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岳嵩山,六七歲時去過,現在記憶已模糊。去年,在網上看到嵩山"魔道"這一驢線,一直想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行,7月29日,和三位好友自駕來到嵩山腳下。向當地的李導討論并制定,玉皇溝、磨肚崖、瘦驢背、紫霄峰、魔道這個頂級線路。然而天不隨人愿,在攀爬的過程中下起了小雨,被迫改線,玉皇溝、磨肚崖、瘦驢背紫霄峰、蛇道、音樂大典。無意中結緣紫霄峰,有幸走完傳說中的嵩山畢業虐線。</h3><h3> 題記</h3> <h3> 紫霄峰(別名耬尖,由于峰頂聳立于山脊之上,像個農夫播種用的耬尖,因此又被當地人稱為"耬尖峰"。)是少室山36峰中第五高峰,海拔1488.0米,距連天峰78°40'方向575米處,與連天峰(少室山最高峰,海拔1512.4米 )相依并矗,直刺云天,且雙峰高掛天上,亦稱"并玉峰"。 嵩山七十二峰,以峻極為至尊,連天為最高,而險峻挺拔、居高臨下,上接天穹,勢壓諸峰的,則非紫霄峰莫屬。紫霄峰處于少室山東部,西邊是少室諸峰,基本無人居住,東邊則是登封市區,從市區就能直接看到它那高高的山尖,由于山頭常有云霧,所以人們一般看到的只是它的下半部,如果僅憑目測的話,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會感覺它就是嵩山最高的山峰。</h3> <h3> 29日早晨7半點,飯畢,急至玉皇溝谷口,稍事整頓,在李導的帶領之下,一行五人匆忙撲向谷中。遠觀此峰,突兀直如云霄,群山萬壑中獨領風騷,崖壁橫斷,陡峭異常,巖石斷裂突兀處,植被叢生,一抹抹綠色在灰色巖石上彈奏出跳躍的音符,把原本呆滯無華的巖石點綴的充滿生機和活力。八點半鐘,循進谷小道前行,天空下起小雨,道路稍有濕滑,時時踟躕難行。小溪潺潺之勢,卻也別有異樣風情。大汗淋漓時,于小潭邊捧山泉輕輕拂面,絲絲清涼透徹心間。行走灌木叢間小徑,時而荊棘纏身,時而綠枝碰頭,行雖難,心卻歡。一路行一路看,奇枝異草怪石路標,風景處處不同,有先到之探險者留下祈福紅布條指引迷津,更有當今文人騷客墨跡連連,詩情畫意自是另一番風味。</h3> <h3> 行至水簾洞,百米開外懸崖恰似被人用刀劈開,中間兩塊碩大巨石恰到好處的卡在中間,形成約有30米的三階絕壁落差,兩側懸崖最窄處僅有十多米距離,雖稱不上一線天,倒也大有看頭。是人造還是地殼變化巨石從山頂落下不得而知,從下向上看,光滑的石壁寸草不生無處可攀,無路可尋,僅有人工鐵索鏈固定在一側石壁供人上下,雙手緊抓鐵鏈不敢稍有閃失,一步一挪,一點點從下朝上攀爬,雙臂肌肉打顫,雙腿發軟抽筋,坐在地上,尚心有余悸,膽顫不已。攀援鐵鏈一半時,要鉆進石洞中,然后從洞內的一個小洞爬出洞外,有點象石猴出世。 </h3> <h3>爬過水簾洞,繼續行進,或攀或爬,仔細尋找可利用的藤枝樹干石縫,雙手緊抓,雙腳穩踩,似猿猴像山獸,逶迤前行,險峻處,雙手緊扣石縫,身體慢慢向上縮,一點一點攀至崖頭,大氣竟不敢出,唯恐驚煞巖石,憑空造出險象。再向前就到了磨肚崖。</h3> <h3>磨肚崖則形如峭壁下的一個棧道,下面是萬丈的深淵,讓人看起來是不寒而栗磨肚崖上下都是光滑的崖壁,只有中間有一條向外突出的狹窄巖壁,下面就是一眼望不到底的萬丈深淵,腳踩著下面的石邊,只容下半只腳,那半邊就得懸空于崖邊,兩手摳著上面凸起的石塊或狹小的石縫,肚皮緊貼著石壁,手腳摸索著交替向前移動,磨肚崖的名字由此而來,大腹便便者到此只能打退堂鼓。這磨肚崖不過十來米的長度,別小看這十來米,膽子小的、恐高的,恐怕也就此打住了。通過磨肚崖,再下一個小懸崖,就到了瘦驢背。</h3> <h3>瘦驢背顧名思義像瘦驢之背,瘦、削、尖、仄,兩面是如刀削般的斜壁,左右沒有任何可攀附之物,只在脊上有幾塊凹凸的巖石,瘦驢背是一段狹長的石斷,它橫腰攔斷了東西一條大峽谷,如同人咽喉中那片薄薄的聲帶,橫亙在那條幽深的大峽谷中。它上部尖削,從尖頂向下幾十米內石壁光滑裸露,幾乎不著一毛,看去就像驢背,那上下滑溜溜的感覺,讓人看上一眼就不由得心生寒氣。瘦驢背自北向南呈仰頭趨勢,很像一條仰頭望天的鯽魚,當地也有驢友稱之為鯽魚背。過瘦驢背時或是騎在這石脊之上,兩腿緊緊夾著光石壁,上面兩手找個石縫牢牢摳住,然后兩腿往下探,兩腳在下面摸索著尋找石縫石坎以落腳,或是兩手緊緊抓住石壁,身體在石壁一側,雙腳尋找著力點向前移動,手或腳脫滑或一哆嗦,都有掉下去的可能,必須小心翼翼。</h3><h3> </h3> <h3>過了瘦驢背,又經過下坡,上坡,再下坡,上坡才到了紫霄峰頂,下山的道路,平整水滑的石面如刀削斧砍一般,無石縫可攀無坑窩可踩,左右兩邊是望不到底的深淵,無路可走,所幸的是一棵小樹從兩塊巨石交接處直聳而出,不能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靈性,恰恰在絕處給人留下神秘和余地,一條鐵索鏈就系在那棵頑強不屈身負重擔的小樹身上,。一色人等雙手死死拽鐵索腳掌用力蹬著石面魚貫而下,屏住呼吸,穩住心神小心翼翼從絕壁之上通過,恰如一條條長蛇蜿蜒而行,此時,早已大汗淋漓不止。所有人皆無心再觀風景。從"耬脖子"下,過"長蟲爬"(蛇道)最后從"耬門"下到音樂大典,出山結束行程!(我們上山時帶了兩根繩索,都沒有用,全是用手腳攀爬,最后到了耬門哪里覺得不用有點白背了,才下了一道繩,全程十八公里山路,原本10個小時的路程,我們在下雨路滑情況下,9個小時完成穿越。唯一的遺憾是天孬路滑,魔道沒有去成。)</h3><h3>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西县|
聂拉木县|
平定县|
孝义市|
长沙县|
宜春市|
微山县|
桃源县|
柞水县|
伊金霍洛旗|
雅江县|
曲沃县|
盐边县|
昂仁县|
楚雄市|
福贡县|
鄂州市|
抚宁县|
怀安县|
彰武县|
鄂托克旗|
宝清县|
沭阳县|
建德市|
邢台县|
房山区|
高雄市|
福州市|
砀山县|
灵寿县|
新昌县|
沽源县|
兴业县|
龙口市|
海林市|
绩溪县|
永登县|
沁阳市|
和顺县|
奇台县|
云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