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39b54a">愛蓮說(宋 周敦頤)</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br></font></b><b><font color="#39b54a">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br></font></b> <br>(翻譯)<br>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惟獨喜愛菊。自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只喜愛蓮從淤積的污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沾染,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香氣遠播,越發清芬;筆挺潔凈地站在那里,只能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弄。<br>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人數就很多了!</h1> <h1><b> 我從小在江南的一個小鎮上長大,鎮名很古雅,叫做顓橋,顓(zhuan)字取于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山海經》中說他在東海邊長大的,后來還打敗了共工,保持了中帝的帝位。顓橋鎮地處滬郊,水鄉澤國,夏日蓮蓬荷花是司空見慣的,在鄉村野外的水面上,在鄰居宅園的大水缸中,觸目可見。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當時鎮上還沒有自來水,民居商鋪都是磚木結構的,水缸蓄水可以防火患,不少人家也順手在缸里種養了蓮荷。</b></h1><h1><b> 鎮雖小卻不乏文化底蘊,我所上的顓橋小學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我上初中的母校顓橋中學那時是一所有高中部的完全中學,現在眾多校友歡聚在一起慶祝母校建校70周年,為母校立言、撰文、出書、慶典,也是我們大家一生中的一大盛事。</b></h1> <h1><b> 我離開顓橋已經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可在自己人生中,最難忘的是故鄉景,最難舍的是鄉親情。</b></h1><h1></h1><h1><b> 五十多年來,我時常夢見自己回到了顓橋中學青翠的校園,還在那里上學讀書鍛煉游戲。夢里的校園還是五十多年前的校園:三面河水環繞,多棟典型江南建筑風格的磚木平房幽雅有序地散落在綠樹蔭下,花木叢中;還有那片不大不小的桃樹林,那一棟棟平房間的花壇。還清清楚楚記得在第三排教室平房的后面,學校食堂的前面有一口特大的水缸,里面養植了好多株蓮荷。放暑假前已經是荷葉茂盛、蓮花綻放了,一幅好美的夏日情趣的寫景呈現在眼前,活靈活現的。</b></h1><h1><b> 論八字,說我命里缺水,但我卻從小喜歡蓮荷。當然,真正認識蓮荷的本質,愛慕上蓮花的品格,讓我帶著一種愛蓮的心志情懷出去走南闖北的,是從顓橋中學上初中時受到的啟蒙而開始的,其中,我最要感恩的是金仁娟老師,是她敎了我三年語文、當了我們三年的班主任老師。那時她剛從師范學院畢業,我們班同學是她的“開門弟子”。<br></b><b> 這里我要提一筆,把我以較好的成績送進顓橋中學的另一位恩師,是我的顓橋小學六年級的語文兼班主任唐祖健老師,我小小年紀,也開始喜歡看些古文,雖然似懂非懂,但愛其言簡意深,之乎者也,朗朗上口,就是受到他的影響。唐老師上語文課從來不看他預先準備好的教案的,聽他講課,娓娓道來,侃侃而談,一堂課下來就是一頓美味的知識大餐,當時我和同學們一樣,在知識上一片空白,在生活中一樣受窮,一樣怕餓,是當今獨生子女寶貝學生不可理喻的。受唐老師一年的教育培養,潛移默化,我也喜歡上了閱讀與文學。</b></h1><h1><b> 小學畢業是1958年,上海、嘉定、寶山三縣劃歸上海市管轄,那年升初中是三個縣合起來統考的,我以198分奪得第一,當時只考語文算術兩科,算術滿分不難,就是看作文的發揮了,所以在我的成績中,唐老師功不可沒的,至今我還記得當時他向我報喜時的滿臉笑容。</b></h1><h1><b> 說真的,我從心底里感激唐老師為我一生的學業與事業奠定了第一塊堅實的基石。</b></h1> <h1><b> 到了顓橋中學,第一次聽到金老師講解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我從小是個好奇心很重的孩子,喜歡新鮮的知識與幻想,初中時段正當“人生識字糊涂始”的年紀,自然會喜愛上《愛蓮說》,文章是短小精悍,一共145個字,而涵義卻深不可測,我當然只能一知半解。但經過金老師一字一句的點評講解,指出文章喻物抒懷的手法,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表達了作者鄙視世俗與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襯托蓮的潔身自好,用牡丹的絢麗濃艷從反面來襯托蓮的質樸自然。我才進一步醒悟到文章的精粹:蓮(荷)花是花木中品德高尚的花,象征著堅貞、純潔、無邪、剛正不阿的品質。一個人也要這樣,不光衣衫要干凈清白,重要的是心靈也要高尚雅潔。</b></h1><h1></h1><h1><b> 此后,我常常忘不了周老先生的絕妙佳句,并且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句子,在自己的日記里,在讀書筆記中抄了一遍又一遍。《愛蓮說》的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雋永綿長,從此也就銘刻到了我的腦中,成為一個少年志向的初心。初二上學期在學校的作文比賽中我獲得初中部第一名,這樣,進一步鼓動了我對語文的興趣。</b></h1><h1><b> 記得學校的圖書室正好在第三排平房西部,管理圖書室是一位姓章的老師,非常和善,對我和同學們大多是有求必應的,雖然大家都明明知道她,還有另一位知識淵博總是熱心真誠幫助同學的年輕的何林松老師,都是從外面調來改造的右派分子,但是,我和同學們在當時的尊師愛生的傳統理念主導下,也像對其他老師一樣尊重他們。因為那個時候,對于我們這些在這個還以溫良恭儉讓為美德的小鎮上長大的孩子,大家都不到十四、十五歲,只知道有好人與壞人的區分,對于什么政治上的階級立場與階級斗爭的概念是非常模糊與淡漠的。<br></b><b> 我記得那時每次借書或者還書之后,常常繞道去看看那缸蓮荷。年少朦朦朧朧,是不能一下子讀懂和領會《愛蓮說》的。隨著年歲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方知身處萬丈紅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永遠裝滿了紅塵的喧囂。世界上最美的風景不在大自然,而在每一個人的心里;而這心里一定要有一朵永不凋零的蓮花,潔白優雅地綻放著。</b></h1><h1><b> 說來非常可笑的,進入高中后,在越來越強調階級斗爭,家庭出身論風行的歲月里,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我也曾經自以為是地把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之贊美,引申到出身論的“重在表現”的說敎中。</b></h1> <h1><b> 在清華耽了五年半,1970年早春三月,我離開我熱愛的、但已不得不感到迷茫的清華園。梁實秋在他的《清華八年》中曾經這樣描寫清華園的:“……中國式的園林點綴保存在〈工字廳〉、〈古月堂〉,尤其是工字廳后面的荷花池,徘徊池畔,有〈風來荷氣,人在木陰〉之致。塘坳有亭翼然,旁有巨鐘為報時之用。池畔松柏參天,廳后匾額上的〈水木清華〉四字確是當之無愧”。</b></h1><h1><b> 而值得我懷念留戀的還有個稱作荒島的地方,就是因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名揚四方、令人神往的清華荷塘。記得文化革命前在清華度過的兩個冬天,體育課老師是在荒島上教我們學溜冰,荷塘湖面在寒冬里結上厚厚的冰,冰面被冰刀劃成道道白色的不透明痕跡,沒有一絲一毫蓮荷的影跡。第一次學溜冰,也不知道摔了多少跤,歡耍中,疼痛時,可笑的我還不時想到周老先生和朱教授的關于蓮和荷的詩文,以及在顓橋中學第一次傾聽金老師解讀《愛蓮說》的情景。</b></h1><h1><b> 我清華大學畢業時,“首都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已經進駐清華,接管領導權一年半了。那年代流行的革命口號是“知識越多越反動”,離校前在工宣隊舉辦的學習班上,工人師傅誘導斗私批修,當要大家交待是否順手牽羊拿用過實驗室的電子元件時,我和同學們都感到這簡直荒唐之極,一股被冤枉、被侮辱之怒氣即刻沖上頭來……可是,一想到蓮荷的“出淤泥而不染”,身處塵世而不同流合污,似乎聞到了蓮荷的陣陣清香,驅散了身邊的暴戾之風、消除了自己的固執之氣,很快就平靜下來,沒有一點兒心思與領導階級代表爭辯計較了。<br></b></h1><h1><b> 之后,我和二百多個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一起,被發放到湖南漢壽的西湖軍墾農場接受再教育,農場的前身是湖南省第一監獄,地處洞庭湖畔,交通非常不便,寒春未去,沒有蔬菜,是連隊里湘籍同學去挖蓮藕充食材,感恩凌波仙子的恩施,天天如此“佳肴",度過春天的蔬菜荒,可蓮藕也真的吃膩了。<br></b></h1><h1><b> 在洞庭湖近二年的困難磨煉中,除了超常艱苦的體力勞動外,老天爺也給我留下美好記憶:夏天風和日麗,藍天白云之下,洞庭湖上荷葉茂盛蓮花盛開的背景中,我們撐著小木船在荷葉林中行走,身邊那無數的荷花蓮蓬亭亭玉立,隨風搖曳,清香撲鼻,還可以隨手采摘到青嫩蓮蓬,取出粒粒蓮子,嘴可解讒,心可找樂,此情此景,豁然開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這個時候最可憶、最可品味、最可珍念的是周老《愛蓮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還有顓橋中學初次讀到《愛蓮說》的情景。詩情畫意,美文可以陶冶性情,升華靈魂,在凌波仙子的寵愛下,欣然怡靜,小人長戚戚,君子坦蕩蕩,既然向往君子的風范,那背負的臭老九卑賤身份也算不了什么,也就影響不到自己苦中作樂的心情了!<br></b></h1><h1><b> 是啊,在那個年代里,要開心就得要有點阿Q精神。想來,我被分配到湖南,也可能是由《愛蓮說》引發我的愛蓮之緣而得到的“現世報”的“福報”吧!因為《愛蓮說》作者周敦頤老先生是湖南永州道縣人,用現代語言來說,我作為他的粉絲,到湖南自然有"追星“動機之嫌。還有,古人把未開的蓮(荷)花稱之為菡萏,已開的蓮花稱之為芙蓉。當時,毛澤東的一句“芙蓉國里盡朝暉”,芙蓉國指的是他故鄉,偉大領袖一聲號令,我就直奔湖南,心向紅太陽,沐浴在其光輝之中了。<br></b><b> 一直熬到副統師乘鶴北逝后的1972年,又一個寒春時節,我離開西湖農場又被分配到湘南永州去了。</b></h1><h1><b> 永州,那個時候叫零陵,是湖南省零陵地區革命委員會的所在地,對于永州,我并不陌生,歷史上是那些不得志的文人被貶謫流放之地,其中有一個叫柳宗元的,他寫的《永州八記》使他與永州一齊名揚天下、流芳百世,他還有一篇《捕蛇者說》,我是從語文課本中讀到的,控訴當時人民苦難與社會罪惡的,憂國憂民,文章以“苛政猛于虎也”的警句結尾。</b></h1><h1><b> 謝謝洞庭凌波仙子的佑護,我並不畏縮膽怯,隨身帶著的是一袋洞庭的湘蓮(子),默念著我喜歡的《愛蓮說》和《永州八記》美文來到了零陵地區四個面向辦再分配,原來被分到一個還要落鄉的小縣城中學做教師。還好有一位地區無線電廠的領導看了我的檔案,把我留在了永州。</b></h1><h1><b> 幸哉,永州坐落在瀟水與湘江的匯合之處,山清水秀,好多江湖水面也時常觸目可見蓮荷,從山陵上看下去,正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當然,在蓮荷茂盛的氣勢上是難于與洞庭湖畔相媲美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知當年周老先生寫《愛蓮說》時,在這他的故鄉之地,他看到的也是我眼前的蓮荷情景嗎?</b></h1><h1><b> 我們的廠房也都是平房,建在城區附近的一個山坡上,無論在車間還是在宿舍里,放眼都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水庫,可是水面上空空蕩蕩的,沒有一點生氣。我常嘆息:要是在水上植養一片蓮荷,那可能為永州添上一景,可寫永州第九記了!同事們也笑話我,什么九記,是你臭老九的習性難改。</b></h1><h1><b> <font color="#167efb">關于臭老九之稱,有梁漱溟老先生在文革中寫下的打油詩:“十儒九丐古時有,而今又名臭老九。古之老九猶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專政全憑知識無,反動皆因知識有。倘若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滿街走。”</font></b></h1><h1></h1><h1><br></h1> <h1><b> 是的,初中畢業離開顓橋中學后,我似乎總有一種難解的愛蓮情結相伴,到了上海中學上高中,龍門樓西南側也有一片荷塘,北上京城讀大學,有清華園工字廳荷池和荒島荷塘,農場鍛煉時有洞庭湖畔鋪天蓋地的蓮荷相伴,踏上社會又就在《愛蓮說》作者的老家工作……。出國前我帶女兒游覽北京,正值盛夏,我們一起在北海公園什剎海荷塘橋上觀賞荷花,品嘗新鮮蓮子,我也禁不住給孩子背誦講解起《愛蓮說》的美句。</b></h1><h1></h1><h1><b> “路漫漫其修遠兮”,回顧自己幾十年走過的路,說曲折也筆直,道坎坷又平坦,命運或許不公,人生或許悲苦,不管怎么樣,《愛蓮說》莫名其妙讓我養成了一種情懷,給我一種自主、一種自信,一種自強,思想得到獨立,靈魂得到洗禮,精神得到升華,性格得到磨練。</b></h1><h1><b> 現在我從海外返歸故里,已是古稀之年,今天又恰逢夏至,從住所的窗戶看下去,樓下的小區人工湖水面上放養的蓮荷,荷葉綠了,蓮花紅了,一個人開始發呆……,此時我真想在心中植花養蓮,修的一身清靜,讓身心俱以通透,守得一份安然,一指荷香,一份寧靜。此景此情,突然記起梁實秋的一句話,“寂寞是一種清福”,想起他提到過的清華園工字廳《水木清華》額匾下的一副長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br></b></h1><h1><b> 我馬上在手機上清華校友群,發了條微信詢問這副對聯現仍安在?還沒有等到答復,又在微信上讀到網友楊慧寫的贊蓮蓮荷的美句,情不自禁,浮想聯翩,往事歷歷在目,耳邊又依稀聽到顓橋中學時第一次金老師的朗讀聲,回味到清華園荷塘荒島上滑倒摔跌的痛中之愉,恍惚置身于芙蓉國里洞庭蓮荷叢中的苦中之樂,還有多年來在異國他鄉月光下對故鄉對蓮荷的思念之情。</b></h1><h1></h1><h1><b> 這一切的一切,似乎是昨天的事,又好似是遙遠的故事。</b></h1><h1><b> 2012年,即闊別西湖軍墾農場四十年后的,深秋,我們農場學一連的四十戰友(戲稱為難友)故地重訪,又歡聚在一起,笑談人生,當年運載我們到西湖的柳林嘴碼頭現也已經干枯,看不到水了,滿目是片片石礫;當年酷暑毒日下、寒冬朔風中埋頭背蘆葦去的造紙廠關了,那聳立著的煙囪還在,它孤零零地看著我們這批老了的老勞工,也顯得無語無奈。旅途匆匆,我們不少人還是惦記著四十年前的蓮荷,可誰再也沒有找到一絲蓮荷的蹤跡,這不是淪海桑田,而是荷塘蓮湖均被水泥怪物替代。</b></h1><h1><b> 嗟矣!雖然雙目看到的是失望,但是在大家腦海心田里,那片放眼看去湖面上一望無際的荷葉蓮花的實景,記憶不怕雨打風吹去,我們還可以想象,可以虛擬,可以神往!星移斗轉,俱往矣,那個四十年前我們近百人蝸居過近二年的大草棚也無影無蹤了,倒是“人是物非”,苦澀的過去又化為了回眸一笑!</b></h1> <h3><h1><b> 離開顓橋后的五十多年中,我一直為學業為職業而四處奔波,闖過了生活的種種關口:農場種過田,工廠打過工,學校教過書,研究所搞過研究,從國內工科大學畢業,到北歐醫學院拿到博士學位,發表過論文出過書,也算做了一些事情。回想自己經歷與體驗的種種甘苦之中,都有愛蓮之心相隨,都為蓮的品格與志氣所勵。</b></h1><h1><b> 三十多年的北歐生活也使我深深體會到,《愛蓮說》推崇的君子風度就是西方頌揚的貴族精神,一樣的高尚圣潔。 </b></h1><h1><b> 《愛蓮說》贊美的“不蔓不枝,亭亭凈植”的君子品質,是主張正確的價值觀,主張心志清爽,對媚俗惡劣、江河日下的世風,對唯利是圖的世人的鞭撻。</b></h1><h1><b> 《愛蓮說》贊美的“不蔓不枝,亭亭凈植”的君子品質,是主張正確的價值觀,主張心志清爽,對媚俗惡劣、江河日下的世風,對唯利是圖的世人的鞭撻。</b></h1></h3> <h1><b> </b><b>我記起一件事,2000年初上海新聞午報在頭版報道了我們創辦的留學生企業挪亞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與生產鱈魚肝油的事情,不久就有二位臺商來公司談合作,愿意投資二千萬人民幣,談得也算融洽,可是聽到對方提出要我改變配方,做些商業上通行的“善意欺騙”的要求,其實是要弄虛造假,我們直截了當的當場拒絕了,就這樣一場前景美好的談判不歡而散。至今我沒有一丁點悔意,人各有志,我就愿意自己象蓮荷一樣,在污濁的塵世中,不唯利是圖,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品行。</b></h1> <h1><b> 《愛蓮說》,愛蓮之高尚心,愛蓮之圣潔志。我渴望蓮荷所象征的人生觀能夠傳承下去。1989年夏,女兒在上海中學讀完高一來到我的身邊,她很爭氣,在國際文憑高中學習的二年中脫穎而出,二年都獲得挪威阿貝爾中學生數學競賽第二名,代表挪威參加了兩屆國際奧數競賽,都獲得銅牌。她高中期間課余搞的人參氨基酸分析的項目得了挪威青少年科技大賽(挪威的“西屋獎”)第一名,代表挪威參加歐洲青年科學家竟賽並獲獎。</b><br></h1><h1><b> 獲獎之后,人民日報海外版刋登了一篇我寫的敘事文章,題目就用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我想用楊萬里這首詩告訴孩子,一個父親所寄托的誠摯愿望,不忘泉眼,珍惜樹蔭,象蓮荷一樣健康成長,亭亭玉立,不染世塵,這時我真想變成一只小小的蜻蜓與她分享這大好時光,藍天碧葉蓮花白,映日荷花別樣美。她也使我感到欣慰,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做了二年免疫學博士后研究后又回了挪威,在奧斯陸大學得到了個終身教授職位,建了個自己的實驗室,專心做她科研及帶博士生的工作!(<font color="#39b54a">楊萬里《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font>。)</b></h1><h1><b> 退休前的三十年里,我居住在近北極圈的挪威首都的城郊,夏天,在住所附近小湖面上可看到零星的睡蓮,女兒常常喜歡采一些養在室內玻璃容器里,看著這小巧玲瓏的睡蓮,我思念著顓中校園里那缸盛開的隨風搖曳的荷花,水木清華的荷花清香和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更留戀的是洞庭西湖漫天遍水的荷蓮,還有杭州西湖和北京什剎海的荷碧蓮紅。可惜,身處異國他鄉,這遠方祖國的一切都只能映現在我腦海心底的虛擬世界間。從那時起,我就更加渴望著能永遠地挽留住這個童年的蓮荷美景,即便是夢境里幻想中。<br></b></h1><h1><b> 可使我感到心滿意足的還是,這五十多年來,這難分難舍的愛蓮之心志始終伴隨著我,時而給我一種不盡的力量,催人奮進;時而讓我站在紅塵之外,陶醉在淡淡的灑脫之中。</b></h1><h1><b> 感激母校老師的德、智、體多方面的啟蒙教育:我從顓橋走來,帶著一片愛蓮情,一生感恩心。</b></h1><h1></h1><h1><b> </b></h1> <h1><b> 楊慧贊美蓮荷感嘆道:“人生最愜意的事,莫過于閑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靜坐于一片湖塘,內心一瞬間變得開闊純凈起來。什么都不想了,世俗的瑣事早就被拋到了腦后。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其實我們的夢想很簡單,一路千辛萬苦,所追尋不過是一份簡單清凈的心!<br></b><h1><b> “這青山、田園、阡陌,這流水、河塘,就這樣端莊地與我相遇。那葉,那莖,那苦心的蓮子,無不訴說著人生的禪意;那凈,那雅,那香,無不是生命意義最好的詮釋。此時,我多想變成一條魚兒日日在河塘里與蓮相伴;我多想做一朵蓮花,天天與佛祖一起雙手合十,念經打坐。”<br></b><b> 楊同學,我們是忘年交了!可惜我沒有你那么幸運,回到初次朗讀《愛蓮說》的故鄉,頭已白發蒼蒼,時逾古稀之年,“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似乎已經是“留得殘荷聽雨聲”(李商隱),甚至是 “荷盡已無遮雨蓋”(蘇東坡)年齡段了;僅僅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我是不甘心就此罷休,童夢難以了卻,仍然向往著“紅荷花似火,白蓮花如云,夢幻似童年,香遠亦益清”的情和愿。一荷一境界,出水望未來,一心一菩提,入靜想自在。<br></b><b> 寫到這里,抄上一首席慕蓉寫的《我愿為蓮》為題的詩,以詩詠志,我認為,這可能是現代版的《愛蓮說》:<br></b><b>“<font color="#167efb">我愿為蓮,<br></font></b><font color="#167efb"><b>在暮風中輕輕搖曳,<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塵世的喧囂對我而言,<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只是過眼煙云,<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我愿立于半畝方塘之中,<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淹沒于婷婷蓮藕之間,<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心如明鏡;<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我愿用一生的時間守著一池清水,<br></b></font><font color="#167efb"><b>風也罷,雨也罷,<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只求無塵無埃,<br></b></font><font color="#167efb"><b>無愧無怨,平靜,明澈,<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如無風的一池秋水,<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只為一片云淡風清,<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只為一份圣潔坦蕩;<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我愿為蓮,<br></b></font><font color="#167efb"><b>亭亭地站在碧影之間,<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微綻笑靨,有朝一日,<br></b></font><font color="#167efb"><b>能聽懂高山流水的那人會涉水而來,<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攜一支短笛,<br></b></font><b><font color="#167efb">和一曲雨打蓮葉。”<br></font></b><b> </b></h1></h1><h1><b>一篇《愛蓮說》,一生感恩心,夢回少年,難忘顓中。</b></h1> <h1><b>后記:<br>為紀念顓橋中學建校七十周年,學友同窗一再囑為文,我客寓北歐三十多載,一直在洋人洋文中偷生,中文也生疏了。可是我非常珍惜在顓橋小學與顓橋中學度過的十年童年少年,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最有意義的時段,為了感恩母校,感恩啟蒙教育培養我的師長,感謝與我一起玩耍成長的發小與校友,感激顓橋給了我陪伴至今的愛蓮的志向與習性,涂鴉拼湊了此文,難免詞不達意,只能濫竽充數了。<br> 2017年6月21日 夏至</b></h1><div><br></div> <h1><b><font color="#167efb">附 篇外篇<br></font></b><b> <br></b><b> 完成了上面的抒發我的母校情的小文,得到了黎明、位育等學弟學妹的贊許,有問:為什么一篇《愛蓮說》就能得到自己心靈上的共鳴,并且影響到自己的一生?這也是我思考了許久的問題,感到文中言未了,意未盡,這里就再補充幾句吧!</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h1><h1><font color="#ed2308">……有感興趣者,請閱讀《因師啟蒙,心存感激》</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http://www.xsjgww.com/slxqa3b</font></h3><h1></h1><h1></h1><h3><a href="http://www.xsjgww.com/slxqa3b"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因師啟蒙,心存感激!</a></h3> <h3><a href="http://www.xsjgww.com/slxqa3b"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因師啟蒙,心存感激!</a></h3> <h3><a href="http://www.xsjgww.com/pbpzqsl"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夏日賞荷遐思</a></h3> <h3><a href="http://www.xsjgww.com/qzhjdi8"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七夕吟詩賞蓮荷</a></h3> <h3><a href="http://www.xsjgww.com/1bxugcf5?share_from=self"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挪亞》,一艘來自北極深海的饋贈之舟</a></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蒗|
皮山县|
武乡县|
武义县|
韩城市|
香港|
平和县|
曲阳县|
边坝县|
汝州市|
台南县|
石城县|
区。|
龙井市|
潼关县|
长海县|
宁南县|
吴桥县|
金华市|
武陟县|
云龙县|
神池县|
乐清市|
钟祥市|
托克逊县|
阿城市|
翁牛特旗|
孟州市|
邹城市|
黔江区|
阿拉善盟|
宁津县|
绍兴县|
云安县|
阜宁县|
毕节市|
耒阳市|
莒南县|
齐河县|
密山市|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