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父母最該給孩子什么?</b></h1><h3><br /></h3><h3>每個父母都該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所擁有的財富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父母自身所擁有的東西,另一部分則是父母所應該給予孩子的,比如教育。</h3><h3>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卻可以選擇自己的目標,選擇用什么態度去面對生活。</h3><h3>無論父母給孩子的是什么樣的家庭環境,都是一個家庭共有的"資產"。 培養孩子有強大的家族榮譽感,使之擁有為之而奮斗進而發揚光大的動力,使之擁有萬丈高樓平地起的信心。</h3><h3>說到"家族榮譽感",中國自古就強調之, 如歷代皇帝嘉獎官員或懲罰官員,其子女都會受到厚待或牽連;西方亦同,家族式的發展路徑已經被認為是推動人類發展的最佳途徑之一。</h3><h3>同時,培養孩子具有交友的能力和資本,擁有自己的人脈關系。</h3><h3>父親為了孩子而完善自我,孩子在父親不斷學習的環境下而成長,這樣的良性循環是父親與子女命運的最佳詮釋。 </h3><h3><br /></h3><h3><br /></h3><h3><b>共同點亮孩子的未來之燈</b></h3><h3><br /></h3><h3>身為父母,既然已經將孩子帶來這個世界,就必須要承擔應有的責任。而這責任不僅僅是為孩子創造好的環境,提供物質條件,更為重要的是,用你的智慧與愛,幫助孩子成為他/她應該成為的人物。</h3><h3>"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h3><h3>不必刻意為之,首先是父親,母親,然后才是朋友。因為能對孩子的未來負責的,只有父親和母親。</h3><h3>更重要的角色,就是父親。</h3><h3>父親相比母親而言,目光更長遠,視野更廣闊,思想也更加理性且兼具戰略性,父親比母親更懂得如何讓自己的孩子適應時代的發展。</h3><h3>父親代表的是決斷力。</h3><h3>父親的換位思考,也不是說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問題,而是要站在當今社會大局的角度進行思考,幫助孩子分析,判斷,理解,以及選擇。</h3><h3><br /></h3><h3>父親當利用魄力,經驗與智慧為孩子建立一個優質的平臺, 并在這樣的平臺上達成與孩子共同確立的目標。</h3> <h1><b>父親是最優秀的統計學家</b></h1><h3><br /></h3><h3>育兒是門嚴謹的學科,好父親用好謀略換取兒女的成長。</h3><h3>初為人父的男人,無論貧富貴賤,條件幾何,都靠摸索與探索齊頭并進。</h3><h3><br /></h3><h3>世上有兩種教練是成功的:一是自己在相關領域中有過成功經驗的。第二種是統計學家。</h3><h3>歐洲有一位年薪980萬歐元的足球教練,自己并不是一名足球運動員,卻是位很棒的教練,他懂得用統計學的方式來分析球員的不同戰略技術及其成功的概率,提取精華,再教授給隊員。</h3><h3>但是,足球教練的統計方式與育兒的統計方法有著本質的不同:"育兒"強調的是別人的成功方法對自己的孩子不一定適合,不一定有用,需要根據自己的孩子的不同情況在不同成長階段量體裁衣,執兩用中,逐漸歸納,整理而形成父母自己的教育方式。</h3><h3><br /></h3><h3>人如果十分精通一門學科,自然就能將其中的奧妙和智慧運用到生活中間,看問題的方式和方向也會與其他人不同。</h3><h3>因此,好的父母當是先分析自己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教練,再運用自己所長來引領孩子去探索更寬廣的世界。</h3> <h1><b>父親的觀察力</b></h1><h3><br /></h3><h3>一位好父親,一位具有敏銳觀察力的父親,可以從周遭看似毫不相關的信息中,推理并統計出對自己教育孩子有所幫助的方式和方法。然而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篩選進而深層次的思考,將自己所觀察到的東西轉化為數字和圖像,在大腦中進行檢索,最終提煉出能為自己所用的知識。</h3><h3>父親與母親在視野方向上大有不同。母親更多關注細節,父親則更多觀察到細節背后的世界,以及這個世界帶給孩子的深遠影響。</h3> <h1><b>條條大路通羅馬</b></h1><h3><br /></h3><h3>成功和個性一樣是無法復制的。</h3><h3>輟學者中能成為喬布斯和比爾.蓋茨的可謂寥寥無幾,某些人物乃是社會與教育轉型過程中的產物,某些則屬于時勢造英雄。</h3><h3>因此,不鼓勵偏才偏科。</h3><h3>在孩子還不能自主決定自己的愛好和追求之前,對孩子的培養方式,當是廣泛培養興趣與愛好:學下棋,學繪畫,學樂器,籃球,足球,游泳,跆拳道----培養孩子應有的修養,有助于未來生活的質量,以及個人修養的提煉。</h3> <h1><b>根據孩子成長"敏感期"選擇興趣班</b></h1><h3><br /></h3><h3>人的一生有許多能力發展的敏感期,只要抓住了這些敏感期給予孩子相應的培養,學習效果會更好,孩子將終生受益。</h3><h3> <font color="#ed2308">3-4歲</font>:色彩、語言、內省智能敏感期</h3><h3> 對色彩敏感,開始在生活中尋找不同的顏色;</h3><h3> 對語言敏銳度提高,模仿成人說話;</h3><h3> 剪,貼,涂的能力提高,</h3><h3> 開始追求完美,</h3><h3> 不斷追問為什么。</h3><h3><br /></h3><h3> <font color="#ed2308">4-5歲</font>: 數學邏輯、音樂智能敏感期</h3><h3> 開始建立數學概念,</h3><h3> 審美期到來,對穿著有自我要求,</h3><h3> 對音樂,識字敏感。</h3><h3><br /></h3><h3> <font color="#ed2308">5-6歲</font>: 語言、自然智能敏感期</h3><h3> 出現書寫敏感期,</h3><h3> 數學-----邏輯能力上升,</h3><h3> 喜歡收集動植物標本,對實驗產生興趣。</h3><h3><br /></h3><h3>除了這些一般規律外,敏感期到來的早晚也與后天環境的創設有關。如果父母及時抓住孩子出現的星星點點的行為表現,并且創設環境及時加以培養,勢必能夠幫助孩子提升潛質。</h3><h3>"人腦可以像肌肉一樣通過后天的訓練強化。"</h3><h3><br /></h3><h1>選擇興趣班的原則</h1><h3>1. 師資配置: 包括教育體系,教師的受教經歷,教育方法等等而且還要考慮是否重視個體差異。</h3><h3>2. 學習環境: 包括是否有配套教材,學習氛圍是否輕松自在。</h3><h3>3. 寶寶的情緒: 孩子在學習時是否體現出開心快樂,這是選擇的關鍵點之一。</h3><h3><br /></h3><h3>興趣班的幾大類別</h3><h3>1. 音樂教育類: 學習樂器,形體舞蹈,聲樂演唱等。</h3><h3>2. 運動教育類: 如游泳,跆拳道,溜冰,籃球,足球,羽毛球等。</h3><h3>3. 美術教育類: 如素描,蠟筆畫,水粉畫,水彩畫,速寫等。</h3><h3>4. 語言教育類: 識字訓練如口才訓練,第二語種訓練等。</h3><h3>5. 邏輯能力類: 珠心算,創造力邏輯力訓練,邏輯順序訓練等。</h3><h3>6. 其它教育類: 啟蒙教育綜合訓練等等。</h3><h3><br /></h3><h3>@興趣班-----貴在"興趣",重在"孩子的興趣"。</h3><h3>@別讓壓力磨滅了孩子的興趣。</h3><h3>@在興趣班中讓孩子領悟何謂<b>責任-----對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負責。</b></h3><h3>@讓自己在興趣班的學習中與孩子共同成長。</h3><h3><br /></h3><h3>美國人非常注重孩子的獨立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但個人認為,有認知才有選擇權,因此創造機會給孩子多接觸不同種類的業余愛好,家長輔助孩子選擇最適合的興趣班,同時借機教育孩子如何為自己的規劃做決定,并堅持執行下去。 </h3><h3><br /></h3><h3><br /></h3> <h1><b>培養孩子的品格-----責任心</b> </h1><h1><br /></h1><h3>1. 對孩子來說,責任心就是"承諾了就應該做到"</h3><h3> 除非不可抗拒的原因,否則不能按時完成應完成的事情,無論什么理由都是不負責任的,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就要接受家長的批評,之后要把事情完成。</h3><h3> 當孩子犯了錯誤一定要批評,而受了批評就要改進,如此反復。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天天成長,意志就會得到鍛煉。等到他們走入競爭的社會,面對來自老板和同事的批評時,內心就會因強大而堅韌,也能夠接受他人的意見與批評,并心平氣和地吸取教訓或者改進自己。</h3><h3><br /></h3><h3>2. 對孩子來說,責任心就是"先從我做起"</h3><h3> 如果遇到問題,要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責怪別人,或者怨天尤人。否則解決不了問題,還將自己的心情搞壞,并影響到周圍人的情緒。</h3><h3> 對孩子從嚴要求,不放松一點一滴的教育,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及時指正,孩子會不斷給你驚喜。</h3><h3> 英文中有一個詞匯是"Tough Love",意即"嚴格的愛",也可以理解成愛之深責之切。 真正懂得如何愛孩子的父母,懂得"如果你對孩子嚴格一點,社會就會對你的孩子寬松一點。反之,你對孩子寬松一點,社會就會對你的孩子非常嚴格,甚至懲罰你的孩子。"</h3><h3><br /></h3><h1><b>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幾種方法:</b></h1><h3>1. 讓孩子學會自我服務。</h3><h3> 鼓勵孩子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學會自我服務,并多位自己承擔一些責任。</h3><h3>2. 對孩子從小抓起。</h3><h3> 一個是指要從孩子年齡較小時就注意責任心的培養。二是要從生活中的小事抓起。</h3><h3>3. 讓孩子品嘗一下苦果。</h3><h3> 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可以適當地讓孩子品嘗一下辦事情不負責任的苦果,如果孩子一而再地受到了自然后果的懲罰,自然就學會了提高警惕,下次做事情的時候就不會再馬馬虎虎,草率了事。</h3><h3>4. 讓孩子參與家庭生活。</h3><h3> 家長要增強孩子對家庭的主體意識,提升孩子在家庭中的主體地位,讓孩子積極地參與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孩子明顯感受到他是家里的主人。</h3><h3>5. 不要讓孩子逃避或推卸責任。</h3><h3>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應當要求孩子勇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論孩子有什么樣的過失,只要他具備承擔責任的能力,就要讓他去勇敢面對, 不能逃避或推卸, 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h3><h3>6. 要求孩子做事有始有終。</h3><h3> 良好的責任心是要靠堅強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態度來維持的,家長平時就應當注意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負責到底的良好習慣,交給孩子去做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家長都要全程地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地糾正,決不允許孩子做到一半就隨意放棄,直到孩子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把事情做完做好才罷休。</h3><h3>7. 對孩子要重過程輕結果。</h3><h3> 家長在培養孩子做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沉得住氣,學會等待,且能夠包容孩子的不完美。要知道,孩子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體驗才能逐漸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最重要的是孩子做事的過程,是孩子通過做事所得到的對"責任"的一種寶貴體驗;隨著心里體驗的積累,孩子的責任意識也隨之不斷強化和提高。</h3><h3><br /></h3><h1><b>培養孩子的品格-----耐心</b></h1><h3><br /></h3><h3>如果把父母當做一種職業,那么這便是一份"7/24 且永遠無法回頭"的工作-----即不能辭職,也不能請假,更不能重來。因此,要準備足夠的耐心來應對這場極具挑戰性的持久戰。 尤其當孩子進入少年期,這份耐心便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單單是生活上的照料(任勞任怨地洗洗涮涮&燒菜煮飯已然淪為常規工作),更高的挑戰在于和孩子的交流。</h3><h3><br /></h3><h1><b>培養孩子的品格-----行為是非觀</b></h1><h3><br /></h3><h3>之所以要在是非觀前面加上"行為"二字,實在是因為太多的家長擅長言教而非身教。身為父母,善于剖析自己,即使成為孩子的反面教材也沒什么關系-----事實勝于雄辯,具體的經歷更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h3><h3><br /></h3><h3><br /></h3><h3>父母所應具備的優秀品格:</h3><h3> 1. 遵守對孩子的承諾</h3><h3> 講信用的基本表現之一就是遵守承諾。父母想要獲得孩子的信任,就要嚴格遵守與孩子的每一個約定。</h3><h3> 2. 不在孩子面前說是非</h3><h3> 對于還不具備判斷能力的孩子,一般都會不假思索地接納父母所說的話,會給孩子處理人際關系造成誤導。要教會孩子不要只看到表面看到的,每個人背后都有故事。嘗試去理解別人的處境,教會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h3><h3> 3. 讓孩子擁有自信和找到自信的方法</h3><h3> 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充滿自信地度過自己的一生。</h3><h3> 讓孩子通過完成一件件小事,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一旦遇到了一個非常難解決的大目標,孩子感覺困難想要放棄時,父母不應該簡單地告訴孩子"不能半途而廢",而是應該幫助孩子將大的課題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從最容易達成的目標開始做起,逐步完成,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h3><h3> 4.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h3><h3> 通常孩子做了不光彩的事情,父母也會被追究責任:"也不知道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真想看看這孩子的父母長什么樣"。</h3><h3> 對孩子來說,必須要有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的經歷。即使5,6 歲的孩子,犯了錯誤,也要自己主動去道歉。</h3><h3> 父母應當把道德倫理觀的標準交給孩子,讓孩子學會判斷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讀書需要"雙贏"Win-Win</h3><h3><br /></h3><h3>人生不是一場搏擊賽,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把別人打敗,而是要達到Win-Win雙贏。</h3><h3><br /></h3><h3>什么是檢驗學業有成的標準?</h3><h3><br /></h3><h3>孩子在學校學習的內容不僅僅是課本的知識,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培養也很重要,比如禮貌,禮儀,志向,勤勞,習慣等等,這些才是時時刻刻影響孩子一生的"學業"。</h3><h3>不僅如此,有時優秀的考試成績并不代表對知識的真正掌握,把書本的內容活化到生活之中,這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如果一個孩子能非常嫻熟地解答復雜的方程式,卻無法通過簡單的數學計算判斷如何消費才更為合理,那么他的成績再好,意義又何在呢?能把書本的知識逐漸轉化為常識,成為思維內部的,遇事時的第一反應,學習才能體現它真正的價值。一個孩子是否會成功,與他所具備的常識息息相關。</h3><h3><br /></h3><h3>對孩子來說,要真正理解Win-Win的含義并不容易。</h3><h3><br /></h3><h3>小A剛開始學習辯論時,問他,什么是最好的辯論?</h3><h3>小A 答曰:Win 要贏!</h3><h3>父親告訴他說:如果你的辯論目的只是為了贏,你將很難成為一位出色的辯手。因為辯論的最終目的在于discover truth 發現真理, sharing knowledge 分享知識,從而使自己、對方和觀眾通過辯論能更清楚地發現所辯論問題的實質,繼而大家都能有所受教。 通過你的辯論,了解其他辯手看問題的角度,從中你也能了解到個人考慮問題的局限性,進而幫助自己提高。 千萬不要為了辯論而辯論,首先要學會傾聽。與此同時,必須要考慮到對方的角度,因為雙方在一起才有可能繪制出一幅關于真相的完整圖像,這樣,你才能對對方的論點得出完整而恰當的結論。</h3><h3>"7-Habits" 中有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先聆聽,了解對方想說什么,再想辦法表述得很好,讓別人理解你。</h3><h3>你一定要非常尊重對方,這樣對方才有可能聽到你的聲音。記住,永遠要成為多方面的贏家,讓對手贏,讓觀眾贏。</h3><h3>因為,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但Win-Win 雙贏卻可以有無數次機會。</h3> <h3>繼7月寫了"父親的責任---智慧篇"獲美篇推薦精品文章之后,就意猶未盡提筆開篇"父親的責任---雙贏篇",可惜實乃一介凡夫俗子,累不過家常瑣事,外加喜愛運動,以致于筆耕時輟,委實愧對了那一堆草稿。</h3><h3>每每看到未完待續的草稿就賭咒發誓的告誡自己:時間是擠出來的,不準在給自己找借口了。</h3><h3>因此,這個周末---廚娘不再上線,一定要于今日截稿雙贏篇。</h3><h3><br /></h3><h3>首先聲明:寫這篇父親的責任,實在不是因為我們做得有多么好,更不想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推給父親,雖然我家習慣性的功勞都歸男主??。只是嘔心瀝血,苦口婆心的一些經驗之談,在一日三省的育兒道路上,每天都有新的知識要學習,在挑戰著無極限的潛能。孩子也如小樹一天天被修剪??著逐漸長成大樹。</h3><h3>在此,只希望我的經驗能為他人所借鑒。</h3><h3><br /></h3><h3>父親勇敢、堅強、獨立、自信、果斷的個性特征帶給孩子的多是理性的分析,鼓勵孩子勇于探索,克服困難和挫折的積極正能量。母親對于孩子而言,不僅是生命的載體,更是靈魂的繼承,她孕育了孩子絢麗多彩的未來,而父親則是將孩子引領至社會的大舞臺。</h3><h3>毋庸置疑,養育好一個孩子是父親、母親雙方共同的責任,不分伯仲。</h3><h3><br /></h3> <h3>2017年12月3日</h3><h3>于Fullerton, CA 家中</h3><h3>未完待續"父親的責任-----之三"</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吉市|
新绛县|
榆中县|
东城区|
昭苏县|
扶绥县|
班玛县|
搜索|
鸡泽县|
修文县|
微博|
河曲县|
万载县|
卫辉市|
芒康县|
夹江县|
河北省|
微博|
克什克腾旗|
镇原县|
邹平县|
隆回县|
项城市|
威远县|
宁城县|
顺义区|
平远县|
铜鼓县|
正定县|
大厂|
五华县|
桐庐县|
南陵县|
乡宁县|
阿瓦提县|
浦县|
保康县|
偏关县|
新郑市|
托里县|
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