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芳草萋萋覓軍魂

翔牛

<h3>  閩西是我的第二故鄉,我魂牽夢縈的地方。</h3><div> 1969年10月,我匯入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洪流,從東海之濱的廈門市到閩西上杭縣蛟洋公社插隊務農。</div><div>之前我聽說,閩西有神秘的梅花山,有川流不息的汀江,有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和變幻莫測的日出云海,然而當我與知青伙伴第一次凌晨從龍巖乗貨車蜿蜒盤山來到蛟洋已經暈車嘔吐,再迷迷糊糊跟隨挑行李的村民從公路口走進三華里鵝卵石小道。一路山風拂面,卻不見崇山峻嶺和浩瀚江河,唯有小溪清流潺潺,道旁芳草萋萋,綻放著藍、紫、紅、黃、白等各色不知名的小花??缦罱ǖ哪緲?,小道旁的路亭,隨處可見鄉民駐足歇息,他們用我們聽不懂的本地客家俚語在和挑行李的農民搭訕交談,語調起伏婉轉有如唱歌。行至村口,只見一座數十米高的塔型樓閣雄峙沃野,沒有飛檐翹壁,沒有雕龍畫鳳,沒有金碧輝煌,樓閣用杉木架構,黑白兩色相間,端莊清麗,質樸無華。帶路的村民向我們介紹說:“這就是閩西蛟洋的文昌閣,毛主席曾經在里面開會……”“???毛主席??!”我們仿佛被震醒了。對于我們這一代經歷文化大革命的懵懂青年來說,毛澤東主席是黨和國家的偉大領袖與最高統帥 ,他的人生足跡,無不充滿神奇,有了毛澤東,眼前的文昌閣自然也充滿神奇。</div><div> 始建于1741年的蛟洋文昌閣,原本是文人墨客讀書論經的場所。1929年7月,中共閩西第一次黨代會在這里召開,毛澤東親臨指導,這次會議成為閩西乃至中國土地革命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蛟洋文昌閣從此名揚四海。</div><div><br></div> <h3>閩西上杭縣蛟洋鄉公路口</h3> <h3>蛟洋村口的小路、溪流與路亭</h3> <h3>巍巍文昌閣</h3> <h3>文昌閣書院內的繡球花</h3> <h3>蛟洋文昌閣的二樓是寬敞的書院學堂。1929年7月,中共閩西第一次黨代會就在這里召開。</h3> <h3>1929年7月毛澤東來蛟洋文昌閣指導中共閩西第一次黨代會的舊居</h3> <h3>毛澤東在蛟洋文昌閣的住所修改完成中共閩西第一次黨代會的決議文件</h3> <h3>  20世紀六十年代末,一百多位廈門知青就散住在蛟洋村的各生產隊。油菜花開時節,遍地黃花,白墻墨頂的文昌閣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熠熠生輝,構成一幅曼妙的圖景。下田勞作之余,文昌閣便是知青們最好的去處。風清月朗之夜,閣畔溪流嘩嘩作響,我們徜徉在文昌閣前的草地,任思緒在月輝下飛泄流淌,愜意極了。步入文昌閣,庭院栽著一株茂盛的繡球花,淡紫清雅。兩側有廂房,古香古色。登上二樓是高閣書堂,擺放書桌條凳、講臺、黑板,墻壁上懸掛著一面斧頭鐮刀黨旗和一幅列寧板畫像,顯得莊嚴肅穆。每到此處,仿佛置身當年,腦中呈現面容清矍的毛澤東站在講臺上,一手叉腰,一手比劃演講,會場上,譚震林、江華、蔡協民、曾志、賀子珍、張鼎承、鄧子恢及來自閩西各地的數十名黨代表凝神聆聽,毛澤東全面地分析中國革命的形勢,高屋建瓴地指出閩西根據地和創建革命武裝“固定區域的割據,波浪式推進”的靈動的策略……</h3><div> </div> <h3>上圖是1970年筆者作為廈門上山下鄉知青,到閩西上杭縣蛟洋公社插隊務農,在蛟洋文昌閣溪畔留影的珍貴照片。</h3><h3><br></h3><h3>下圖:2017年5月,筆者(左)陪香港老知青朋友林榮延(右)重返蛟洋,在文昌閣樓上當年中共閩西第一次黨代會會場合影</h3> <h3>筆者在文昌閣毛澤東同志舊居留影(2011年6月6日)</h3> <h3>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右1)返回蛟洋與老房東家人合影</h3> <h3>蒼松翠竹掩映下的閩西第一個紅軍醫院遺址一上杭縣蛟洋鄉石背村傅家祠堂</h3> <h3>  蛟洋文昌閣不遠處有一個石背村,村里的傅家祠乃是當年聞名遐邇的紅軍醫院。我落住蛟洋沒幾天就進村探訪。當我來到竹林掩映的傅家祠,歷經數十年的風雨侵蝕,外圍的土墻斑駁,柴扉洞開,庭院內芳草萋萋,人去屋空,已成為生產隊的肥料倉庫。據說1929年紅軍醫院建立時,這里住滿了當年攻打龍巖城的紅軍傷員。懷著一種虔誠與崇敬,我步入滿地堆滿牛糞和草灰合拌的農家肥的門廳,環顧四周,追尋這座閩西最早紅軍醫院的點滴遺跡。忽然間,在一處舊木板墻壁上,我覓見有一行行毛筆字,雖經歲月塵封,字跡依然清晰可辨:“我們是紅軍第四軍第二縱隊第三支隊第八大隊士兵,駐扎在此數十天,多蒙蛟洋列位同志恩澤招待我們,比兄弟手足好得多?!蔽亿吳凹氉x,有毛筆題寫的一排排詩行:</h3><div>我是贛南寧都住/真正革命到此路。/軍長下令要包圍,/一心打倒陳國輝,/走上馬路連沖鋒,/反賊盡死江河中。/我軍得勝希望大,/反賊全部都失敗。/心在革命不在家,誰知龍巖掛了花。/我傷非小不相當,/付官吩咐到此坊。/總要共產到成功,我輩青年把田分。</div><div> 何等高尚而崇高的境界!我頓時激動得熱淚盈眶。</div><div>置身廢墟之中,可以想見當年的紅軍傷員,一排排席地而臥,盡管缺醫少藥,他們的生命危在旦夕,然而只要一息尚存,紅軍將士就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為勞苦大眾打天下的必勝信心。</div><div>1929年7月,毛澤東偕賀子珍、譚震林等人在蛟洋指導召開中共閩西“一大”會議期間,抽空來紅軍醫院看望傷病員和醫護人員。毛澤東一走進病房,就發現了這面木墻上工整的詩行,讀罷,毛澤東高興地說:“好!好!誰寫的呢?”</div><div>“是他!”傷員指著一位手臂纏著繃帶的中等個兒的戰士說。</div><div>“哦,是你?”毛澤東上前問道:“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div><div>“我是江西寧都人,叫姜立生,原名姜賢文,去年參加紅軍,就取共產主義的‘產’字拆開來改名叫立生的。”“改得好嘛?!泵珴蓶|輕輕拍了拍姜立生的肩,親切地說:“小老俵,你的詩寫得不錯喲,以后多寫一些,宣傳宣傳,我們紅軍就應該是這樣,要提起精神,堅定共產主義信念?!?lt;/div><div> 據說,這位寫墻板詩的紅軍戰士姜立生后來在戰斗中犧牲了。雖然他沒有能夠看到新中國的建立,沒有能夠等到革命成功后與家人團聚,更沒有享受到他為之流血奮斗換來的土地革命的勝利果實,但他的這段至真至誠的墻板詩,如今已經被整版塊地從蛟洋紅軍醫院舊址移出來,鑲掛在古田會議紀念館里,成為后人瞻仰學習的精神樣板,輝耀千秋萬代。</div><div><br></div> <h3>蛟洋紅軍醫院原貌</h3> <h3>紅軍戰士姜立生在蛟洋紅軍醫院療傷往院時寫下的墻板詩(現存古田會議紀念館)</h3> <h3>  逝者如斯夫。當年翠竹掩映下的蛟洋紅軍醫院的傷員們,至今存世者極少,恐怕連姓名行蹤也難覓。然而斗轉星移,我卻有幸認識一位當年這所紅軍醫院的江姓醫生。</h3><div> 認識他還有一段奇緣。</div><div> 我到閩西之前,在廈門一機械廠職高班學習,參加文藝隊結交了一位退伍軍人,名叫江約瑟,祖籍龍巖。我往上杭縣插隊時,他囑我抽空去龍巖小池看望他父親。</div><div> 1970年的一天下午,我從上杭蛟洋乘公交車到龍巖小池。下車提起江丙玉醫生的大名,當地無人不曉,我很快找到江家,那是一落大圍屋。當我進屋時,倍感驚訝:江醫生70多歲,個頭不高,頭發花白,兩眼細瞇,滿臉皺紋,一副飽經滄桑的面容。他和老伴的住屋狹小,光線昏暗,除了一張床與飯桌凳子,沒有其他家具。老倆口熱情地迎我進屋,江老先生連聲說道:“約瑟(我朋友的名字)有來信,說您是他在廈門最好的朋友,來閩西上山下鄉。我們天天盼望您來,今天能來,我們很高興!”他很激動,兩手有些顫抖,悉悉索索地為我倒茶。我剛落座,老人聽說我在上杭縣蛟洋公社插隊,眼睛忽然放亮,喃喃自語說:“哦,蛟洋,那里有個文昌閣,我知道……”我問道:“江伯父您到過蛟洋?”老人頓時緘默不語,用不置可否的“哦……哦……”應答。時近黃昏,老人急忙起身說他要上大隊部報告。此時我突然想起朋友在廈門曾經向我吐過苦水:他父親因從小賣給龍巖的地主家做兒子,因此戴上地主的黑帽。在這“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地、富、反、壞、右”不許輕舉妄動,來了外人必須主動報告,否則后果不堪設想……當天晚上我失眠了,心情極為難過:兩位如此和藹可親的老人,卻過著如此艱苦而惶恐的日子,這世道太不公平了。第二天,我要返回上杭,兩位老人依依不舍地送我到公路旁等車,上車時,我望見老人顫微微的揮手和眼角上百感交集的淚花……</div><div> 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見江醫生。</div><div>十年后,我調回廈門工作。有一天,江約瑟老友興奮地對我說:“我父親有望平反了!他年青時在紅軍當醫生,曾經給毛主席的夫人賀子珍接生過孩子!”我為朋友全家感到高興,但對于江醫生的歷史,始終是個謎團。</div><div>1991年,我應邀重返閩西第二故鄉訪問,終于從一本閩西的革命文史資料中了解到,我所認識的龍巖小池江丙玉老人,競是當年蛟洋紅軍醫院赫赫有名的紅色醫生江懷瑾!</div><div> 江懷瑾,又名江尋一、江丙玉。1896年出生于江蘇省揚州邵伯鎮。8歲那年,家鄉發洪水,家人全部罹難,他死里逃生流落上海,后被轉賣至福建龍巖小池富人江水源家為孫,陪伴江之嫡親小兒到學堂念書,農忙參加勞動。1922年,年青的江懷瑾獨自離家往廈門,進入日本人開設的博愛醫院學醫,由于他聰敏勤學,兩年后畢業,尤精西醫,進入漳州宏仁醫院當助理醫生。1927年返龍巖小池開設“惠仁診所”,醫術醫德俱佳,遇有窮困病人,或少收或掛欠或不收錢,由此聲名鵲起。1928年,共產黨人領導蛟洋農民暴動,江懷瑾仗義救治暴動傷員。1929年5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入閩,進駐小池,江懷瑾的“惠仁診所”救治了不少紅軍的傷病員。當年6月紅軍又連續兩次攻打龍巖城,傷員劇增,經過毛澤東倡議,1929年6月下旬,蛟洋石背村創辦閩西第一所紅軍醫院,每天救護傷病員二、三百人。江懷瑾帶著醫療器械和藥品,翻山越嶺到蛟洋,每隔數天巡醫一次。年底,國民黨政權加緊圍剿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紅軍醫院尤缺西醫,閩西特委書記鄧子恢邀請江懷瑾留在紅軍醫院,江慨然應允。自此,江懷瑾由一名普通醫生成為紅軍醫官。</div><div>由于敵人的圍剿封鎖,紅軍醫院藥品、器材、廚柜均匱乏,外傷動手術用普魯卡因局部麻醉,有時缺藥,情急時就在無麻醉條件下進行手術。江懷瑾為紅軍戰士的英勇精神所感動,總是克服困難,竭盡全力搶救傷病員。他還在緊張的工作之余,為紅軍部隊培訓一批醫護人員和急救員。</div><div><br></div> <h3>老知青重訪蛟洋石背村尋找當年的紅軍醫院遺跡</h3> <h3>  1929年,毛澤東多次前往紅軍醫院調查情況,慰問傷病員。中共閩西“一大”在蛟洋文昌閣召開期間,有一次毛澤東還帶來3斤冰糖和20幾個牛奶罐頭,一定讓江懷瑾醫生帶給傷病員吃。過后大家才知道,原來這段時間毛澤東身體衰弱,鄧子恢特意讓人弄來這些食品要讓毛澤東滋補身子,但他卻拿來借花獻佛了。后來,毛澤東還特意將蛟洋紅軍醫院作為一個案例寫進1929年12月紅四軍的《古田會議決議》。</h3><div>古田會議之后,為了應付閩粵贛三省之敵對閩西革命根據地的“會剿”,紅四軍決定轉戰江西,臨行前夕的1930年1月5日,戰云密布,毛澤東還惦掛紅軍醫院,往蛟洋妥善安排轉移傷病員。1930年11月,紅軍醫院輾轉遷移到龍巖小池,改為閩西后方醫院。毛澤東夫人賀子珍在龍巖分娩,就是閩西特委書記鄧子恢專門托付,由江懷瑾醫生精心接生的。</div><div> 1931年,紅軍醫院又遷往上杭大陽壩,其時閩西黨內發生“肅社黨”特大冤案,一大批紅軍干部和戰士及農會領導人慘遭誅殺。江懷瑾未能幸免,被捕押至永定虎崗,生死未卜,一些紅軍傷病員獲悉后群情激憤,聯暑上書閩西肅反委員會,這才保住了江的性命。江懷瑾懷著感恩之心,努力工作。隨后擔任紅十二軍三十四師衛生隊醫官,隨軍轉戰于龍巖、上杭、長汀一帶,在長汀四都苦竹坑與國民黨民團及土匪激戰中,江懷瑾身先士卒,在前線搶救傷員時肩部中彈負傷,傷口化膿,不得不離開部隊,隱蔽至漳州療傷。待傷愈時紅軍已長征北上,只好回龍巖龍門開設“懷氏診所”。1938年,江懷瑾接到期盼已久的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老上級鄧子恢的信函,約他到白土新四軍二支隊會晤,江欣然前往,并向鄧提出歸隊的請求,鄧子恢勸他留下,繼續開診所,說老革命根據地同樣也需要人才為抗日服務。江懷瑾遂安心留在龍巖開診所,并悉心為革命軍人治病,一直到龍巖解放。</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紅軍醫生的住所與醫療室</p> <h3>  新中國成立后的歷次政治運動,由于“出身”地主,使江懷瑾蒙受了不白之冤,“文革”十年浩劫,他甚至被“清洗”回家務農。我1970年在龍巖小池見到的江懷瑾老人,正處于被迫放棄行醫,回鄉接受“勞動改造”的艱難歲月?,F在回想起來,江醫生當時是以極其堅強的毅力在生存,他堅信自己的清白,他在期待政治上春暖花開的季節……</h3><div>遺憾的是,江懷瑾老人沒能活著等到這一天。1982年,一生救人無數的江懷瑾醫生身患疾病,因醫療事故在小池辭世,走完了他人生的第86個年頭。這位傳奇的紅軍醫生逝世后,龍巖的革命老前輩羅萬昌含悲敬獻了花圈,挽聯上寫著“懷念老紅軍戰友”;緊接著,龍巖市人民政府發文《關于江懷瑾同志問題的復查報告》,決定“給予平反,恢復名譽”,老區辦追認他為“五老人員”……</div><div> 江懷瑾老人走了,蛟洋石背村的蒼松嗚咽,杜鵑泣血,滿山遍野的芳草隨風搖曳,呼喚著閩西紅軍醫院的紅色醫生……</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紅軍醫生江懷瑾遺像</p> <h3>歲月滄桑,沖刷不掉人們對蛟洋紅軍醫院刻骨銘心的記憶</h3> <h3>蛟洋村口當年挑食用水的長方形大井</h3> <h3>廈門老知青重返蛟洋第二故鄉在文昌閣畔合影</h3> <h3>2016年元宵節筆者在蛟洋文昌閣留影</h3> <h3>2016年筆者在蛟洋文昌閣門廳與毛澤東塑像合照,</h3> <h3>舉世聞名的古田會議(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會址一上杭縣古田鎮廖家祠堂</h3> <h3>1929年12月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在上杭縣古田鎮召開(油畫)</h3> <h3>陽光輝耀下的古田會址</h3> <h3>1970年春天,由廈門知青為主組建的上杭縣四面向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奔赴上杭古田慰問演出后的男隊員合影(前排右2為筆者)</h3> <h3>1970年春,筆者率上杭縣四面向知青文藝隊到革命圣地上杭古田慰問演出后在古田會址留影</h3> <h3>1970年春節上杭縣四面向知青文藝隊全體成員在古田慰問演出合影</h3> <h3>1929年紅四軍司令部古田閱兵臺</h3> <h3>筆者(左)2012年參觀閩西贛南中央蘇區在瑞金中央蘇維埃政府會堂穿紅軍裝上主席臺模擬互動</h3> <p class="ql-block">  作為閩西蛟洋的插隊知青,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段終身難忘的倥傯歲月,使我對閩西有一種割舍不斷的情緣,對閩西老革命根據地有一種由衷的崇敬與自豪;而上杭蛟洋紅軍醫院刻骨銘心的的見聞與際遇,讓我對閩西這塊紅土地的感悟趨向深沉,對于人生有一種理性的思考與升華:</p><p class="ql-block">當年蛟洋紅軍醫院那位題寫墻板詩的紅軍士兵姜立生和紅軍醫生江懷瑾的人生展現一種特別的輝煌:沒有載錄赫赫戰功,他們平民一生,默默無聞。姜立生是為土地革命而犧牲的普通一兵,當年他樸素的憧憬長留在蛟洋紅軍醫院的墻板上;江懷瑾醫生蒙冤受屈數十載,淡泊一生……</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我看來,他們以迥然各異的平凡人生,同千千萬萬個彪柄千秋的紅軍將士一起,鑄就了共和國的軍魂—忠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7年3月26日寫于廈門前埔 2014年4月12日2稿 </p><p class="ql-block"> 2017年7月3l日第3稿</p> <p class="ql-block">筆者2011年在古田會址留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源县| 壶关县| 含山县| 桐梓县| 漳浦县| 富民县| 江油市| 滦平县| 含山县| 德化县| 手机| 防城港市| 镇巴县| 盐池县| 秦皇岛市| 河北区| 赤城县| 阜宁县| 临朐县| 格尔木市| 秦皇岛市| 岗巴县| 贺兰县| 鄯善县| 江达县| 克拉玛依市| 安丘市| 寿阳县| 卢湾区| 阿拉善右旗| 松滋市| 漳平市| 蓬莱市| 临高县| 南乐县| 青阳县| 绥滨县| 凌海市| 峨边| 大姚县|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