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開篇語:</h3><h3>瑞士的冰川均發源于阿爾卑斯山脈,屬于山岳型冰川。雖然比不上北歐、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等北極圈內的冰川宏大,但卻是可以近距離接觸與欣賞的冰川,這個面積不大的國家有著100多條冰川。</h3><h3>隨著氣候的變暖,全球的許多冰川都在消融之中。瑞士的阿萊奇冰川(它是阿爾卑斯山脈最大最長的冰川)也不例外。僅在過去的20年間冰川就縮短了1公里。2016年阿萊奇冰川管理中心負責人馬里奧·蓋爾欽說,參照過去20年阿爾卑斯山區的氣候變化條件推算,未來阿萊奇冰川的消融速度會越來越快,預計到2100年,阿萊奇冰川近90%的面積將會消失。</h3><h3>從這個角度講,在瑞士看冰川,遠比看湖光山色更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 </h3> <h3>第八站: 格里姆瑟爾山口( Grimsel Pass),阿萊奇冰川(AletschGlacier)</h3> <h3>阿萊奇冰川是阿爾卑斯山最長最大的冰川,位于瑞士中南部伯爾尼茲山中。從少女峰地區北側發源,先向東南流動,隨后折彎流向偏西方向,一直延伸到阿萊奇地區的瓦萊山谷,長約23公里,覆蓋面積171平方公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自然遺址。</h3><h3>在少女峰瞭望臺雖然可以俯瞰它的源頭,但是要想從岸邊欣賞流淌的冰川,還是要到阿萊奇地區,近距離地俯瞰阿萊奇冰川大拐彎的全貌。</h3> <h3>早餐后,我們離開盧塞恩,沿著山谷東行,再次驅車穿行在阿爾卑斯山的崇山峻嶺之中,前往阿萊奇冰川大拐彎的所在地——菲施(Fiesch)小鎮。</h3><h3>隨著盤山公路之字形的攀升,道路兩側的色景也漸漸荒涼起來,喚回了我對山區景色的原本認知。</h3> <h3>今天我們要翻越格里姆瑟爾山口(海拔2165米),大部分行程都是山路,全是對向兩車道,盤山路的發夾彎一個接一個,繞山盤旋。在這樣的山路上行駛原本沒有什么駕駛壓力,路上的車輛不多,大家又很守規矩,按照80公里的限速開就是了,但是當你偶然間從后視鏡看到身后已跟著長長的一溜車子、無意間你成了壓道的頭車時,不安的情緒驟然而生:繼續加速顯然不妥,這里到底是山路,前面的發卡彎隨時會出現,另一個選擇是趕快找個路邊寬綽一點的地方避讓,或是進入休息區假裝看風景,讓后面的車先走。</h3> <h3>格里姆瑟爾山口到了。這里建了一座水壩,用于攔截和蓄存雪山融水。水庫旁邊建有一個湖畔酒店。真不知道瑞士人為什么要把酒店建在這荒山野嶺的山口上。</h3> <h3>過了格里姆瑟爾山口,就是阿萊奇地區了。</h3><h3>為了讓游客欣賞阿萊奇冰川最壯觀的大轉彎景色,這一地區建有三個觀景臺:第一個是埃吉斯角峰(Eggishorn,海拔2869米),從官方給出的游覽示意圖上看,它處于冰川轉彎的起始處,不僅能看到冰川美麗的轉彎,天氣好時還能看到上游冰川發源地的群峰。第二個是伯特姆角峰(Bettmerhorn,海拔2647米),它的位置處在冰舌的中段,可以看到冰舌的整體情況。第三個處于冰舌的尾部。</h3><h3>首先來到埃吉斯角峰腳下的小村菲施,山尖處纜車站所在的地方就是觀景臺。<br></h3> <h3>走出纜車站,隨風而來的是一段美妙的天籟之音——男聲無伴奏二重唱。悠揚的歌聲在空曠的山野中回蕩,這種由美妙聲音和壯麗景色帶給你的聽覺和視覺的雙重沖擊,讓人終身難忘!</h3> <h3>來到山頂的展望臺,看到的情景與10年前一樣,僅有一座供游人休息的小木屋,一條用木板鋪就的小路,這里依然保持著原生態的風貌,10年了都沒有因為是旅游景點而被過度人為的開發。</h3> <h3>埃吉斯山頂上建有一個氣象塔,山下纜車站播報的山頂實時錄像都是由它提供的。站到那里看阿萊奇冰川應該有更大的視野。上山的路雖然不遠,但整段路都是由山石壘疊而成,非常不好走。</h3> <h3>今天的主角---阿萊奇冰河沿著山谷蜿蜒而下,像一根白色的玉帶纏繞在山間,寧靜、神秘而震撼。</h3> <h3>展望臺上的一塊導覽指示牌顯示,冰川上游左側的山峰是少女峰,中間的一座是僧侶峰,右邊的是艾格峰。只是由于所站位置不夠高,加上天空云量較大,我們沒能親眼看到。</h3> <h3>1萬8千年前,阿萊奇冰川比今天要巨大的多,那時候整個山谷裝滿冰川并向著兩側山峰溢出,最后一個冰河時代成就了阿萊奇冰川的偉大,當時冰川寬度為3公里,比今天高出200米。</h3><h3>冰川在運動的過程中,就像是一條巨大的鋸子,將沿途的山巒切割成為陡峭和荒蕪的地方,水和植物都無法存留。今天山體邊緣那些最荒蕪的地方就是當時的冰川所在地,我們看到的山上那些累累的碎石片就是當年冰川流動后留下的產物。</h3> <h3>瑞士的徒步線路遍布景區的各個角落,沿著山脊的這條崎嶇小路,就可以到達另一個冰川展望臺——伯特姆角峰。</h3><h3>考慮到時間和體力的雙重因素,這一次我們沒有徒步,失去了一次近距離接觸冰川的機會,留下許多遺憾。</h3> <h3>二重唱的歌聲在空曠的山野中再次響起。兩位演唱者像是在自娛自樂。我的朋友上前攀談,得知此地正在舉辦一個民間音樂盛會,他們是來參賽的。</h3> <h3>從第一個觀景點下來后,我們又上了第二個觀景點。這里冰川的拐彎弧度更大、曲線更優美。</h3> <h3>與其他小型冰川不同,阿萊奇具有兩條明顯的暗紋貫穿表面,就像兩條常年被輾壓的車轍印,這是冰川的內側磧積,也叫冰川消融區。因為阿萊奇冰川是由兩條冰川合并而成,在合成過程中,就像是河心島那樣,土石被推擠到這里,沿著冰川順流而下,形成了阿萊奇冰川的特有紋理。</h3> <h3>向不遠處的冰川下游望去,晶瑩的冰舌已經終止,隨后被冰川攜帶下來的泥沙石塊充滿了冰槽。這才是第二展望臺啊,本不該在這里看到這種狀況,要知道官方給出的第三個觀景臺離此幾公里遠,那里才是觀看冰川尾部的地方。不僅其長度在縮短,冰川兩側深深裸露的側磧積說明冰川的寬度也在變窄。阿萊奇冰川正在快速走向死亡這一現狀真是太嚴峻了。</h3> <h3>下山了,與以往的纜車換乘站之間相互緊鄰不同,在這里換乘需要穿過整個鎮子,快速行走需半小時的時間。纜車上我們遇到一對北歐的老年夫婦,他們是來度假的,就住在半山腰的這個鎮子上,天天乘纜車上展望臺看冰川。可見他們對冰川的鐘愛程度。</h3> <h3>這些穿著民族服裝的人也是來此地參加演唱活動的。</h3> <h3>小鎮上的教堂不大,但卻有與上天對話的氣勢。</h3> <h3>第九站:富卡山口(Furka Pass)、羅納冰川(Rhone Glacier)</h3> <h3>富卡山口(海拔2436米)是一個分水嶺。山口以東的冰川融水匯聚成萊茵河,一路向東流入德國,山口以西的冰川融水匯聚成羅納河,由此向西流入日內瓦湖,之后流入法國。在這個位置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山谷中蜿蜒流淌的羅納河上游。</h3><h3>富卡山口只有每年5-10 月開放,其余時間汽車只能在山下通過火車擺渡的方式從隧道穿過富卡山口。</h3> <h3>今天是周末,山道上多了許多全副武裝的黑衣摩托車騎行者。瑞士人可能習慣翻山越嶺,所以彎道技術都非常好,尤其是這些摩托車手,彎道側身壓彎、加速超越,很不簡單。</h3> <h3>遠方山上一連串的折線是我們昨天走過的通往格里姆瑟爾山口的路, 近端的盤山公路則是我們剛剛走過的去往羅納冰川和富卡山口的必經之路。</h3> <h3>山谷中兩個山口線的交匯處有個曾經非常知名的小村子叫格萊奇,歷史上一直位于冰川旁,僅僅在20世紀初,客人們來到村子里的羅納冰川大酒店用餐時就能欣賞到附近的冰川景觀。如今,隨著冰川縮小,前往冰川參觀還須向著富卡山口的方向前行幾公里。</h3> <h3>在富卡山口附近的盤山路上矗立著一座地標式建筑——建于19世紀的貝爾維德勒酒店。酒店對面有個停車場,從停車場到羅納冰川只有二三百米的距離。 </h3><h3>停車場上聚集了不少汽車和摩托車,與普通參觀游客不同,他們從車上卸下不少戶外徒步裝備。</h3> <h3>羅納冰川位于富卡山口西側、全長9.7公里,冰川最低點海拔2300米。由富卡峰和格里姆瑟爾峰環繞而成、是具有秀麗溪谷的冰河,向西流入法國后就變成著名的羅納河,最后流入地中海。羅納冰河曾經是歐洲最大的冰河,目前羅納冰河日益縮減,只排在第五位。</h3> <h3>走出售票處,一條砂石路蜿蜒向下,轉過彎去就能看到羅納冰川了,它拐了一個優美的曲線之后連接上冰湖,背后是一排鋸齒狀的山峰。</h3><h3>路邊的提示牌星羅棋布,講述著流動的冰川、冰磧石、冰川流過形成的沼澤、長在冰川邊緣上的植物以及棲居于此的動物等各種冰川學的科普信息。</h3> <h3>阿爾卑斯山上終年不斷的降雪為冰川提供補給,壓力和溫度將積雪逐漸轉換成顆粒狀的冰塊,它們緊緊地排列在一起,固態的冰在重力作用下,以每年幾十米的速度向低處緩慢滑動,在巨大沖擊力的碾壓下,山巒沖刷成山谷,巖石變成碎塊,山石間的溝壑記錄著時間的斗轉星移,羅納冰川上方鋸齒狀的山峰就是冰川侵蝕作用的經典之作。</h3> <h3>那些攜帶戶外裝備的年輕人正在向導教練的帶領下結成繩組、一隊隊的走向冰川腹地,進行橫穿冰川的徒步探險活動。</h3> <h3>一條冰洞從冰川末端鑿進,延伸進冰川內100米。這條冰洞已開鑿了170多年,隨冰川的消融,每年都有小的鑿進。冰洞上方覆蓋著白色帆布以防止這部分的冰川過快消融。</h3><h3>因為富含硫酸銅等礦物質,人工開鑿的冰洞內閃著幽森的藍光,充滿了神秘的氣氛,非常誘人。因為冰河仍然是"活"的,不停在緩慢流動,因此,每年都需要修整冰洞。</h3> <h3>2013年開始,瑞士政府為保存冰川的溫度,控制融化速度,開始為冰川們蓋上棉被(右側白色的遮蓋物即是)。</h3> <h3>湖邊的巖石被冰川磨礪的異常光滑。</h3><h3>深入到冰湖中的冰舌上已是冰溝、冰縫縱橫,邊沿的冰塊隨時可能從整體中分離,之后坍塌形成浮冰。</h3> <h3>綠色的湖水,灰白的巖石以及藍黑色即將融化的冰川,形成了奇幻的色彩對比</h3> <h3>在冰川的終點,融化的冰水形成了一個灰綠色的湖,上面飄著幾塊從冰川末端坍塌下來的浮冰。</h3> <h3>缺口處湖水流出、形成瀑布、順山勢而下,這就是羅納河的源頭。</h3> <h3>過了富卡山口,我們的瑞士行程也即將結束。冰川之行給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也留下了些許遺憾,我一定要找機會再來看冰川,那時我會選擇與你親密接觸。</h3> <h3>阿爾卑斯的天籟之音</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县|
柘城县|
泰来县|
东至县|
维西|
田阳县|
临沂市|
吴江市|
卓资县|
三原县|
镇远县|
福鼎市|
西青区|
汉源县|
北宁市|
丁青县|
即墨市|
武胜县|
武安市|
青田县|
海门市|
彭州市|
容城县|
永顺县|
旅游|
清远市|
阳泉市|
陆川县|
体育|
故城县|
长沙县|
乌兰浩特市|
吴堡县|
永州市|
泰州市|
罗平县|
永春县|
宣武区|
松滋市|
盐山县|
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