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如果一個人在一個城市居住了20年之久,他或者她是否依然還能如初到此地的游人一樣,保有對這個地方的新鮮感,是否還能有興趣,在已經走過的地方,不再匆匆而過,是否還有興趣,面對以前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心里還能發出那種人生若只如初見的那種感嘆?</h3><h3><br></h3><h3>這么多年來,雖然我們已經去過世界20幾個國家,但是我好像已經對踏出國門以后的第一個國家--加拿大,登陸這個國家以后再也不曾搬離的城市,多倫多--在熟悉的同時漸感麻木了。 </h3><h3><br></h3><h3>這次,在加拿大建國150周年,同時也是我們登陸21周年之際,我們試圖以一個旅者的眼光和心情,利用短短的三天時光,再次觀察這座城市。</h3> <h3>7月1日國慶,在Bloor大街上興高采烈自發游行的快樂的多倫多人。</h3> <h3>從Bloor大街一路西行,國慶節依然開放的多倫多的地標之一---卡薩羅瑪城堡(Casa Loma)。</h3> <h3>這座古堡是富有的金融家亨利拉特男爵(Sir Henry Pellat)在 二十世紀初修建的私人住宅,耗資300萬加元。古堡內有 98 間裝飾華麗的房間,神秘的塔樓,長達270 米的幽深隧道,規模龐大的馬廄,還有隱蔽的暗道,典雅的溫室花房和一個面積達五英畝依山而建的美麗花園,花園每逢夏季5月至10月 開放。在這里可以深深的感覺到歐洲古堡的典雅和壯麗,走在古堡內嘎吱作響的木地板上,看著肅立在幽暗走廊兩側的中世紀盔甲,讓人覺得仿佛時光倒流,真的身 處在一百多年前的豪門巨宅之中。</h3> <h3>多倫多市中心金融區</h3> <h3>多倫多的又一個地標---市政廳。</h3> <h3>金融區最引人注目的四棟黑色大樓,組成了TD中心。</h3> <h3>號稱多倫多華爾街的Bay Street</h3> <h3>長期住在大多倫多地區外圍的我們,來到市中心,看著周圍熙熙攘攘的人流,頓感活力四射。</h3> <h3>Queen‘s Park--安大略省議會所在地。 </h3> <h3>最初這個地區歸屬多倫多大學所有,被視為多倫多市的風水寶地,因此加國政府決定將加拿大國會大廈放在這里,后來考慮安大略湖區離美國太近,不甚安全,這才將國會北移至渥太華。渥太華這座原來不起眼的小鎮,遂成為加拿大的首都。此后安大略省政府把這塊寶地的地皮從多倫多大學手中租下,租約是999年,每年的租金為1加元,建成了五層樓的省議會大廈。</h3> <h3>省議會內部對外開放,免費參觀。</h3> <h3>議會走廊的大理石墻壁上鐫刻著上百年來曾經的省議員的名錄。</h3> <h3>省議會大廳。</h3> <h3>安大略省議會大廈于1893年完工,是由茶色砂巖建造的一座羅馬式建筑,整個建筑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氣勢宏大。它與加拿大其它省的議會大廈有所不同,其它省的議會大廈都是圓頂式的結構。而這座議會大廈很有特點,它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座圓頂,而正中的屋頂則是類似棱臺的形狀。</h3> <h3>站在省議會大廈前,眺望市中心。</h3> <h3>AGO是安省藝術館(Art Gallery of Ontario)的簡稱.人的思維盲點總是容易對身邊的事務視而不見。其實我們來多倫多的起初2年就住在AGO的附件,但那個時候每一次經過它,總是對自己說,反正離開這么近,下一次一定找時間進去看看。就這么安慰著自己,一直到幾年后搬離。。</h3> <h3>我們一路走來,去過的每一個真正能稱得上國際性大都會的城市,毫無例外,均會擁有一個一流的美術館,從紐約到倫敦,從柏林到布拉格,從維也納到布達佩斯。。。所謂的一流,并不一定就是硬件的奢華和恢宏,而是體現在藏品量大,地域性廣,年代跨度長和有一些特色館藏,自然也得有一些美術史上名家的作品。這些美術館,不僅是專業人士,學生和居民們的光顧之處,也是國際游客的追訪之地。AGO, 真是位列其中。</h3><h3><br></h3><h3>AGO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在新世紀來臨的1900年,多倫多的一些居民(并不都是富人),私人出資創辦 Art Museum of Toronto。這就是AGO的雛形。1903年,安大略省議會立法管理,使其成為公立機構。1919年,改名為Art Gallery of Toronto 。1966年,開始使用現名Art Gallery of Ontario ,多倫多人昵稱其為AGO。</h3> <h3>現在,AGO是世界著名的視覺藝術博物館,為加拿大最大美術館,北美第8大美術館;面積達4.5萬平方米;展品有8萬件藏品,年代從公元1世紀至今。</h3> <h3>從AGO出來,就是多倫多著名的唐人街</h3> <h3>夜幕降臨,漫步在安大略湖泊,感受一下喧鬧的城市在夜晚的寧靜。</h3> <h3>次日清晨,帶著兒子登上停泊在湖泊的多倫多號導彈護衛艦。21年前的那個夏天,我們剛剛登陸多倫多,也是一個長周末,我們從居住的Scarborough,乘車第一次來到多倫多市中心,第一次來到這兒。那個時候,這兒也停靠著一艘軍艦,軍艦的名字也是多倫多號。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現在停靠的這艘多倫多號已經是當初那艘退役以后的新款護衛艦,而我昔日懷抱的女兒,如今也早已經落戶在美麗的安大略湖畔,現在,挽著我一起登艦的已經是10歲的兒子了。。。</h3> <h3>兒子坐進艦長室,拿起電話,體會一下發號施令的感覺。</h3> <h3>從軍艦上下來,利用長周末的最后一天,我們帶著兒子,由近而遠,去探究一下加拿大,安大略,還有我們所在的這個城市,多倫多的歷史。</h3> <h3> 19世紀初,多倫多的前身--約克像一顆閃亮的明珠,鑲嵌在美麗的安大略湖邊。而約克要塞,就是守護這棵明珠的堅強衛士。</h3><h3><br></h3><h3>1793年,擔心與美國的戰爭,安省第一任總督John Graves Simcoe看中了如今安大略湖東北岸邊的一角(安大略省成立于加拿大建國之前),在那里建立了一座軍事防御要塞,他也把省府從尼亞加拉遷移至此,接著是移民,在城堡以東2公里的地方建立社區,當時叫約克, 1797年環湖而建的要塞落成,要塞以其天然的良港和廣闊富饒的土地聞名北美。這就是目前的約克要塞(Fort York)遺址。</h3> <h3>可到了1812年,美國對加拿大宣戰并入侵加拿大。一場爭奪和保衛加國領土的美英戰爭爆發。一年后,戰火燃到了約克古堡。1813年4月27日,美國陸軍和海軍揮師北上。他們在多倫多的安大略湖畔西側上岸,大舉進攻約克古堡。美國軍隊2700人乘坐14艘船只進攻約克(多倫多)。發生了著名的約克戰爭Battle of York,面對壓倒性優勢的美軍,雖然守軍以要塞為依靠頑強抵抗,但傷亡嚴重,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離,撤離之后,英軍點燃了要塞里的火藥庫,沖天的烈焰造成了幾百名美國士兵的傷亡。美軍惱羞成怒,一舉摧毀了要塞,并燒毀了約克的大部分殖民定居點, 還燒毀了約克的總督府和議會大廈。1813年夏天,英軍重新奪回要塞,當年秋天,約克要塞重建.1815年,城墻,炮臺,軍營,崗亭,指揮所,曾經的建筑又再現世人面前。不同的是,約克戰役之前的古堡建筑全部是木質結構,重建的古堡則混合了磚木結構。相比之下,新古堡更加堅穩、牢固。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經過戰爭洗禮后重建的Fort York。</h3> <h3>按原樣復原的昔日英軍宿舍</h3> <h3>今日要塞所在地已經是多倫多的市中心,雖然寸土寸金,但是市政府依然費盡心思,保留住這塊昔日戰敗之地。甚至不惜為此,把本來應該穿越的高速改道而建。</h3> <h3>時隔近兩百年,約克要塞里的八座原始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目前,這里已被加拿大政府定位國家歷史文化遺址。在古堡中,現在還能看到1815年時的兵營和要塞。一百多年來,世人一直在流傳,在游覽古堡時,走在古城墻邊上,隱約可聽到阻擊美軍入侵的英軍士兵和加國民兵的吶喊聲;在空曠的軍營里,偶爾會看到游走著的士兵的幽靈。</h3> <h3>一百多年來,世人一直在流傳,在游覽要塞時,走在古城墻邊上,隱約可聽到阻擊美軍入侵的英軍士兵和加國民兵的吶喊聲;在空曠的軍營里,偶爾會看到游走著的士兵的幽靈。</h3> <h3>看著眼前裝扮好的一隊英軍士兵向著遠方走去,那一刻,眼前的要塞,遠處的高樓大廈,交融在一起,歷史和現實,仿佛凝固在那一刻。</h3> <h3>離開多倫多,驅車西行。一百多公里外就是喬治要塞(Fort George)。這個要塞位于安省最漂亮的旅游小鎮Niagara on the Lake邊緣。只是去小鎮探訪的游人,多半會忽略掉路旁這個在加拿大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地點。</h3><h3><br></h3><h3>如今的世界上,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緊鄰的國家,雖然擁有幾千公里的邊境,卻彼此不設防。雖然偶有爭吵,但從總體關系上來說,實在是非常友好的兩國國家。但是,200多年前,美國立國以后的第一次對外戰爭就是針對加拿大,而加拿大史上唯一的一次入侵,也是來自美國。</h3><h3><br></h3><h3>1813年4月27日,美軍進攻上加拿大首府約克(今多倫多),放火燒毀了議會和眾多民房,攻陷我們剛剛去過的約克要塞。</h3><h3><br></h3><h3>1813年5月27日,美軍兩棲部隊從安大略湖攻擊尼亞加拉河北部的喬治要塞,用很小的代價將其占領。6月5日英軍反攻,收復失地。</h3> <h3>喬治要塞最早建于1797年。它見證了 1812年戰爭中的幾場血腥的戰役, 在英軍和美軍之間幾次易手。在尖頂城垛之內是 官員們的駐地、廚房、火藥庫和儲備倉。</h3> <h3>我們去的那天,正逢要塞舉行重現昔日戰場的大型活動。圍觀的人非常多。</h3> <h3>英軍來了。。</h3> <h3>軍樂隊為即將上陣的將士鼓勁。</h3> <h3>硝煙彌漫的戰場。</h3> <h3>戰斗是殘酷的。</h3> <h3>要塞內正在集結的軍隊</h3> <h3>為了真實重現昔日場景,這些來自北美各個地方的義工,盡力表現當時營地的生活場景。</h3> <h3>從旗幟上就可以判定這是美軍營地。</h3> <h3>離開喬治要塞,我們奔向此次的最后一個目的地: 伊利要塞(Fort Erie)。</h3> <h3>伊利要塞被稱為1812美加戰爭中最血腥的戰場。這座要塞1807年開始動工,到1812年戰爭爆發的時候,還沒有完工。美軍首先攻入要塞,放火焚毀了營房和儲物間,隨后撤出。后來英軍重新奪回。1814年7月3日,一股4500人組成的美軍朝堡內只有175人組成的英軍發動進攻。由于力量懸殊太大,英軍投降。美軍留了一小部分人鎮守,其余部隊又繼續開往Chippawa。7月26日,在經過Chippawa和Lundy’s Lane兩場最血腥的戰爭之后,美軍元氣大傷,撤回要塞。8月2日,英軍突然出現在城堡前方,并準備攻城。8月15日凌晨兩點,戰爭打響,火槍彈藥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儲物房里。戰火不小心點燃了儲物房里的彈藥,炸死了300名美國士兵,也傷及英軍。當時爆炸之猛烈,讓湖對面的水牛城都亮如白晝。</h3> <h3>要塞內米字旗和星條旗隨風飄揚。</h3> <h3>要塞的向導,穿著200年前的服飾,給我們講解當時的戰況。</h3> <h3>四位小哥給我們演示當時的英軍(右一)和美軍(左一,左二,左三)軍服的差別。從軍服看得出來,但是的英國國力還是要勝過美國,一場大戰,讓美軍的軍服從右到左,變的越來越簡樸,因為國庫越來越空虛了。</h3> <h3>據說至今要塞內仍然經常鬧鬼,這個屋子是鬧鬼的所在之一,因為曾經有一位軍眷死在這張床上,所以經常在要塞里看到她的身影。</h3> <h3>這是當時戰死的軍官墓地。</h3> <h3>夕陽西下。在伊利湖畔,眺望對岸的美國水牛城。</h3> <h3>三天過得好快,迎著暮靄,踏上回家的路途。期待著下一次的旅行。雖然常常憧憬詩和遠方,但是只要保持著一份心情,即使茍且的眼前,也有著動人的美麗。。。</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县|
唐海县|
威宁|
磴口县|
旺苍县|
江口县|
庄浪县|
乌拉特后旗|
佳木斯市|
佛坪县|
越西县|
分宜县|
遂宁市|
平顺县|
栖霞市|
新乐市|
任丘市|
南汇区|
综艺|
乳源|
阳泉市|
长葛市|
神农架林区|
南开区|
咸阳市|
大冶市|
德令哈市|
屏东县|
洮南市|
繁峙县|
奉新县|
耒阳市|
沐川县|
确山县|
沈阳市|
揭东县|
宁蒗|
亚东县|
景德镇市|
桐梓县|
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