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土井巷,在鄱陽城建設路南側,北起原工商局,南至西門路胭脂橋(已毀),長約333米,寬約2.5米。舊時,土井巷又叫土箕巷,在同治版《鄱陽縣志》中又名賓賢巷。走進幽幽的土井巷,遠遠地看著兩旁房屋隨巷子蜿蜒延伸,心底便會有說不盡的溫柔和纏綿。</h3> <h3>古風遺韻的典藏巷</h3><div><br></div><div>徜徉巷中,總會莫名產生想要溯古的沖動。這與巷中那些躍出文獻、移出博物館、融入自然生活、古韻盎然的建筑密切關聯,再加上風情濃釅的原生態民俗民風的傳承,使得土井巷釋放出兼具深度和質感的獨特的古典韻味。</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br></div><div>在土井巷中段,有一座鄱陽的地標性建筑——永福寺塔。說起永福寺塔,就不得不提永福寺。據《鄱陽縣志》記載:梁天監元年(502),鄱陽王蕭恢母費氏瞎雙目,蕭恢祈禱于佛,其母雙目復明,于是施舍部分宅屋為顯明寺。唐改“隆興”、“大云”,宋改“永寧”。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修葺傾斜的塔基時,從基中掘得中貯甘露的水晶玻璃瓶,住持禪師雪性村獻于朝,敕賜禪師為“乾元萬壽永福禪師”。于是,改寺額曰“永福”。宋天圣二年(1042),天臺山壽昌寺用言、寶倫兩禪師在永福寺東側建佛塔,塔基深3丈,塔基兩級,塔身磚砌7層8面,高約42米,占地面積80平方米。這就是永福寺塔的由來。2013年,該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div> <h3><br></h3><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永福寺塔塔身每層設腰檐、平座,各面設有拱券門及磚砌角柱,迭層有“如意斗拱”,寶珠相輪塔剎。7月12日上午,記者從塔內轉樓一層層往上爬,花了20多分鐘登上頂層。站在塔頂放眼四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悠悠的南風吹來,塔鈴發出泠泠的清響。靠在塔肩,仿佛棲息在祖父幽深懷抱里的嬰兒,那么地舒服、安逸、踏實。閉上眼睛,回首來時路,一楨楨泛黃的照片從腦海掠過,半生磨礪釀化成兩行清淚,默默流出,隨風飄散。</div><div><br></div><div>塔是出于宗教的目的而建的,但自建成之日起,它就一直矗立在土井巷居民的生活中間。千百年來,關于它的傳說,以及時間在它身上烙下的痕記,就一起構筑成鄱陽人的共同記憶。“塔有神靈護佑”,塔下居民對此深信不疑。據說,從元至清朝末年數百年間,鄱陽曾發生過10余次地震,損毀許多房屋建筑,永福寺塔卻絲毫未損。管理員胡知先驕傲地說:“這個塔保存完好,是現今江南、甚至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宋塔。可惜現在被民房重重圍困,四周幾乎沒有空隙。”</div> <h3>沿著巷子一直往前走,走到最南端,就是胭脂橋的位置。今建筑公司倉庫,曾是鄱陽王蕭恢的王宮。王宮東側曾建有一座單孔橋,相傳宮內宮女每日洗妝,胭脂水從橋下流出,故名胭脂橋。距胭脂橋一幢屋的位置,就是九眼井。在井邊土生土長的杜光榮告訴記者,九眼井建于宋代,大塊紅石鋪面,井口圓潤,井內由紅石塊砌成田字狀,井內相通,至今延用。上世紀末,居民建房擠占覆蓋井孔,現只剩4孔。九眼井位于老城區中心地帶,不知滋潤了多少鄱陽人,該地名即以“九眼井”命名并傳承至今。</h3><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我們看不到宋時的月光,但卻幸運地擁有宋時的塔和井,并因之成為一個有歷史和文化根系的人。對于曾經生于斯長于斯的我們來說,永福寺塔、永福寺、胭脂橋、觀音堂、九眼井等鄱陽風物,都是典藏在心底最柔軟的鄉愁。</div> <h3>名人軼事的回音巷</h3><div><br></div><div>土井巷中的許多人家,都喜歡在門前放兩個磉礅。這些磉礅都是他們自家老宅遺存下來的,可見,土井巷中有不少深藏幽幽故事的老宅。</div> <h3><br></h3><div><br></div><div>在巷子北端,有一戶破敗卻風骨傲然的老屋。木板門破得可以伸進一部相機,但門框卻是長約2米的整塊麻石;粉墻脫落斑駁,裸露在外的青磚卻嚴絲合縫;露出地面的紅條石墻裙也足有4層。門上鐵將軍把關,透過門縫往里瞧,可以看到滿院的青藤和花草,還有從藤草間探出頭來的青灰色飄檐。顯然,這個院落有人打理,但記者連續兩天中午和傍晚來此都未碰到主人。第3天早晨6點,記者再次前來“碰運氣”,終于看到院門開了。</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邁進院子四處張望,記者發現這是一座有天井的棋盤屋,可惜已經頹廢將頃,前些日的連綿雨已將第一進閣樓和天井飄檐淋塌,后面幾進也被磚墻封堵。正在院中侍弄花草的張長風大姐自我介紹:“我是幫忙看門的,不清楚屋主人身份。”她給了記者一個電話,說“是這家主人在鄱陽的‘委托管理人’,可能知道底細。”很快,記者就從“委托管理人”胡山河口中得知,老屋建于清朝,是民主革命志士李守誠的祖屋。前后6進,5個天井,進深從土井巷一直通到五一路街上(現上饒銀行處)。</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br></div><div>關于李守誠,鄱陽不少文史資料均有記載:生于清光緒十年(1884),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下筆萬言。癸卯鄉試,以其才學完全可以考中正榜舉人,但他有意與封建主義抗爭,在答卷中,不囿于孔孟之說,大膽引證老莊觀點,結果退列為副舉。1914年,奉孫中山之命,李守誠在南洋群島主編《光華日報》,以苦李、茹梗、慎思、贛愚等筆名發表數百篇文章抨擊時局和袁世凱。后赴緬甸仰光擔任國民黨《國民日報》主任編輯。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海陸軍大元帥,李守誠任大元帥府秘書。孫中山逝后,李守誠先后擔任國民黨政府要職,但終因剛正不阿、不愿隨波逐流而遭疑忌,看破時局的他最后辭居土井巷。1939年,汪精衛派親信徐約群攜重金潛來土井巷,許以偽行政院秘書長之職,遭到李守誠痛斥。徐約群是李的褳襟,他的另一位褳襟周貫虹也是汪偽政府的要員,兩人皆因替汪偽做說客而遭到李守誠痛罵。1939年,貧病交加的李守誠在鄱陽溘然離世,終年56歲。他的摯友、鄱陽名塾師譚椿壽撰聯總結其一生:霸朝流竄,菇苦含辛,賞薄功名,人間富貴浮云過;佛國沉酣,朝經暮論,悔來懺往,劫后文章舊雨知。</div><div>胡山河說,李守誠后代人才輩出,全離開了鄱陽,有的出了國。他還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李家后人已專門編寫了一本關于‘李守誠的書’。他們家有位教授編了《英語成語詞典》,還到英國大使館工作……”聽到這里,記者心頭猛地涌上一陣狂喜:我國著名語音學家李儒勉也是土井巷人,他編著的《英語成語詞典》享譽學界,他還曾在英國駐華大使館新聞處主編《WCCKIY》(中英周刊),重慶談判時他還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后來他做了文化部歐美文化聯絡司司長……種種信息巧合,都似乎在隱喻倆人關系非同一般。但二者到底有無淵源,恐怕要等到“李守誠的書”付梓后才能揭曉。</div> <h3>杜光榮今年66歲,他的父親杜美貴生前給他講過許多鄱陽舊事,經常說“土井巷人杰地靈”。據他回憶,“一二九”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新中國首任化工部長彭濤就住在土井巷上首一個三進、有兩個天井的大屋里,“彭濤自幼聰慧,才思敏捷,生來就樂觀、詼諧。”他還給記者講了彭濤小時候的一個趣事:一日,有位親戚來訪,談到一位秀才連生九個女兒,當老婆懷第十胎時做了一首打油詩:我生九女不為多,再生一女又如何。閻王問我做什么,……最后一句親戚記不起來了,彭濤立刻續了一句:“我為凡人造老婆”,逗得大家哄堂大笑。</h3><div><br></div><div>著名學者彭定安在土井巷出生,他是彭濤的堂弟。他在小說《離離原上草》中塑造的大哥歐陽楚翹身上,有許多彭濤的影子;鄉賢謝雨峰身上也有許多李守誠的影子。他還在書中對古老大宅進行過詳細描繪:“每一進院落,都是樹木參天,然后是門廊、天井、屋脊和黑瓦屋頂,錯落有致……”如果拿這段文字“按圖索驥”,可以在土井巷中找到好幾個院落。</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在鄱陽民俗學者李文藻看來,土井巷這方熱土有很濃的“紅色印記”。除彭濤之外,這里還留有江西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方志敏的印記,“他曾被關在寶塔腳下的國民黨看守所里。60年代初,其女方梅還專門來鄱陽實地考察過。”土井巷36號是老紅軍秦順民的家,據縣人武部相關資料記載,秦順民原名秦安,參加過百團大戰,時任副排長。1947年10月在王家堡戰斗中負重傷,1956年任鄱陽縣兵役局副局長。1957年6月被國防部授予二級“八一”勛章和三級解放勛章,1957年7月被國防部授予獨立自由獎章。1959年從縣人武部副部長位置離休。1982年晉升為副師職。</div><div><br></div><div><br></div> <h3>和合文化的展示巷</h3><div><br></div><div>杜光榮至今仍記得兒時父親教唱的一首兒歌:“一芝山,二龍橋,三神廟,四金剛,五大佛,六城門,七層塔,八角亭(芝山亭),九眼井,十八坊,浮舟寺在水中間。”歌中唱的都是老鄱陽的文化符號,其中的“七層塔”指的就是永福寺塔。</div><div><br></div><div>站在永福寺塔的正面南向下俯看,可以看到一個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四合院。在西北角的大門門額上,還嵌著一顆五角星。住在北房的鮑大媽今年已經72歲,她告訴記者,“這個院子里住了十幾家人,都是建筑公司的職工,在這里住了50年,從沒吵過架,親如一家人。”</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7月15日早上8點,記者站在院中天井里,看陽光慢慢爬上斑駁高墻上的綠色蘚苔,再爬上背光的雕花窗欞,再爬上鮑大媽家的八仙桌和桌上那碗鮮亮的柚子皮……在這個寬綽、疏朗的院落里,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銜接,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關起門來又各自封閉自成天地。十幾戶人家在一個既封閉又開放的院子里和睦地一住50年,這里面得需要多少“承認”、“尊重”、“凝聚”與“合作”。而這些,正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合”。</div> <h3>市井生活的演繹巷</h3><div><br></div><div>順著石板路一拐彎,朦朧的曙光剛從老屋間隙處射入,彭大媽就躡手躡腳從床上爬了起來。簡單洗漱,她開始燒開水,然后淘米。“米粉、包子嚼(吃)來嚼去,都不如嚼粥舒服。”彭大媽說,她家一直是按老傳統“撈飯煮粥”,1歲的孫子每天都要吃“引湯沖蛋”。</div><div><br></div><div>半個小時后,中午的飯“撈”好了,粥也煮熟了,老伴也抱著孫子起床了。彭大媽將一個雞蛋敲到碗里打散,一只手拿筷子攪散雞蛋,一只手拿瓢子舀引湯,邊攪邊沖,眨眼間,一碗香噴噴、黃橙橙的“引湯沖蛋”就做好了。擱案板上稍攤涼,孫子就像小豬一樣“啃吃啃吃”喝起來。</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嚼完粥,老伴抱著孫子走街串巷,彭大媽則拎個大腳盆到井邊去洗衣裳。井是百年老井,就在她家對門的橫弄里,走十幾步就到。井水十分清澈,內由麻石砌成,上覆紅條石蒙蓋。由于沿用日久,井口都磨得十分光滑、圓潤。記者觀察發現,土井巷里有好多這樣的井,幾乎隔幾十米就有一口,且都一直沿用至今。74歲的高大爺是航運局退休職工,在他看來,“土井巷這個地名的由來,與巷中井多有很大關系。”他家門口就有一口200多年的老井,井旁還曾有過一個土地廟。“以前沒有冰箱,夏天買了雪瓜,我們都用吊桶裝到,放到井里浸涼,嚼的時候再撈上來,剖開透涼個。”高大爺邊說邊砸巴著嘴巴,仿佛在回味著當年的滋味。</div> <h3>早上7點,位于土井巷1號的早餐店就迎來了今天的第一撥客流,“來碗米粉”、“來碗面”的喝聲不絕于耳,攤主看上去有點像“阿慶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60歲出頭,手腳麻利。雖然人有點“扎堆”,但她應付自如,像練過扔盤子“雜技”般將一碗碗米粉和面條變到大家面前。人們圍桌而坐,哧溜哧溜地吃了兩口,汗就下來了。于是抹一把汗,就聊開了:“我屋里個老媽頭子個外甥女‘把人家里’,渠早上爬起來就嚼酒去了,要下晝回來。天太熱我怕閉到,今朝三餐都要自間解決。”親不親,故鄉音,巷中居民一開口,都操一口純正的鄱陽鎮方言。“是喲,個天真熱,早上拿個手幅子,現在就濕透了。”張大媽邊說邊用手絹擦汗,“渠個外甥女要了幾多禮金?”“現在個年輕人,都刁(聰明)得很,說‘隨大流’。寧格里一個崽,會讓你吃虧?幾鬼(調皮)喲。”</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文/程琳萍</h3><h3>圖/王忠華</h3><h3><br></h3><h3><br></h3><h3><br></h3><h3>文章濃縮歷史 影像紀錄人生</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溪县|
五家渠市|
舟山市|
汾阳市|
虞城县|
肇庆市|
鄂温|
克什克腾旗|
嘉荫县|
浦东新区|
江油市|
湖州市|
玉树县|
屯昌县|
桓台县|
尚志市|
平果县|
偏关县|
广丰县|
涿鹿县|
遂平县|
阜城县|
阳山县|
四子王旗|
库伦旗|
桑日县|
宁明县|
应城市|
囊谦县|
阳城县|
邯郸市|
三原县|
梓潼县|
巩义市|
荔波县|
三原县|
商南县|
文化|
鹤庆县|
垣曲县|
五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