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說起雕塑,腦海中立馬浮現的是“大衛(wèi)”、“斷臂維納斯”和“思想者”,這些都是聞名世界的歐洲雕塑。那么,中國的呢?想了想,打小起看得最多的就是廟里的菩薩了。此外呢?零零碎碎的,印象似都不太深。近日翻了一本小書,卻道雕塑在中國原來也不少呢!有興趣的不妨隨我一起來瀏覽一下這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中,各個時期的雕塑代表作罷!<br></h3> <h3>陶豬——新石器時期、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300年),現藏浙江省博物館。</h3><h3>1973年,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的這個小豬,距今約7000年。高4.5厘米,四肢很短,身子肥壯,腹部鼓出,嘴向前伸,似乎要拱著什么,很是生動。</h3> <h3>陶鸮鼎——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1958年出土于陜西省華縣太平莊,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h3><h3>這件陶鸮鼎,高35.8厘米,距今約5000年,整體造型是一只蓄勢待發(fā)的貓頭鷹:兩只圓圓的大眼,炯炯有神,尖尖的嘴巴向下彎成鉤形,顯得非常犀利,身體豐滿結實,肌肉隆起,透出那么一股威猛。氏族社會對鸮十分崇拜,因為它是猛禽,可食蛇鼠,用以驅邪。</h3> <h3>紅陶人頭壺——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1953年陜西洛南縣出土,現藏西安半坡博物館。</h3><h3>高23厘米,底徑6.3厘米,細泥紅陶。器形呈人頭葫蘆身,平底。頭像為一女童,滿頭的發(fā)辮整齊地挽在腦后,微微昂頭,面帶笑容,神態(tài)安詳。壺背有流(出水口),是一件盛液體的生活用具。壺造型古拙,手法簡練,藝術價值極高,為陶塑藝術的啟蒙作品。</h3> <h3>碧玉龍——原始社會圖騰雕塑,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公元前4000—前3000年),1971年出土于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h3><h3>玉龍墨綠色,通高26厘米,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身軀卷曲如一彎新月,腦后髭毛飛揚,腦袋向前伸,刻出長吻和眼,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充滿活力。</h3> <h3>裸體人像彩陶壺——史前生殖崇拜雕塑,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200—前2000年),1974年青海樂都縣柳灣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h3><h3>這件彩陶壺是迄今為止國內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原始彩陶中最早的浮雕人物彩陶壺,泥質紅陶,高33.4厘米,口徑19厘米。在壺腹的一面,以浮雕加彩繪的手法堆塑了一個正面全裸站立人像。尤為特別的是,彩陶壺上裸體人像的生殖器官既有男陽的特點,又有女陰的特征。也正是這個原因,學術界對該裸體人像的性別問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是生殖崇拜,即女性;有學者認為是父權制確立的象征,即男性;還有學者認為是兩性同體崇拜,即男女復合體,是母系同父系斗爭的產物,象征著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期間,男性神和女性神同時被人們所崇拜。</h3> <h3>狗形陶鬶(gui)——高21厘米,新石器時期、山東龍山文化(公元前2600—前2000年),出土于1974年山東膠縣,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h3><h3>陶鬶是一種飲食容器,除了三足和把柄以外,還必須有象鳥嘴一樣的流。《說文?鬲部》曰:陶鬶為“三足釜也, 有柄可持,有喙可寫物"(寫即瀉)。</h3><div>鬶是山東龍山文化的典型器具之一,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盛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階段。</div> <h3>綠松石龍形器——夏代,距今約3700年,2002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現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收藏。</h3><h3>這件龍形器,全長64.5厘米,中部最寬處4厘米,由2000余片細小的綠松石組合而成。龍頭略呈淺浮雕狀,鼻、眼則充填以白玉和綠松石。龍形器是一個在紅漆木板上粘嵌綠松石組合而成,綠松石片形狀各異,直徑小的0.2厘米,大的0.9厘米,厚度僅僅0.1厘米。</h3><h3>這件龍形器不是陪葬品,不是墓室附屬物,而是作為崇拜對象,被鄭重地放置在死者的骨架之上。</h3> <h3>跪坐玉人像——殷墟婦好墓玉雕,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末至公元前12世紀前期),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市小屯村。現藏國家博物館。</h3><h3>玉人高7厘米,頭戴圓箍形束發(fā)器,額前連結一筒飾,這是古代的冠——頍(kui)。身穿交領長袍,下緣至足踝,衣袖窄長,腰系寬帶,腹前懸長條“蔽”,衣上布滿了云紋和龍蛇紋,雙手撫膝跪坐,面龐狹長,細眉大眼,寬鼻小口,表情肅穆。</h3><h3>后腰間有一物,端部上下卷起。有說是武器——劍柄,此為墓主人婦好;有說是雙尾蛇的尾巴,此為神話中的蛇化人。至今尚無定論。</h3> <h3>青銅鸮尊——殷墟婦好墓出土,現藏國家博物館。</h3><div>此尊以鸮作生活原型,寬喙高冠,圓眼豎耳,頭部略揚,挺胸直立,雙翅斂羽,兩足粗壯有力,同垂地的寬尾構成一個平面,給人沉穩(wěn)之感。鸮首后部有一呈半圓形的蓋子,其上飾以立鳥及龍形鈕。裝飾著獸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鸮背。通高45.9厘米,內部鑄有“婦好”的銘文。共有一對,口小無流,應該不是實用酒器,或是鎮(zhèn)墓辟邪的葬器。</div> <h3>青銅鸮尊的背面</h3> <h3>四羊方尊——商代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國家博物館。</h3><div>四羊方尊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長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34.5公斤。尊的腰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的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有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div> <h3>虎食人銅卣(you.帶提梁的盛酒器)——商代晚期青銅器,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寧鄉(xiāng)交界處的溈山,共有兩件,后來都流入國外,一件藏于法國巴黎賽努奇博物館,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館。</h3><h3>通高35.7厘米,重5.09公斤,造型取踞虎與人相抱的姿態(tài),立意奇特。虎以后足及尾支撐身體,同時構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雙赤足踏于虎后爪之上,雙手伸向虎肩,虎口大張,人首置于虎口中。虎肩端附提梁,梁兩端有獸首,虎背上部為橢圓形器口,有蓋,蓋上立一鹿。</h3><h3>中國學者稱其為“虎食人卣”,而日本學者則定名為“乳虎卣”,因對其立意有不同認識。那么,你以為呢?</h3> <h3>銅象尊——商代青銅器,1975年出土于湖南醴陵獅形山。現藏湖南省博物館。</h3><h3>高22.8厘米,長26.5厘米,通體作象形,背上蓋子已佚失。象腹部滾圓,四足粗壯,長鼻高舉,中空直通內腹,可起“流”的作用。鼻端飾有獸首,其上立雕一只伏虎。</h3> <h3>小臣艅(yu)犀尊——商代青銅器,清道光(一說咸豐)年間于山東梁山縣出土。現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如今已成為該館的館徽。</h3><h3>犀身體肥碩,四足粗壯,頭上兩角,雙耳開張,睜著大眼睛,嘴巴微開,憨厚中透出可愛的笑意。可惜蓋子也遺失。</h3><h3>尊中有27字銘文,記載商王討伐夷方,并賞賜貝幣給小臣艅,其深感榮幸,于是作此尊以為紀念。</h3> <h3>蠡駒尊——西周中期青銅器,1956年陜西眉縣李家村出土,現藏國家博物館。</h3><h3>尊高32.4厘米,長34厘米,造型是完全寫實的。腹部有銘文94字,蓋內銘文11字,記載了“盠”(古代職官)參加“持駒”典禮并獲周恭王賞賜的故事。這件駒尊本來是“盠”用來祭祀其亡父的,但為了不忘王恩,“蠡”就將自己的榮譽銘刻在了駒尊上。</h3><h3>周代十分重視馬匹的生產繁殖,每于春日和秋日,周王要親自舉行持駒之禮,即祭祀馬神。</h3> <h3>蓮鶴方壺——春秋早期青銅器,1923年在河南新鄭李家樓村東周時鄭國國君大墓出土,原為一對,現分別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河南省博物院。</h3><h3>此壺是盛酒或盛水器,通高118厘米,口長30.5厘米,寬54 厘米,重64.28公斤。</h3><h3>壺身為扁方體,兩側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壺腹四角還各有一只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圈足下有兩條卷尾獸,身作鱗紋,頭轉向外側,有枝形角。承托壺身的卷尾獸和壺體上裝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互相呼應。壺蓋為雙層蓮花瓣,向四周張開,花瓣上布滿鏤空的小孔。蓮瓣的中央有一活動的小蓋,上面立有一只仙鶴,昂首振翅,鶴鳴九天。</h3><h3>整個方壺工藝精巧,渾身有圓雕、浮雕、線刻、鏤空的裝飾,集雕塑所有技法于一身。</h3> <h3>木雕彩漆梅花鹿——戰(zhàn)國早期鎮(zhèn)墓獸,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曾國國君乙(曾侯乙)的墓葬,現藏湖北省博物館。</h3><h3>此件是用木雕成盤臥在地上、昂頸而望的小鹿,身長50厘米,高(含角)86.8厘米,頭與身以榫卯相接,頭上插著一對高聳的真鹿角,渾身畫著朱紅色花瓣紋,盡顯楚文化漆器的奇特風采。</h3> <h3>錯金銀銅犧尊——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1982年于山東臨淄出土。現藏于臨淄區(qū)齊文化博物館。</h3><h3>尊形為一壯實的牛犢,整體長46厘米,高28.3厘米,重6.5公斤。昂首豎耳,四肢粗壯,雙目圓睜。渾身用金銀絲鑲嵌出流暢的幾何形云紋,銀絲鑲嵌出胡須,黑色的墨精石做眼珠,眉毛鼻梁等處嵌綠松石。由于頭顱、體、蓋是分鑄而成,,在頭體接合處,,合縫痕被一項圈巧妙遮掩,。項圈寬1厘米,嵌16枚橢圓形銀珠,突起如鈴。牛背的蓋子鑄成一只長頸水鳥。</h3><h3>此時工藝進步,已出現金銀鑲嵌。</h3><h3>犧尊:是商周時以牛形鑄造的盛酒青銅器,是成組禮器中的六尊之一。因為古代用牛做祭祀的犧牲,故名犧尊。</h3> <h3>錯銀雙翼青銅神獸——戰(zhàn)國時期鎮(zhèn)墓獸,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zhàn)國中山王墓出土,現藏河北省博物館。</h3><h3>長40厘米,高24厘米,重11.45千克。神獸似龍似虎,曲頸昂首怒吼,兩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躍躍欲起。通身錯銀,身軀為卷云紋,獸翼有長羽紋。背部裝飾兩只左右對稱的錯銀鳥紋。此造型開創(chuàng)了后世帝王墓道雙翼神獸之先聲。</h3> <h3>青銅面具——1986年出土于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古蜀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xù)至商末周初,距今5000—3000年),現藏四川三星堆博物館。</h3><h3>在三星堆遺址,出土了許多青銅人面具,共20余件,分大、中、小三型。這些以縱目面具為代表的青銅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時最具精神文化內涵的文物之一,它們是中國年代最早和出土規(guī)模最大的面具群體。</h3><h3>其中的這一件面具,高64.5厘米,寬138厘米,寬嘴巴,大耳朵,耳部斜向伸展,極為夸張,額頭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來安裝有裝飾物。這件面具最奇特的是:雙眼呈柱狀外凸達16厘米,被人們俗稱為“千里眼、順風耳”。這樣的造型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h3> <h3>鞍馬騎兵俑——陶俑,秦始皇陵兵馬俑,1974年于陜西臨潼西楊村出土,現藏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h3><h3>位于秦始皇陵東陵道,現已探明三座從葬坑,皆是陵墓的附屬,里邊全是陶塑的與真人真馬等大的兵馬俑。一號坑1.2萬平米,兵馬俑6000件,戰(zhàn)車40乘,是車馬步兵混合的主力部隊;二號坑6000平米,950件陶俑,為弩兵、戰(zhàn)車、騎兵混合部隊;三號坑是司令部,68件陶俑,還有實戰(zhàn)兵器和鎧甲。</h3><h3>俑:奴隸社會流行人殉,以活人陪葬。商周時才逐漸出現用泥塑木雕(也有玉或石的)人像代替人殉,這叫做俑。這在當時是進步的做法。孔夫子卻憤憤地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其實“始作俑者”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h3> <h3>秦始皇陵銅車馬——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器,現藏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h3><h3>1980年出土于臨潼秦始皇陵墳丘西側,共兩乘,一前一后排列,大小約為真人真馬的二分之一,重達1.2噸。制作年代約在陵墓興建時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間。</h3><h3>一號銅車馬是戎車,車上懸有銅弩機、弩矢、盾牌,站立著一名佩長劍的御車人;二號銅車馬的車輿較寬大,叫安車,坐著一名御車人。兩車各有四匹銅馬,膘肥體壯,四足如柱。</h3> <h3>長信宮燈——西漢早期青銅鎏金燈具,公元前172年鑄造。1968年于河北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陵山山崖上的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中出土。此宮燈因曾放置于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內而得名,現藏河北省博物館。</h3><h3>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zhí)燈跽坐的宮女,神態(tài)恬靜優(yōu)雅。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的身體是中空的,她一手執(zhí)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避免污染室內的空氣。燈盤能自如地旋轉,兩塊擋光的瓦形罩板也能隨意開合,以調節(jié)燈光照射角度和亮度。</h3> <h3>馬踏匈奴石刻——西漢前期霍去病墓石雕之一</h3><h3>這是一組紀念碑性質的大型花崗巖石雕群,存于陜西興平縣道常村西北,系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時雕造。</h3><h3>霍去病18歲時就受漢武帝重用,參加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屢建奇功,并留下了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的千古名句。這位青年將軍于元狩六年病逝,年僅24歲。漢武帝特地在茂陵附近為其選定墓址,并下令為他雕刻巨型石人石獸置其墓前,以表彰他的功勛。</h3><h3>霍去病生前就是騎著這匹馬征戰(zhàn)廝殺,立下戰(zhàn)功的。石馬高1.68米,長1.9米,形態(tài)軒昂,英姿勃發(fā),一只前蹄把一個匈奴士兵踏倒在地,蓬發(fā)長須、手執(zhí)弓箭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死難臨頭的神情。整個石雕動靜結合,形象地表現了漢帝國的強盛而不可撼的氣勢。</h3> <h3>馬踏飛燕銅奔馬——1969年出土于甘肅武威雷臺的一座東漢墓,距今1800年。現藏甘肅省博物館。</h3><h3>出土的金銀銅器很多,其中有銅馬39匹,銅車14輛,銅牛1個,銅俑45個,顯然是一支車馬儀仗隊。最初堆在庫房里,并未引起重視。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國代表團訪問甘肅時,抽空前往甘肅省博物館參觀歷史文物陳列。當郭沫若看到了這組銅車馬儀仗隊,特別是在隊伍最前面的身長45厘米、高為34.5厘米的領頭馬時,他眼前突然一亮,并叫工作人員拿出來讓他端詳。郭沫若認為這匹銅奔馬的考古和藝術價值非同小可,并欣然將其命名為“馬踏飛燕”。</h3><h3>后有人考證,所謂“燕”,其實是“隼”,因馬踏的此鳥,喙是鷹鉤,尾長且無分叉,而燕的飛速也遠不如隼,這就更能顯出馬的奔速。</h3> <h3>“天下第一吻”石雕——東漢,浮雕,1941年出土于四川彭山縣江口東漢古崖墓群,高49厘米,現藏故宮博物院。</h3><h3>發(fā)現的準確時間為1941年11月26日,墓葬號15,具體位于江口寨子山崖墓550門楣處。崖墓洞口刻有:“永元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王相口造”(東漢,公元102年)。</h3><h3>這座石雕像,為一對男女並坐擁抱接吻,男之右手搭過女肩持其乳部,女左手撫男肩,餘兩手相攜。舊時稱其為“秋胡戲妻”。2015年展出期間,取名為“石男女擁抱像”。而早些年,郭沫若見到這座石雕,送它一個浪漫的名字:"天下第一吻"。</h3> <h3>擊鼓說唱俑——東漢,陶質,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東漢崖墓,現藏國家博物館。</h3><h3>俑高55厘米,以泥質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繪,現已脫落。陶俑蹲坐在地面上,頭上戴幘,額前有花飾,袒胸露腹,著褲赤足,右腿揚起,左臂環(huán)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俑嘴部張開,開懷大笑,仿佛正進行到說唱表演中的精彩之處。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畫得極為生動傳神,使觀者產生極大的共鳴。</h3><h3>擊鼓說唱俑是陪葬俑中少有的傳神佳作,表現了平實感人的生活氣息,代表了東漢陶俑的藝術風格。</h3> <h3>石雕辟邪——東漢御史宗資的墓前,河南南陽</h3><h3>墓前保存著一對磨損較嚴重的石獸,身生雙翼,一只上刻"天祿"、另一只刻"辟邪"的字樣。以后,人們就叫這類石獸為天祿或辟邪。</h3><h3>石雕辟邪,身高165厘米,頷下有卷須,四足邁開大步,似在奔走向前;巨口張開,雙目圓睜,身上雕有云羽翼,紋羽清楚,凸凹的肌肉骨節(jié)表現得十分清晰真實,技法比起霍去病墓石雕是更為進步了。</h3><h3>墓前石獸和戰(zhàn)國時的青銅翼獸有承繼的關系,形狀上多似龍虎又如獅(獅子是漢代自西域傳入),看來,鎮(zhèn)墓獸從地下轉到了地上。</h3> <h3>彩塑坐佛——莫高窟第259窟,北魏,泥塑,甘肅敦煌。</h3><h3>坐佛高92厘米,波發(fā)高髻,臉面渾圓,耳大垂肩,挺胸收腹,體態(tài)端莊,比例適度,雙腿盤起,結跏趺坐在長方形須彌座上,雙手在腹前重疊作禪定印。身披深紅色袈裟,在膝前呈三蓮瓣狀自然下垂。這身坐佛表達出進入禪悅的狀態(tài),佛的嘴角微微上翹,浮現出一種含蓄的發(fā)自內心的滿足的微笑。能把這種表情刻畫得如此到位又帶有幾分神秘感,因而被眾多游客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br></h3><h3>佛教自東漢時傳入中國后,逐漸興起佛教造像。敦煌莫高窟,自前秦建元二年(366)于鳴沙山山崖上開鑿了第一個石窟始,延續(xù)至元朝一千多年的石窟建造,現存石窟492個,壁畫4.5萬平米,彩塑(像)2284尊。</h3> <h3>大佛石雕——云岡石窟第20窟(曇曜五窟之一),北魏,山西大同。</h3><h3>大佛高13.7米,具高肉髻,長耳朵,隆鼻大眼,臉相豐腴,細眉俊眼,面帶微笑,健壯的體魄散發(fā)出自信豪邁的氣度。他內穿僧祗支(露出一側肩胸的僧衣),外披袈裟,兩手手勢自然,作禪定印(惜已風化)。</h3><h3>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北魏前期都城——平城)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座。</h3><h3>云岡石窟的開鑿,自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起,一直延續(xù)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當初,涼州(今武威)高僧曇曜受文成帝之命,首先在此主持開鑿5座石窟,窟內諸主佛形貌皆高大偉岸,國字臉,挺鼻梁,衣紋簡單,具犍陀羅風格,隱含著中亞乃至古希臘的影響。</h3> <h3>帝后禮佛圖?孝文帝禮佛圖——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浮雕,北魏,河南洛陽。上世紀30年代被盜賣至國外,現藏美國紐約市藝術博物館。</h3><h3>賓陽洞是北魏宣武帝(公元500年繼位)為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祈求冥福而修建的。刻在前壁的帝后禮佛圖,表現的是皇室禮佛行列,用以宣揚佛法,炫耀帝后的威儀。</h3><h3>龍門石窟位于洛陽伊水河畔,因兩岸兩山相對,望之若闕,故稱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后,至北魏末年暫停,唐代再度大興。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身。</h3> <h3>帝后禮佛圖?文昭皇后禮佛圖——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浮雕,北魏,河南洛陽。后被盜賣至國外,現藏美國堪薩斯市的納爾遜藝術博物館。</h3><h3>此浮雕刻文昭皇后蓮冠霞帔,一手拈香,后隨兩個戴蓮冠的貴婦,在眾宮女的前導、簇擁下迎風徐行,方向與上圖相對。</h3><h3>從圖中人物的衣冠、發(fā)式,和傘蓋、羽葆等儀仗制度看,孝文帝推行漢化的政策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人物形象亦已漢民族化。</h3> <h3>菩薩與弟子——麥積山石窟第121窟,泥塑彩繪,北魏晚期,甘肅天水。</h3><h3>菩薩高123厘米,弟子高122厘米,臉相清麗,都披著帔,著大袖衣和長裙,兩人身體貼近,仿佛在佛陀說法的循循誘導之下互相發(fā)出會心的微笑,又仿佛是人間的一對親密的朋友在竊竊私語,有了世俗化的傾向。</h3><h3>麥積山位于甘肅天水,是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獨峰,海拔1742米,山高142米,因孤峰突起,酷似麥垛,故名麥積山。石窟始建于西秦,至北魏北周時基本建成,宋到清代也有建造。現存石窟194個,壁畫1000多平米,造像7800余尊,以泥塑為主。</h3><h3>麥積山石窟與莫高窟、云崗石窟、龍門石窟,并稱我國四大石窟。</h3> <h3>蒙山大佛——位于山西太原晉源區(qū)寺底村的摩崖大佛,開鑿于北齊天保十年(559年)。</h3><h3>大佛原是蒙山開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元末時寺與大佛并毀。1983年在地名普查時被發(fā)現,大佛的頭部已經遺失,露出的胸部高度為15.75米,胸部以下埋在數十米厚的土石之中。由于大佛的巖體為疏松的砂巖,風化、崩塌相當嚴重,佛像衣紋服飾已無法辨認。</h3><h3>2006年太原市政府始為佛像修補了佛頭,新修的佛頭高12米,直徑8米,重140噸左右,風格參考了當地出土的北齊佛像。大佛結跏趺坐,雙手施禪定印,腿部至頭頂,通高40余米,腿下是條石臺基,高6米。2008年10月,修復后的大佛正式對外開放。</h3> <h3>脅侍菩薩——棲霞山千佛崖石窟三圣殿,石雕,南朝?齊,南京。</h3><h3>南齊隱士明僧紹,因為夢見棲霞山西峰石壁有如來光彩,于是打算鑿窟造像,未及實施而終。南齊永明七年,其子首于西峰石壁與法度禪師鐫造無量壽佛及二脅侍菩薩,此即今稱三圣殿(編號19窟)內的造像。經考古測量,大佛坐高為7.98米,二脅侍菩薩的高度分別為6.58米和6.2米。</h3><div>千佛巖位于南京棲霞山棲霞寺東北側山崖上,是從南朝齊永明七年(489)至梁天監(jiān)十年(511)逐漸開鑿而成。現存佛龕294個,佛像515尊,號稱千佛巖。<br></div> <h3>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龍興寺窖藏佛像,北齊,山東青州。</h3><h3>青州龍興寺曾是山東半島的佛教中心,后來逐漸湮沒。1996年其遺址被發(fā)現,窖藏千年的四百多尊佛像重回人間。這批造像自北魏的永安二年(529)到北宋的天圣四年(1026)都有,惜已遭到毀壞。最大的高達320厘米,小的僅50厘米,多加彩繪和貼金,技藝高超,精美絕倫。</h3> <h3>彩繪石雕立佛——龍興寺窖藏佛像,北魏,山東青州。</h3><h3>立佛高121.5厘米,赤足站立,身披彩繪的大紅袈裟,雙手做著手印:左手張開施與愿印,右手立起施無畏印,代表著歡迎信徒和救濟大眾的心愿。身軀和雙腿在袈裟下隱約可以感覺到,手和臉的刻畫極為逼真,圓潤的臉龐帶著親切的微笑。</h3> <h3>齊武帝蕭賾(ze)景安陵 石天祿——南朝陵墓石刻,江蘇丹陽。</h3><h3>此獸毛羽卷曲,羽翼飛揚,左腿在前,如飛如走,巨口開張,鼻孔翕動,一對眼球幾乎突出眼眶,氣勢逼人。身長3.15米,高2.80米,頸高1.55米。</h3><h3>與北朝相對立的南朝,其雕塑藝術沒有大規(guī)模的遍地開花的佛教石窟,而是以宋、齊、梁、陳四朝帝王、貴族的陵墓石刻最為杰出。目前所能見到的石刻共有33處,按地區(qū)劃分,南京11處,南京江寧區(qū)10處,句容1處,丹陽11處。</h3> <h3>梁武帝蕭衍 修陵 石麒麟——南朝陵墓石刻,江蘇丹陽。</h3><h3>墓前僅存此一石獸,卻是保存最完好的,雙角俱全。高2.7米,長3.3米,頭生雙角,張開巨口,突出長舌,右腿在前,如同邁開大步的雄獅。由于加長了頸部,看上去如獅如龍,氣勢恢宏。</h3> <h3>梁 吳平忠侯 蕭景墓 石辟邪——南朝陵墓石刻,南京。</h3><h3>蕭景墓前原有石辟邪兩座,東西相對,間距約21米。西辟邪于1956年曾掘出地面,因破碎無法修復,于是又埋入原來地下。東辟邪為雄獸,原來從腰部斷為兩段,左前腿、底座也斷,1957年重修。現臀部略殘,身長3.80米,高3.50米,體圍3.98米。昂首張口,長舌垂胸,右腿前邁。頭有鬣毛,腹側雙翼,翼前部飾6根翎毛。胸前幾縷勾云紋,仿佛長髯飄拂。整個辟邪體態(tài)肥碩,雄俊壯美。</h3> <h3>陳文帝陳蒨(qian) 永寧陵 石麒麟——南朝陵墓石刻,南京棲霞鎮(zhèn)。</h3><h3>陳文帝陵前現存的一對石麒麟(均為雄性),身長3.19米,高3.02米,體圍2.8-3.06米,騰躍欲奔,須髭飛拂,造型靈巧兇悍,紋飾絢麗華美,氣韻生動,形神兼?zhèn)洌o人以矯健秀逸的感受,不愧為南朝陵墓石刻中最為精美的代表作。遙想當年,的確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h3> <h3>趙州橋欄桿石刻——浮雕,隋代,河北趙縣。</h3><h3>趙州橋為隋代巧匠李春主持建造的大型石拱橋,橋欄桿上用浮雕的龍紋來裝飾,是精美的雕塑藝術品,“奇巧固護,甲于天下”。</h3><h3>由于橋欄崩塌,隋代浮雕原作多墜入河里。民國年間梁思成前往考察,發(fā)現橋上欄桿并不出色,因為那些都是明清時期的作品。1955年國家撥款重修時,從水中打撈上來隋代的原作,讓人嘆為觀止:矯健有力的龍,或雙龍交頸,或雙龍戲珠,或弓身如弩,或挺身踞立,蘊含著無限活力。</h3> <h3>昭陵六駿——青石浮雕,唐代,陜西禮泉。</h3><h3>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昭陵六駿造型優(yōu)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h3><h3>六駿是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zhàn)役中先后所乘的戰(zhàn)馬,為紀念這六匹戰(zhàn)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畫家閻立本兄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zhàn)馬列置于陵前。</h3><h3>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h3><h3>“颯露紫”前面牽它的人,是唐太宗手下大將邱行恭。在一次血戰(zhàn)中,他奮力救主,故太宗特意下令把他和颯露紫刻在一起。圖中他正在給颯露紫拔箭。</h3> <h3>文武侍臣石像——共10對,高4米,乾陵,唐代,陜西乾縣。</h3><h3>乾陵位于乾縣西北6公里的梁山,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夫妻“二圣”合葬墓。它以山為陵,利用天然的山勢修了縱貫南北的長御道,兩邊排列著許多對稱的石雕,計有華表一對,羽翼天馬一對,鴕鳥浮雕一對,石馬及御馬人五對,文、武侍臣各五對,述圣紀功碑和無字碑各一座,還有王賓(域外王侯、使節(jié))雕像61尊,四道城門前各有一對石獅子。這組石刻沉雄博大,氣勢磅礴,昭示著盛唐的時代精神。</h3><h3>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h3> <h3>彩塑立像——莫高窟第45窟,唐代,泥塑。第45窟現存彩塑7尊,為唐代彩塑的典型。</h3><h3>這是其中的兩尊,在主尊佛像的右側,是弟子阿難。其上身后傾,腰胯微向上側斜挫,兩手相交置于腹前,頭部右傾微俯。舉止閑適瀟灑,面目英俊秀朗,神情聰明,又含有恭順、靦腆的神態(tài),明亮華麗的錦繡裙襦和色彩熱烈的紫袈裟,更為青年僧人的俊秀之美增色。</h3><h3>在其右側,是普賢菩薩,全身呈“s”形。其婷婷婀娜的體態(tài),豐盈健美;冰清玉潔的肌膚,瑩潤細膩。菩薩面相豐滿圓潤,云髻高聳,長眉入鬢,雙目微啟,眉目間似笑非笑,神情恬靜慈祥,衣著也非常精美,團花密繡的錦裙,輕柔稀疏的衣紋,塑造出慈悲為懷、垂憐眾生的菩薩形象。</h3><h3>兩座塑像具典型的“曹衣出水”風格。</h3> <h3>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石雕,龍門石窟,唐代,河南洛陽。</h3><h3>奉先寺位于龍門西山南段,為唐高宗李治創(chuàng)建,上元二年(675年)竣工,它是唐代雕刻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石窟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和二力士等九尊佛像,而其中最為光彩奪目的就是端坐中間的主佛盧舍那大佛。</h3><h3>“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民間又稱他為報身佛。大佛如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手足已經殘破。通高17.14 米,頭部高4 米,發(fā)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著腳下的蕓蕓眾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女性化的大佛,整體姿態(tài)安詳莊重,聰明、穎慧而又誠樸、溫厚,是一位慈愛的母性之神。</h3> <h3>大明宮菩薩立像——石雕,唐代,1959年出土于西安火車站附近,這一帶是唐代大明宮遺址。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h3><h3>出土時頭部及雙臂、雙腳均殘缺(殘高仍有110厘米),卻絲毫不妨礙感受它的美。其身軀為盛行于唐代的左右屈曲的s造型,上身幾近全裸,童胸半露,左肩披一縷薄紗半掩,帔巾和瓔珞輕盈地垂在胸乳前。下腰扎著的紗裙打著一個靈巧的結,婉曲回旋;腰束露臍薄柔透體的長裙,帶著曹衣出水的風范。腰肢細巧,身材勻稱,又帶著唐代特有的豐肥。裸露的肌膚豐滿潤澤,富有彈性,呈現出年輕女性婀娜多姿的風采。她是菩薩,又是美神的化身。</h3><div>此殘像刻工之完美,堪稱唐代雕像之杰作,珍貴無匹。</div><div>古代中國為什么缺乏裸體藝術品?盛唐開放,衣著大膽,也只不過如此。這與西方的人體寫實及古印度夸張的豐乳肥臀,手法完全兩樣。因為“發(fā)乎情,止乎禮”這兩千多年的儒家信條,是中華民族恪守的本性。</div> <h3>樂山大佛——摩崖石刻,唐代,四川樂山。</h3><h3>大佛為彌勒佛坐像,坐落于岷江岸邊的凌云山上,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h3><h3>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歷經90年。大佛身形壯碩,臉相仿佛是年輕的健男,帶著清秀之氣,給人以莊嚴、慈祥、凝神靜思的感覺。他的體量驚人,與巍巍山嶺、滔滔大江渾然一體,使人感受到宇宙的永恒。</h3><h3>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溝,衣褶上的排水溝也與各層排水溝相連,可以迅速排去山泉和雨水;大佛外邊原還罩有十三層佛閣,直至明末在戰(zhàn)亂中毀壞;這些科學的設計才使大佛得以保存至今。</h3> <h3>黃河鐵牛——鑄鐵,唐代,山西永濟市。</h3><h3>永濟,古稱蒲坂(虞舜的都城)、蒲州,在其古城西門外黃河上,有著名的大浮橋——蒲津橋。</h3><h3>蒲津渡自古就是秦晉交通要沖,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這兒修造過浮橋。唐開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命對蒲津橋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建,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鐵牛共鑄8只,河東、河西各4只,用以牽拉浮橋鐵纜。后因黃河東移,鐵牛等沒入水中。50年代后,三門峽庫區(qū)蓄洪,河床淤積,河水又西移,鐵牛被深埋于黃河河灘里。1988年,永濟縣經一年多的查訪勘探,于次年8月發(fā)現并出土了唐開元鐵牛。</h3><h3>出土的鐵牛4只,每只伴有一鐵人力士作牽拉狀,分南、北兩組,每組兩只前后排列,頭西尾東,面朝黃河。</h3> <h3>鐵牛每只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重約30噸。牛尾后有橫軸以系巨纜,軸頭有紋飾,直徑約0.4米,長約2.3米。鐵牛矯健強壯,造形生動,前腿作蹬狀,后腿作蹲伏狀,四肢撐地,不留空隙,整體呈大團塊狀,渾厚有力。</h3><h3>鐵牛腹下有底盤,底盤下有6根直徑0.4米、長約3.6米的鐵柱斜前連接,每根鐵柱分別有反向伸出的鐵足各一,功能如同地錨。底盤及鐵柱約有40噸。</h3> <h3>駱駝載樂俑——唐三彩,唐代,1957年西安鮮于庭誨墓出土,現藏故宮博物院。</h3><h3>高66.5厘米,駱駝立在底座上,高昂著頭,雄峻不凡。它背上有藍地圓毯,上邊架一個鋪了一條五色條紋長毯的木架子,上有五位樂師,其中四位坐著彈奏樂器,中間一位翩翩起舞。這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最好象征。</h3><h3>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總稱,由于它燒制時用得最多的色彩是黃、綠、白三種顏色,所以被稱之為唐三彩。實際上,它所用的色彩還包括藍、赭、紫、黑等。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h3><h3>唐三彩主要用于隨葬,作為明(冥)器,因為它的胎質松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h3> <h3>仕女俑——唐三彩,鮮于墓出土,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h3><h3>這是出土的兩件女俑之一,豐滿的臉盤,心字的發(fā)髻,穿綠襦黃裙,登翹頭云履,披帛,拱手,形態(tài)嫻雅。</h3><h3>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馬、駱駝)居多。</h3><h3>唐三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釉色。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紅綠白三種釉色,這在唐代本來就是首創(chuàng),但是匠人們又巧妙地運用施釉的方法,紅、綠、白三色,讓它交錯、間錯地使用,然后在高溫下燒制以后,釉色又澆融流溜形成獨特的流竄工藝,出窯以后,三彩就變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復色、有兼色,讓人們看到的就是斑駁淋漓的多種色彩。</h3> <h3>散樂圖——漢白玉石彩繪浮雕,五代時期,1995年出土于河北曲陽王處直墓,現藏河北省博物館。</h3><h3>這件散樂圖,上承唐代散樂之余韻,下啟宋遼散樂之先聲,彌足珍貴。浮雕的尺寸不是很大,長136厘米、高82厘米,但雕刻精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謂世所罕見的藝術珍品。</h3><div>圖中的人物面容圓潤,體態(tài)豐腴,腰肢輕斜,衣帶飄飄,若有“吳帶當風”之感,保留了唐代豐肥濃麗的風格。她們演奏時專注的神情,既端莊秀麗,又嫵媚動人。圖中共有15人,右面最前一人穿男裝,雙手持一根結有彩帶的橫桿,似為樂隊指揮,其身前有兩位做伴舞姿態(tài)的矮人,其余12名演奏者均為女子,可謂古代“十二女子樂坊”。</div><div>散樂是一種自由通俗之音樂,其名稱是相對于正雅之樂而言的,它沒有儀禮和教化的功能,純以娛樂為主。</div> <h3>奉侍圖——漢白玉石彩繪浮雕,五代時期,1995年出土于河北曲陽王處直墓,現藏河北省博物館。</h3><h3>奉侍圖表現的是侍女們手捧日常生活用具,去服侍主人的場景。除左前一位小人外,13位侍女分列三行,疏密有致,主次分明,表情矜持慵懶,有的靜默徐行,有的回頭顧盼。她們有的端杯執(zhí)盤,有的抱物持扇,個個都是豐頰秀目,長裙曳地,帛巾繞肩。由于水土浸泡多年,彩繪失去了最初的艷麗,但仍有幾抹紅色所渲染的長裙,即是“石榴裙”的真實版本。最純正的“石榴紅”是一種比較雅致的暖紅,鮮麗卻并不奪目。</h3><h3>浮雕上所有女子,都在高腰長裙之外另束抹胸,抹胸上下有弧形或花瓣形寬邊,既可掩胸又可作為裝飾。在唐代,只有身份地位較高的女性才能穿開胸衫,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裸胸的。關于這一點,兩圖浮雕就是明證。</h3> <h3>滄州鐵獅子王——鑄鐵,五代,河北滄縣。</h3><h3>獅頸右側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右肋有“山東李云造”五字。大周(后周)廣順三年即公元953年,至今已屹立1000余年。獅身高5.3米,僅頭部就高1.5米,通長6.5米,身軀寬3.17米。1984年為保護獅身為其移位時,經過準確稱量,其總重量為29.30噸。</h3><h3>獅子身上披著“障泥”(防土的墊子),背著一個直徑1米的蓮花盆,怒目圓睜,張口咆哮,昂昂然甩開四腿奔走著,氣勢磅礴。頭部鑄有“獅子王”字樣。</h3><h3>目前保存尚完好,只是有很多銹蝕,四肢已經出現多處崩裂,必須支撐維護。</h3> <h3>異獸甪端——石雕,北宋仁宗永昭陵,河南鞏義市。</h3><h3>"甪(lu)端"為宋陵首創(chuàng)的一種異獸,據說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夷之語的神獸,其角長在鼻端,明君圣主在位時,它就捧書而至。因此,作為祥瑞之獸,出現在宋陵石雕中。</h3><h3>北宋皇陵位于鞏義市嵩山北麓、伊洛河南岸的丘嶺上,陵區(qū)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北宋九帝中,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外,均葬于此,統(tǒng)稱“七帝八陵”(包括太祖之父的永安陵)。還有陪葬的皇后陵、親王墓、太子、公主和大臣墓共200多座,形成了龐大的陵墓群。從公元963年開始營建宋陵,前后經營達160余年之久。宋陵有龐大的石刻群,雖經破壞散失,至今尚有941件,是我國現存的唯一的宋代石刻群。</h3> <h3>供養(yǎng)人——麥積山石窟第165窟,泥塑,宋代。</h3><h3>高210厘米,著寬袖上衣和腰裙、長裙,頭梳高發(fā)髻,戴如意形冠飾,是宋代的真實衣著,顯得簡潔素凈;長臉寬額,細眉鳳眼,唇角輕抿,似在專心傾聽著佛法。顯然,她是一位真實的人,因出資開龕造像,便將她的肖像塑在這里,留作紀念。</h3> <h3>媚態(tài)觀音——石雕,宋代,大足石窟北山佛灣,重慶大足區(qū)。</h3><div>這尊觀音位于北山佛灣第125號龕,高不過1米,她頭戴寶冠,足踏蓮花,目光下視,含顰欲笑;右手輕拈一數珠串,左手握撫右腕,交叉于腹前;身段窈窕,體態(tài)輕盈,袒胸露臂,衣裙飄拂,整個神態(tài)天真靦腆,俏麗嫵媚,因而被人們昵稱為“媚態(tài)觀音”。由于體量小,風化嚴重,眉眼現已模糊。此照片還是77年前的1940年1月,梁思成考察時所攝,眉心的美人痣還清晰可見。</div><div>大足石窟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并陳,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范。</div><div>北山摩崖造像最初開鑿于晚唐景福元年(892),經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造像4600多尊。</div> <h3>釋迦牟尼涅槃勝跡圖——石雕,南宋,大足石窟寶頂山,重慶大足區(qū)。</h3><h3>這座宏偉的雕刻,獨占東崖,長達31米,還只是半身,下本身隱沒在南崖之中未刻出。佛祖閉目橫臥,臉上一片安詳寧靜。四周圍繞著身形較小的弟子,</h3><h3>寶頂山是南宋名僧趙智鳳(1159—1249)于此建石窟寺,歷時70余年建成。這里是一個馬蹄形山灣,在長約500米、高約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萬余軀。造像刻于東、南、北三面崖壁上,其內容前后連接,無一雷同,猶如一幅講述佛家要義的圖文并茂的連環(huán)畫。</h3> <h3>孩兒枕——瓷器,河北曲陽定窯產品,宋代,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h3><h3>此件長40厘米、寬14厘米、高18.3厘米,釉色牙黃。孩兒枕作伏臥狀,以孩兒背作枕面,孩兒雙目炯炯有神,頭部兩側有兩綹孩兒髯,身穿絲織長袍,團花依稀可辨,下承以長圓形床榻,榻邊飾以浮雕紋飾。定窯孩兒枕傳世僅此一件,孩兒雕工極佳,十分珍貴。</h3> <h3>羅漢坐像——三彩陶質,遼代,民國初年(1912)發(fā)現于河北易縣八佛洼的山洞里,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h3><h3>坐像高104.7厘米,比真人略大,釉色精純,神采動人,完美地繼承了唐三彩的技藝。</h3><h3>這組易縣睒子洞內的遼代三彩等身羅漢像一共16尊,發(fā)現后即被盜賣一空,。由于山陡路險,在盜運中至少毀壞了3尊,其余多已流失海外。目前可查的存世羅漢像,被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的共有10尊(美5,英、法、俄、日、加各1)。另有一尊德國收藏的,毀于二戰(zhàn)戰(zhàn)火。</h3> <h3>羅漢坐像——三彩陶質,遼代,民國初年(1912)發(fā)現于河北易縣八佛洼的山洞里,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h3><h3>這批羅漢的體態(tài)合乎比例,面貌生動逼真,那沉穩(wěn)的身姿,那緊鎖的眉峰,那遠眺的目光,那凹凸的面部肌肉,把人物的內心思想活動真實地表現出來。梁思成評價:“要之皆各有個性,不圖為空泛虛渺之神像,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作為中國古代十分少見的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精美作品,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成為歐美國家爭相珍藏的瑰寶,并成為衡量博物館收藏藝術水準高低的重要標志。</h3> <h3>露齒菩薩——彩塑,遼代,山西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建于遼代重熙七年,即1038年)。</h3><h3>這尊菩薩造像可以說是久負盛名。1964年郭沫若參觀后為之題詞:“下華嚴寺薄伽法藏塑像乃926年前故物,比例合乎自然,表情特別生動。余以為較太原晉祠圣母殿塑像為佳,誠為不可多得之藝術作品,宜盡力加以保護。”</h3><h3>像高302厘米,整尊造像神情閑逸,寧靜大方,她的頭部稍稍右傾,雙目微睜,向左下方斜睨,輕啟雙唇,微微而笑,露出了白皙的牙齒。雙手呈拱于胸前狀,手指半屈半伸,上下疊置。合掌露齒微笑的神態(tài),表示著對佛法的領悟,實在是下華嚴寺遼塑中的珍品。</h3> <h3>瀆山大玉海——玉雕,元代,現存北京北海團城承光殿前的玉甕亭中。</h3><h3>玉料出自中國西南部的岷山,據《漢書·郊祀志》,“瀆山乃蜀之岷山”。這里出美玉,“皆清黑溫潤而堅"。</h3><h3>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令皇家玉工,將這一整塊黑質白章的橢圓形大玉石,雕琢成器。它高70厘米,口徑135至182厘米,膛深55厘米,周長493厘米,重達3500公斤,青白色中略帶墨色,時人亦稱之為“黑玉酒甕”。周身雕刻著波濤洶涌的浪花,巨大的海獸如海龍、海馬、海犀、海豬、海鹿競相出沒。雕琢技藝上,繼承和發(fā)展了“量材取料”、“因材施藝”的傳統(tǒng)技巧,在俏色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在我國玉器發(fā)展史上,它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h3> <h3>瀆山大玉海(細部)</h3><h3>在元朝開國之初,這件精美絕倫的玉器被世祖用作大宴群臣、犒賞將士的酒器;不久重建北海瓊華島上的廣寒殿(原建于金代),玉海被置于其中。明末清初,廣寒殿遭遇火災,殃及玉海,后遺落于西華門外的真武廟中,為道士作菜甕用。乾隆帝得知后重金收回,專建玉甕亭珍藏。1988年,又于北京法源寺發(fā)現其原配底座,真是歷盡滄桑,最后珠聯(lián)璧合。</h3> <h3>自在觀音——泥塑彩繪,隆興寺摩尼殿,明代,河北正定。</h3><h3>摩尼殿佛壇后面是一堵扇面墻,墻的背面塑有須彌山塑壁。塑壁為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所創(chuàng),此為宋塑,明代又改裝。塑壁以石青、石綠涂染,奇峰怪石,清泉水泄,宛如金碧山水。居中最醒目的就是這尊塑自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的自在觀音。</h3><h3>觀音像高3.4米,頭戴寶冠,身著紅裙,半袒露的胸部豐潤圓滿,瓔珞垂如網,淺綠披帛如水如風;左足踏蓮,右腿踞起,雙手抱膝,身體稍向前傾斜,面容秀麗恬靜,儀態(tài)從容自在。</h3><h3>當年梁思成來此考察時拍了一張照片,贈送給魯迅,魯迅贊譽她為最美麗的觀音。至今,北京魯迅故居的書案上還陳設著這張照片。</h3> <h3>韋陀像——彩塑,雙林寺千佛殿,明代,山西平遙。</h3><h3>現存的反映出明代佛教造像最高藝術水平的就是山西平遙縣雙林寺的塑像。雙林寺初建于北齊,明代多次重修,寺中的佛像大部分為明代所塑。全寺共分十個大殿,內有大小佛像2000余尊。</h3><h3>這尊韋馱像高1.6米,立于千佛殿的醒目之處。他身披甲胄,左手拿著一個金剛杵,右手握拳,昂首挺胸,成丁字步站立,十分威風。他的眉頭緊鎖,眼睛怒視前方,表現出剛正嚴明的性格,頗有一種儒將風范。</h3> <h3>渡海觀音——瓷塑,明代,德化窯"建白瓷"何朝宗代表作,現藏福建泉州海交博物館。</h3><h3>像高46厘米,釉色白中泛黃,呈牙白色,如凝脂凍玉,滋潤瑩滑。觀音雙手藏袖,露一足踏蓮花,另一足水花掩蓋,作踏浪凌波渡海之勢。衣袍緊貼身子,衣袖迎風飛揚,有吳道子“吳帶當風”韻味。觀音神情嫻雅平靜,安詳自若,雙目低垂凝思。整座塑像精巧細致,神態(tài)如生,背鈐有“何朝宗印”方形印款。</h3><h3>何朝宗(1522——1600),明代瓷塑家,生于福建德化縣,祖籍江西。何朝宗生活在明代嘉靖、萬歷年間。他的瓷塑作品,吸收了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種技法,結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長,形成獨具一格的“何派”藝術。所塑形象,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個性,形神兼?zhèn)洌挥兴囆g魅力。</h3> <h3>德化窯白釉達摩像——瓷塑,明代,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h3><div>達摩身披袈裟,前額寬大,鬢發(fā)卷曲,雙眉緊鎖,二目俯視,雙手合抱于袖中,赤足立于洶涌的波濤之上,衣袂飄蕩。通體施象牙白釉,釉質肥厚滋潤。雕工深入銳利,衣紋飄逸流暢,浪花翻卷自如,頗富動感。像高43厘米,背后刻“何朝宗制”四字陰紋印。<br></div> <h3>大阿福——泥塑,清代,惠山泥人代表作,現藏無錫泥人研究所。</h3><h3>大阿福是民間藝人根據民間傳說塑造的一男一女兩個健壯的娃娃形象,懷抱獅子(或麒麟),以表示驅邪迎福之意。</h3><h3>此為現存最早的一件大阿福(女)泥塑,傳為清代乾隆年間原模,通高22厘米、寬16.5厘米、厚7.2厘米,是高浮雕型的印制泥人。造型極其簡練,盤膝而坐,面型飽滿,笑盈盈,胖墩墩,眉彎目秀,鼻直口方,頭梳菱形發(fā)髻,懷抱青獅,服色明麗,黃底紅花,具有強烈的江南民間情調。</h3> <h3>惜春作畫——彩塑,清代,天津"泥人張"代表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h3><h3>此彩色泥塑組像是我國著名的天津第一代“泥人張”張明山(1826—1906)的作品,高36.5厘米。取材于清代小說《紅樓夢》,以賈惜春在大觀園暖香塢作畫為內容。惜春正在聚精會神地運筆作畫,兩旁少女一坐一立,正在會心地欣賞惜春的傳神妙筆。</h3> <h3>五百羅漢——彩塑,清代(光緒年間),云南昆明筇(qiong)竹寺。</h3><h3>筇竹寺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是云南第一座禪宗寺院,后歷經修葺。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修建為清光緒九年至十六年(1883—1890),從四川聘請泥塑大師黎廣修(合州人),帶著徒弟5人,歷經七年,塑造了五百羅漢,成為清代宗教雕塑的代表作。羅漢坐姿高約1米,站姿高約1.4米。</h3><h3>該泥塑擺脫了佛教傳統(tǒng)“千佛一面”的呆板模式,而以現實生活中各個階層豐富的人物形象與佛教傳奇故事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羅漢形象塑造成如同社會的蕓蕓眾生,各色人等的不同性格、不同氣質,舉手投足的動態(tài),顧盼交流的情景,喜怒哀樂的神態(tài),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h3> <h3>持杖羅漢組雕,是昆明筇竹寺五百羅漢中的一組。表現的是兩位飽經風霜的羅漢正在交談的形象。</h3><h3>這組雕塑整體呈穩(wěn)固的拱形,手持天然大竹節(jié)龍頭拐杖的老者,頭頂風巾,身披袈裟,微弓著腰,比劃著手勢,湊近同伴訴說著什么。他的同伴則雙手捧著內有金色坐佛的佛龕,側耳仔細傾聽著,驚訝、同情和沉思的復雜感情,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h3><h3>這組雕塑,是公認的五百羅漢中的最佳作品。</h3> <h3>孫中山先生銅像——武昌首義廣場,民國,湖北武漢。</h3><h3>武漢市有兩座孫中山銅像,分立武昌和漢口,均由著名雕塑藝術家江小鶼(1894—1939)設計塑造,建于1931年。</h3><h3>這是武昌的一座,立于湖北軍政府舊址門前(現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廣場)。孫中山身著中國傳統(tǒng)服裝長袍馬褂,面南莊嚴肅立。通高約6米,銅像高約2.4米,基座系麻石砌成。</h3> <h3>"五四運動"——浮雕,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現代,北京。</h3><h3>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1949年9月30日毛主席親自奠基,直至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碑座浮雕共10塊,材質為漢白玉,高2米,總長40.68米,鐫刻著170多個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奮勇斗爭的重大史實,由劉開渠、滑田友等8位雕塑家合作完成("五四運動"作者為滑田友)。浮雕以線刻為主,整體風格一致,造型簡練準確,刻畫細膩精美,既有民族特色,也有西洋寫實功底,是新中國最重要的雕塑成就之一。</h3> <h3>五羊石像——石雕,現代,廣州。</h3><h3>五羊石像,建于1960年4月,位于廣州越秀公園,由嶺南著名雕塑家尹積昌、陳本宗、孔繁緯創(chuàng)作。像高11米,用130塊花崗石雕刻而成,體積53立方米。以四只形態(tài)各異的小羊,簇擁著一只口銜稻穗的高大母羊為造型,再現了羊化為石、把稻穗贈給廣州人民的美好傳說。</h3> <h3>翻完這本小書,雖然只是一個個碎片,有些內容還沒有涉及(比如明清時期的木雕),但串聯(lián)起來,也不啻是過了一遍中國雕塑史。</h3><div>梁思成說:"藝術之始,雕塑為先,蓋在先民穴居野處之時,必先鑿石為器,以謀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繪事,故雕塑之術,實始于石器時代,藝術之最古者也。"</div><div>雕塑是最古老的藝術,中華民族六七千年的雕塑之花,開遍神州大地,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遺產,使我們今天得以為祖先的聰明、才智和技藝,而驚嘆、自豪和驕傲!</div> <h3>當然,中、西方的雕塑藝術也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中國雕塑自打一開始,便是與實用性緊密結合的,從日用器具到祭祀墓葬,從驅妖鎮(zhèn)災到宗教造像,這種實用目的性很強的意識,代代相襲,滲入骨髓,以致直至當代為政治服務的泥塑《收租院》的橫空出世,工具性遠遠大于藝術性。美麗的藝術外衣,終究掩蓋不了編造的謊言,一時的轟動終歸趨于沉寂。</h3><h3>為什么西方有那么多耳熟能詳、如雷貫耳的雕塑藝術大師,為世界各地津津樂道;而在中國,如果問中國的繪畫大師有哪些?或許還能說出二三,但若問中國的雕塑大師有哪些?也許就一個也說不出來!這并不奇怪。因為在中國,雕塑歷來被視為雕蟲小技,從事的人亦被稱為工匠。</h3><h3>比如,木雕是雕塑的一種,在我們國家常常被稱為“民間工藝”。木雕只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在我們國家的工種分類中稱為“精細木工”。此中便能窺出,雕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當然,這是歷史形成的,是中國數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使然。</h3> <h3>西方注重個體,注重細節(jié)的刻畫來展現美;中國注重群體,講究規(guī)模(也包括體量)的氣勢來震懾人。西方注重寫實,形神畢肖;中國注重寫意,講究點到為止。西方思想開放,性喜張揚,公然袒胸露體于大庭廣眾、光天化日之下,盡顯人體之美而無不適;中國思想封閉,恪守禮教,講究蘊藉含蓄,即便要表現人體之美,也僅至“曹衣出水”而已。米開朗基羅的《大衛(wèi)》,當年就矗立在佛羅倫薩的市政大廳門口,而在中國,官衙門前永遠是一對怒目張口的雄獅。兩千多年的專制集權和儒學熏陶,也培養(yǎng)了中國人的欣賞習慣和心理素質,以為這是理所當然;假若你要把“獅子”換成《大衛(wèi)》試試,“傷風敗俗”“不成體統(tǒng)”的一片口水也要將你淹死。</h3> <h3>縱然有如許的文化差異,但有一點還是相同的,那就是以真誠敬畏之心,發(fā)揮自己的才智、技能和熱情,去努力展示人世間的真善美,抒發(fā)對自由、光明和幸福的精神追求!</h3><h3>正因為如此,中國和西方的雕塑家一樣,創(chuàng)作出同樣杰出的藝術瑰寶: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輝煌;你有《斷臂維納斯》《思想者》,我有“兵馬俑”“樂山大佛”;世界從而豐富多彩,人類需要的也正是這樣的一個相互包容、相互借鑒、和而不同的多彩世界!</h3><h3>正因為如此,中國歷史上也產生過眾多毫不遜色于西方的精美雕塑作品,其中的一些還令人痛心地被西方列強偷盜而去、至今被奉為至寶。</h3> <h3>雕塑如人生。</h3><h3>雕,作的是減法,一點點地不斷地去掉些什么;塑,作的是加法,一點點地不斷增添些什么;在這加加減減中,逐漸臻于心目中的化境。</h3><div>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從牙牙學語到垂垂老矣,在幾十年的風雨兼程中,不也是不斷地得到些什么、又不斷地失去些什么嗎?與雕塑一樣,有的成了精品,有的卻成了廢品,更多的蕓蕓眾生,庸庸碌碌,便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div> <h3>如果你有耐心,能從頭讀到這里,也許會有更多的感悟。</h3><h3>謝謝你的閱讀。</h3><h3> ——2017.7.30.于棗香居</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城区|
河曲县|
江城|
琼海市|
海南省|
西乌珠穆沁旗|
金川县|
澄迈县|
商洛市|
堆龙德庆县|
阿拉尔市|
海安县|
宿州市|
千阳县|
昌乐县|
赤城县|
武穴市|
韩城市|
阿克陶县|
阿拉善盟|
麟游县|
威信县|
休宁县|
凯里市|
丹阳市|
四川省|
阿荣旗|
鄱阳县|
陇川县|
岢岚县|
荃湾区|
皮山县|
应用必备|
宁陵县|
那坡县|
密云县|
长白|
安徽省|
博爱县|
中江县|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