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自東方來【歐洲游記】下集

青桐 | 美學

<h3>于我而言,世界是一朵四葉花,一片曰老莊,一片喚如來,一片是真主,一片叫基督,在各自的大地上繁殖,生根,形成璀璨的精神文明,也是我們人類的圖騰。</h3><h3><br /></h3><h3><br /></h3> <h3>法國國土面積位居歐洲第三位,她的地圖也是帶有些規則的六邊形,就如一個大字,而巴黎是位于大字的中心,像一顆脈動不停的心臟,立體式的交通干線血管一樣連接各大城市。</h3><h3> </h3><h3>一路馳向東南,巴黎到第戎大約300公里,第戎是勃艮第首府。而在中世紀,勃艮第曾經是個很有名的王國,在汝拉山脈和巴黎盆地東南端之間,為萊茵河、塞納河、盧瓦爾河和羅訥河之間的通道地區。</h3><h3><br /></h3><h3>路上感到很明顯的是,歐洲的炎熱正在逼近,但窗外依舊是上藍綠兩色,湛藍的天空,黃綠的地表,與我們視線相平行的是天邊的白云,與你不離不棄,這是云的故鄉嗎?在這漫長的旅途中,我昏昏欲睡,甚至還想著巴黎的一切,這是夢嗎?是耶?非耶?</h3><h3>幻想化為一個蝴蝶夢,翩翩起舞在歐羅巴的天空之下。</h3><h3><br /></h3><h3>天堂真的存在嗎?天堂里的上帝真的存在嗎?</h3><h3><br /></h3><h3><br /></h3> <h3>倏爾間想起了查理曼大帝,就是國際上最流行的法國式撲克牌上的紅桃K人物。他被后世稱為歐洲之父。</h3><h3><br /></h3><h3>就在800年12月25日,查理在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做禮拜的時候,突然被教皇利奧三世戴上了皇冠,并被稱為"羅馬人的皇帝"。教皇賣力的高聲宣布:"上帝為查理皇帝加冕!"可見,上帝在教皇心里也只是個符號化的工具而已。一千年后的拿破侖加冕更是富有戲劇性,直接從教皇手里搶過皇冠。一個是被動加冕,一個是主動加冕,均在上帝和教皇面前。這兩個法國歷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最終至今遺骸留世在法蘭西這片土地上。上帝存在嗎?如果真的存在,那查理曼和拿破侖豈不在天堂?</h3><h3><br /></h3><h3> 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瓜分了帝國,在此基礎上形成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法蘭克人的語言也出現明顯的分化,形成了法語、德語和其他西歐國家的民族語言。小孫子獲得了普羅旺斯王國,也就是勃艮第王國。勃艮第處于漩渦中心,一再被查理曼的后代輪流兼并。</h3><h3><br /></h3><h3>想著想著,車子就進入勃艮第,就進入了葡萄酒的王國。勃艮第人引以自豪、就是盛產于當地的葡萄酒。整個勃艮第上空都彌漫著一種葡萄酒的醇香。車子行駛得飛快,很想停留下來吐故納新,來次葡萄酒香的深醉。</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在夕陽的余暉下,我們抵達第戎的一個小鎮,是一家鄉村猶如加州旅館的別墅,旅館外停滿了各式度假車,旅館外有湖藍的游泳池,幾個外國人在跳水嬉戲,朝著我們們微笑示意,游泳池旁幾張休閑的帳篷和椅子,有幾個在享受著陽光浴,有幾個在安詳的看書,一個個麥色的肌膚,籠罩在這靜謐的天空下,這應該就是度假生活的全部吧。</h3><h3><br /></h3><h3>熱情似火的我,看到這惹人的藍色,真恨不得也跳入游泳池,來次痛快的徜徉,快速的放置好行李之后,就坐在庭院里悠閑的抽著煙,享受這眼前的一切。</h3><h3><br /></h3><h3><br /></h3> <h3>同團的一對母女和一個女學生朝我走來,見我獨自一人在悠閑的暢飲,就要我一起陪著出去走走。白羊座的男人,是直率而熱情的,經過幾天下來,大家已經不陌生了,也許是我在旅途中喜歡發表一些高談闊論,也許是我本身稱得上是一個資深的游客,也許是我毫無城府的喜歡和別人交流,我從獨自一人到逐漸變成整個團隊的小中心。旅途本身是一次心靈的呼喚,如果一個人在如此曼妙的旅途中,還敞不開心扉,那么,何苦出來旅游呢?</h3><h3><br /></h3><h3>我們四人行走在這闃寂無人的小鄉村,從來沒有享受過如此安靜的地方,甚至感覺一種空靈似的灑脫,心靈濡染著這夕陽下的金色,連地面都鋪陳著動人的光輝,這份美麗,時刻喚起你心中的高雅,猶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久久在心頭蕩漾著...</h3><h3><br /></h3><h3><br /></h3> <h3>鄉村的別墅都是人們精心打造的,各有特色,但又統一和諧。每戶人家都有一個小院,陽臺和窗臺上擺滿了各色的鮮花。從一些斑駁的墻體中發現,這些建筑應該是存在幾十年了,街道甚至干凈的和空氣一樣。我們還在一個陌生人家門口停留,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走出來與我們打招呼,盡管語言不通,但笑容是一致的語言,讓我們時刻感受到他國異鄉的那種美好。</h3><h3><br /></h3><h3><br /></h3> <h3>同行的小姑娘突然看見天空中飄起了熱氣球,興奮的跳起來,這個一般只有在影視中看到的景象,現在,就在我們的頭頂輕輕飄過,挑起了我們的內心的情弦。</h3><h3><br /></h3><h3><br /></h3> <h3>小鎮中的Carrefour 也是獨樹一幟的,干凈,整潔,琳瑯滿目的商品有序的擺放著,沒有擁擠,沒有噪音,可以安靜而優雅的挑選所需的商品,我在超市里挑選了晚餐—雞排飯和三包方便面。</h3><h3><br /></h3><h3>等我們回到旅館,天色終于變得暗藍了,星星已經閃亮,在庭院里,吃著雞排飯。同行的幾個又湊過來一起天南海北式的閑聊,就如國內夏夜乘著風涼,輕晃著扇子,度過那無憂無慮的仲夏夜之夢一般,第戎也睡著了。</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瑞士桃花源</h3><h3><br /></h3><h3><br /></h3><h3>天剛破曉,還在懵懵的睡夢中,就被叫醒了,渾身覺得像散了架似的,真恨不得再睡365個夜。乖乖的上車了,天際邊還依然飄著曉月和晨星,在深藍的天空中特別璀璨。大家只能在車上繼續彌補黎明的夢鄉。 </h3><h3><br /></h3><h3>等我睜開朦朧雙眼的時候,陽光已經透過窗簾的細縫,明亮的印記在肌膚上。窗外,又是一望無際的田園,已經到了瑞士的一個服務區,這個服務區緊靠田園,我趕緊去看了這成堆的麥垛,在歐洲廣袤的田園里,看到最多的就是這些麥垛了。</h3><h3><br /></h3><h3>進入瑞士地界之后,原先起伏的田園不見了,代之的則是起伏的山丘,接著是山巒,盡顯著不同層次的綠色。說到瑞士,就會想起阿爾卑斯山,手表,軍刀,銀行相關的詞匯。</h3><h3><br /></h3><h3>瑞士為中歐國家之一,北接德國,西鄰法國,南接意大利,東臨奧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全境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有"歐洲屋脊"之稱。</h3><h3><br /></h3><h3>但這樣一個內陸小國,為何會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甚至會有這樣形容:藝術如巴黎,永恒如羅馬,風光如瑞士。</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穿過一座又一座綠色山坳,曲折潛行,終于看見遠處的山巒,白雪皚皚之下,綠茵如幄,盡管還有好幾公里行程,但我們的心全在那山巒之巔的一片片白雪。蓮花,晴雪,白云都是心靈的釋放啊。這一刻,我真想來個擁抱,擁抱大地,天空,山巒。</h3><h3><br /></h3><h3>巴士終于在一處山下的平坦之地停下,烈日當空之下,皮膚也漸漸滲透出紅色油潤,大家下車之后,隊員分成兩組,一組隊員要去坐纜車,攀登鐵力士高峰,但阿爾卑斯山最美的應該是少女峰,于是我選擇放棄,一組就剩下一個獨自的我,其實我被山坳間錯落有致的別墅群,規整時尚的街道吸引住了,它們讓我為此著了魔。我想來個漫步,做個匆匆的過客。</h3><h3><br /></h3><h3>我攀登過一品天下的黃山,也攀登過秀甲天下的峨眉,按照我心里的美學境界,此處遠遠不及黃山與峨眉,甚至不及黃龍與九寨。</h3><h3><br /></h3><h3>在瑞士,藍色和綠色是天與地的色相,地面上,除了建筑,樹林,河流之外,就是柔軟無邊的草坪,甚至山坡上也是,我真是懷疑,歐洲人是不是不允許裸露地表,所以處處呈現著綠草如茵的大地,潔凈的如剛剛長出來一樣,甚至會懷疑,阿爾卑斯山也是瑞士人按照鐘表式樣制造出來的。</h3><h3><br /></h3><h3><br /></h3> <h3>這時,最前方發出一絲機器的馬達聲,我走近一看,原來在山谷之間,飄動著如翼龍一樣滑翔機,盤旋著,蕩漾著。歐洲人的享受是全世界出名的,貌似他們一出生的使命就是怎樣把生命玩盡,而不是像我們中國人,一出生就需要承載著這么多使命。</h3><h3><br /></h3><h3>山下的平地上有些平房,我走近的時候,已經聞到了一股動物的氣息,進去一看,原來是馬廄,里面養了很多匹壯大的馬,棗紅色,從外觀上看像傳說中的汗血寶馬,出于禮貌我沒有拍攝它們,也沒有去撫摸那柔軟的鬃毛。平房外的一側,放置著圓柱體的麥垛,哦,我終于明白了,原來這些是馬匹的飼料,也可以稱為寶馬享用的蛋糕。</h3><h3><br /></h3><h3>山麓間的餐館,精致而典雅,以木質結構為主。瑞士人總愛在窗臺上擺滿鮮花,外面的露臺則有遮陽蓬,看書,聊天,靜默,飲食皆是最佳的場所,在這,就如身處一個完整的童話中心里。我總是怕錯過精彩,錯過不遠處的大街小巷,錯過他鄉的見聞,所以,一杯雀巢咖啡下肚之后,就立即前往對面的山腳下。</h3><h3><br /></h3><h3><br /></h3> <h3>穿過烈日的直射,在一棵大樹底下坐了下來,眼前是一排黑瓦白墻的連體建筑,顯得婉約而動人,中國人有個特點,見賢思齊。我非常喜歡這個色調,這個色調讓我想起了我的故鄉江南。江南只有為數不多的鄉村還保持著這份瑞士鄉村的模樣,大部分優秀典雅的古村落毀于60,70,80年代,然后猶如火柴盒一樣的磚瓦房霸占了整個江南,突兀而另類,鄉不像鄉,村不像村,各種顏色,各種垃圾,各種規劃粉墨登場,更為奇葩的是在杭嘉湖平原上的農村樓房,排著隊比高,比奢侈,每個樓房頂上鑲嵌了不銹鋼的圓球。</h3><h3><br /></h3><h3>馬可波羅筆下的天堂變成了各類建筑的競賽場,走近一個怪圈之中。什么時候能夠再現和諧統一下的江南,這是遙不可及的夢嗎?但這個夢在瑞士是現實的,如果說江南是詩園,那么,瑞士是樂園,是讓人冥想的一塊地方。</h3><h3><br /></h3><h3><br /></h3> <h3>很多人甚至幻想乘著紅色小火車遨游阿爾卑斯山,不是雪國列車式的,而是置身于大自然的世界,體驗只有天地與我的世界。 山坳下的小鎮就是幻想中的火車的終點站,站前面就是阿爾卑斯山峰,我等了好長時間,都沒有看見火車的到來,知道再也等不下去了,就去集合處尋找隊友了。</h3><h3><br /></h3><h3>隊友們下山比預定的時間晚了大半小時,當初,他們在盧浮宮等了我十分鐘,這次,我還禮了。他們下來之后,和我談起山上關于雪的樂趣,但我好像并不在意,我心里想到的反而是玉龍雪山,四姑娘山,牛背山,貢嘎雪山,這些山應該更美吧。</h3><h3><br /></h3><h3><br /></h3> <h3>說實話,在歐洲近半的旅途中,一路很少看見水,終于在鐵力士山下看見一個湖泊,但并不龐大,巴士駛向阿爾卑斯山深處的琉森,一個風光絕佳之地。</h3><h3><br /></h3><h3>中國的太湖大部分時間是白色的,但琉森湖永遠是藍色的,青山襯托之下的琉森,顯得別樣風姿,她是瑞士最美麗、最理想的旅游城市,同時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藝術家們在此得到了不盡的靈感。到這,你可以感受什么叫真正的藍色生死戀。歷史上,很多著名作家在此居住和寫作。</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城中的卡佩爾橋架設在湖上,兩側的欄板上常年裝飾以紅色鮮花,看似一座花廊,又稱作花橋。卡貝爾橋是琉森的重要標志,始建于1333年,是琉森的水上城墻。此橋是歐洲最古老的木制廊橋。烈日炎炎之下,在橋下穿梭,四周則是靜謐幽藍的湖水,這又是一個自然的天堂,一個桃花源式的人間。<br /></h3><h3><br /></h3><h3><br /></h3> <h3>天鵝,是琉森的天使,琉森,是天鵝的天堂。世界各地的旅客對這些美麗的精靈以最大的熱情,喂食她們,所以,她們大部分已經喪失飛翔能力,最重要的是眷戀這片樂土,也再也不想飛翔,人們也產生了一個教育與人性憂慮,不要學琉森的天鵝。生于安樂,死于安樂。</h3><h3><br /></h3><h3>藍色的湖水,白凈的天鵝,她們在一起,就是美妙的天鵝湖。 <br /></h3><h3><br /></h3><h3><br /></h3> <h3>同行的隊伍早就分開了,瑞士手表是女人的最愛。瑞士的商品在歐洲來說是偏貴的,但質量是有保證的。商品的陳列依舊是優雅醒目,我依舊喜歡到處尋覓,尋找未見的景象。所有的一切都是依山傍水,那是一抹最深情的藍色約定。</h3><h3><br /></h3><h3><br /></h3> <h3>著名的獅子紀念碑就在城市邊的一個角落里,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保衛巴黎杜樂麗宮 中的路易十六家族而全部戰死的786名瑞士雇傭兵。</h3><h3><br /></h3><h3>當年,瑞士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男子迫于生計,紛紛到歐洲各國當雇傭兵。這次事件之后,瑞士停止出口雇傭兵。后來,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來到盧塞恩,將"瀕死的琉森獅子"譽為"世界上最悲壯和最感人的雕像"。當我離開的時候,一對外國男女在這震撼的雕像面前留影紀念,我更愿意相信他們是瑞士人,瞻仰先人的遺跡。</h3><h3><br /></h3><h3>瑞士是由德國,法國,意大利這三國血統的人組成的國家,1815年后再也未卷入戰爭,在一戰二戰中一直保持著中立,歐洲很多人士也紛紛到此避難,隱居于此,吸儲并利用包括納粹在內的各方財富,智慧。積極發展金融,鐘表,制藥,再加上獨特的自然環境,于是瑞士就成了全世界矚目的焦點。</h3><h3><br /></h3><h3><br /></h3> <h3>托爾斯泰也曾經在琉森停留居住,或許,瑞士才是他心中的家園,琉森才是《戰爭與和平》的支點。當然還有中國學者朱自清,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德國音樂家瓦格納,還有比利時奧黛麗·赫本均在此地留下光輝足跡。</h3><h3><br /></h3><h3>琉森整個城市只有八萬多人,甚至和中國的鄉鎮人口差不多。但她塑造出來的這種桃花源的人間,生活,是世界很多城市無法比擬的。精致,雅致,別致。中國的城市人口大部分上百萬起數,城與鄉沒有明顯的分割線,規劃也缺乏遠瞻,建筑造了再毀,毀了再造,好像永遠處于造房運動之中,不曉得需要多少年才可以像琉森一樣的美麗安靜,也許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我相信一定可以等到,等到規范有致的一天。</h3><h3><br /></h3><h3>當然,也有些人等不及,也不愿意等,祖國,在他們心中只是一個名詞,不是心詞。中國的海外移民數量龐大,長期下去,會有空心化中國的危險。好山,好水,好風光,也好無聊,這是海外移民的口頭禪,我相信,就如美是有意味的形式一樣,有意味的人生才是真的人生。</h3><h3><br /></h3><h3><br /></h3> <h3>在琉森下榻的旅館是所有國家中最高檔的,房間寬敞,每個房間外面都有庭院式的陽臺,歸置好行李之后,就去小鎮散步,路途中遇到一個來自南京的瑞士媳婦,她在自己家門口陪著丈夫和孩子,她的丈夫在給孩子蕩秋千,我們曾今看過的外國影片里的片段,在這里得到了再現。她們見到我們,就聊起來,談到瑞士的工作,環境,制度。從她面對將來的態度上來看,我真正明白了,歐洲人不相信社會主義,瑞士人更是如此,他們覺得,現在已經是最好的制度了。</h3><h3><br /></h3><h3><br /></h3> <h3>在她家不遠處,又是一個小火車站,穿越地下通道,又是一個寧靜和諧的小鎮,我漫步目的的散著步,藍色澄凈了我的腦海,這是生命中一個通透的傍晚。慶幸自己有這么一段時間,是與歐洲人的生活是同步的,同在藍天下,同呼吸共命運。</h3><h3><br /></h3><h3><br /></h3> <h3>招呼我們的服務員,是兩個香港姑娘,她們都在瑞士讀書,利用空余時間來此工作,開這家旅館的是上海人,怪不得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她們的國語說得還不錯,只有稍微幾個單詞說不出來,麥色肌膚的姑娘還喜歡抽煙,于是我和她一起在室外抽煙閑聊。</h3><h3><br /></h3><h3>說起香港,我總帶有些憂傷,這曾經是中國最好的城市,但現在,好多大陸人已經不愿前往,原因是香港的不寬容,但現在,香港,遠遠不是了。香港有這么多來自全世界的人士,但他們居然把矛頭對向有著相同血統的大陸人,同室操戈。這使我覺得很郁悶,一群所謂的民主人士就跳上舞臺,獨舞,下面圍著一群亂哄哄的學聯在鼓掌,就是這個滑稽的景象,我只知道一點,祖國在強大,這是必然的,香港在衰落,也是必然的。但這個必然來自于香港的自身問題,還有來自沒有胸懷和遠見的學聯。</h3><h3><br /></h3><h3>不過,很明顯,不是所有香港人都是這樣的,這兩個香港姑娘還是熱情而健談的,讓我找回些信心,臨走的時候,我把她們喊上拍了一張照,她們笑容滿面,作為他鄉遇故知的一種情懷紀念吧。</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每個國家,城市,鄉村都會出現各種波折,甚至災難,歐洲盡管處處風景如畫,但也不能說是道德至上,作為人道主義楷模的瑞士,在二戰期間貪婪的吸收大批猶太人的財富,大批猶太人拿不回自己錢財,迫于國際壓力,瑞士一直到最近才公開賬戶。她的發展也帶有原始的血腥。瑞士是這樣,那就更不要說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德國等國了,如今歐洲紳士了,也學著美國對中國的發展中的人權問題加以指責,這是一種五十步笑百步的玩笑。 </h3><h3><br /></h3><h3>不過,現在這種聲音隨著中國的強大而逐漸低落。</h3><h3><br /></h3><h3><br /></h3> <h3>天亮就出發了,下一站,是所有人夢想中的童話式樣的天鵝堡,巴士在山間公路奔馳,一會就是奧地利境內了,奧地利,好像永遠和音樂分不開的,那國人期待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早已被國內外明星坐俗了。為什么奧地利會是音樂之都呢?歐洲人除了牛奶和面包之外,音樂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遇到一個鐘愛音樂的國王或者王后,那么,整個國家都會是音樂的天堂,奧地利就是這樣的國家,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父子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h3><h3><br /></h3><h3>當年,當奧地利還屬于德奧帝國的時候,這片土地上出現了三個杰出的猶太人,他們是馬克思,弗洛伊德,愛因斯坦,當然,奧地利最后還生出了猶太人的反對者,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希特勒。德國,的確是連上帝也不敢忽視的國家。</h3><h3><br /></h3><h3>但在這嚴謹思想國度的國家,還居然出現了一個典型的浪漫主義和完美主義結合的小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天鵝堡就是他的遺留杰作。這個被迪斯尼樂園模仿的天鵝堡位于阿爾卑斯山巒之間,最下面是一個湖泊,湖泊映照著群山。湖邊有成群的外國人在享受日光浴,即使來到他們身邊,他們也毫不在意,這種恣意的生活讓人驚訝。</h3><h3><br /></h3><h3><br /></h3> <h3>二十分鐘的山路之后,傳說中的天鵝堡就在眼前了,高聳入云,紅,白,灰相間。路德維希二世無治世之才,卻充滿藝術氣質。他親自參與設計這座城堡。里面有大量德國天鵝雕塑。他夢想將城堡建成為一個童話般的世界,一個小我的世界。<br /></h3><h3><br /></h3><h3>然而,國王的感情生活卻充滿悲劇色彩,他的童年是與他年輕的表姑,后來的奧地利王后茜茜公主一起度過的,在他那個對愛情開始產生朦朧的感覺時,他的表姑15歲就嫁去了奧地利。她那美麗的倩影留給了年輕的王子深刻難以磨滅的印記。在一次書信中,年輕的王子稱呼茜茜公主,是世上最了解他的人。然而,茜茜公主的情感生活也非電影中描述的那樣完美,這種政治性的婚姻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路德維希二世最后和德國音樂家瓦格納攪渾在一起,充滿童話的他甚至和俾斯麥首相還是忘年交。天鵝堡就是他所有的舊夢化作的一個新的夢堡。<br /></h3><h3><br /></h3><h3>陽光下的天鵝堡燦爛,高雅,但里面卻是充滿陰森,寂寥,上空彌漫著悲劇色彩,不能高聲喧嘩,甚至不能攝影,室內到處可見他的獨具匠心。潔白無瑕的天鵝展翅欲飛,一陣音樂在耳際縈繞: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呢?他們在哪兒呢?那恐怖的老妖婆又在哪兒呢?</h3><h3><br /></h3><h3><br /></h3> <h3>站在窗戶邊,外面是一片平坦的綠地,再遠處則是翡翠一樣的湖泊。路德維希是不幸的,在一次返回慕尼黑的途中,消失在夜幕里,第二天在湖中發現了他的尸體。年僅41歲。這樣的國王在中國也曾經出現過,富有藝術才華,但無治國之略,南唐的李煜,北宋的趙佶,皆做了亡國君。比起他們,幸運的是英國王子愛德華八世,愛美人不愛江山,最終能安詳晚年。</h3><h3><br /></h3><h3>阿爾卑斯山是整個歐洲的驕傲,同時也是是個巨大的分水嶺,歐洲許多大河如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等均發源于此。在這山麓和山谷之間有不少的城堡,鄉村,這些構成了歐洲獨特的世外桃源。我更愿意相信是阿爾卑斯的山,水造就了路德維希二世的浪漫藝術情懷,可惜他生在了一個諸國紛爭的年代。</h3><h3><br /></h3><h3><br /></h3> <h3>在旅途中最為遺憾的是,無法用攝影家的目光來拍攝心中最美的景致,我這次,甚至談不上攝影,只是匆匆記錄,無時間停留,無角度選擇,無朝霞夕紅,無曦月旦暮,無春來秋去。但只要有你在世界的角落里走過,人生足矣。有點遺憾,才是真正的人生吧。<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坐在車上,剛剛感懷一個美麗的故事之后,巴士又把我們帶入阿爾卑斯山的秘境, 我們要穿越這個秘境的心臟,前往意大利。哦,我又想起了野丫頭,茜茜公主的少女歲月,青春總是無拘無束,自由馳騁,但婚后就是相夫教子,對了,茜茜公主的后半生是極其不幸的,她甚至死于一個瘋子的歇斯底。</h3><h3><br /></h3><h3><br /></h3> <h3>窗外,漫山遍野皆是綠色的世界,歐洲各國把阿爾卑斯山打造成一座真正的天堂,甜蜜如擁抱,一塵不染,下面的田野也是規則到極致,幾何化的圖案和那過于濃烈的色彩,標準化的自然,標準化的建筑。來自唐詩宋詞國度的我一陣恍惚,我似乎達到了九寨黃龍的感覺,但遠遠達不到一生癡絕處的無夢徽州,陶淵明和倪云林或者喜歡在此隱匿。但是,在阿爾卑斯山,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再也做不出《歸去來兮》,愛潔成癖的倪云林再也畫不出《漁莊秋霽圖》。</h3><h3><br /></h3><h3>這兒更適合的是童話故事,而非詩歌,更非文人畫,因為這,缺乏中國山水的意境。所以,油畫起源于歐洲,水墨畫起源于中國,這些都是和地域,氣象相關。</h3><h3><br /></h3><h3><br /></h3> <h3>同樣,代表歐洲最高水準的瑞士人居環境,是一種改造自然的結果,也是一種成人童話式樣的景致,幾何體形狀和各色搭配。這和中國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的山水人居,更多的是建筑與自然的融合,產生的不是童話,是一種更高的境界—仙境。仙境遠勝于童話,這點讓我找到了中國最原始的人文自信。<br /></h3><h3><br /></h3><h3>阿爾卑斯山的路很長,蜿蜒好幾個國家,我終于有時間開始思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原來我一直以為思想無法穿越眼前的重巒疊嶂。但一旦打通了中國傳統人文哲學,就會發現,一條道路貫通在腦海,美的更高哲學應該來自東方,來自無與倫比的宋明王朝的故鄉。在那個時候,歐洲的上流社會以中國為典范,把中式當時尚,因為中國曾經整整領先世界一千年之久。</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風情意大利<br /></h3><h3><br /></h3><h3>說起意大利,人們往往會立即想起三個名詞,西西里島,羅馬,和黑手黨。當然,意大利還有龐培古城和維蘇威火山,意大利面條,比薩斜塔,威尼斯,,,意大利,是全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h3><h3><br /></h3><h3>旅游巴士的司機是意大利人,這個司機,滿臉紅色,稍微化妝一下就可以變成古羅馬戰士,渾身都長滿紅毛,脾氣就如維蘇威火山一樣。一路上,興奮的時候來段意大利歌劇,火爆的時候,就如火山噴發之勢,嚷嚷亂叫。一個十足隨性的意大利人。不過旅途中還算愉快,因為他正朝著自己的家鄉前進。</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四五個小時之后,青山遙遙之下是綠色海洋的葡萄田,我們已經跨入了意大利境內。歐洲,幾乎每個國家都生產葡萄酒,當然王者應該屬于波爾多和勃艮第。但古希臘人把意大利稱之為葡萄酒之國。</h3><h3><br /></h3><h3>巴士終于駛出了童話一樣的阿爾卑斯山,總算進入了一馬平川的土地了,同樣,依舊是排著整齊隊伍的葡萄田,太陽已經接近落山,大地也蒙上了一層夕陽的琥珀色。</h3><h3>再見了,童話一般的阿爾卑斯,再見了,桃花源式的瑞士。</h3><h3><br /></h3><h3>意大利在國際上一直處于二線地位,盡管擁有無比輝煌的過去,但法國取代意大利成為文藝復興的領帶者之后,意大利一直默默無聞,有名的是城邦,建國才一百五十多年。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均是不知名的小汽車,兩旁的景致甚至無法比擬中國。臟,亂,差是意大利的另類形容詞,缺乏管理。綜合前面幾個國家感受下來,德國和瑞士發展是最佳的,法國其次,意大利墊底。</h3><h3><br /></h3><h3><br /></h3> <h3>終于抵達了旅館,一下車,就感受到了意大利的熱浪,因為地處地中海北岸,阿爾卑斯山之南,地中海的熱潮全部在意大利停留。</h3><h3><br /></h3><h3>不管怎樣,意大利的旅館和餐館還是很像樣的,別有風情。夜深了,天空照舊一片湛藍。抬起頭一看,月亮像個逗號一樣,或許在國外,因為色彩太斑斕,月亮反而不突出。不曉得是誰說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這樣的月亮絲毫沒有欣賞價值,所以在歐洲文化中很少談及月亮,在中國,月亮則是情感的寄托,心靈的承載,是一種文化情懷。</h3><h3><br /></h3><h3><br /></h3> <h3>達到意大利的第二天,是這次行程中最要的目的地,威尼斯和佛羅倫薩。這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如果沒有這兩個城市,歐洲大部分還處于中世紀的黑暗籠罩之下,不會有德國的宗教改革,不會有法國的啟蒙運動,不會有英國的工業革命,更不會有今日的歐洲。但世界依舊有強大的中國文明。<br /></h3><h3><br /></h3><h3>威尼斯是馬可波羅的故鄉,這位跨越中西的旅行家,也就是他寫出了上有天堂,下游蘇杭這句震耳發聵的名言。我自東方來,來到他的家鄉,他自西方來,來到我的家鄉,相隔七個世紀。《馬可·波羅游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是啟蒙式作品,為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這本書的意義,在于它導致了歐洲人文的廣泛復興。而中國的文藝復興的源頭在北宋。沒錯,這一切,來自東方,來自中國。</h3><h3><br /></h3><h3><br /></h3> <h3>帶著這樣的熱情,踏著熱浪,我們來到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淺海。我們乘著輪船,漫漫進入威尼斯的本島,真正的威尼斯由118個小島組成,并以 177條水道、401座橋梁連成一體,以舟相通。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美譽。</h3><h3><br /></h3><h3>當我們踏上岸,威尼斯已經擠滿了來自全世界的游客,熙熙攘攘中穿梭,這顯然,已經是一個水上的天堂。 <br /></h3><h3><br /></h3><h3><br /></h3> <h3>架在水面上的橋都是不同的,走過嘆息橋的時候,我也嘆息了一下,不是嘆息生命的短暫,而是嘆息意大利的熱浪襲人。<br /></h3><h3><br /></h3><h3>嘆息揮汗如雨。嘆息橋下面擠滿了貢多拉,相當于水上TAXI, 是獨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這種輕盈纖細、造形別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貢多拉與威尼斯的橋算是一對黃金組合了,每座橋下面寒來暑往不曉得穿梭過多少條貢多拉。在這一千多年前,這就是一個立體王國—威尼斯共和國。</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處在威尼斯中心的是圣馬可廣場,圣馬可大教堂,圣馬可大教堂據說是因埋葬了耶穌門徒圣馬可而得名。大教堂是東方拜占庭藝術、古羅馬藝術、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多種藝術式樣的結合體,大教堂有五個圓圓的大屋頂,這是典型的東方拜占庭藝術,但供奉的卻是一個西方的圣人。可見,威尼斯的寬容度比墻根下的亞得里亞海更為廣闊。所以歷史上威尼斯一直富有盛名,就連莎士比亞的戲劇《威尼斯商人》也是用這個城市命名的,可見威尼斯的影響力。</h3><h3><br /></h3><h3><br /></h3> <h3>自古以來,圣馬可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1797年拿破侖進占威尼斯后,垂涎這里的景色,贊嘆圣馬可廣場是"世界上最美的廣場",因此曾下令把廣場旁邊的總督府改為行宮,至今人們還把它叫做拿破侖宮。</h3><h3><br /></h3><h3><br /></h3> <h3>我傻傻的站在廣場上,宛如置于世界舞臺中心那樣不知所措,我確實沒有見過如此壯觀的廣場,猶如在天壇圜丘需要360度全景觀看,在一個90度角,看見一個在畫家在作畫,于是好奇的走過去,從他的外貌和執著的態度來看,應該是德國人,就上去打招呼,果然,是一個德國畫家,他執著的樣子吸引著我,我立即拍了一張照片,拿過去給他看,他朝著我微笑,并翹起大拇指說道:VERY NICE! 我也立即報以微笑。在旅途中,我很喜歡和人交流,傾聽他們,觀察他們,感受他們,這是體驗另種不同人生的最佳通道。<br /></h3><h3><br /></h3><h3>一瞬間,原本在一起的團隊不見了,本來我還要和他們一起去乘坐貢多拉,廣場上擠滿了各種膚色的人,根本無法尋覓,我只能順著水的方向走去,走著走著,才發現,威尼斯比想象的更為遼闊和復雜,那么多條小巷,流水,很容易迷路,迷路在水的天堂里。</h3><h3><br /></h3><h3><br /></h3> <h3>這時,一陣悠揚的歌聲傳來,這是帕瓦羅蒂的今夜無人入眠嗎?不對,老帕已經OVER了,急忙趕到水邊,一個中年意大利男人站在貢多拉的前端高歌,中間是拉著手風琴的音樂師,后面坐著乘客,當穿越橋孔的那一刻,聲音響徹四周,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的歌劇,似乎感覺到水面掀起的陣陣漣漪也是被歌浪所致。四周的游客對此給以熱烈的掌聲,這種感覺,妙不可言,充滿風情的意大利人啊!</h3><h3><br /></h3><h3><br /></h3> <h3>我又到處摸索,居然找到了黃金大運河,在一個木制的橋上,兩邊兼有不同的景致,這也是《007》電影的拍攝地。順著黃金大運河,沿途盡是教堂殿宇,巴洛克風格的圣母安康大教堂格外壯麗,河道兩岸兼有密密麻麻的樹樁,支撐著這座海上名城。<br /></h3><h3><br /></h3><h3>威尼斯的建筑色彩,是把人類所有能找到的顏色,在這里做了一個徹底的調和,所以,你能夠看到的顏色就如油畫的發展歷史一樣,從中世紀古典主義一直到印象派,后現代主義。但并不覺得突兀,因為在此,海天是一線的,就如貝殼中裹卷著各色的珍珠。</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無意間,我踏入了一個天井,這是一個四面連成一片的圍墻,也是一個圍城。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這就是中世紀,把所有的人文覺醒,人性光輝,都桎梏在一個狹窄的天空之下。很明顯,中世紀的歐洲人麻木的以為祖祖輩輩,子子孫孫都要這樣的活法。</h3><h3><br /></h3><h3>直到有一天,從另個城市出來一種新型的文化運動—文藝復興,接著,威尼斯憑借著腳底下的海水,海水上的貢多拉,向全歐洲散發而去,整個歐洲掀起了文藝復興的熱潮,桎梏的心靈終于再次找到了充滿芳香的天空,漫隨著云卷云舒,達到另個全新境界。文藝復興發源于內陸的佛羅倫薩,但周轉地確是海邊的威尼斯。</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快要臨近集合時間了,我的心還陶醉在這片藍天之下,又輾轉到另處海邊,希望能夠看到最美的一座石橋,但可惜的是這座石橋裝扮著外衣,里面在修葺。在橋邊,遠遠望去,威尼斯的水岸邊,熱火朝天,一派繁忙的景象,就如北宋的《清明上河圖》一樣。</h3><h3><br /></h3><h3><br /></h3> <h3>還有五分鐘,要從城市的一頭穿越到另一頭,于是我奔跑起來,只聽到兩種聲音:SORRY! 咔擦!SORRY是我在快速行走中不小心碰到人的道歉聲。咔擦是路過未見景色相機抓拍的聲音。要知道,隊友在直射之下的太陽下等我,更重要的是,如果趕不上,我就與他們失聯了(沒有手機,沒有網絡),不管怎樣,我總是幸運的,即使姍姍來遲,我終于看見他們了,導游都急瘋了,我們的船已經發出起航聲了。上氣不接下氣地最后踏上了船,威尼斯真離我遠去,一大口可樂下去,哇,真是爽透了!感覺自己徹底掉入在威尼斯的海洋里了。</h3><h3><br /></h3><h3>有人這樣形容威尼斯:上帝將眼淚流在了這里,卻讓它更加晶瑩和柔情,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駛出威尼斯,一列火車呼嘯而至,詭異的是,意大利才是法西斯發源地,墨索里尼就是法西斯主義的創始人,接著才是德國的希特勒,日本的東條英機。這些國家在二戰期間組成罪惡的軸心國,給全世界帶來了深刻的傷害。</h3><h3><br /></h3><h3>諷刺的是墨索里尼也是一位有一定才華的幻想家,他甚至創辦了國際上第一個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同時用了二十年時間來重建意大利。意大利到處留下他指導下的公共設施,包括剛剛駛出的火車下的鐵路,聽導游講意大利軍隊在二戰時候的滑稽表現,一定會讓你噴飯,仗可以不打,但飯一定要吃,投降是小事,肚子是大事,二戰時期的意大利是捧不起的劉阿斗。</h3><h3><br /></h3><h3>當然,這里肯定有玩笑的成分,比如,意大利的足球,國際米蘭和尤文圖斯都是數一數二的世界強隊。</h3><h3><br /></h3><h3><br /></h3> <h3>在我學生時代,就經常接觸的一個比較詩意的名字-佛羅倫薩。</h3><h3><br /></h3><h3>佛羅倫薩在徐志摩筆下被譯為翡冷翠,一個詩意冷艷的名字,位于亞平寧半島北部一個寬廣盆地的中心,三面環繞著美麗的粘土山丘。就這樣一個地方,成為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歐洲文化中心,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歌劇的誕生地,舉世聞名的文化旅游勝地。</h3><h3>誰也無法預料到,一個內陸的城市會成為如雷貫耳的文藝復興發源地。歐洲在此度過了超過一千年黑暗的中世紀。突然有一天,在佛羅倫薩的城市上空,打開一個缺口,于是席卷整個歐洲。</h3><h3><br /></h3><h3>13世紀末,馬可波羅沿著絲綢之路,歷經四年,達到了中國。回來之后并撰寫了《馬可波羅游記》,讓處于中世紀的歐洲人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著超越歐洲文明的新世界。由此引發了歐洲人對高度文明,對東方世界強烈的探索欲望,于此同時,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和之后的奧斯曼帝國的反攻,東羅馬的許多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和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這些書籍重現人間。阿拉伯人也在此期間把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傳到了意大利,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導致了文藝飛速發展。再加上一場突如其來的黑死病,加快了宗教和神權的衰落,人文精神開始蔓延開來,打破黑暗,追求新生成為一種自覺的革命。天時地利人和的佛羅倫薩被時勢造就了。<br /></h3><h3><br /></h3><h3>文藝復興是與人密不可分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者,被稱為"文藝復興三顆巨星",文藝復興后三杰: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這些天才的藝術家,引領著整個歐洲文藝復興的浪潮。</h3><h3><br /></h3><h3><br /></h3> <h3>我們抵達的時候,已經是下午時光,渾身散發著汗水,這是一個極度炎熱的夏天。首先飄入我們眼前的是圣十字教堂,教堂旁邊則是文藝復興先驅但丁的塑像,四個方向各有一只獅子雕塑,還有一只老鷹,一開始我甚至以為是太陽神阿波羅。像橋頭堡一樣高聳著。無疑,他是驕傲的,也承受得了這種榮譽。圣十字教堂的門緊緊關閉著,我多么想進去看一下,我知道里面有很多名人安葬于此。但丁,米開朗基羅,伽利略…一大堆如雷貫耳的名字。教堂除了是心靈釋放之地,還可以作為名人的安息地,這實在是一個偉大的想法。甚至在天主教徒的心里,他們升天了。</h3><h3><br /></h3><h3>但丁的故居,需要穿過幾條昏黃的小巷,佛羅倫薩的街道非常擁擠,壓抑的像中世紀的那樣。一個土黃色的小屋子,在門前有他的雕像,就是他的故居了。但丁是承上啟下的,他是中世紀最后一位詩人,也是新時期第一位詩人,他以著作排遣其鄉愁,并將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寫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對教皇揶揄嘲笑,他將自己一生單相思的戀人,一個叫Bestrice的女子,25歲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一個真情熱切大膽的追求自己所愛的人,毫無疑問是具有時代反抗精神的,因為這是人性的覺醒,也是文藝復興的本質。</h3><h3><br /></h3><h3><br /></h3> <h3>從但丁故居的一條巷子走過,前面就是圣母百花大教堂,她是佛羅倫薩的主座教堂,也是世界排名第四的大教堂,屬哥特式建筑,高106米,其外部以綠、白、紅三色大理石裝飾,應用建筑學、幾何學原理設計修建,鮮艷的大理石塊拼成幾何圖形,極為顯眼壯觀而與眾不同。</h3><h3><br /></h3><h3>它的大圓頂及由文藝復興大師喬托設計的鐘塔,更為巍峨的教堂帶來更多的氣勢。鐘塔高85米,由六層方型結構向上堆疊成柱形,外墻鋪白色大理石,純凈優雅。</h3><h3><br /></h3><h3>我乘著一個空隙,花了10歐,飛快的爬到了鐘塔頂部,俯瞰整個佛羅倫薩,紅色和黃色是她的主色調,但十字架的窗戶遮擋著了視線。我又很快的下來了,遺憾,無限的遺憾,沒有時間去細細品味,這座城市里蘊藏著多少精神財富,我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只沒有腳的鳥,輕輕飛過,連痕跡都沒有。</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百花大教堂于1436年3月25日舉行獻堂典禮。百年之后,米開朗基羅在羅馬圣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類似的大圓頂,卻自嘆不如。他感嘆道:"我可以建一個比它大的圓頂,卻不可能比它更美。"這座教堂已經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標志之一。</h3><h3><br /></h3><h3><br /></h3> <h3>佛羅倫薩這個名字甚至和一個家族的名字是相互共存的,這個家族就是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我們不能說,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意大利文藝復興,但沒有美第奇家族,意大利文藝復興肯定不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面貌。這個家族的祖先來自查理曼大帝手下的騎士阿偉拉多。前后掌控佛羅倫薩四百年,跨越整個文藝復興。這個家族出現過兩位羅馬教皇,一位法國皇后。</h3><h3><br /></h3><h3>喬凡尼·美第奇奠定了這個家族的財富和政治根基。也是美第奇家族第一位贊助藝術的人。昔日的美第奇官邸,已經變成今日的市政廳,市政廳前面,擺滿了各種雕像,包括海神波塞冬噴泉,美第奇家族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柯西莫一世,美術學院創辦人,佛羅倫薩共和國國父。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當然,真的大衛像放置在置放在世界美術最高學府的佛羅倫薩學院藝廊里。</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市政廳的另個偏廳走廊里,則是群雕,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都來自于希臘神話故事,文藝復興又以古希臘,古羅馬為文化源頭的。</h3><h3><br /></h3><h3><br /></h3> <h3>整個偏廳里,除了人物雕塑之外,居然發現兩座獅子雕塑,與中國安坐在宮殿廟宇外的獅子不同的是那種舍我其誰的氣勢,體現了一種獰厲之美,佛羅倫薩的標志就是這組獅子。</h3><h3><br /></h3><h3><br /></h3> <h3>我們快要離開的時候,成群的外國人正繞著市政廳,一批又一批,墻上掛著一幅海報,我定睛一看,原來是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不再是耶穌誕生。畫家們用妙筆涂抹了中世紀,用鮮亮的顏色描繪了新世紀。</h3><h3><br /></h3><h3>維納斯在畫家筆下誕生了,文藝復興也誕生了。<br /></h3><h3><br /></h3><h3><br /></h3> <h3>老城古巷,散發出一種油畫調色油一般的光亮,不過,佛羅倫薩的城市管理和意大利其他城市一樣,非常糟糕,已經無法再狹窄的巷子,總有各種汽車通過,你甚至無法悠閑的漫步街頭,時刻需要擔心突如其來的汽車。</h3><h3><br /></h3><h3>晚飯之后,就漫步去等車,歐洲的各個城市里,總有成群的鴿子,鴿子不怕人走近,我甚至看到一只鴿子,一只腳掛著,一只腳走路,估計是不小心被人踩了腳,哦,可憐的小東西。</h3><h3>在等車的過程中,隊友開始閑聊起來,大家對佛羅倫薩的體驗并不美好,話題反而說到巴黎,還說到巴黎黑人針對華人的搶劫,就是我也探巴黎的那一天。這時,無錫的一個朋友和我說:"小伙子,你膽子太大了,我看你總走在前面,還經常脫離隊伍,在外面保守些,江湖險惡!"接著開始講他自己關于安全防范的故事。這位朋友帶了兒孫一起過來的,他總是走在后面背著一個電腦包,做過警察,防范意識一流。這次旅行他們甚至把鍋碗瓢盆都帶齊了,還帶了榨菜,蘿卜干,小米,就差步槍了。前兩天小米吃完了,渾身無精打采。</h3><h3><br /></h3><h3>我聽完他的話,確實感到一陣后怕,我從來沒有養成防人之心,也不覺得江湖有多么險惡,而且對于我來說,體驗是第一位的,如果因為把心神處在嚴謹和防范之中,那么,旅途是快樂不起來的。但他說的也有些道理,在外安全,總是第一位的,但我卻發現,他似乎沒有旅途的樂趣。</h3><h3>意大利的司機又開始隨性了,如果你要和意大利人約定時間,那么一定夠嗆的,他們完全沒有標準。結果,讓我們在一個角落里足足等了一個小時,天哪,早知道有這么多時間,我就可以繼續佛羅倫薩的文化探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h3><h3><br /></h3><h3><br /></h3> <h3>總是帶著遺憾,怪時間走得太快,沒有好好的再看上一眼,旅途是這樣,青春,人生也會是這樣。夕陽降落在天際線間的時候,我們才到下榻之處,已經變成四星級的酒店了。盡管已經九點多鐘,但天還是藍得醉人,東邊一大塊云層襲來,云層里夾著晚霞的映射,居然還有閃電在云層背后亂舞,這正是一個奇特的景象。<br /></h3><h3><br /></h3><h3><br /></h3> <h3>我晃悠到酒店的另一邊,這是太陽落山之處,無法讓人忘記這最后的一抹嫣紅,嫣紅之下,就是佛羅倫薩,照樣了中世界的歐洲,我久久不愿離去,直到燈火闌珊,我才一步一回頭的離開。佛羅倫薩,缺乏有效的管理,已經是廉頗老矣。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有些城市,會閃亮一次,有些城市,每隔一段時間久會閃亮,很明顯,前者如佛羅倫薩,后者如巴黎。盡管佛羅倫薩只有閃亮一次,但就這樣一次,已經是里程碑式的了。</h3><h3><br /></h3><h3>當佛羅倫薩的文明之光點亮的時候,作為東方文明的中國,則已經陷入了成吉思汗以及子孫制造的災難之中。有人戲稱:崖山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雖然此言過于絕對,但也有一定道理,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西方借助于文藝復興,全面超越了東方。其實,我內心一點都看不起元朝和清朝,元朝是沐猴而冠,清朝是做賊心虛。</h3><h3><br /></h3><h3><br /></h3> <h3>我久久的站在這里,看著霓虹閃爍,車水馬龍,似乎,看見了當年文藝復興就從這條康莊大道開始,然后連接起整個歐洲,帶動了全世界...<br /></h3><h3><br /></h3><h3>在意大利的最后一天了,早上,駛出佛羅倫薩,看見了一個標牌,米蘭。2015年世博會舉辦地, 我們只能與之擦肩而過。巴士頭也不回的趕往萬城之城的羅馬。在路上,想起了關于羅馬的影片《羅馬假日》與《教父》。</h3><h3><br /></h3><h3>奧黛麗赫本應該是全世界人民的最愛了,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她就是降臨人間的天使,很多文藝青年就是沿著《羅馬假日》里的鏡頭遨游羅馬的。馬龍白蘭度演的《教父》里有段名言:我給了他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沒錯,鑒于這兩部電影,歐洲之行,羅馬,給了我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森嚴梵蒂岡</h3><h3><br /></h3><h3>在這個城市的心臟部分,有著一個獨立的王國,世界天主教中心—梵蒂岡,漫長的中世紀,來源于此,歐洲人的思想,靈魂均與梵蒂岡息息相關,這里,垂直下召,穹頂之上是上帝,中間是教皇,四周是主教。上帝,耶穌成為歐洲心中的主。</h3><h3> </h3><h3>教皇亦稱"教宗",譯自拉丁文pope,源于希臘文,意指"父親"。但有趣的是,266任教皇中,有一部分有著這樣那樣的道德和人性問題。梵蒂岡雖然是彈丸小國,但在世界宗教,政治,文化上擁有強大的影響力。現任教皇方濟各,他是第一位耶穌會教宗,也是第一位拉丁美洲教宗,前幾年飛臨中國周邊的時候,還發電向中國問好,是一位和藹的長者。</h3><h3> </h3><h3>教堂是歐洲人的精神樂園,教堂最初是圣伯多祿墓地上修建的,伯多祿是耶穌的12個門徒之一,也是耶穌最親密和忠誠的門徒。圣伯多祿大教堂于西元326年落成。呈羅馬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屬世界最大的教堂。里面有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雕塑藝術。</h3><h3> </h3><h3>當我們趕到的時候,噴泉之水一股一股的跳躍著,正在歡迎著我們。教堂前面已經排起了長隊,各種膚色,各種語言。炎炎烈日,廣場掀起的熱浪使得炎熱到了極致。但絲毫阻礙不了來自全世界的人前來朝圣,洗禮,祈禱。基督教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甚至,世界紀年公元都是以基督降生為元年的?甚至已飄揚過海,在中國,也處處開花? 人們的心頭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h3><h3><br /></h3><h3><br /></h3> <h3>如果你打開歷史書籍,縱觀歐洲,你會發現,人們信奉上帝其實是在肯定與否定之中不斷循壞的。</h3><h3> </h3><h3>漫長的中世紀,生活在黑暗時代的歐洲人相信上帝,相信耶穌,相信救世主。滿腦子都是上帝,耶穌。為此,引發了近二百年的十字軍東征,就是為了保護他們心中的圣城耶路撒冷,防止落入異教徒之手。但在十四世紀中期,一只來自中亞老鼠引發的黑死病,席卷了整個歐洲,奪去了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口,就連佛羅倫薩這樣的名城也差點全城覆滅,薄伽丘的《十日談》里有詳細的記載。歐洲人感到世界末日的降臨。</h3><h3><br /></h3><h3>無辜的歐洲人去教堂向上帝求救,結果,作為上帝的使者,教主和主教都大規模的死去,歐洲人開始對上帝產生了懷疑,對自身開始覺醒,這也是文藝復興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之后,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達爾文進化論,把上帝造人的鬼話徹底揭穿。再加上不相信上帝的拿破侖,希特勒,轟轟烈烈把上帝拉下神壇。歐洲人于是相信,生活在當下,生活在人間,享受人間的天堂才是最美妙的。</h3><h3> </h3><h3><br /></h3> <h3>同樣,處于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人們醉生夢死,人們心里越加空虛與飄渺,短暫的歡愉之后,人們又希望心靈有寄托,于是,上帝又出現在人們的心中。所以,宗教是人心靈的一個符號,上帝來自心的需要,天堂,來自精神的向往。</h3><h3> </h3><h3>老子,莊子是最能看清世界一切的人,把生老病死當做自然化,樂觀而逍遙的對待人生,無為而無所不為。可惜世人大部分人達不到老莊境界,但卻離不開老莊哲學的影響,于是,在中國,宗教信仰并不牢固,綜合了佛教之后,發展了一個更高的境界—禪。這才是真正的東方文明。</h3><h3> </h3><h3>相對于東方清醒式的精神文明,西方謊言式的宗教文明有復合人性的地方:可以向上帝懺悔自己的原罪,可以反復的反省自己,可以使自己靈魂不孤單,即使面對死亡的時候,神父在為你禱告,可以欺騙你軟弱孤獨的心靈,通向天堂。</h3><h3> </h3><h3>所以,宗教,不僅沒有毀滅,反而獲得新生了。</h3><h3><br /></h3><h3><br /></h3> <h3>經過一個幽深又悠遠的通道,抵達教堂中心,一切都這么森嚴,肅穆,令人窒息。除了教堂鐘聲和教堂音樂,再也聽不見其他噪音。這座世界上最偉大的天主教堂,里面的奢華雍容超出人們的想象極限,羅馬把歐洲最杰出的藝術巨匠收集過來,花了1300年傾情打造出一個接近天堂的世界。</h3><h3><br /></h3><h3><br /></h3> <h3>油畫,雕塑,建筑,這些是組合成教堂最基本的元素。特別是教堂里成千的雕塑,你確實有理由懷疑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是來自希臘的大理石嗎?用最新科技3D打印機都打印不出,但卻誕生在藝術家手里。如果你看過雕塑作品《阿波羅與達芙妮》,你甚至會懷疑這是上帝的杰作。不,這些來自與歐洲人改造自然的能力,歐洲人遇到石頭,可以把石頭做成偉大的建筑,雕像,同樣,當歐洲人遇到鋼鐵,也就可以制作出偉大的機器,所以歐洲產生工業革命是有著這樣的基礎的。</h3><h3> </h3><h3>圣伯多祿大教堂的建造永遠也繞不過這個名字,來自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哀悼基督》這尊雕像,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作品的題材取自圣經故事中基督耶穌被猶太總督抓住并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瑪麗亞抱著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米開朗基羅創作這幅雕塑時年僅24歲,這也是他唯一簽名的作品。大教堂的圓頂也是他設計的,這里是天主教徒與上帝進行對話的最好場所。</h3><h3><br /></h3><h3><br /></h3> <h3> </h3><h3>這位最杰出的藝術家,還受教皇朱理二世之托,在附近的西斯庭教堂畫了天頂畫《創世紀》。24年之后,又受教皇保羅三世之托,畫了壁畫《最后的審判》。當保羅三世打開門時,驚呆了,里面的上百個人物全部是躶體,包括耶穌,教皇在內。引起了巨大反響。米開朗基羅逝世之后,保羅四世才命人為人物加了褲子。但沒有被毀滅,文藝復興的精神光輝和這些巨匠一樣,得到了永恒。</h3><h3><br /></h3><h3><br /></h3> <h3>在教堂的一個偏廳,正在進行著彌散,安靜而祥和,一群虔誠的教徒聆聽著。而四周,安放著歷代教皇的墓龕,個別教皇還有遺體保留。</h3><h3> </h3><h3>我在這教堂的中央,默立著,在胸前劃了一個十字架,就一聲不吭的走出門外。</h3><h3> </h3><h3><br /></h3> <h3>天堂真的存在嗎?上帝真的存在嗎?<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我想要說的是,的確存在,甚至無處不在,但均在人們的孤獨的心中。</h3><h3><br /></h3><h3><br /></h3> <h3>圣伯多祿廣場是貝尼尼設計的。對于貝尼尼,當時人們曾經這樣寫道:"上演了一出大眾戲,其中布景是他畫的,雕像是他雕的,機械是他發明的,音樂是他譜曲的,喜劇的劇本是他寫的,就連劇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給予他那個時代的影響在歷史上是無人能與之匹敵的。 </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眾星捧月的圣伯多祿廣場中央托出一個高聳的建筑體—梵蒂岡方尖碑,這是來自古埃及的方尖碑,這是古埃及崇拜太陽的象征。上面飄著一朵潔白的祥云,下面有一對戀人。多么迷人的景致。</h3><h3> </h3><h3>這塊方尖碑的命運是這樣的,公元37年,羅馬卡里戈拉皇帝將其運至羅馬,起初放置于競技場中。1586年,教皇西斯圖斯五世下令將方尖碑遷至廣場中央。</h3><h3><br /></h3><h3><br /></h3> <h3>我們最后一站,就是被譽為永恒之城的羅馬,當然,關于羅馬還有這兩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h3><h3> </h3><h3>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這里已有羅馬人居住。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羅馬人驕傲地稱它為"永恒之城"。相傳羅馬的創建人羅幕路是母狼喂養大的,古羅馬的城徽圖案是母狼哺育嬰兒。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和首都,建在臺泊河之間的7座山岡上,幾經毀滅又幾度復興。</h3><h3> </h3><h3>巴士帶著我們轉悠才不到十分鐘,就來到了君士坦丁凱旋門和斗獸場。</h3><h3>古羅馬,一直是強盛的代名詞,是歐洲自古希臘之后,亞歷山大帝國之后又個挑起文明大梁朝代,最強大的時候跨越歐亞非大陸,讓地中海變成了內陸湖。</h3><h3> </h3><h3>凱撒,安東尼,屋大維,君士坦丁大帝,一些列英雄人物前后引導著古羅馬帝國。</h3><h3> </h3><h3>當時誰也不會知道如此強大的帝國居然會被毀滅,到公元395年,最后一名羅馬帝國統一皇帝把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造成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在哥特人首領阿拉里克不斷入侵茍延續日。歷史是令人唏噓的,匈奴人最終被漢朝打敗,他們逃到中亞,在歐洲稱霸。西羅馬最后在"上帝之鞭"匈人阿提拉手下正式滅亡。東羅馬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h3><h3><br /></h3><h3><br /></h3> <h3>在公元紀年左右,世界上曾經有兩大帝國,東方是大漢帝國,西方是羅馬帝國,但由于在歐亞大陸的兩端,距離太遠,她們從未交手,所以難以分雄雌。后人假設一個問題,是羅馬帝國強大還是大漢帝國強大?如果兩國交戰誰輸誰贏?</h3><h3> </h3><h3>我只曉得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大漢帝國最后把匈奴打垮了,匈奴被迫西遷,這些殘兵敗將們,又把羅馬帝國打得落花流水。</h3><h3> </h3><h3>當然,昔日的羅馬帝國早已褪色,眼前的君士坦丁凱旋門,比起巴黎的凱旋門,顯然是小眾化了,但她建于315年,是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擊敗馬克森提皇帝統一羅馬帝國而建的。他被西方稱為千古一帝,他熱衷于基督教的發展。他最早期的行動之一就是頒布《米蘭敕令》,根據這部敕令,基督教成為一種合法的、自由的宗教。但基督教的真正來源不在歐洲,而在西亞的以色列,耶路撒冷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而世界上也總喜歡把猶太人和中國人并列,兩個充滿智慧的古老民族。</h3><h3> </h3><h3>沒錯,其實,對于歐洲來說,上帝,其實是個舶來品。</h3><h3><br /></h3><h3><br /></h3> <h3> </h3><h3>斗獸場則是古羅馬統治者尋歡作樂的地方,自下而上分別采用多利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和科林斯柱式。不過在這,我腦腦海里總是浮現出《角斗士》和斯巴達克。我頂著烈日,圍著斗獸場轉了一圈,這確實是一幢完美的建筑,盡管現在殘缺,但這種殘缺猶如斷臂的維納斯。這也是史上最偉大的體育場之一,其規模和功能的設計令它成為所有類似建筑的范本。據史料記載,它可容納令人驚訝的87000人。曾有人稱:斗獸場站立,羅馬就站立;斗獸場倒下,羅馬也倒下。</h3><h3><br /></h3><h3><br /></h3> <h3>羅馬,放眼看去,盡是遺跡和廢墟,但羅馬的松樹非常有特色,學名叫地中海松樹,油畫里最常見的樹,同樣,修剪出掃帚一樣的造型,煞是討人喜歡。我們在許愿池旁的路旁下了車。在沿途的時候,我已經暗暗觀察,知道羅馬古城區并不大,不管汽車走哪條道路,都是相通的。</h3><h3><br /></h3><h3><br /></h3> <h3> </h3><h3>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少女許愿池是羅馬市內最大的噴泉,也是最后一件巴洛克杰作,位于意大利羅馬市中心。許愿池是力量的象征,在電影《羅馬假日》風靡全球后更成為最著名的景點,我們來到這的時候,被告知在維修,只能大致看一下外貌,甚至無法用手去撫摸泉水。心靈也無法受到洗禮。意大利人做事隨性,管理松散,本來應該在米蘭世博會召開之前修葺好,結果,世博會都快結束了,許愿池還蒙上一層遮羞布。</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旁邊的咖啡座坐著兩個法國少女,一個拿著羅馬地圖筆劃著,一個向服務員咨詢,我好奇的湊過去一看,萬神殿就在不遠的地方,然后用英語簡單的和她們交流了,這兩個法國少女顯然不懂得意大利文字和語言,也只是通過地圖上的畫面來問路,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h3><h3><br /></h3><h3>從有形到無形,26個羅馬拉丁字母,組成各種語言和文字。提供給凱爾特人,古希臘人,古羅馬人,高盧人,日耳曼人,盎格魯撒克遜人,雅利安人、閃米特人、高加索人,猶太人,吉普賽人等等人群使用。</h3><h3><br /></h3><h3>歐亞大陸從東至西,以中國為代表的象形筆畫文字,以兩河流域為代表的柳楔形文字,以羅馬為代表的拉丁幾何文字,這些文字居然可以從人的口舌之間居然可以吞吐這么多種不同的發音,造就這么多方言語。</h3><h3><br /></h3><h3>如果文字是千,那么語言是萬。世界各地人聚在一起,只有畫面和音樂才是世界共同的語言。</h3><h3><br /></h3><h3>接下來有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哈哈,我內心笑了,自由,是我的強項,我是風一樣的男子。團友們一半去參加所謂的羅馬深度游,還有一半到商場里去了,至于我,已經像脫韁的野馬,立即開始漫步羅馬的計劃,兩個小時的羅馬假日,享受這真正的意大利風情。</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也許是深受奧黛麗赫本的影響,尋找另個美麗的赫本。其實,在羅馬,你真多無法忘記這部電影。我背著雙肩包,穿越五六個街道,路過露天的咖啡座,走過羅馬美術館,意大利總統府,期間還在兩個不知名的教堂里納涼了一陣。來到羅馬最大的廣場,威尼斯廣場。四周盡是世界遺產,不曉得腳步往哪個方向。</h3><h3><br /></h3><h3><br /></h3> <h3>走到威尼斯廣場的側面,拾著臺階而上,又是一個小型廣場,周圍一群穿著禮服的意大利人,高貴典雅,現場響起了美妙的音樂,在一群人的簇擁和祝福之下,一對新人緩緩走出來,十幾個穿著黑色禮服的攝影師圍著拍照,這是費加羅的婚禮嗎?還是意大利黑手黨成員的婚禮呢?不過從新郎新娘微笑的眼里,我感到了意大利人的熱情,于是我也湊過去,沾一點喜氣。</h3><h3><br /></h3><h3>當我看到整個盛大場面的時候,我才知道,這是意大利貴族的婚禮。從他們的年齡上得出,他們是懂得人生才結婚的,不像我們中國,結婚了才懂得人生。</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其實古時的婚姻制度,東方和西方有所不同,中國的帝王將相,從佳麗三千到三妻四妾。而西方,上至國王,下至騎士,則一般很好的遵循了一夫一妻制。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非常著名的埃及艷后和同愷撒、安東尼保持著密切關系,還有,路易十四的情人等等。</h3><h3><br /></h3><h3><br /></h3> <h3>沿途的風景目不暇接,抬頭一看,中國的漢唐文物展在羅馬展出,做為全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兩個國家,彼此交流,顯得尤為重要。</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在歐洲,如果你不看建筑,那還不如在家好好的泡上一杯茶,修身養性。如果說歐洲建筑和中國建筑與羅馬帝國和大漢帝國同樣是兩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的話,那么,羅馬假日的最后一站,著名的萬神殿,則這是我期待已久的地方,它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也是古代建筑中最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時也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筑之一。更何況,當年奧黛麗·赫本和格利高里·派克還在萬神殿前面的咖啡座一起享用香醇的咖啡與香檳。<br /></h3><h3><br /></h3><h3>其實離威尼斯廣場不遠,但因為是人在陌生途中,加上時間緊迫與勞累,容易迷失。但決心戰勝這一切,我問了三個具有風情的意大利人,穿過四條街道,終于來到了我的夢寐之地—萬神殿。</h3><h3><br /></h3><h3><br /></h3> <h3>建于公元前25-27年的萬神殿,是為了紀念早年的奧古斯都打敗安東尼和埃及艷后而建的。那時是獻給所有的天神的,所以又叫萬神廟。羅馬人在建筑方面有兩項最偉大的貢獻:一項是結構方面建造大穹頂,讓人們認識到了拱券和穹頂結構的優越性;另一項是發明了早期的混凝土。萬神殿就是其中的代表。</h3><h3><br /></h3><h3>萬神殿的廊柱是采用科林斯柱式,與希臘的帕特農神廟的多立克柱式不同,科林斯柱式代表女性,多立克柱式代表男性。這些都是古希臘建筑中的精華。</h3><h3><br /></h3><h3>萬神殿里面更是讓人驚訝不已。直徑為 43.3米的萬神廟大圓頂的一直到上個世紀還保持著世界紀錄。穹頂象征天宇。穹頂中央開了一個直徑 8.9米的圓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系。從洞進圓來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站在穹頂下,抬頭90度仰望,旋轉,天問,似乎能夠找到東方的天人合一的境界。</h3><h3><br /></h3><h3><br /></h3> <h3>一個巨人在此佇立了兩千多年,眼見羅馬起高樓,眼見羅馬宴賓客,眼見羅馬倒塌了。如今,萬神殿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建筑了。我不禁對著圓頂,輕輕的吶喊,喂,你還好嗎?耳際邊似乎縈繞了夾著千萬種語言的回響,進行著兩千年的中西對話。</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不知不覺,離集合時間只有15分鐘了,我都沒有來得及在萬神殿前喝杯咖啡就飛快的往回走去,沿途又遇見著名的威尼斯廣場,我知道自己不會迷路,到了少女許愿池那,還有五分鐘了,立即呼了一輛TAXI。</h3><h3><br /></h3><h3><br /></h3> <h3>我無法用語言說出集合地點,用IPAD上的圖片示意司機,這個意大利人哥們立即加大油門,三分鐘就到了。團友還沒有來,后來他們看到我很吃驚,JIANG!你現在怎么這么準時。哈哈,我內心也很坦然,我讓他們等了我兩次,我等了他們兩次,這就是和諧。</h3><h3><br /></h3><h3><br /></h3> <h3>離開羅馬的最后一刻,還是驚出一身冷汗,羅馬到法蘭克福的飛機晚了一個小時。但不管怎樣,我們總算登上了飛機,飛機在第勒尼安海上航行一段時間,我又是坐在靠窗的位置。已經無暇再去關注窗外的精致了,意大利,再見。</h3><h3><br /></h3><h3>飛機抵達了法蘭克福機場,法蘭克福機場的工作人員幫我們開辟了人工通道,每個轉彎之處皆有人在指揮,飛往南京的飛機已經等了我們將近半小時了,還缺上百人,奔跑吧,兄弟,奔跑吧,姐妹。</h3><h3><br /></h3><h3>等到上了飛機,大家才緩過神來,我在機緣巧合中又被換到窗戶口,我情不自禁的說道:太幸運了!不遠處有個導游和我說,是的,很幸運,意大利飛機經常晚點,這次才晚一個小時已經很幸運了。</h3><h3><br /></h3><h3>飛機上,盡管夜深了,我還是閉不上眼睛,看著窗外,云彩依舊,直到東方既白,我要回東方了!我想念中國的一切!</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如果說人類起源于東非,往東,往西,往南,往北,以此遷徙到世界各個角落。羅馬向東南是希臘的雅典,克里特島,愛情海,地中海,再向東南埃及的開羅,尼羅河,以色列,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再向東就是巴格達,兩河流域。再向東就是印度,尼泊爾,往西北是西藏,再往西北就是黃河流域,直到河南。你會發現,猶如一串璀璨的項鏈,如果你有興趣連接的話,也是歐亞非大陸上的一個神秘的微笑,一個來自人類自身的微笑。</h3><h3> </h3><h3>于我而言,世界是一朵四葉花,一片曰老莊,一片喚如來,一片是真主,一片叫基督,在各自的大地上繁殖,生根,形成璀璨的精神文明,也是我們人類的圖騰。</h3><h3><br /></h3><h3><br /></h3> <h3>十天,輾轉25000公里,我終于回到了我的故鄉,西邊泛起了燦爛的云彩。</h3><h3> </h3><h3>回來之后,我恍惚了一周,東西文明在我的腦海和心靈里碰撞。五百年前,中國文明在歐洲之上,之后,歐洲文明在中國之上,21世紀初,中國和歐洲已差不多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將來呢?會是歐洲文明改變中國嗎?還是中國文明改變歐洲?這個答案,我們的子孫一定會知道。</h3><h3><br /></h3><h3><br /></h3> <h3>之后一年里,我又去了日本,云南,又自駕去了絲綢之路。</h3><h3>我的下一站人生驛站會是哪兒?</h3><h3>世界屋脊?</h3><h3>青藏?</h3><h3><br /></h3><h3>全文完,謝謝各位有耐心的閱讀。</h3><h3><br /></h3><h3><br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通| 吴江市| 汉中市| 安国市| 巴马| 韶关市| 岳阳县| 株洲县| 乌拉特中旗| 巴彦淖尔市| 博客| 临潭县| 威远县| 木兰县| 长寿区| 公主岭市| 本溪| 汤原县| 双柏县| 丰县| 都江堰市| 长丰县| 襄樊市| 北海市| 新疆| 会理县| 乡宁县| 东宁县| 绥滨县| 响水县| 威海市| 嘉祥县| 都江堰市| 马龙县| 巩留县| 搜索| 抚顺市| 青浦区| 金乡县| 克东县|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