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出于對歐洲人文歷史、繪畫建筑、自然風光的喜愛,去歐洲來一次純粹的旅游,一直是藏在我心底的夢想。</h3><h3><br></h3><h3>今年這個心愿終于夢想成真了。<br></h3><h3><br></h3><h3>為了有盡可能多的自由支配時間,我們選擇了“半自由行”的方式:自己辦簽證、訂機票、訂旅館、訂門票,并在巴黎當地參團去巴黎以外的城市和國家。多虧兒子的精密安排,這次對我們“具有挑戰性”的旅行,順利的完成了。</h3> <h1><b><br></b></h1><h1><b>上篇 印象巴黎</b></h1><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沐浴在清晨陽光中的凡爾賽宮美輪美奐</b></h3><h3><b><br></b></h3> <h3>經過10個多小時的飛行,法航的航班在清晨5點多鐘降落在巴黎戴高樂機場。</h3><h3><br></h3><h3>來接我們的“皇包車”司機小L是一個來自溫州的80后小伙子,高高的個頭,人很健談也很熱情。他的父母上個世紀90年代來到法國,站穩腳跟后,接小L到法國讀書工作,并拿到了綠卡。整個故事顯示出了溫州人的冒險精神和獨到的生意人眼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等候進入凡爾賽宮的游客排起了長龍</b></h3><h3><b><br></b></h3> <h3>到達巴黎的當天,我們安排了四個游覽景點,行程并不輕松,小L建議我們先早點兒去凡爾賽宮,后邊的參觀就會輕松一些了。</h3><h3><br></h3><h3>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精明的安排,當我們游覽完出來后一看,游客隊伍已經排到了幾百米以外了,現在才來的話,這一天基本上就哪也去不了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凡爾賽宮中的皇家禮拜堂。凡爾賽宮是法國宮廷的中心、歐洲專制政體最重要的舞臺之一</b></h3><h3><b><br></b></h3> <h3>凡爾賽宮的興建緣起于路易十四在位期間為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決意將王室宮廷遷出因市民不斷暴動以反抗王室而混亂喧鬧的巴黎城的理念。經考察權衡他最終決定以路易十三在凡爾賽的狩獵行宮為基礎建造一座新宮殿。</h3><h3><br></h3><h3>凡爾賽宮的建成顯示了處于鼎盛時期法國的實力,成為歐洲風靡一時的古典主義建筑楷模,被各國皇室競相推崇與模仿。凡爾賽宮是歐洲最宏大、最莊嚴、最美麗的皇家宮苑,1837年被辟為國家歷史博物館。</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這幅油畫里的路易十四時年63歲。他本打算把畫送給他孫子、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五世,但此畫因受到王宮所有人的贊美而不得不留在了法國(原件在盧浮宮)。<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太陽王~路易十四</b></h3><h3><b><br></b></h3> <h3>被譽為太陽王的路易十四在法國人的心目中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幾乎每個大的博物館里都有他的畫像,每個城市的中心廣場里都有他的雕像。</h3><h3><br></h3><h3>路易十四在當時被看做是一個奇跡,他的父母結婚23年沒有子女。他在位72年,是唯一有準確歷史記錄以來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想想看,與他同時代的康熙爺在位時間夠長的了,也不過62年。所以他“熬死”了他的兒子、孫子,繼位的路易十五是他的重孫子。</h3><h3><br></h3><h3>路易十四生前大大拓展了法國的疆域,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文化中心,17和18世紀里法語是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h3><div><br></div><h3>在東方,同時代的康熙大帝治下的清朝疆域也幾乎是史上最廣闊的,可惜他的不肖子孫,沒能守得住這份基業,令人感慨萬千!</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太太是在聽中文解說器,不是在打電話</b></h3><h3><b><br></b></h3> <h3>關于路易十四也有很多有趣的說法和故事:</h3><div><br></div><h3>他是個矮子,身高只有154cm,所以他對自己的身高十分不滿,覺得和自己的地位不匹配,于是他叫鞋匠給他做鞋的時候在腳跟處墊上厚跟,從而發明了高跟鞋(紅色鞋跟是他的獨享);</h3><h3><br></h3><h3>這位在位72年的君王討厭洗澡,一生只洗了7次澡,為了掩蓋難聞的體味,發明了香水;</h3><h3><br></h3><h3>他還是一個瘋狂的鉆石愛好者,大概收藏了五六千顆鉆石。還記不記得電影《泰坦尼克號》里,有一串很大的鉆石項鏈,那顆主鉆石,叫“希望”(電影里面叫“海洋之心”是劇情需要起的),最早就是法國探險家塔維密爾獻給路易十四的;</h3><h3><br></h3><h3>他的芭蕾舞跳得非常專業。他一生跳了27場皇家芭蕾舞;</h3><h3><br></h3><h3>他發明了連體襪。</h3><h3>等等……</h3><h3><br></h3><h3>太陽王在位72年,在他之前,法國就是一個普通的歐洲國家,根本沒有什么存在感。但到他統治結束的時候,法國已經取代意大利,成為歐洲的文化中心。</h3><h3><br></h3><h3>那些曾經為路易十四服務的鞋匠、裁縫、珠寶匠和廚師,演化出了法國龐大的生活方式產業:時裝、箱包、珠寶、法餐等等,在此后的300年里,一直影響著全世界的高端生活方式,直到今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鏡廊是路易王朝接見各國使節專用的宮殿</b></h3><h3><b><br></b></h3> <h3>鏡廊是凡爾賽宮最輝煌的部分,一直以來被譽為法國王室的瑰寶。它長76米,寬10米,高13米。面向花園的西側是17扇巨大的拱形窗戶,與之相對的東墻上鑲嵌著與拱窗相對的17面大鏡子,每面鏡子由483塊鏡片組成,故稱鏡廊。</h3><div><br></div><h3>從藝術史的角度看,鏡廊是巴洛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場所。它設計的初衷是作為法國君主的象征,可以讓國王透過廣袤的花園,看到自己領地壯觀的景色。</h3><div><br></div><h3>對中國人來說,鏡廊則有著另一層的特殊意義:1919年法國以戰勝國的姿態在這里與德國簽署了《凡爾賽和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但這個和約卻把德國在山東青島的利益轉給了日本,從而引發了北京青年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轉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最終導致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美麗的凡爾賽宮花園</b></h3><h3><b><br></b></h3> <h3>上面說了凡爾賽宮的這么多好兒,現在也說一件凡爾賽宮的“糗事”,雖然凡爾賽宮雍容華貴,但偌大一個宮殿建筑群落,里邊竟然沒有廁所!原來,那個時候從國王到貴族,很不講究,找個角落就可以隨便“方便一下”,這可不是什么標新立異的行為藝術,而是歐洲的蠻族傳統。封建領主經常輪流到各個莊園去住,一方面為了收稅,一方面也是因為住上一段時間就把一個莊園住臭了,必須離開,讓仆人們慢慢打掃。</h3><h3><br></h3><h3>這真的令人大跌眼鏡。</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參觀完凡爾賽宮,我們就在小鎮上的一家中餐館吃午餐。餐館的老板和老板娘來自大陸。有蝦有肉有魚,還有水果和冰激凌的自助餐,每位只需要11歐元,確實不貴。只是到了付款的時候,不但不能用支付寶,甚至連銀行卡老板娘也找各種借口不愿收,沒辦法,我們只能付(寶貴的)現金。其中的原因,你懂的。唉,中國人的頭腦就是聰明啊!</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凡爾賽小鎮的美麗景色</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雄獅凱旋門是為了紀念拿破侖1806年的戰爭勝利而建。雖以古羅馬的凱旋門為原型,但規模卻是前者無法比擬的。</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來巴黎,怎么能不看凱旋門呢</b></h3><h3><b><br></b></h3> <h3>凱旋門位于戴高樂廣場上,巴黎的12條主要街道以它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性擴散,蔚為壯觀。其中最著名的一條大道就是香榭麗舍大街。</h3> <h3>一群游覽凱旋門的法國女孩子,嘰嘰喳喳,歡歌笑語,你推我搡地在拍照。面對美景、美女,我忍不住“偷拍”了一張,說不定若干年后,她們當中會出一個蘇菲瑪索這樣的大明星,那這張中國老頭兒拍的照片可就值錢嘍。</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法國的華人導游告訴我們 ,其實這條大街按照法語的準確意思應當翻譯成“愛麗舍田園大道”,而 “香榭麗舍”這個美麗浪漫的稱謂,則是浪漫主義大詩人徐志摩留學法國時所給起的名字。不過,這個名字確實符合這條大街高貴典雅的氣質。</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被譽為第一商業街的香榭麗舍大街</b></h3><h3><b><br></b></h3> <h3>香榭麗舍可以分成東西兩部分:東段以自然風光為主,兩邊是平坦的英式草坪。漫步其間,可體會香街的寧靜和舒適;西段則為商業區,眾多世界大牌琳瑯滿目,顯示出香街的時尚和繁華。</h3> <h3>徐志摩這樣說“到過巴黎的一定不會再希罕天堂”。香街也好,巴黎也罷,她的美是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體會的。</h3> <h3>路易威登旗艦店就在香街上,女人嘛,即使舍不得買,也總是要進去看一看的,不過門口“搜身”式的檢查,讓人覺得不爽。</h3> <h3>古色古香的服裝店鋪,陳設的一絲不茍,仿佛在向游客說明,同樣品牌的衣服為什么在香街購買就會讓人覺得與眾不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香街邊上的露天餐桌也一塵不染</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國人對巴黎圣母院的最初認知,大概普遍來自于大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說(包括改編的同名電影)吧。那個愛跳舞的美麗吉普賽女郎~愛斯梅拉達,還有那個駝背的鐘樓怪人~卡西莫多,構成了我們童年的浪漫記憶。</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從正面拍攝的巴黎圣母院</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教皇保羅二世的銅像就矗立在圣母院的花園</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巴黎圣母院的周圍確實很美</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巴黎圣母院緊鄰塞納河</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巴黎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各色人種、各種信仰混雜在一起。是福?還是……,難以言說。</h3> <h3>埃菲爾鐵塔實在是太有名了,各種描寫和照片隨時可見,當我們真的來到它跟前,反而絲毫沒有興奮感,似乎只是見到了一個久未謀面的老朋友。</h3> <h3>反倒是鐵塔兩側樹木的修剪形狀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它們的上面和側面被剪成了平面,遠遠望去就像一張課桌。</h3> <h3>我們詢問了小L這樣修剪的原因,他也說不清楚,大概是為了美觀吧。小L說,每年的修剪工作量很大,修剪一棵樹需要費挺大的功夫。法國人的浪漫不好理解啊。</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歐洲的大多數城市都會有一條河穿城而過,巴黎的這條河就是塞納河。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巴黎圣母院、埃菲爾鐵塔等諸多名勝沿河而立。塞納河以一道半弧形的姿態劃過巴黎城區,將兩岸分割成了風格不同的景觀,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河里的游船總是載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儼然成為一道人文景觀。</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塞納河被譽為巴黎之河</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塞納河將巴黎分成了左岸和右岸。左岸是著名的藝術區,書店、畫廊和咖啡館聚集,這些有幾百年歷史的咖啡館曾經的客人中有雪萊,有海明威,有伏爾泰,光看這些名字,就會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文藝氣息。</h3> <h3>我們國內的許多城市中也有以“左岸”為名的餐館或咖啡館,大概也是要表現出一種異國的小資情調吧。大連濱海路靠近星海廣場的區域曾經就有一個叫“左岸” 的西餐館,很多年沒去了,不知還在不在。<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塞納河上的亞歷山大三世橋,橋的對岸是</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名鼎鼎的榮軍院</b></h3><h3><b><br></b></h3> <h3>有河就會有橋,據說塞納河上一共有 37座橋,可以說,每一座橋都與塞納河一起見證了花都的變遷和發展,在流經巴黎13公里長的塞納河上形成了一道迷人的風景線。</h3><h3><br></h3><h3>亞力山大三世橋應該算是目前塞納河上最漂亮、或者說最“招搖”的一座橋。雖然橋上的裝飾充斥著古典風格的神仙騎士,但這座橋其實落成于1900年,是當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為了表示法俄親善而送的禮物。</h3><h3><br></h3><h3>由此可見法俄兩國的政治淵源之久遠,這也就理解了為什么法國總統馬克龍上任不久,就見了“西方的仇人”普京大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卡魯索凱旋門,過了此門就是盧浮宮了</b></h3><h3><b><br></b></h3> <h3>兒子在網上給我們預訂了參觀盧浮宮的門票和導游。早上我們到了集合地點,當地旅行社的工作人員按照語言和國家把游客分成了十幾個組別,我們發現,講漢語的只有我們兩個人,看著一組一組的游客在導游的帶領下走了,我們不禁著急了,我們的導游在哪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陪同我們參觀盧浮宮的法國女導游</b></h3><h3><b><br></b></h3> <h3>“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導游,我的中文名字叫劉曼麗”,一位金發碧眼、說著流利普通話的法國女士成為了我們兩個游覽盧浮宮中國人的“私人導游”,這簡直顛覆“三觀”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盧浮宮~昔日的王宮,今日的博物館</b></h3><h3><b><br></b></h3> <h3>交談后我們得知,劉曼麗是學藝術的,早年曾做過帶領法國游客去中國旅行的導游,很熟悉中國。今天9點鐘這個時間段,只有我們兩個中國人報名參觀盧浮宮,所以旅行社也必須按合同規定派導游服務。</h3><h3><br></h3><h3>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又砸到我們頭上”的奇遇。</h3><h3><br></h3><h3>事后小L告訴我們,如果你們是特意約定一個專門的導游又是法國人的話,兩個鐘頭的服務費不會低于200歐元,相比之下,我們花的錢就可以忽略不計了。</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 《大獅身人面像》,它建造的時間距今已有4600年了,它是埃及以外,最大的的獅身人面像。1826年進入盧浮宮</b></h3><h3><b><br></b></h3> <h3>或許是感覺到我對藝術和歷史有興趣、略懂皮毛,并且愿意請教她的緣故,抑或是出于對法國文化的驕傲吧,劉曼麗滔滔不絕地為我們講解了兩個半小時。到了最后,我累的就想趕緊找個地方坐下來,而她仍談性正濃,真是敬業模范!</h3><h3><br></h3><h3>不過,劉曼麗確實告訴我們了一些有趣的東西。</h3> <h3>這一幅大理石雕刻就在盧浮宮的大廳扶梯旁邊,沒有任何說明,似乎不那么有名。但劉曼麗特別向我們推薦了這個作品,她說:這幅雕像很令人感動,畫面講的是一位父親因為受刑沒有水喝,女兒挺身而出為救垂危的父親,喂父親自己乳汁的情景。作品表達了人性的崇高,親情的完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大理石雕刻《垂死的奴隸》(中央)、</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反抗的奴隸》(左邊),作者米開朗基羅</b></h3><h3><b><br></b></h3> <h3>這是我們從各種媒介上經常可以看到的兩件大理石雕刻作品,盧浮宮給予這兩座雕像極高的評價。它們原來是米開朗基羅為教皇于勒二世的陵墓所雕刻的,老米花費了巨大精力但因大理石出現瑕疵而未完工。他失望至極把雕像送給了自己的老鄉,后者轉送給了法國國王,1794年它們進入了盧浮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戴頭盔的雅典娜》,它還有一個名字是</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韋萊特里的帕拉斯》</b></h3><h3><b><br></b></h3> <h3>韋萊特里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城市。1797年,人們在韋萊特里附近的一座羅馬莊園廢墟發現了這件雕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蒙著面紗的女人》,這座雕像原本是威尼斯一位貴族的私人收藏,1976年被盧浮宮買入</b></h3><h3><b><br></b></h3> <h3>劉曼麗告訴我們,雕像中的面紗是“信仰”的標志或象征,因為基督教的傳統認為,上帝的創造并不是全部都展示給世人的,而是像用一層紗罩起來的,只有通過信仰人們才能認識到上帝創造的全部,而不信的人,就像被紗蒙住,看不到所有。</h3><div><br></div><h3>這件雕塑是意大利雕塑家科拉迪尼的作品,他最擅長的是刻畫披著面紗的人物。面紗被雕刻得非常逼真,讓你能看清人體的各個細節,甚至包括肚臍眼。更厲害的是,科拉迪尼還將面紗的那種透明感也呈現了出來,人的臉在紗巾的后面若隱若現,讓人產生想要撩開她的面紗去看看她真容的沖動。身臨其境,你都難以置信,這層“面紗”是由石頭雕刻的,而不是“紡織物”。</h3> <h3>參觀這間雕塑館時,劉曼麗告訴我們,這個館里的雕塑作品除了最里邊的維納斯是古希臘時期的作品以外(相信眼尖的朋友能從照片里看到),其余的都是稍晚的古羅馬時期作品。從外觀上,一般人真的分辨不出是古希臘還是古羅馬的作品。這是因為古羅馬人太崇拜古希臘的雕塑了,出土的古希臘雕塑大部分都被古羅馬人用作臨摹對象“消耗”掉了,所以傳世的不多。</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1820年,這尊“維納斯”雕像被發現于愛琴海上的米洛斯島,法國政府很快就把她買了下來,并由路易十八送給了盧浮宮。不得不說,法國人既有眼光,下手也夠快。</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盧浮宮鎮館之寶~《米洛的維納斯》</b></h3><h3><b><br></b></h3> <h3>親眼看到達芬奇的這幅《蒙娜麗莎》時,我立馬想起了一個美國藝術作家伊麗莎白-倫迪講的這幅畫的一段故事:《蒙娜麗莎》有很大可能是一件沒有交付給委托人的作品,被達芬奇從佛羅倫薩帶到了米蘭,后來又帶到了法國,因為達芬奇有很厲害的拖延癥,經常是收了客戶的錢,不能按時交貨,從而被客戶放棄了。起初這幅畫并不受重視,后來經過三件事,讓這幅畫越來越有名。第一件事是拿破侖把路易十六送上斷頭臺后,覺得這幅畫不錯,就掛進了自己的臥室。第二件事是十九世紀中期有一些詩人寫文章抨擊《蒙娜麗莎》,稱她的行為不檢點,這反而激起了公眾的好奇心。再有一個就是這幅畫1911年被偷走了,找了好多才在意大利找到,到底是送還法國,還是留在達芬奇的老家佛羅倫薩,法意兩國人還因此爭論了一番。看來,沒有故事,再好的東西也不容易出名啊。</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盧浮宮鎮館之寶~《蒙娜麗莎》</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這尊巨大的(高2.45米)希臘勝利女神像原本安裝在薩莫色雷斯偉大諸神圣殿的一座雙層噴泉的上盤中。那種縱橫恣肆的風采,有錯覺效果的背景環境,都是希臘化巴洛克的典型特色。</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勝利女神》修復完之后,算上底座和翅膀,整個雕塑的高度一下子就超過了5米,盧浮宮的底層是沒什么房間,可以容得下它了。</h3><h3><br></h3><h3>在1884年的時候,《勝利女神》被搬到了現在的達魯階梯上。這座階梯是以拿破侖手下的名將達魯將軍來命名的,由一連串很高的圓拱連接而成,非常的氣派。而《勝利女神》就被放在階梯最中心的位子上,特別地搶眼。</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順便說一句,勝利女神的名字叫 Nike,著名運動品牌“耐克”的名稱就來自于她。而耐克的 logo,就是那個小小的鉤子 “√”,代表的就是勝利女神的翅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盧浮宮鎮館之寶《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b></h3><h3><b><br></b></h3> <h3>劉曼麗在給我們講解勝利女神時,特意強調這個雕像當初法國是花錢購買的。我們馬上理解了法國人說這番話的良苦用心,唉,我們也沒提火燒圓明園那檔子事兒啊。</h3><h3><br></h3><h3>在人山人海的盧浮宮里,想正面拍出一張沒有人頭攢動的《蒙娜麗莎》或者《維納斯》照片是不可能的,只能將就一下,但此圖可以證明我們確實是到此一游了,哈哈。</h3><h3><br></h3><h3>后來行程的導游小李戲謔說,盧浮宮的鎮館之寶就是三個“殘障人士”:沒有胳膊的維納斯、沒有腦袋的勝利女神、沒有牙齒的蒙娜麗莎(?),太幽默了。</h3> <h3>這是盧浮宮里面積最大的一幅油畫~《迦拿的婚禮》,它有多大呢?我拍照時剛好有兩個“小盆友” 站在畫的下面,一比較就知道了。</h3><h3><br></h3><h3>這幅畫真不愧為盧浮宮第一大的畫作,面積接近70平方米。你想一下,如果把它放平在地上,都夠建一個兩居室的房子了。這幅《迦拿的婚禮》,是拿破侖當年從威尼斯搶回來的,因為畫實在是太大了,拿破侖不得不將它一劈為二,才運回了盧浮宮。</h3> <h3>在眾多的油畫照片中,我特意選了這幅《圣女貞德》來表達我們對法國導游劉曼麗的敬意。貞德死后500年被梵蒂岡封圣,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從拿破侖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h3><h3><br></h3><h3>游覽盧浮宮的這段奇遇,會記憶很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老外就是老外,自拍都這么隨性,穿過前面這道卡魯索凱旋門,就是杜樂麗公園了</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杜樂麗公園位于盧浮宮和協和廣場之間,是法國的攝政王后瑪麗婭?美第奇(這個來自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可是歐洲文藝復興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我會在《走馬觀花游歐洲》(厚重意大利)中細說)為建造杜樂麗宮時設計的庭院,在法國大革命后成為公園。<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美麗的杜樂麗公園</b></h3><h3><b><br></b></h3> <h3>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公園里的地面都是用一種干燥的、類似礦石粉的材料鋪就的,人一走過,腳上會沾滿塵土。問過當地人,他們也沒有說出個令人信服的理由,姑且相信這是法國人接地氣的一種方式吧。</h3> <h3>杜樂麗公園也位于塞納河邊,河對面(左岸)就是大名鼎鼎的奧賽博物館了。奧賽博物館是一處由老火車站改造成的美術館,與盧浮宮不同,它收藏了大量的印象派畫家的作品。非常遺憾的是,這次時間實在是安排不開,只能隔岸相望,沒能進館一飽眼福。各位只需看看下列館藏清單,就知道我為什么會這么“難受”了:</h3><div><br></div><h3>雷諾阿 的《煎餅磨坊的舞會》、梵高的《自畫像》、莫內的《藍色睡蓮》、德加的《芭蕾舞課》。</h3><div><br></div><h3>唉,但愿以后還有機會吧。</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從杜樂麗公園的這個門出去就是協和廣場了</b></h3><h3><b><br></b></h3> <h3>除了方尖碑,協和廣場最能引起我們遐想的是200多年前法國的那場大革命以及路易十六在此被斬首的往事。</h3><h3><br></h3><h3>路易十六酷愛擺弄機械之類的東西,有一次他發現斷頭臺的刀是直的,覺得效率不高,便改成了三角形。或許他怎么也沒有想到的是,多年后他的這項“研究成果”直接用到了他和王后身上。</h3><div><br></div><h3>據記載,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那天走上斷頭臺時,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她忙道歉說:“先生,我請求您的原諒,我不是有意的”。有評論說,瑪麗皇后在她一生的最后時刻無意中說出的這句話,讓法國人至今還會臉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從埃及盧克索神廟搬來的方尖碑是協和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地標性建筑物</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即使在今天,仍有人援引這段歷史來說明貴族和土豪的區別: 這就是貴族的教養,即使在馬上被砍掉頭顱的情況下仍不忘禮數。</h3><h3><br></h3><h3>不知道當時那些一心要砍掉王后腦袋的劊子手和那些看熱鬧的狂熱市民聽到這些,心里是怎樣的一種感受?</h3><h3><br></h3><h3>這也讓我一下理解了劉曼麗在向我們解釋法國大革命時說過的,它就是法國的“文革”的原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協和廣場四周的8座雕像象征著法國八大城市</b></h3><h3><b><br></b></h3> <h3>離開巴黎的時候,不由得想起了徐志摩的那句話:“甚至不求你愛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 ,遇到你 ”。</h3><h3><br></h3><h3>再見,巴黎!</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從協和廣場可以望見香街和凱旋門</b></h3><h3><b><br></b></h3> <h1><b>下篇 游走南法</b><br></h1> <h3>早就聽別人說,要完整領略法國風情,只需去兩個地方,一是巴黎,一是盧瓦爾河谷。巴黎是法國的名片,代表了法國浪漫前衛的一面,盧瓦爾河谷則是法國幽靜古典的后花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氣勢恢宏的香波堡(正面)</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氣勢恢宏的香波堡(背面)</b></h3><h3><b><br></b></h3> <h3>假如只能去參觀盧瓦爾河谷其中的一座城堡,那么香波堡是最佳選擇。香波堡是盧瓦爾河谷城堡建筑中最壯觀最宏偉的城堡,沒有之一。</h3><h3><br></h3><h3>天氣很給力,拍出來幾張非常喜歡的照片。</h3> <h3>身臨古城堡下,非常震撼大氣!香波堡是法王弗朗西斯一世的絕世佳作,業界公認,在建筑方面香波堡超過了凡爾賽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她可看見我,我可看見她,但碰不了面</b></h3><h3><b><br></b></h3> <h3>香波堡有兩大看點。第一是內部,它共有440個房間84個樓梯,從正門步入主堡,立即置身于一個明亮寬敞的大理石宮殿之中,正對著著名的“雙旋梯”,兩組獨立的樓梯相互交錯地圍繞著一個共同的軸心,螺旋式地盤旋而上,同時上下樓梯的人,可以相互看見,而不會碰面。據說,這是當年國王為避免王后和他的情婦正面相遇時引起尷尬和糾紛,特地請達?芬奇設計的,堪稱建筑史上一絕。</h3> <h3>第二是寬闊的塔頂露臺。之前建造城堡,多少還有軍事防御的功能,而香波堡的塔頂露臺,卻完全成為國王及宮廷貴族觀賞庭園景色及競技表演的絕佳地點。<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建在水上的城堡-舍農索城堡</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比起香波堡,舍農索更加柔美,這座城堡之所以被稱作“女人的城堡”是因為這里曾經居住過多位國王的愛妃和貴婦人,女人的印記隨處可見,不僅僅是城堡內每一處細心的裝點透露著女人的細膩,城堡里發生過的關于女人的故事同樣引人入勝。</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美麗的舍農索城堡被譽為“女人堡”</b><br></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曾經的法蘭西皇城-布魯瓦皇家城堡</b></h3><h3><b><br></b></h3> <h3>我們到達布盧瓦小鎮時,看到的只是參差錯落的石板屋頂和曲折的小巷,根本看不到古堡。當我們登上山頂城堡的小廣場時,哇塞,黑瓦彩磚的布盧瓦老城和圣尼古拉教堂頓時盡收眼底,在這里拍照再適合不過了。</h3> <h3>站在院子里環顧四周,一座螺旋型的樓梯特別引入矚目,這就是弗朗索瓦一世樓梯。雖然說樓梯的風格總體上是哥特式的,但其細節裝飾卻受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風格的深刻影響。</h3> <h3>這座皇家城堡由路易十二、弗朗索瓦一世和奧爾良的卡斯同公爵先后主持修建完成,一個庭院內匯集了不同建造年代不同風格的四個側翼。曾經作為法蘭西皇城長達一世紀之久,城堡的建筑處處都突顯出法國王室的象征—百合花的形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里昂是我們南法之行的第一個大城市</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富維耶圣母院尖塔上鍍金的圣母像在陽光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光閃閃,很遠就可以看到</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提到里昂,我們首先能想到的是19世紀中期里昂紡織工人的暴動、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就讀的里昂大學。</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里昂的商業大街</b></h3><h3><b><br></b></h3> <h3>其實,里昂是一座擁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城市。早在15世紀時就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絲織品產地之一,17世紀曾一度成為法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里昂也是世界電影的誕生地。如今,它已是一座大學城、工業城。在群山環抱中的里昂老城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里昂的百萊果廣場,從這里可以看到山上的</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富維耶圣母院</b></h3><h3><b><br></b></h3> <h3>白萊果廣場位于里昂老城中心,一度被稱為皇家廣場,廣場上最重要的、也可以說唯一的點綴是一座高大的路易十四的威武騎馬雕像,廣場地面用紅土鋪成,讓人印象深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里昂也是一個有藝術魅力的城市,這面墻上的立體畫就很有意思</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如果說巴黎代表著華麗和時尚,那么圖盧茲和其它南法城市一樣,呈現出的則是古樸和唯美。</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圖盧茲的城市建筑特色~玫瑰紅磚瓦</b></h3><h3><b><br></b></h3> <h3>圖盧茲有很多城市標簽:</h3><h3></h3><div><br></div><h3>圖盧茲是空客總部所在地,空客A380就是在這里總裝完成的;</h3><div><br></div><h3>圖盧茲是僅次于巴黎的法國第二大大學城。擁有4所大學,25所高等專科學校,11萬名在校大學生,其中,圖盧茲社會學大學是歐洲最早的大學之一,建于1229年。法國每年約16%的工程師畢業于圖盧茲;</h3><div><br></div><h3>法國國家理式學院、醫學院、文學院和法國最重要的三所航空航天大學也均設于圖盧茲,另外,還有400多家研究機構;</h3><div><br></div><h3>圖盧茲也是個旅游、商貿城市,每年接待游客達到7500萬人次。</h3> <h3>參觀圖盧茲從圣塞爾南教堂開始。這是一座羅曼藝術的杰作,建于公元1080年至1120年。這座由紅磚和石頭建成的教堂,鐘樓高達64米,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羅馬式教堂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長方形教堂,1998年,這座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圣塞爾南教堂的鐘樓</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去法國南部以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繼續旅行,我們選擇了法國安賽爾旅行社。與一般的國內旅行社相比,國外旅行社有兩個特點我們很喜歡:沒有統一必須的購物環節;不安排團餐。前者省時,后者自由。到了一個城市后,導游只告訴你有什么可吃的餐飲,剩下的就要靠自己了。在圖盧茲,我們選擇了這家小館子,僅靠我糟糕的英語和連比帶劃的“手語”,這個黑人小哥也讓我們吃上了一頓不錯的晚飯,從此,我們一發不可收拾,連法國大餐也敢點了,非常刺激。</h3> <h3>在離開圖盧茲前,站在靜靜流過圖盧茲的加龍河邊遠眺,兩岸的美景讓我們流連忘返。</h3> <h3>卡爾卡松是南法的一座小城,靠近西班牙,讓它聞名遐邇的是它的城堡。</h3><h3><br></h3><h3>卡爾卡松從公元一世紀開始就成為古羅馬的要塞,兩千多年來,經歷了無數次的占領、毀城、建城、修城的過程,逐步建起了固若金湯的雙重防御城墻,到了12世紀這座古城堡達到了歷史上最輝煌的頂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1997年卡爾卡松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到了13世紀,十字軍討伐異教徒,城堡也在半個月的圍攻之后被摧毀。之后的數百年卡爾卡松城堡因失去了軍事功用逐漸走向衰落。至19世紀初,城堡已破舊不堪幾乎變成了廢墟,于是當時的法國政府決定拆掉它。</h3> <h3>盡管卡爾卡松的居民竭力反對拆毀城堡,但如果沒有一個叫維奧萊-拉-迪克的建筑師盡其一生的維修保護,今天的人們恐怕已經無法看到卡爾卡松城堡了,所以當地人把迪克的塑像樹立在城堡里的中心廣場上了。</h3><h3><br></h3><h3>迪克的雕像下方原來是一口水井,不要小看這口井,正是有了它,才使得堅守要塞的軍民能守城不破。</h3> <h3>卡爾卡松城堡有內外兩道城墻,外城墻長3公里,走上一圈得個把小時,我們就不走了,拍張照片留個念想吧。</h3> <h3>尼斯是法國大陸最溫暖的城市之一,這里全年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屬于典型的地中海氣候。</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尼斯天使灣藍的耀眼</b></h3><h3><b><br></b></h3> <h3>英國人大道可以說是尼斯之于世界的地標。這條濱海大道,因最早在這里投資建設的是英國人而得名。</h3><h3><br></h3><h3>漫步英國人大道,是體驗尼斯的最好方式,所有的輕松愜意盡在其中。</h3> <h3>海灘上滿眼都是絢麗的比基尼,仿佛每個人都要把尼斯的燦爛驕陽浸染全身。唉,總不能讓人閉上眼睛吧。</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天使灣的海灘不是沙子,而是藍色的碎石</b></h3><h3><b><br></b></h3> <h3>正在拍照的這位仁兄和老伴兒已經去過世界上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南極都去了,我們都叫他旅游達人。我就想問問他,都是怎么去的?</h3> <h3>這條緊鄰天使灣的濱海大道,被鮮花和棕櫚樹裝點,漫步其間花香繚繞,芬芳四溢。</h3><h3><br></h3><h3>純凈的空氣,清秀的陽光,多彩的建筑,讓人感覺上帝是如此眷顧尼斯。</h3> <h3>然而,就是在這條大道上,2016年7月14日深夜,尼斯人和游客正在慶祝法國國慶,一輛大卡車撞向正在觀看煙花表演的人群,襲擊造成84人死亡,202人受傷。</h3><h3><br></h3><h3>所以,當我們看到大街上荷槍實彈巡邏的軍警時,說不出是感到安全,還是憂慮。還是自己的祖國好啊!(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h3> <h3>提起摩納哥,人們自然會想到這樣一些標簽:世界上第二小的國家、宜人的氣候、游艇和富豪、F1大獎賽、蒙特卡洛賭場、國際雜技節,法甲足球冠軍,每一項都絕非浪得虛名。</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從王宮廣場俯瞰藍色的港灣</b></h3><h3><b><br></b></h3> <h3>然而,在我心目中,最讓人記住摩納哥的是它的王妃~格蕾絲凱莉。</h3><div><br></div><h3>說起格蕾絲凱莉當年的大婚,極具傳奇色彩。當年她的地位,與奧黛麗赫本并列,更在1955年獲封奧斯卡影后。正當她處在事業最巔峰、追她的富豪明星能排成大隊的時候,她卻陪上了200萬美元的嫁妝、嫁到多數人聽都沒聽說過的歐洲小國摩納哥。而正是這次世紀婚姻,使得默默無聞的摩納哥逐漸成為一個引人矚目的明星國度。</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在摩納哥親王住所路旁拍的當年婚禮場面照片紀念牌,她已去世35年了,但摩納哥人還是</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沒有忘記他們的王妃,令人動容</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令人扼腕唏噓、更充滿懸疑的是,1982年格蕾絲凱莉在駕車于戛納--摩納哥途中突發心臟病,然后墜下山崖,第二日辭世,仿佛是上天的安排,車禍地點正是她在《捉賊記》中飚車的那段公路。一代艷后就這樣香消玉殞,時年52歲。</h3><h3><br></h3><h3>國葬中王妃唯一戴著的,就是親王26年前親自為她戴上的結婚戒指,親王此后未再續弦,直到05年去世,歐洲王室最后的愛情悲歌劃上了句號。格蕾絲王妃是摩納哥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國家名片,也是歐洲王室一抹最濃重的童話。</h3><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 摩納哥王妃格蕾絲凱莉(1929~1982)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照片來自網絡)</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著名的F1蒙特卡洛賽道發夾彎</b></h3><h3><b><br></b></h3> <h3>除了王妃、F1,摩納哥可以傲視全球的就要說蒙特卡洛賭場了。作為歐洲最古老的大型賭場,蒙特卡羅一直維持著百年前建成時的風貌。與澳門和拉斯維加斯那種誰都能賭上兩把的“平民化賭風”不同,蒙特卡羅是富豪揮金如土、尋歡作樂的專場,頗有高高在上的貴族風范,沒有一擲千金的家底和勇氣,是絕對不敢在這瀟灑走一回的。</h3><h3><br></h3><h3>正是這種貴族范兒,引得連許多關于賭神的片子紛紛在此取景,比如《007:大戰皇家賭場》。</h3> <h3>導游問我們:在摩納哥日常使用最多的是哪兩種語言?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阿拉伯語和俄語!摩納哥有富豪喜歡的一切,陽光海灘,聲色犬馬,中東王室有錢啊,俄羅斯有暴發戶啊。導游說了一句特別有力的話:每次我來摩納哥就特別痛恨萬惡的資本主義。哈哈哈。</h3> <h3>這張照片中有來自廣東的一對小夫妻,男孩子簡直就是陳奕迅的“復印件”。女孩子(過馬路還在看朋友圈的那位)則掃貨到刷爆了幾張卡。后來我們才知道,她買東西不全是自用也不是送親朋好友,而是直播朋友圈讓國內微友選擇,看好了就拿下回國后直接收錢提貨。一趟下來,不但“白游”,還能小賺一筆。廣東人這個財商真是了不得!</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嘎納一座風光優美的南法小城,最為世人熟知的就是“嘎納電影節”了。</h3> <h3>就是普通百姓,站在明星走過的紅毯上也立馬有了光彩照人的感覺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嘎納的星光大道顯然沒有好萊塢的長啊</b></h3><h3><b><br></b></h3> <h3>找來找去,還真的找到一位留下手印的華人明星:王家衛。</h3><h3><br></h3><h3>王家衛中文寫的很潦草,一下子還真看不出來是他(開始我以為寫的是“瑞流”,瑞流是誰?)。WKW是王家衛三個字粵語發音的第一個字母的縮寫,仔細瞧瞧中文字,才確認這就是王家衛的真跡。不過大拇指旁邊多出的一塊也是手印嗎?難道王宗師是六個指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非常漂亮的一個法國小鎮~達克斯</b></h3><h3><b><br></b></h3> <h3> </h3><h3><br></h3> <h3>在前往意大利的旅行車上拍到的阿爾卑斯山,雖然已是四月中旬了,山頂的雪依然沒有融化。</h3> <h3>過了這道關卡就到意大利了。</h3> <h3><b>▼ 敬請繼續閱讀《走馬觀花游歐洲(二)~厚重意大利》。</b></h3><h3><b><br></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县|
阜阳市|
齐河县|
陆河县|
利辛县|
甘孜县|
巴东县|
昌邑市|
四平市|
安西县|
兴安盟|
丁青县|
石狮市|
山东|
聂荣县|
德兴市|
临城县|
阳谷县|
黎平县|
万荣县|
石阡县|
承德县|
封开县|
哈巴河县|
县级市|
淮安市|
巧家县|
久治县|
克山县|
梁平县|
名山县|
阿合奇县|
通山县|
碌曲县|
苏尼特左旗|
吉木萨尔县|
乐安县|
东兰县|
汉中市|
延边|
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