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說說百老匯那點事兒

NoName

<h1><br></h1><h1>來到紐約,去看一場名聞遐邇的百老匯秀,恐怕是絕大多數造訪這座城市的人一項不可或缺的行程;那令人目眩神迷的百老匯舞臺,更是全世界多少戲劇音樂人士夢寐以求的殿堂級演出圣地。</h1><h1></h1><h1><br></h1><h1>所以,提起百老匯,相信沒幾個人會說不知道。然而,如果你再細想,究竟這“百老匯”所指為何?或者說這“百老匯”到底都包含什么概念?那就未必是每個人都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的,比如,曾經的我。</h1><h1><br></h1> <h1>來美多年,雖非戲劇或音樂專業人士,但對于任何有趣之事都懷有好奇之心的我來說,“百老匯”名聲在外,當然也倍感興趣。而且,一番“好奇”之下,還果然發現這堂堂百老匯,也真是名堂頗多,故事不少。</h1><h1><br></h1><h1>今天,試著以“看熱鬧”者的視角來講講百老匯,看能不能說清楚這百老匯的那些事兒。</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i><br></i></font><font color="#167efb"><i><br></i></font><font color="#167efb"><i>------ ☆☆☆ ------</i></font><font color="#167efb"><i><br></i></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1><b>^<br>百老匯大街 Broadway</b></h1><h1></h1><h1><br></h1><h1>首先,在紐約有一條大馬路名叫Broadway,中文意思直接翻譯就是“寬闊的街”,可我大漢語言文字博大而精深,如此簡單而直白便顯得沒了文化,于是,就有人按照發音想出了“百老匯”這個比較“高大上”的名字,從此,百老匯大街的叫法便在華語世界留傳了下來。</h1><h1><br></h1> <h1><br>百老匯大街不僅寬闊,還是紐約市最長的一條街道,它從曼哈頓島最南端的巴特厘公園(Battery Park)開始,斜穿整個曼哈頓至最北頭,然后繼續向紐約市的另一個區布朗克斯(Bronx)延伸下去,總長有30多公里。然而,人們所熟悉的百老匯大街則僅僅是位于曼哈頓中城那最最繁華的一段。在那里,百老匯大街與第七大道交匯出曼哈頓地理上的中心點,而這個位置也正是紐約最喧囂熱鬧的地標 ---- 時代廣場(Times Square)。</h1><h1><br></h1> <h1><br></h1><h1>以時代廣場為中心的百老匯大街附近,集中了全紐約最多的劇院,每天上演著無數全美國最好看的甚至代表世界最高水準的各種舞臺劇,歷經百年而經久不衰,百老匯大街由此成為以劇院和舞臺劇演出而聞名的紐約市最著名的街道之一。</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1><b>^<br></b><b>百老匯劇院 Broadway Theatre</b></h1><h1><br>其次,在百老匯大街上,有一座歷史悠久且劇場裝飾華麗的著名大劇院,名叫“百老匯劇院” (Broadway Theatre)。</h1><h1><br></h1> <h1><br></h1><h1></h1><h1>飽經滄桑的百老匯劇院是現今紐約最老的劇院之一,因為最早于1798年建成的紐約劇場業鼻祖 ---- 公園劇院(Park Theatre)開業五十年后被毀于一場大火,百老匯劇院就此坐上老大位置。就像紐約市其它許多名聞遐邇的劇院一樣,歷經百年的百老匯劇院,也有著許多自己的精彩故事,更上演過無數令人難忘的經典劇目,其中不乏享譽世界的戲劇不朽巨作。</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1><b>^</b></h1><h1><b>百老匯劇院區</b></h1><h1><b>Broadway Theatre District</b></h1><h1><b><br></b></h1><h1>再者,正如前文所說,在時代廣場的百老匯大街附近聚集了全紐約最多的劇院,區區一平方公里,一片很小的街區內布滿了幾十家劇院,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最多時超過80家,這些劇院又幾乎囊括了全紐約檔次最高、規模最大且上演舞臺劇水平最高最賣座的所有一流演藝場所,兩百多年來已然成為美國戲劇藝術的發源地和美國娛樂業的中心。這一區域又被人們特別地稱為“百老匯劇院區”(Broadway Theatre District),它與另一個著名的“華爾街金融區”一樣,成為紐約市兩張最漂亮的都市名片。</h1> <h1><br></h1><h1>“百老匯劇院區”的大致范圍:以時代廣場為中心,以百老匯大街為主軸,東起第六大道至西面第八大道、南北則以41街至53街為界,方圓不到一平方公里。這個堪稱“世界十字路口”的地方,不僅劇院林立,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外墻都布滿光怪陸離的巨幅百老匯演出廣告和商業廣告,炫目的燈光通宵達旦,各種膚色的各國游人不分晝夜地涌入這里,仿佛空氣里都充滿了喧囂與興奮的情緒。</h1><h1><br></h1> <h3><br></h3><h1>所以,從具象上講,“百老匯”的概念簡單說就是:</h1><h1>一條街道 ---- 百老匯大街;</h1><h1>一座劇院 ---- 百老匯劇院;</h1><h1>一個區域 ---- 百老匯劇院區。</h1><h1><br></h1><h1>然而,“百老匯”的故事到這還遠遠沒有說完,“一切都還剛剛開始” …… ……</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167efb">------ ☆☆☆ ------</font></i></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1><b>^</b></h1><h1><b>全世界最具生命力的戲劇演出 </b></h1><h1><b>---- 百老匯戲劇 Broadway Shows</b></h1><h1><b><br></b></h1><h1>在百老匯劇場里上演的那些舞臺劇都被稱之為“百老匯戲劇”,或者,就叫“百老匯秀”,因為,美國人自己稱其為“Broadway Show”。</h1><h1><br></h1><h1>百老匯戲劇具有鮮明的美國文化風格,它的藝術特點是通俗易懂、娛樂性強;舞臺布景富麗堂皇,采用最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音響、燈光,使得舞臺表演變幻莫測。臺上演員載歌載舞,臺下觀眾如醉如癡,氣氛嗨到使演員和觀眾的交流融為一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大眾娛樂性。</h1><h1><br></h1> <h1>百老匯戲劇主要分兩種形式,百老匯音樂劇(Musicals)和百老匯話劇(Play),由于音樂劇的形式情節輕松詼諧,音樂舞蹈俱佳,舞臺上下極易互動,劇場氣氛熱烈,朗朗上口的樂曲也易于被觀眾接受和傳播,所以,百老匯音樂劇的影響遠大于話劇,以至于人們提起百老匯往往第一想到的就是舞臺絢麗、載歌載舞的百老匯音樂劇。</h1><h1><br></h1><h1>《劇院魅影》、《悲慘世界》、《西貢小姐》、《貓》、《音樂之聲》、《獅子王》、《媽媽咪呀》……,這些膾炙人口的音樂劇巔峰之作就都是百老匯舞臺長盛不衰的經典劇目。</h1><h1><br></h1> <h5><i>▽ 音樂劇《貓》舞臺劇照</i></h5> <h5><i>▽ ▽ 音樂劇《悲慘世界》舞臺劇照</i></h5> <h1>百老匯每天上演著幾十甚至上百部舞臺劇,吸引著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觀眾前來買票欣賞,每年創造十幾億美元的票房收入。而且,百老匯一部音樂劇一演就是連續幾年或更長的十幾二十多年,其中,更有票房號召力的劇目還會去到全美巡演以及制作成不同的語言版本推廣到世界各地。</h1><h1><br></h1> <h5><i>▽ 音樂劇《劇院魅影》演出海報</i></h5> <h1>比如,被譽為史上最成功音樂劇的《劇院魅影》,自1988年在百老匯上演以來,至今已經連演了29年、超過12000多場,全世界還有27個國家的145個城市上演過該劇,觀眾超過1億,也就是說全世界平均每60個人中就有一個看過《歌劇魅影》,票房總收入達到56億美元。</h1> <h5><i>▽ ▽ 音樂劇《獅子王》舞臺劇照</i></h5> <h1>另一部由迪斯尼集團制作的經典音樂劇《獅子王》,更是創造了單部劇17年72億美元的百老匯票房記錄。</h1><h1><br></h1><h1>72億美元票房什么概念?最近剛剛燃遍中國的英雄勵志電影《戰狼2》,創造大陸電影票房最高記錄50億人民幣(約7億美元),僅是72億的十分之一;如果同樣以場場靠演員上臺演出來的舞臺劇比較,近年來創造我國話劇舞臺演出神話的“光頭喜劇明星”陳佩斯的《托兒》,票房總收入創紀錄地達到5000萬人民幣(約合750萬美元),那就連72億的零頭都不到了。</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5><i>▽ 音樂劇《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i></h5> <h5><i><br></i></h5><h5><i> ▽ 音樂劇《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 </i></h5> <h5><i>  </i></h5><h5><i>▽ 音樂劇《芝加哥》Chicago </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1><b>^</b></h1><h1><b>另外一個概念的“百老匯劇院”</b></h1><h1><b>(Brardway Theatre)</b></h1><h1><b><br></b></h1><h3><i>"不是只有百老匯劇院才能叫百老匯劇院,也不是所有百老匯劇院區的劇院都能叫百老匯劇院。"</i></h3><h1><br></h1><h1>這頗為繞口也令人費解的兩句話,其實倒是很確切的道出了百老匯劇院區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大小劇院的“江湖地位”。</h1><h1><br></h1><h1>在紐約有數也數不清的好幾百家劇場,但是,并不是每家劇場都可以隨便上演“百老匯戲劇”的,哪怕是百老匯劇院區里的幾十家劇院。其中,只有41家被一個機構指定的劇院才能正式上演百老匯戲劇,這些劇院被稱為“百老匯的劇院”,簡稱也叫“百老匯劇院”,或者“內百老匯劇院”。</h1><h1><br></h1><h1><br></h1><h5><i> ▽ 1923年落成的帝國劇院 Imperial Theatre</i></h5> <h1>在百老匯,有一個“群眾組織”叫“百老匯聯盟”(The Broadway League),由劇院老板、經營者、戲劇制作人以及所有和百老匯演出有關的機構或個人組成。百老匯聯盟又與美國戲劇協會一起組成一個專門的委員會,來為每年百老匯上演的舞臺劇評獎,這個委員會便是有權評定“百老匯劇院”資格的權威機構。</h1><h1></h1><h1><br></h1><h1>至今年最新一家哈德遜劇院(Hudson Theatre)獲準加入后,“百老匯劇院”目前的總數為41家,其中的40家集中在時代廣場百老匯劇院區,只有一家在百老匯大街延伸至66街的林肯中心。</h1> <h1>縱觀這些指定的百老匯劇院,全都是劇場環境華麗、舞臺設施先進、劇場音效完美以及500座以上較大規模的劇院,能夠適應制作投入巨大、舞臺效果震撼、演員陣容強大的百老匯舞臺劇演出。</h1><h1></h1><h1><br></h1><h1>而相對這些“百老匯劇院”,還有一些規模較小或者地處劇院區外圍的中小型劇場,被稱為“外百老匯劇院”(Off Broadway),專門上演那些拿不到巨大投資、主要以新人擔綱、實驗性的舞臺劇。而更小規模、更加稚嫩的“先鋒性”舞臺劇,則去到更外圍、更小的劇場,甚至餐廳酒吧、教堂、地下倉庫等場所演出,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地方被稱為“外外百老匯”(Off Off Broadway)。然而,百老匯正是有了這金字塔似的層層等級,才不會枯竭創作源泉和層出不窮的藝術新人,許多后來大獲成功的舞臺劇,起初都是先在外外或者外百老匯的小劇場實驗性演出,一旦被市場接受,精明的投資者和制作人會毫不猶豫拿到大劇場重新投入包裝推廣,推向更大的市場。</h1><h1><br></h1><h5><i> ▽ 建于1921年的大使劇院 Ambassador Theatre</i></h5> <h1><br></h1><h1>走過200多年歷史的紐約百老匯,無論從藝術成就和商業運作都達到了堪稱登峰造極的高度,當之無愧成為美國戲劇藝術的發源地和娛樂業的中心,并與倫敦西區(West End of London)一起并肩成為英語世界兩大最著名的劇院區和戲劇藝術中心。</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br><br><font color="#808080">---- ☆☆☆ ----</font><br><br><br></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1><b>^</b></h1><h1><b>象征世界戲劇藝術最高榮譽的“百老匯戲劇大獎” </b><b>---- 《托尼獎》(Tony Award)</b></h1><h1><b><br></b></h1><h1>電影奧斯卡獎、音樂格萊美獎、電視艾美獎和戲劇托尼獎,堪稱美國四大藝術領域的終極大獎,而《托尼獎》就是專為百老匯設立的戲劇藝術大獎。</h1><h1><br></h1><h1>《托尼獎》的全稱是《安東尼特 · 佩瑞獎》(Antoinette Perry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Broadway Theatre)。安東尼特(小名托尼)是七十多年前在美國非常非常有名的舞臺劇女演員和導演,美國戲劇協會(American Theatre Wins)的創始人之一,1946年去世以后,佩瑞生前最好的“男閨蜜”、時任美國戲劇協會主席的布魯克 · 彭伯頓(Brock Pemberton)提議設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托尼獎》,用以表彰佩瑞為之作出過巨大貢獻的百老匯舞臺劇。</h1><h1><br></h1> <h1><br>《托尼獎》由美國戲劇協會和百老匯聯盟主辦,只有在被他們指定的四十一家“百老匯劇院”上演的舞臺劇才有資格參加角逐獎項,每年頒出二十多座獎杯,至今已持續了七十一個年頭。</h1><h1><h1><br></h1><h1>由于其“官方”設立的背景和佩瑞的名號,又有眾多名人捧場,加之大量戲劇界優秀人士獲獎,在建立之初就有了很強的公信力。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托尼獎》的評選逐步建立起一套非常成熟的體系,保持著非常高的可信度,并逐漸被全世界接受為戲劇藝術領域最高榮譽的象征。</h1><h1><br></h1></h1> <h1>細數《托尼獎》七十多年的歷史,獲獎最多的劇目是曾創百老匯單日票房記錄的音樂劇《金牌制作人》(The Producers),2001年狂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12項托尼大獎記錄至今無人能破;而獲獎最多的個人是導演過《劇院魅影》的哈羅德 · 普林斯(Harold · Prince),這位在紐約“土生土長”的大導演個人總共獲得過21項托尼獎;</h1><h1></h1><h1><br></h1><h1>頗為尷尬的記錄是2011年的音樂劇《斯科茨伯勒男孩》(The Scottsboro Boys),當年大獲12項提名結果卻無一獲獎;另一個更加不可思議的情況發生在享譽全球的音樂劇《媽媽咪呀》(Mamma Mia!)身上,這部被譽為代表21世紀百老匯藝術風范并火遍全球的音樂劇,居然陰錯陽差地從未獲得過任何一項《托尼獎》。</h1><h1></h1><h1><br></h1><h1>來自中國的功夫秀舞臺劇《少林武魂》曾經于2009年在百老匯侯爵劇院演出24場,并在當年第63屆托尼獎上獲得過一項最佳特別劇目獎提名,這是中國元素至今在百老匯的唯一一次正式“露臉”。</h1><h1></h1><h1><br></h1> <h1><br>全世界最好的舞臺劇都匯集在百老匯,全世界最好的演員都夢想著到百老匯演出,而他們也都把登上《托尼獎》領獎臺視為藝術生涯最高榮譽的象征。</h1><h1><br></h1> <h1></h1><h1></h1><h1><br></h1><h1>在全世界戲劇領域享有如此崇高地位的一項藝術大獎,其實,按我們國內習慣的思維去考量,嚴格來說她既非美國聯邦“御批”的國家級獎項,也不是紐約州或市“授予”的“州市”級評獎,充其量只是紐約市曼哈頓中城區里一片小小的街區里四十來家劇院范圍內的“街道級”評選活動,而且還是一幫民間“藝術愛好者”自發組織起來的“無政府組織”在運作,毫無官方背景,此等現象,也蠻值得思量。</h1><div><br></div><h1>說完《托尼獎》我們再來看看幾家頗具代表性的百老匯劇院。</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i>------ ☆☆☆ ------</i></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b>^ 名副其實的《百老匯劇院》</b></h1><h1><b> Broadway Theatre</b></h1><h1><b><br></b></h1><h1>座落在百老匯劇院區百老匯大街名字叫百老匯劇院的百老匯劇院,這可真算得上獨一無二的百分之百“百老匯劇院”了!</h1><h1><br></h1><h1>按照劇院擁有者舒伯特集團官方公布的開業年份1924年,百老匯劇院也是紐約最老的幾家劇院之一,如果算上它的前身“大都會演奏廳”的歷史,那么百老匯劇院絕對是目前紐約劇院界的“老大”了,1700多個座位的規模目前在百老匯排名第四。</h1> <h1>上世紀九十年代曾經轟動全球音樂界,后被譽為世界四大音樂劇經典之一的《西貢小姐》(Miss Saigon),1991年就是在百老匯劇院駐演開始登上百老匯舞臺。</h1><h1><br></h1> <h5><i>▽ 音樂劇《西貢小姐》演出海報 </i></h5> <h5><i>▽ 劇中男女主角住越美國海軍陸戰隊中士克里斯 Chris和死在他懷中的西貢夜總會妓女金 Kim</i></h5> <h1><br></h1><h1>值得一提的是,曾以“一把火”紅遍中國大江南北的美籍華裔歌星費翔,當年初闖百老匯時,就在《西貢小姐》一劇里非常難得地覓得一個扮演美國大兵的群眾角色,演了八個月,成為正式登上百老匯舞臺的華裔演員第一人,盡管他的華裔成色可能只有二分之一。</h1><h1><br></h1><h1><br></h1><h1><br></h1><h1>正真坐落在百老匯大街上的“百老匯劇院”總共只有四家,除了以上的百老匯劇院,另外三家是冬日花園劇院、宮殿劇院和侯爵劇院。</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div><br></div> <h1><b>^ 最多熱演音樂劇的《冬日花園劇院》<br></b><b> Winter Garden Theatre</b></h1><h1><b><br></b></h1> <h1>建于1911年的“冬日花園劇院”是另一座把門面開在百老匯大街上的大劇院,雖然不及多倫多那家“冬日花園劇院”美輪美奐般極盡奢華,但它卻是百老匯許多部大紅大紫熱演音樂劇上演的“風水寶地”。70年代的《42街》、80年代的《貓》、21世紀的《媽媽咪呀》……等等。</h1> <h1>《貓》劇(Cats)是1982年由倫敦來到百老匯的,在冬日花園劇院登上百老匯舞臺的十八年,竟一口氣演了7485場,成為百老匯公演最久的音樂劇,這個記錄直到2006年才被“音樂劇教父”韋伯自己的另一部音樂劇《劇院魅影》打破。</h1> <h5><i>▽《貓》劇舞臺上的 34只貓每一只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性格</i></h5> <h1><br></h1><h1>《貓》還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各個角落演出。</h1><h1><br></h1><h1>2003年《貓》劇原版曾到中國演出,正值“非典”蔓延,但在上海上座率仍然近乎百分之一百。之后在北京的演出,還曾售出天橋劇場8000美元一張的首都首演第一票(1排1座),打破中國演出票房最高記錄。2012年再次以中文版返回中國演出,成為全球第15個語言版本。</h1><h1><br></h1> <h5><i>▽ 問世三十多年來雖然被改編成二十多種語言版本在世界各地演出,但黑底黃貓眼的海報設計卻從未被改變過。</i></h5> <h1><br></h1><h1></h1><h1><br></h1><h1>同樣來自倫敦西區的原創音樂劇《媽媽咪呀》2001年在冬日花園劇院上演,Mamma Mia 劇名沿用了意大利語,其實它表達的中文意思應該是“我的媽呀!”</h1> <h1>《媽媽咪呀》不僅情節輕松幽默,整部音樂劇采用超級天團ABBA流行樂隊當年膾炙人口的22首金曲貫穿全劇,劇名“Mamma Mia”就是該樂隊一首年度排行榜冠軍的同名單曲,一經上演即受觀眾熱捧,并在制作團隊的力推下,迅速走紅全球,總共被譯成15種語言版本,在50多個國家超過300座城市上演,創造20多億美元票房收入,成為代表21世紀百老匯藝術風范的最成功音樂劇。</h1><div><br></div> <h1>2011年《媽媽咪呀》中文版音樂劇曾經來到中國,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9個城市上演300多場,大受中國觀眾歡迎。記得在上海文化廣場的演出,飾演譚雅的上海籍歌手沈小岑突然冒出的一句上海話臺詞“儂搞啥腳勁!” 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i>▽ ▽ 建于1913年的宮殿劇院(Place Theatre)也坐落在百老匯大街,曾經是那個年代紐約最好的劇院,全美國的馬戲班子和雜耍演員都以能到紐約宮殿劇院演出為榮耀。</i></h5> <h5><i>  <br></i><i><br></i></h5><h5><i>▽ ▽ 另一家在百老匯大街上的是侯爵劇院(Marquis Theatre),中國功夫劇《少林武魂》2009年曾在此登上百老匯舞臺。</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5><font color="#808080"><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 ☆☆☆ ----<br><br></h5></font><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b>^ 全世界最大的藝術表演會場《林肯中心》</b><br></h1><h1><b> Lincoln Center</b></h1><h1><b><br></b></h1><h1>“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of the Performing Arts)是林肯中心的全稱,1962年曼哈頓上西區一片有名的平民窟上大規模興建起來的,六萬多平方米的占地上由幾十幢劇場的建筑群和露天表演廣場組成了一個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的綜合藝術表演中心,大小三十多個劇場可同時容納18000名觀眾。</h1> <h1>包括全球最頂尖的表演藝術學府茱莉亞學院、大都會歌劇團、紐約愛樂樂團、紐約歌劇團、芭蕾舞團等在內的十幾個重量級藝術機構在此常駐。</h1> <h1>林肯中心最標志性的三大劇場是,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大衛 · 格芬廳(David Geffen Hall)和紐約州立劇院(2008年起冠名為大衛 · 科赫劇院 David H. Koch Theatre),這三座設計獨特的劇院在林肯中心的喬西 · 羅伯森廣場,圍繞巨型噴泉成鼎足分布,每當入夜燈火亮起之時,建筑全身晶瑩剔透,美輪美奐。</h1> <h5><i><br></i></h5><h5><i>▽▽ 大都會歌劇院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是世界上幾座頂級歌劇院之一,擁有一流的舞臺設施,高達五層的觀眾坐席可容納 4000多名觀眾。</i></h5> <h5><i><br></i></h5><h5><i>▽ ▽ 三易其名的 “大衛 · 格芬廳 ” David Geffen Hall”,建于1962年的音樂廳是紐約愛樂樂團主場地,最初起名“愛樂廳 ”,1973年愛樂協會一位富豪董事捐贈了1000萬美元,改以他的名字命名“艾弗里 · 費雪廳 ”,2014年流行文化巨人、億萬大亨大衛 · 格芬 “同志 ”為翻新音樂廳捐出了一億美元,他的名字就放上了音樂廳。</i></h5> <h5><i>  <br></i><i>▽ ▽ 紐約州立劇院,2008年起冠名 Daved H.Koch Theatre,是一座 2713個座位的專業芭蕾舞劇院,全球頂尖的紐約市立芭蕾舞團常駐地。</i></h5> <h5><i><br></i><i>▽ 茱莉亞學院內的愛麗絲·杜莉音樂廳 Aiice Tully Hall</i></h5> <h1>比起百老匯舞臺上載歌載舞蹦蹦跳跳的通俗歌舞劇,林肯中心大部分劇場都上演歌劇、芭蕾舞、交響樂等更為嚴肅的古典音樂作品。</h1><h1><br></h1><h1>所以,百老匯聯盟只是“謹小慎微”地在林肯中心指定了唯一一家劇場來上演百老匯舞臺劇,這家劇院叫做“維維安 · 博蒙特劇院”(Vivian Beaumont Theatre),這也是唯一單獨在劇院區以外存在的百老匯劇院。</h1><h1><br></h1> <h5><i><br></i><i>▽▽ 維維安 · 博蒙特劇院 Vivian Beaumont Theatre</i></h5> <h1><br></h1><h1>記得2011年在百老匯觀看的第一部戲,便是來這家維維安 · 博蒙特劇院,劇目是當年正在百老匯熱演、被譽為21世紀最潮話劇的《戰馬》(War Horse),三個真人演一匹木偶假馬,居然表演得栩栩如生,甚至可以活靈活現地豎耳朵、眨眼睛、擺尾、喘息,在他們默契熟練的操縱下似乎給戰馬真的賦予了靈魂,令人難忘。</h1><h1><br></h1><h1>這部劇當年榮獲五項托尼大獎,被贊為史上最成功的話劇演出。</h1><h1><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 ☆☆☆ ----</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1><b>^ 創造音樂劇最長演出記錄的美琪大戲院<br></b></h1><h1><b> Majestic Theatre</b></h1><div><br></div><h1><br></h1><h1>在中國上海也有一家 Majestic Theatre,中文名稱叫“美琪大戲院”,這里就也稱百老匯的Majestic 為“美琪大戲院”,兩家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紐約這家也有譯成“莊嚴劇院”的。</h1><h1><br></h1> <h1>美琪大戲院建立于1927年,也是百老匯最早的劇院之一,而這家劇院被載入百老匯史冊的最驕人事件則是上演了《劇院魅影》這部沒有之一的史上“第一”音樂劇。</h1> <h1>1988年1月,《劇院魅影》從英國載譽來到百老匯登上美琪大戲院舞臺,從此,開始了這部音樂巨作打破有史以來舞臺劇演出時長的創記錄之旅。</h1><h1></h1><h1><br></h1><h1>公演當年即轟動百老匯,一舉奪得88年67屆托尼獎七項音樂劇大獎,幾乎囊括了它該得的所有獎項,之后又橫掃全球五十多項戲劇大獎,成為無可爭議的音樂劇之王;</h1><h1><br></h1><h1></h1><h1>2006年1月,連演18年,打破7486場之前由音樂劇《貓》創造的最長演出記錄;</h1><h1><br></h1><h1></h1><h1>2012年2月,連演至第24年,成為百老匯歷史上第一部上演超過10000場的音樂劇;</h1><h1><br></h1><h1></h1><h1>2016年11月,演出達到了12000場,連續演出超過28年,成為百老匯史上連演時間最長的舞臺劇;</h1><h1><br></h1><h1></h1><h1>截止到2017年8月,《劇院魅影》在美琪大戲院的演出記錄已接近13000場,時間跨度直逼三十年,而更為“可怕”的是,盡管目前記錄已是無人能出其右,可它還在以每天一至兩場的節奏繼續刷新著百老匯的最長演出記錄。</h1><h1><br></h1> <h1><br></h1><h1>藉由百老匯對外的巨大影響力,《劇院魅影》還相繼在全世界27個國家的145座城市進行演出,全球觀眾超過1億3千萬,創造票房超過56億美元,是百老匯史上最為經典的傳奇音樂劇,甚至被冠以商業上最成功的娛樂事件。</h1><h1><br></h1> <h1><br></h1><h1>精彩的音樂,浪漫的劇情,完美的舞蹈,加上巨額投入和一流主創,成就了《劇院魅影》的巨大成功。</h1><h1></h1><h1><br></h1><h1>劇中女主角克莉絲汀的原創扮演者,就是北京奧運開幕式上與劉歡一起《我和你》的英國歌手莎拉 · 布萊曼(Sarah Brightman),當時,年僅28歲的布萊曼還是該音樂劇作者、大名鼎鼎的“音樂劇教父”安德魯 · 洛伊 · 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愛妻,韋伯就是根據她的嗓音音域來量身定做女主角的所有唱段,也是投入了音樂家全部的熾熱情感,這段“婦唱夫編”成就經典的佳話也在音樂界傳為美談。</h1><h1><br></h1> <h1><br></h1><h1>我是今年暑期覓得機會,走進美琪大戲院一睹這部經典音樂劇的精彩。盡管略知劇情,身臨其境的感受還是不同一般,劇中隨著緊張劇情的步步推進,巨大的水晶吊燈在觀眾頭頂突然從空中墜落的瞬間,還是被它震撼了一下。</h1><h1><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 ☆☆☆ ----</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5> <h1><b>^ 百老匯最具悲情老板的哈德森劇院</b></h1><h1><b> Hudson Theatre</b></h1><h1><br></h1><h1>建于1903年,曾經作為劇場、夜總會、廣播電視演播室、電影院等多種用途的哈德森劇院,2015年被英國最大的ATG劇院集團長期租用后,經過大規模改造翻新,于2017年2月被百老匯聯盟宣布接納為最新的第41家百老匯劇院。</h1><h1><br></h1> <h1><br></h1><h1>最早建立并經營哈德森劇院的老板,百老匯戲劇制作人亨利 · 哈里斯(Henry B.Harris),在1912年時與三百多名富豪一起登上《泰坦尼克號》,最后,就像電影里演的許多紳士一樣,面對死神將生還機會讓給了女士和兒童,自己不幸死于那起著名的冰海沉船事故,而令人扼腕的是他拒絕登船的這艘救生艇駛離沉船時其實是有空位的。妻子芮妮(Renee Harris)驚險地坐上最后一艘救生艇幸運生還,劫后余生的芮妮回到紐約后,“繼承丈夫遺志”承擔起經營劇院的責任,直至上世紀二十年代劇院易主。</h1><h1><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br>---- ☆☆☆ ----</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1><b>^ 號稱世界上最大室內劇場的無線電城音樂廳</b></h1><h1><b> Radio City Music Hall</b></h1><h1><br></h1><h1>建立之初就以6000多個觀眾席坐擁世界最大室內劇場頭銜的“無線電城音樂廳”,身在百老匯劇院區卻不是百老匯劇院,不是百老匯劇院卻被百老匯公認為最重要的劇場。</h1><h1><br></h1><h1>此話怎講,因為這座巨型音樂廳它是百老匯一年一度托尼大獎頒獎盛典的舉辦地。</h1><h1><br></h1><h1>從1997年第50屆開始,托尼獎宣布將無線電城音樂廳作為頒獎典禮的永久舉辦地。每年六月,全美國甚至全世界戲劇界的明星大碗、媒體記者都會云集百老匯,紅毯、頒獎、晚會、CBS電視全球轉播,成為百老匯和世界戲劇音樂界的盛大節日。</h1><h1><br></h1> <h5><i>▽ 2017年 6月第 71屆托尼獎頒獎典禮</i></h5> <h1><br></h1><h1>無線電城音樂廳,這既不文藝也不高大,聽起來還有一點點別扭的名字,源自它所在的這座巨型建筑。</h1><h1><br></h1><h1>位于曼哈頓中城第六大道上的這組巨型大樓是一群更大建筑群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一部分,因為租給了當年如日中天的美國無線電公司,大樓的名字就叫了“無線電城”,樓里的音樂廳自然就被命名為“無線電城音樂廳”。</h1><h1><br></h1> <h1><br></h1><h1>雖說音樂廳和無線電城建造于上世紀的大蕭條時期,可財大氣粗的洛克菲勒家族對于這座音樂廳卻硬是奔著全世界最大最好的室內劇場而去。</h1><div><br></div> <h1><br></h1><h1>1932年落成之時也真是做到了,整座音樂廳巨大亮麗、設施先進,尤其它那個令人難忘的“日落”穹頂和舞臺,據說設計師的靈感來自于他考察歐洲劇場返回紐約時在船弦邊上看到的海上日落。</h1><h1><br></h1><h1>他令每一個進入劇場大廳的觀眾,通過大幕啟落時穹頂燈光漸暗漸明的變化,會感受到日落日出的奇幻效果,仿佛快速經歷了幾個晝夜的變化。</h1><h1><br></h1> <h5><i><br></i><i>▽ 同樣高大輝煌的音樂廳中庭</i></h5> <h1><br></h1><h1><br></h1><h1>其實,無線電城音樂廳讓人更為津津樂道的是它的“火箭女郎舞蹈團”(The Rockettes)。</h1> <h1><br></h1><h1>在那個夢幻般的舞臺上,三四十位高矮胖瘦一樣的跳舞女郎在臺上一字排開,在節奏強烈、震撼全場的音樂聲中,齊刷刷將修長的大腿一次次踢過頭頂,動作優美且整齊劃一得像在開動一部機器,據說一場演出姑娘們最多要踢過頭頂超過300次!</h1><h1><br></h1> <h1><br></h1><h1>這個享譽世界的百老匯火箭女郎踢腿舞,每年的圣誕季節在無線電城音樂廳里上演,已經一直踢了八十多年!觀看火箭女郎的《圣誕奇幻秀》(Christmas Spectacular)已經成為紐約人每年圣誕季節最令人期待的傳統節目。</h1><h1><br></h1> <h1><br></h1><h1>2015年的時候去無線電城音樂廳看過一場新推出的《紐約春季奇觀秀》,除了仍舊引爆全場尖叫激動的“踢腿舞”,整場秀90分鐘幾乎一氣呵成,觀眾情緒被臺上表演帶動著始終處于歡樂、刺激和興奮之中,當年還幸運地觀賞到奇觀秀首次引入的高科技元素,3D布景、活動舞臺、視頻切換、觀眾互動… 最前衛的劇場效果應用得眼花繚亂。</h1><h1><br></h1> <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 ☆☆☆ ---</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百老匯的劇院有許多,每家劇院的故事有更多,限于篇幅和耐心所限,更多的精彩故事就留待有興趣的朋友以后親自去百老匯探究和分享,這里留點篇幅再說說幾件和百老匯有關的趣聞軼事。</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i>---- ☆☆☆ ----</i></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b>百老匯藝術家的“私房餐廳”----</b></h1><h1><b>薩迪斯餐廳 Sardi's</b></h1><h1></h1><h1><br></h1><h1>百老匯不僅每年創造十幾億美元的票房,還為紐約帶來每年一千三百多萬的觀眾和產生一百二三十億美元的衍生經濟收入,“首當其沖”的是餐飲業,紐約本是個美食家的天堂,而在時代廣場的劇院區里,比劇院更多的是各色琳瑯滿目的餐廳,看一部好戲加享用一餐美味,成為人們來百老匯的不二選擇。</h1><h1><br></h1><h1></h1><h1>在眾多各具特色的餐廳中,位于44街的薩迪斯餐廳無疑是百老匯最有意思的餐廳之一,這家1927年開張的歐陸風味餐廳,由于老板薩迪斯經營有方,深受藝術家喜愛,被譽為百老匯演員、導演、制片人和劇評人的“私房餐廳”,去薩迪斯吃飯,最可能發生的事情,就是偶遇哪位大明星或大導演就在你的鄰桌用餐,而你不必大驚小怪。</h1><h1><br></h1> <h1><br></h1><h1>百老匯托尼獎就誕生在這家餐廳,當年,美國戲劇協會主席彭伯頓就是在薩迪斯午餐時醞釀和作出了為紀念剛去世的好友佩瑞而設立托尼獎的重大決定。為此,餐廳老板文森特 ·薩迪斯在第一屆托尼獎上還獲得一個特別獎,以表彰他20年來對百老匯的特殊貢獻。</h1><h1><br></h1><div><br></div> <h1><br></h1><h1>來到44街要找薩迪斯餐廳很容易,你只要認準哪家從一樓到二樓所有墻壁上掛滿了幾百幅明星漫畫像的餐廳,就一定是薩迪斯Sardi's。</h1><h1><br></h1> <h1><br></h1><h1>戲劇明星漫畫像是薩迪斯獨一無二的餐廳標志,據說餐廳開業之初,來自意大利的老板文森特 · 薩迪斯受法國一家用電影明星畫裝飾餐廳的啟發,找來一位會畫畫的俄羅斯難民亞力克斯 · 加爾,以供他吃飯換取加爾每天一幅漫畫的條件立了約。從此,俄羅斯人便每天畫一幅百老匯名流的漫畫換取食物,直至1948年去世也沒有改變合約。</h1><h1><br></h1> <h1><b><br></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 ☆☆☆ ----</font></h5><h1><b><br></b></h1><h1><b><br></b></h1><h1><br></h1> <h1><b>《黑鉤子》The Black Crook 百老匯第一部</b></h1><h1><b> 音樂劇的誕生 竟然純粹是個意外事件</b></h1><h1><br></h1><h1>一個多世紀前的1866年,一家受邀到紐約演出的法國芭蕾舞團,全團人馬抵達紐約后原定的演出地紐約音樂學院卻意外失火,舞團陷入困境,心急如焚的團長找到尼布羅花園劇院(Niblo's Garden)想商量借此劇場演出,可人家自己正要上演舞臺劇《黑鉤子》(The Black Crook 也有譯作“惡徒”),哪有可能讓給你芭蕾舞演出,萬般懇求之下,該劇導演威廉作出了一個當時勉強、日后在百老匯音樂劇史上堪稱劃時代的決定,同意芭蕾舞團加入到他的《黑鉤子》里一起演出。<br></h1><h1><br></h1> <h5><i>▽《黑鉤子》當年的舞臺演出狀況</i></h5> <h1><br>于是,一部在當時看來別開生面的狂歡大秀誕生了。臺上一百個舞者穿著肉色舞衣扮演劇中的鬼魅以及精靈,令觀眾趨之若騖,造成極大轟動。當時美國的保守人士在媒體上大加撻伐,卻讓該劇更加聲名遠播(像極了今天國內說相聲的郭德綱,越批越火)。《黑鉤子》連演470多場欲罷不能,創造超過百萬美元的票房記錄,一舉奠定百老匯音樂劇的最初雛形,以后,被一致公認為百老匯舞臺上的第一部音樂劇。</h1><h1><br></h1> <h5><i>▽ 1966年尼布羅花園劇院登載的《黑鉤子》演出廣告</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5><font color="#808080"><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 ----</h5></font><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r></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1><b>可以買到百老匯最便宜戲票的地方 ---- tkts</b></h1><div><br></div><h1><br></h1><h1>百老匯每天上演這么多出戲,上哪兒買票?</h1><h1><br></h1><h1>各家劇院的售票處,各大售票網站,都有戲票出售,可游客最該去買票的地方,是百老匯設在時代廣場中心的綜合售票亭 ---- <b>tkts</b>,tkts沒見有中文譯名,大概就是“票”(tickets)的英文縮寫吧。</h1><h1><br></h1> <h1><br></h1><h1>時代廣場的<b> tkts </b>不僅可以買到百老匯所有劇院的當天演出戲票,關鍵是買到最多可以五折優惠的折扣票,唯一的條件是可能需要耐心排上幾個小時的隊。</h1><h1><br></h1> <h1><br></h1><h1>所以,<b>tkts </b>前往往排著長長的隊伍,尤其遇上百老匯有熱門劇目上演,好在時代廣場本來就人山人海,也不嫌多這幾百號排隊買票看戲的人。</h1><h1><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i>------ ☆☆☆ ------</i></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百老匯”是美國這塊商業熱土上開出的藝術奇葩,她把商業上的極致運作和藝術上的完美呈現做到了高度的融合,世界上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電影都已經難以企及。</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紐約這座堪稱世界金融中心的大都市,為什么會培育出“百老匯”這朵藝術奇葩?</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這個問題,我曾經問過我一對好友夫婦的女兒,一位畢業于紐約大學(NYU)戲劇專業、現在百老匯從事音樂劇表演的華裔美國女孩。</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她的回答是:紐約是一個世界性的城市,在這里我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好的藝術表演,有許多機會接觸到最頂尖的藝術界人士,隨時可以接受到全球最新最快的時尚、科技、文化信息,如果從事演藝事業,這里有最成熟規范的商業運作模式和環境 …… 如此種種。作為一個想在演藝上發展的年輕人,她就是愿意生活在紐約,盡管這里的生活成本比較高,也有許多不盡如意的地方。</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這些說法,或許能從一個側面來說明,為什么紐約這座金融城市還能盈育出“百老匯”這朵活力四射的藝術奇葩。</font></h1><h1><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i>------ ☆☆☆ ------</i></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浙江省| 阳新县| 钟山县| 宝清县| 开远市| 甘谷县| 宁晋县| 长武县| 英超| 玉门市| 新安县| 抚宁县| 越西县| 石狮市| 荃湾区| 宁乡县| 沁水县| 萝北县| 泽州县| 临沂市| 满城县| 南宁市| 科技| 大洼县| 宾阳县| 当雄县| 柳林县| 招远市| 永平县| 镶黄旗| 博爱县| 水富县| 海兴县| 钦州市| 游戏| 灵璧县| 陆河县| 甘泉县| 桃园县| 太谷县| 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