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耳朵都聽出老繭子了,才見到枧田街這三個字的。幸好是這樣,要不然這“枧”字,就該我闊字念一邊了。至于它的原意就是那山間引水的竹槽,我也是聽說的。“枧”字雖說是難認,給人的感覺卻好似鄱陽的“鄱”字,不失古意且撩人耳目。古人云“名之為名,必有其因”,枧田街的名稱,讓我有了這樣的感受。</h3> <h3>第一次到枧田街,是在一九八四年的初秋。那時候,鄱陽實行分田到戶快三個年頭了,珠湖鄉村里的農具還是相當地短缺。一個翩翩少年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里,隨著幾個“進山”的珠湖佬,步行一百多華里才到的這兒。藏在彎彎里的枧田街,儼然是一副老態龍鐘的樣子,大多數人家是“版筑的灰屋、鵝卵碼的墻;苫編的屋腦,樹挨做壁;針大的窟窿,篩子大的風;手提腳踏,烘桶子多”。待在山里的日子里,又聽到了“山是君、云為臣,狐貍嫂嫂成毛仙,野豬是山神”的傳說,感覺甚是古怪新奇。</h3> <h3>這些住在山里的人也不富裕,遇到買賣時卻都好大意,很少有鉆錢眼、滾錢邊的。即便是辦貨的人要砍價,也從不去爭斤末毫厘,只是講求一個“當面銀錢、對面貨”,生怕進山的人不上門似的。無奈那次出山以后,我便到鄱陽城里讀書去了,進山的機會算是沒有了。因為進一次山,那是需要許多時日的。后來我在游城參加了工作,終于脫離了那些農具家伙,但還是愿意去與農民打交道。閑談間,偶爾聽到了一句“砍不完枧田街的柴,糶不盡游城人家的米”,硬是記得牢牢個。再也沒去過的枧田街,便這樣藏在我心里。</h3> <h3>等到再次來到枧田街時,是受鄱陽湖文化研究會的委托,陪同鄱陽縣委宣傳部一行而來的。闊別了三十多年的枧田街,又重新映入了眼簾。所幸這里的山水,還是那舊時記憶的模樣,這令我倍感親切。眼里這枧田街歷經改革開放這么多年,如今路也硬了、轎車也多了、房子也高了、買賣也旺了、名頭也響了。儼然是一位勃勃少年,英姿颯爽,而我卻已人到中年了。情何以堪地徘徊在村頭巷尾,默默尋覓那舊時的點滴記憶。</h3> <h3>來到鄉政府的會議室時,縣里的文聯、報社、電視臺、攝影協會、詩詞協會、各路網絡媒體等,早已是集聚一堂。為了謀劃枧田街的旅游明天,山里人是寧愿相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而這些“外來的和尚”也都各自“念了一段經”。</h3> <h3>有人跟我說,枧田街這是“茶留名山客,門迎五湖賓。皆是江湖人,何必問姓名”。不以為然的我,卻偏偏認定這枧田街是“富在深山有遠親”。大山敞開了的胸懷,愿與世界共有共享的,豈只是人們常說的枧田街“三寶一奇”。我覺得這里的山色,可以醒腦、這里的山路,可以醒腳、這里的山風,可以醒肺、這里的山泉,可以醒目、這里的山貨,可以醒胃。難怪坊間有人在說“世人皆醉,到過枧田街的人皆醒”。</h3> <h3>令人神定氣靜的,也不只是巨木撐蔭、古茶留客、鵝卵做屋、山溪穿村、野花莫名、蒼山含翠、溪水婉約、屋舍儼然。這里有高山可以仰止、有潭溪可以俯臨、有花草可以愛撫、有飛鳥投林、有野獸留下覓食的足跡。神石在這里求雨,陽光在這里斑駁,鵝卵在這里平仄,草木在這里弄首。在這里,可以聆聽山之鳥音、可以品味花之馥郁、可以享受遠離塵囂、可以拜謁萬物皆寂、可以臨摹虛靜若谷、可以尋求與天地和而皈依。當然,像黃淳熙、虎息峰似的一個個枧田百姓的口傳故事,雖不至于那般驚天動地,卻也能夠感人至深,平添幾許神奇。“萬事不縈于懷,心中澄澈如潭”,山里人家,原來就是這般地與自然融合、與天地融通。</h3> <h3>生活在枧田街,是一種人生幸福。住在這里,不出家門便可以看山之大、弄水之綠、見樵耕之莞爾,覺山水之悠然。山里人家最簡單、最尋常不過的一物、一景,對于一個個局外人已然不是向往、不是回歸、不是欣然、也不是如癡如醉,而是千金不換。山前毛竹,仍然青青翠翠。路邊古樟,依然古古怪怪。大山里的一切,就是這般地古木浪林、藤勾荊棘、橫生豎長、參天蔽日。當然,樹下貪婪久了,或許還有鳥屎光臨。林子大了不知名的鳥兒都有,它們在以矯情的舞姿、輕巧的梵唱,逞盡娉婷的姿態。試著揮一揮手,依然能夠從畫里飛出,越過頭頂。把自己填充在這樣無遮無擋的綠海里,人與山已然執手,心與境已然婆娑。山間溪水微瀾,無塵無垢,這般緩緩地舔舐耳膜,這般輕輕地淌過心房。想必不止我一個,坐忘在這大山里的窗前、樹下、溪旁。即便是忘卻功名何在,不記得前世今生,那又何妨!</h3> <h3>有人說,鄉村是傳統文明的發源地,是鄉土文化的根,是人之鄉愁的寄托。我也認為江湖之大,源頭在鄉村;文化之盛,源頭在鄉村。鄱陽人的枧田街,或許就是這樣子的一個鄉村。枧田街屬低山丘陵區,降水充沛、人類活動頻繁、生態敏感性較強。正如大多數河流的源頭地區,常常是經濟欠發達地,同時也是以水源涵養為特征的重要生態功能區,被賦予了生態保護的重任。枧田街人對環境的認識,也歷經了一個從單一要素的分析,到復雜而系統的關聯。“山林無損,江河無憂”,這一順應時代的要求,成了枧田街黨委、政府一班人的行動自覺。在統籌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時,發展生態農業、挖掘旅游資源、與區域水土整治,枧田街是數管齊下、多方兼顧。如此“識大體、顧大局”,如此不遺余力地“舍小家,顧大家”,如此地實施生態立鄉,確保綠色底線,其間必有枧田街人抉擇時的堅毅、行動中的疼痛、經濟上的損傷。“哪怕山高也有人行路、哪怕水深也有擺渡人”,默默付出的枧田街,如今不見了小作坊式的“一口窯十里焦”,不見了大工廠的滾滾濃煙、塵土滿天,真的確保了“一河清水流向鄱陽湖”。枧田街,你是幸福的。這種幸福,不只是來自于近27萬畝土地,孕育了大源河、滋潤了潼津河、補給了鄱陽湖。這種幸福,不只是來自于山水的庇護、來自于鄱陽縣委、縣政府的關注、也來自于枧田街人自己的擔當,一種勇于擔當,一種樂于擔當。</h3> <h3>由此說來,如今的枧田街是山好、水好、人更好。天道有大關合,山水有真性情。枧田街,山里人的一條街,一條在大山里的街。這里的山水,空靈蘊藉;這里的人文底蘊,令人涵泳不盡。如今的枧田街正在拓展生態農業、謀劃綠色崛起,恰好迎合了一個心累且老愛回憶的人。不見了山路彎彎里,那魚貫而入的木輪車;不見了那披枷帶鎖的水牛,拉著個曲轅犁在田地里轉圈畫畫;不見了泥爐紅火、柴禾滿屋、獵狗鳥銃、臘肉滿缸。但我依然希冀,希冀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場雨季里,可以回到這里,回到設在枧田街的風景區里,陪伴一下那些“進山”的人。看一看我的先輩們“頭纏竹績布,腰插趕蟲扇,柴草扎褲腳,手推木輪車”,“渴了,掬一捧山泉水;餓了,嚼一把菜筒里倒出來的咸烏豆”,聽一聽他們唱響的那珠湖老歌,“送姐一面青銅鏡,把得我姐照觀音。送姐一把景德壺,把得我姐茵茵心。送姐一把婺源傘,上遮日頭下遮蔭”。 </h3> <h3>文/李軍</h3><h3>圖/王忠華</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宽城|
安远县|
兴安县|
安陆市|
承德县|
安宁市|
万宁市|
岳阳县|
南充市|
平塘县|
青浦区|
衢州市|
大同市|
繁昌县|
顺义区|
沁阳市|
南溪县|
两当县|
长治县|
安新县|
上饶县|
和平县|
张掖市|
丘北县|
临西县|
外汇|
长武县|
五指山市|
五华县|
泗水县|
苗栗县|
六枝特区|
分宜县|
浑源县|
秭归县|
萍乡市|
望城县|
香格里拉县|
汝阳县|
乌苏市|
临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