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岱廟</p><p class="ql-block">又稱東岳廟。位于泰山南麓,是我國歷代帝王進行泰山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p> <h3>岱廟創建于漢代,到唐代時已殿閣輝煌。到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并稱為中國四大古建筑群。</h3> <h3>岱廟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總面積96000平方米。其建筑風格采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余米,廟內各類古建筑有150余間。</h3> <h3>帝王舉行封禪大典時,先到岱廟里拜祭泰山神,再經過岱宗坊,最后從我們登泰山時走的紅門線登上泰頂進行封禪大典,大典完畢后,帝王都居住在岱頂上的玉皇廟。</h3> <h3>高高的城墻,藍藍的天空</h3><h3><br /></h3> <h3>唐槐抱子</h3> <h3>唐槐像漢柏一樣,倍受人們的稱贊,上至帝王,下到文人墨客,多有詩文留存。但至民國時已奄奄一息,最后枯死于1951年,后來人們在唐槐的空腹內又植入一株幼槐,形成現在的"唐槐抱子"的景觀。</h3> <h3>大宋"東岳天齊仁圣帝碑"</h3> <h3>立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系宋真宗加封泰山神為"天齊仁圣帝"所立的封號碑。碑陰有明代"五岳獨宗"四字題刻。</h3> <h3>廟里的石碑,經過千年風雨的洗禮,碑文都被抹殺掉了,只剩下光禿禿的碑身。</h3> <h3>歷史上記入史冊中曾到泰山封禪祭祀的12位皇帝是: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h3> <h3>泰山側柏,自岱廟建成至今</h3> <h3>大宋"天祝殿"碑,立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系宋真宗封泰山,謝天書創建天祝殿后所立碑文,保存了宋真宗來泰山的史料。</h3> <h3>大宋封祀壇碑,立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碑文頌揚宋真宗封禪泰山并詳細記載了封禪典禮的整個過程。</h3> <h3>經幢</h3> <h3>乾隆重修岱廟記碑,俗稱"滿漢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系乾隆皇帝慶祝其"六十誕辰",其母"八旬萬壽"重修岱廟所立。</h3> <h3>鐘樓</h3> <h3>去東岳封號碑</h3> <h3>立于明洪武三年(1370),系明太祖朱元璋去除歷代泰山神封號,詔以"東岳之神"名其名的御制碑。</h3> <h3>長廊</h3> <h3>廟內全是上千年歷史的參天古樹,吸收著這片圣地的靈氣。</h3> <h3>宋天貺殿為漢代宮殿建筑之精華,天貺就是天賜的意思。相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書"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的岱廟以帝王的最高規格興建天貺殿,以謝上天。</h3> <h3>整座大殿雄偉莊嚴,神圣,氣勢恢宏,這些都是古人留給我們價值連城的文明和文化遺產,靜靜地矗立了千年之久。</h3> <h3>不是所有的帝王都能登泰山封禪的,要滿足四個條件:天降祥瑞 ;國家無戰事 ;國家強盛 ;百姓安居樂業。</h3> <h3>宋天貺殿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也稱為"東方三大殿"。</h3> <h3>歷代帝王供奉的"泰山之神"。</h3> <h3>岱廟的后門…厚載門</h3> <h3>站在厚載門的城墻上,遠看泰山一色</h3> <h3>厚載門的城墻</h3> <h3>經過2000多年的風雨洗禮,已變成銹跡斑駁,見證了岱廟和泰山封禪文化的久遠歷史。</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马市|
喀什市|
宁远县|
密山市|
丰都县|
商都县|
巴塘县|
亚东县|
怀柔区|
呼伦贝尔市|
景泰县|
嘉善县|
潢川县|
始兴县|
泸定县|
张家界市|
禹州市|
肥西县|
德州市|
永顺县|
横峰县|
平邑县|
新建县|
永安市|
满城县|
西充县|
大新县|
修武县|
方山县|
沾益县|
海南省|
海门市|
尚义县|
循化|
金华市|
巨鹿县|
永胜县|
茌平县|
霍邱县|
怀柔区|
惠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