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件內蒙赤峰藏友送來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元青花大罐,釉面厚潤,人物生動逼真,非常漂亮。</h3> <h3>青花采用進口蘇料,青花漂亮,暈散明顯,在局部有吃胎明顯。</h3> <h3>胎質老化,底足旋紋粗獷,底足內外斜刀修足,內部接胎痕跡明顯,內部有蕩釉。<br></h3> <h3> 青花上的暈散及縮釉,鐵銹斑自然深沉,而釉質肥潤。由于元青花在施釉時多采用沾釉,刷釉和蕩釉,釉質很厚,由于使用麻昌土的原因,釉質在燒制過程中會滲入胎內而形成縮釉。</h3><div> 由于近幾年里元青花拍賣過了億,由于利益的驅使,造假的大肆制作,大量的元青花贗品充實市場。只要有元青花出現人們就會認為是現代贗品,不作仔細分析 ,認為現存的元青花只有館藏的300多件,實際這些都是一些所謂專家武斷謬論。大家想一想,我國元代經歷了900多年,而元青花并非景德鎮一個地方在燒制,而我國南北很多的窯口都在燒制元青花,不過因地域和工匠水平的問題,各地的元青花各有特色。大家試想一下在那么長的時間里就只有幾百件元青花嗎?</div><div> </div><div> </div> <h3> 我國由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土建瘋狂,高速公路,鐵路,房地產開發,水土改造,盜墓猖獗,出土了多少文物,有多少上交給國家,加上國家開放古玩市場,所有文物可以自由交流,流落民間的出土元青花就自然的出現在了文物交流市場,這并不稀奇。所以不要認為民間沒有元青花,實際上民間的元青花何止幾百件,肯定的說民間的元青花遠遠超過館藏的幾十倍,幾百倍,甚至超過千倍。所以不要忽視民間的元青花。<br></h3><div> </div> <h3> 判斷元青花真假的因素:<br></h3><div> (一)真品是黑褐色斑,仿品是黑色斑。</div><div> (二)真品泛鉛光,不成片;仿品泛錫光成片。</div><div> (三)真品的色斑在青料聚集處才有;仿品在青料沒有聚集的地方都有。</div><div> (四)真品的斑在色內;仿品的斑在色邊也有。</div><div> (五)真品色斑上有礦物質顆粒;仿品沒有。</div> <h3> 如果用放大鏡觀察真品和仿品的色斑也各不相同:</h3><div> (一)真品色斑如河流、小溪的水在流動;仿品色斑死板。</div><div> (二)真品色斑內有乳黃色礦物質;仿品沒有。</div><div> (三)真品色斑有立體感;仿品色斑呈平面。</div><div> (四)真品色斑里的礦物質油潤,有色差;仿品沒有。</div><div> (五)真品色斑里乳黃色礦物質結晶有立體感,有色差,有的像老松皮;仿品色斑里是牛皮癬斑。</div><div> (六)真品色斑里有云霧狀氧化物;仿品色斑里沒有。</div><div> (七)真品色斑里有網狀紋;仿品色斑里沒有。</div><div> (八)真品色斑里有的有還沒有融化的礦物質顆粒;仿品色斑里沒有。</div><div> 只要認真的學習,看看館藏的元青花真品的花色,釉面,胎質,了解一下現代青花瓷器的生產工藝 ,看看現代瓷器的釉面結構,就不難分出新老元青花瓷器的真偽。</div> <h3> 元青花瓷在加工中,其顏料暈散現象是其特征之一。特別在蘇勃尼青這種元大國西部波斯來的精致顏料中表現最為突出。其暈散表現,即像墨汁滴于宣紙洇開來。“其暈似洇”四字來解釋比較形象。暈散現象同“凝聚斑”現象往往共生共存。“凝聚斑”是指顏料顆粒雜質聚集形成的如串珠般密集小點組成的條形帶黑斑、不規則團狀或圓狀黑斑。凝聚的黑斑呈一種上浮態勢,即漂浮在類似洇開的藍色顏料的底子上。這種洇如暈散的藍顏料底子,對凝聚斑形態影響頗大,使其邊緣也都“暈散”,即我們看到一個個小米粒般也稱“串珠”的黑色斑點本身、或由其聚成的條形帶黑斑、團狀或圓狀黑斑的邊緣也都“暈散”,故又被稱為條形流散、斑狀流散。當暈散嚴重時,甚至產生鋸齒狀的下滴態,或稱“冰掛”。</h3> <h3>元青花顏料即鈷料呈現的暈散,大致說來主要表現為兩種:第一種就是這些串珠狀小點暈組成的凝聚斑邊緣的模糊或流散態。第二種即是繪出的底色顏料如同墨汁滴在宣紙上的洇開態,其面積大于前者。第一種串珠狀凝聚斑的暈散,也稱流散,須以第二種洇開的色底為基礎。即前者之散借助于后者之洇。須強調的是在實際中,第一種串珠狀流散情況要多于并明顯于第二種洇開態情況。</h3> <h3> 為何會產生暈散?大前提是必以蘇勃尼青料為主。可分析到的有如下原因:</h3><div> 1、蘇料這種鈷料顆粒粗大,成份復雜。</div><div> 2、青白釉流動性粘滯并有厚度。</div><div> 3、獨特的爐窯還原焰工藝溫度氣氛。</div><div> 在這三種主因中,第一種為最重要。因為其它料諸如國產料,即使顆粒變粗也不呈現暈散。至于現代顏料不論細粗均做不出像樣的暈散來,也就是蘇料成份復雜性的不可模仿。特別是蘇料既凝聚又暈散的雙重性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其次因青白釉頗有厚度,并流動性為粘滯態,可使顏料較充分反應發出暈散并得到控制,或使其中較大顆粒雜質凝聚漂浮現出暈散。釉質較薄器物暈散反應反而不太明顯。除上述三種原因外,還有認為包括物理因素的,比如繪畫時筆鋒運行經常于無意中使顆粒雜質集中在某一線或某一點較多,燒制時雜質未來得及移轉消化,溶融時便形成點暈或串珠帶暈散,這個說法也有一定道理。而且現代仿品就常常采取這種法子故意加大滯留雜質制造假凝聚效果,這當然是徒勞。</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姜堰市|
凤山县|
湟中县|
清远市|
林口县|
泗水县|
德阳市|
库车县|
游戏|
乐山市|
濮阳市|
黎川县|
华亭县|
宾阳县|
府谷县|
仁布县|
剑阁县|
巢湖市|
敦煌市|
正宁县|
大方县|
琼海市|
张北县|
察雅县|
大方县|
阿克苏市|
大丰市|
墨竹工卡县|
鸡西市|
万山特区|
稷山县|
中江县|
迭部县|
景德镇市|
塔城市|
新竹市|
敦化市|
通榆县|
北海市|
扎鲁特旗|
化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