側面找到了一個僻靜的臺階,完成了大合影的拍攝</i></b></h3> <h3><b><i>萬神殿前的廣場和方尖碑</i></b></h3> <h3><b><i>萬神殿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筑的代表作。</i></b></h3><h3><b><i>整個神殿就像一個拙撲的大桶,上面蓋了一個有中空的大鍋蓋。</i></b></h3> <h3><b><i>萬神殿最早是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的,新建以后供奉羅馬的所有神袛。</i></b></h3><div><b><i>意大利統一后,又加進了意大利國王埃瑪努埃爾二世、翁貝爾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瑪爾蓋麗妲王后等重要人物。有幸的是,藝術大師拉斐爾也占有了一席之地。</i></b></div> <h3><b><i>在拉斐爾的神龕前被刻上了這樣的墓志銘:</i></b></h3><div><b><i>“這里安息著拉斐爾</i></b></div><div><b><i>他活著--大自然害怕被征服</i></b></div><div><b><i>而他死后</i></b></div><div><b><i>又擔心自己死去。”</i></b></div> <h3><b><i>納沃納廣場坐落在羅馬老城區,中世紀以來一直被稱為城市的心臟。算得上羅馬最美麗華貴的廣場。許多著名的巴洛克風格的藝術大師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天才杰作。</i></b></h3><h3><b><i>廣場呈橢圓形,中間是大型雕塑群:四河噴泉(貝爾尼尼作品),噴泉正面是巴洛克風格的圣阿格尼斯教堂(波洛米尼作品),橢圓兩側是兩個小噴泉。</i></b></h3><h3><b><i>古時,意大利人喜愛海洋運動,于是這里就成了表演海戰的運動場。</i></b></h3> <h3><b><i>廣場中央的四河噴泉(貝爾尼尼1648年作品),作品中的四個壯漢代表地球上最著名的四大河流(他們怎么沒到中國來看看,我們也有不差于這幾條河的大流域哦),它們分別是歐洲的多瑙河、亞洲的恒河、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和非洲的尼羅河。</i></b></h3><h3><b><i>這尊仰頭觀樓、舉手遮擋的尼羅河大漢和前面的這座教堂還有一段故事,也是兩位設計師劍鋒對決的體現。但是可別當真哦!哥那只是一個傳說??</i></b></h3> <h3><b><i>羅馬的威尼斯廣場,也是紀念意大利國王埃瑪努埃爾二世的。</i></b></h3><h3><b><i>這座廣場雖不太被羅馬人喜愛,但確實要比那些古典的廣場要氣派許多。</i></b></h3> <h3><b><i>羅馬總理府及廣場</i></b></h3> <h3><b><i>特萊維噴泉,大家習慣叫她《少女噴泉》或者叫《許愿泉》里面也有一個美好的故事……。</i></b></h3><h3><b><i>噴泉前是個廣場,但也是很迷你型的。它雖然小,但永遠人滿為患,想擠進去拍張照片,都會是和許多不認識的人在合影。<br></i></b></h3><h3><b><i>據說,你背向著噴泉向池里扔硬幣,如果投入池中,那你還會再來羅馬。我第一次很認真地投了一枚,命中池心。果然有了第二次光臨。第二次也投了一枚,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第三次。這次不知怎么沒想著再去投枚硬幣,想來也許今后不會再去羅馬了吧?但又誰知道呢。??</i></b></h3> <h3><b><i>噴泉倚在波利宮南面的墻身上,它是羅馬現存最晚的一件巴洛克風格的杰作,由彼得.布拉齊完成。表現海王德勝而歸、穿過高聳的凱旋門時的場面。威武雄健的海王腳踏著巨大的海貝做成的馬車,由兩匹生著翅膀的駿馬拉著,飛馳而來。</i></b></h3><div><b><i>海王的雕像被立在布滿浮雕的神龕之中。神龕兩側是象征“豐收”和“健康”的兩位女神。</i></b></div> <h3><b><i>特萊維噴泉右側街角上的雕塑</i></b></h3> <h3><b><i>雕塑下,就是這個很有名氣的冰淇淋店。6年前生意冷清的很,也許時令已過,但店里女售貨員的笑臉甚是可愛?。</i></b></h3><h3><b><i>今天,三十幾度的氣溫,把游客都趕到這家店里了,擠擠挨挨的人群,生意十分興隆。有點得意的售貨員小伙一邊招呼著客人,一邊和我搭腔著。</i></b></h3> <h3><b><i>這座位于亞爾比列尼廣場上的雕塑噴泉叫《特里同噴泉》,也叫《人魚噴泉》,是貝爾尼尼的另一件杰作。噴泉的水從海螺里噴出,構思很巧妙。噴水池中央有個半人半魚的雕像,海神之子特里同正用力吹著海螺,好像在呼風喚雨。</i></b></h3><div><b><i>大巴從街上快速馳過,它就留在了我的相機里了。</i></b></div> <h3><b><i>來到佛羅倫薩,就像看見了久違的老朋友似的親切。我們在米開朗琪羅廣場能看到整個佛羅倫薩古城。</i></b></h3><div><b><i>佛羅倫薩從13世紀到15世紀,是意大利天才人物的最大舞臺,它曾是歐洲文明的搖籃和藝術之都,是人文主義運動的王國,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是中世紀的一盞明燈。</i></b></div> <h3><b><i>這就是佛羅倫薩的魅力,盡管外表看似老舊,但當你走在它的一條又一條的小巷,在一個轉彎抹角處,不經意間就會碰到哪個名人大家的出處,給你一個大大的驚訝。</i></b></h3><h3><b><i>走出弄堂,市政廳的大鐘樓突兀地出現在眼前</i></b></h3> <h3><b><i>又一個拐角,竟是《神曲》作者但丁的故居</i></b></h3> <h3><b><i>地上的一塊磚石撒上水,就會出現但丁的頭像,果然,這個鷹鉤鼻老頭的頭像清晰地出現在眼前。</i></b></h3> <h3><b><i>從這個角度看“大衛”,是不是有點特別?這就對了,原來米開朗琪羅雕塑大衛時就是考慮了視角透視的原理,故意把大衛的頭部放大了,仰看時才不感到頭太小。有誰會像我這樣從這個角度去看大衛的哦!??</i></b></h3> <h3><b><i>佛羅倫薩圣百花大教堂有個鮮艷的橘紅色的大圓頂。它高于整個城市的屋頂線。</i></b></h3><h3><b><i>這座教堂最開始是沒有頂的,因為最初設計者太貪心,妄想造出世界上最大的穹頂,(大教堂的穹頂直徑近45米),比保持了1300年'吉尼斯紀錄'的古羅馬萬神殿還要大。</i></b></h3><h3><b><i>到真封頂的時候,大家都懵逼了...。于是,這座沒頂的教堂在那里矗著足足一百多年。</i></b></h3><h3><b><i>最終,一位天才的出現,終結了這個爛尾樓,</i></b></h3><div><b><i>他就是布魯乃列斯基。斯基是看著沒有穹頂的教堂長大的,一個機遇,教堂大穹頂的建筑落在了他身上。</i></b></div><div><b><i>斯基為了搞清楚大穹頂的建筑訣竅,賣掉了所有的家當去羅馬學習。一去就是15年,把古羅馬所有的建筑都摸了一遍之后,回到了佛羅倫薩。最終,歷經16年艱巨的浩大工程后,教堂被完美封頂。</i></b></div><div><b><i>直至今日,這個大穹頂仍為所有建筑史教科書上列舉的經典之一,布魯乃列斯基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之父,他使意大利的建筑革命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i></b></div> <h3><b><i>瓦薩里(Vasari)還為穹頂畫了“最后的審判”</i></b></h3> <h3><b><i>由喬托設計建造的喬托鐘樓就在百花大教堂緊邊上</i></b></h3> <h3><b><i>百花大教堂的外墻是由綠色、粉色和白色的大理石鑲拼而成,因此非常華麗。</i></b></h3> <h3><b><i>百花大教堂的內部卻是十分樸素,你絕不會想到這么華麗的外表包裹著的是一份低調的美。</i></b></h3> <h3><b><i>工作人員是位美麗的MM,正在細心地修補地磚,那虔誠的姿態若無旁人的專心工作,像極了一個基督徒正向上帝祈禱時的那份神圣。</i></b></h3> <h3><b><i>烏菲齊美術館,位于意大利佛羅倫薩市的烏菲齊宮內,是世界著名的繪畫藝術博物館。它的藏品是由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捐獻。</i></b></h3><h3><b><i>該館以收藏大量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名作而蜚聲國際,有“文藝復興藝術寶庫”和“文藝復興博物館”之稱。</i></b></h3> <h3><b><i>美第奇家族贊助藝術的初衷是為了贖罪</i></b></h3><div><b><i>但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熏陶,子孫們開始喜歡上了藝術</i></b></div><div><b><i>整個家族也因為這些藝術品流芳百世</i></b></div><h3><b><i>由贖罪到熱愛,這條用金錢鋪就的心路,最終使得家族和金錢都因藝術成為永恒。</i></b></h3> <h3><b><i>一腳踏進烏非茲,心里真有點誠惶誠恐,極像一個信徒去朝圣一般。</i></b></h3> <h3><b><i>烏菲齊美術館共有 46 個畫廊,分為三層,收藏著約 10 萬件名畫、雕像、陶瓷等。以美第奇家族歷代收藏為主體,收藏有13~18世紀意大利派、佛蘭德斯派、德國及法國畫派的繪畫名作。從這里既可以看到意大利藝術發展的趨勢,也可以概括地了解世界藝術、特別是繪畫藝術的各種流派。 </i></b></h3> <h3><b><i>美術館二樓的走廊</i></b></h3> <h3><b><i>走廊的頂部</i></b></h3> <h3><b><i>部分雕塑藏品</i></b></h3><h3><b><i>圖下為“高第軀干”(Gaddi Torso),是古希臘人體塑像的代表作。高第是該雕塑的收藏者。</i></b></h3> <h3><b><i>《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群雕像</i></b></h3><h3><b><i>拉奧孔是特洛伊人,波塞冬或阿波羅的祭司。由于他結婚生子而違反了神的旨意,或是因為與妻子當著神殿中的神像交媾而犯了褻瀆之罪。他又在特洛伊戰爭中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接受希臘人留下的木馬,但沒有成功。隨后他就被兩條從希臘人臨時駐扎的Tenedos島上跨海而來的大蛇奪去了性命。</i></b></h3><h3><b><i>這是一組忠實地再現自然并善于進行美的加工的典范之作,被譽為是古希臘最著名、最經典的雕塑杰作之一。<br></i></b></h3><div><b><i>(此雕塑為復制品,真品存于梵蒂岡博物館)</i></b></div> <h3><b><i>《基督受洗》韋羅基奧</i></b></h3><div><b><i>在繪畫方面,韋羅基奧很大程度是因為他那著名的徒弟而知名的,他是佛羅倫薩最受歡迎的美術教師,鼎鼎大名的達芬奇就是他的學生之一。由于韋羅基奧的畫作常常有他的學生參與,因此很難確定在他的名下的作品有多少是他本人所作。可以確定畫面中的兩個中心人物肯定是韋羅基奧所作:嚴肅莊重的圣約翰邁前一步,正專心致志地為基督施洗,為了使畫作放在圣壇后依舊能吸引人,畫家強調了人物的姿態。跪在河邊準備給基督披上斗篷是兩位天使。據說背對著觀者的那位有著金色卷發,氣質優雅,如在夢中的浪漫天使是年輕的達芬奇所繪,這也是這幅畫作之所以聞名的原因之一。</i></b></div> <h3><b><i>《受胎告知》是達.芬奇早期的板上油畫。對稱性結構、美麗的庭院、華貴的建筑、以及瑪利亞面前的雕花桌子都符合準確的透視法則。體現了達.芬奇探索客觀真實所做的努力。</i></b></h3> <h3><b><i>達.芬奇的手稿真跡</i></b></h3> <h3><b><i>《多尼圓形圖》又名《圣家族》,是米開朗琪羅的早期作品,是他創作的少數架上畫之一。</i></b></h3><h3><b><i>人物造型呈金字塔式結構,色彩艷麗。健碩的人體,表現出畫家對描繪肌肉變化的探索。</i></b></h3> <h3><b><i>《春》是一幅令人感到非常優美和親切的作品。作者波提切利出生于佛羅倫薩一個皮革商的家庭,繪畫題材多來自神話故事和文學著作。</i></b></h3><h3><b><i>《春》的靈感來自詩人波利齊亞諾的詩歌,藝術家以自己的思想去詮釋古代神話中的形象。在這幅關于生命與美的寓意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遞給我們的早春清晨的新鮮和活力。</i></b></h3> <h3><b><i>《維納斯的誕生》是波提切利繼《春》之后的又一力作,是《春》的姐妹篇。維納斯的形象充分顯示了波提切利運用線條的高超技藝,這些流暢的線條表現出裸體女神的秀美嫵媚。畫面的色調極為明朗和諧,充滿了神秘感。</i></b></h3> <h3><b><i>《誹謗》是波提切利晚年的杰作,是一幅寓言性作品。取材于古希臘詩人呂西安對希臘畫家阿貝列斯作品的記述。</i></b></h3><h3><b><i>畫中,象征“虛偽”、“叛變”、“欺騙”的三個女人和一個象征“嫉妒”的男人,正揪住“無辜”。“真理”和“無辜”都以裸體出現,表現她們的純潔美好。而長著一對驢耳朵的法官正被兩邊的“無知”和“輕信”所糾纏。</i></b></h3><h3><b><i>這幅畫是波提切利對黑暗社會憤怒和抗議。</i></b></h3> <h3><b><i>拉波提切利的《圣母頌》</i></b></h3> <h3><b><i>拉菲爾的自畫像</i></b></h3> <h3><b><i>《帶金鶯的圣母》是拉斐爾·桑西1506年的作品。這幅圣母像上一共畫了三個人物,圣母、耶穌與約翰。但人物沒有一點宗教標簽。 圣嬰與約翰都畫成幼兒形象。年輕的圣母,就象帶著兩個孩子的民間母親。構圖取金字塔式,據說這是他效法達·芬奇的結果,因為這種構圖在當時正是達·芬奇的成功首創,它具有很強的穩定感。</i></b></h3><h3><b><i>從1504年開始的3年多時間內, 拉斐爾·桑西的一系列圣母畫像幾乎成了這一主題的“系列變體畫 ”。這說明拉斐爾在力圖擺脫以往圣母的拘謹構思,放開了表現范圍,把圣母畫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一般說,是以這一幅《帶金鶯的圣母》為開端的。因而它也更富有典型性。</i></b></h3><h3><b><i>在這里最引人注意的,是圣子的腳輕輕地踩在圣母腳上,這種身體的接觸充滿了親情,動人心弦。這確實是一個不平常的動作,具有表現人情與天倫樂趣的特殊意義;這樣一個細節,透過拉斐爾充滿愛意的完美筆觸,隨著時間季節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管線與色彩所描述的環境,顯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i></b></h3> <h3><b><i>卡拉瓦喬的《酒神巴克斯》</i></b></h3> <h3><b><i>希臘神話里的蛇發女妖美杜莎讓看到她的人都變成了石頭,伯爾修斯背過臉去,用盾牌做鏡子,反射著找到了美杜莎的位子,把她腦袋給砍了下來。因而后世習慣把美杜莎的頭像畫在盾牌上了。這是卡拉瓦喬的《美杜莎》</i></b><br></h3> <h3><b><i>《猶滴殺死荷羅浮尼》作者是女畫家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i></b></h3><h3><b><i>畫中表現的是猶太女子猶滴為了挽救族人,深入敵軍,施展美人計刺殺了敵軍首領荷羅浮尼。逼真的繪畫手法讓我們聞到了血腥味。</i></b></h3><h3><b><i>值得一提的是,深色背景突出了人物形象,這一手法來自女畫家的老師卡拉瓦喬的“黑影強光”的表現方法,是否讓人想起來在馬耳他圣約翰大教堂祈禱室內懸掛的那幅卡拉瓦喬的《被斬首的洗施約翰》來。</i></b></h3> <h3><b><i>走出烏非茲仿佛又回到了人間,眼前的一切真實而可信。熙攘的人群、替游客畫像的畫家、出售油畫的畫商、以逗樂游客而賺點小錢的街頭藝人……。</i></b></h3><h3><b><i>時間就這樣一直延續了千年,似乎從未間斷。</i></b></h3> <h3><b><i>古城仍在延續著它古老的魅力,就像這抹絢麗的早霞。</i></b></h3><h3><b><i>我用兩三天的時間,閱讀了文化名城的千年,感慨無限。世界正是有了這許許多多花樣紛繁的一城一隅的精彩,才成為了真正的大千世界;人類正是有了這些天才輩出的人杰,才給后代留下了無數的藝術瑰寶來裝點這精彩的大千世界。</i></b></h3><h3><b><i>有幸的我們!</i></b></h3><h3><b><i><br></i></b></h3><h3><b><i> (感謝此片中我的留影拍攝者:陶本川老師)</i></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江市|
西乌|
微山县|
南京市|
盱眙县|
南雄市|
巩义市|
衡阳县|
永吉县|
平山县|
霍城县|
海南省|
广饶县|
家居|
万宁市|
深泽县|
宜丰县|
喀什市|
祁连县|
罗源县|
洛浦县|
肥城市|
瑞丽市|
肇源县|
大邑县|
天水市|
昌乐县|
怀化市|
景宁|
友谊县|
咸宁市|
丹寨县|
古交市|
永修县|
通山县|
永胜县|
弥勒县|
高台县|
民丰县|
碌曲县|
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