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太行山南端,晉普山脈南麓腳下,一條南北走向的溝嶺之中,朝西座落著兩個村莊,地勢較高的是鐵南上村,地勢較低而偏向東面的是鐵南東村。當漫步于古老的街道與房屋之間,徜徉于歷史之中,想用文字去記錄家鄉時,我心緒難平,糾結于胸,兩村原為一村,并且骨肉相連,血脈相通,房舍相接,交往甚密,我不舍將兩村分割,只愿稱家鄉為鐵南。</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 爐渣堆 </h1><h3><br></h3><h3> 鐵南原名田南,只因普通話田、鐵發音相近,當地口音重,再加鐵南煉鐵聞名周圍百里,解放初期(1946年)當地政府文件記錄便將田南寫作鐵南,沿襲至今。</h3><h3> </h3><h3> 鐵南村的歷史該有二千多年了,方山(西山)腳下那一堆山似的爐渣堆可以作證。從專家對犁川西溝鐵犁鏵有1700年的歷史定論,我們也可推斷,鐵南的冶鐵至少與西溝鐵犁鏵生產同步。人類最早的冶鐵靠木炭作燃料,當用煤炭作燃料去熔化鐵礦石時,該是生產技術一次質的飛躍。鐵南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并且是最優質的無煙煤(香煤),煤層較淺,冶鐵是順勢而生,應運而為。采用坩堝煉鐵,把生鐵運往西溝,由西溝的技術生產出鐵犁鏵,通過古清化大道,銷往中原大地,陜北高原。</h3> <h3>天和心與屋后張</h3> <h1> 白家與張家</h1><h3><br></h3><h3> 從多方的考證中,鐵南冶鐵業目前最早可追溯到白姓家族,從唐宋時期開始,白姓人家便在鐵南煉鐵,最初行爐于西山(方山)腳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又轉移到鐵東村的東坡進行冶煉,再后來,規模一再縮小,在自家房前一片地帶進行生產,即現在天和心院前。到元朝時期,當政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對鹽、鐵實行管治政策,任何人不得私自販鹽、冶鐵,須上報批準,注冊納稅方可進行,手續繁雜。白家當時實力不濟,為逃避銀稅而偷偷行爐,結果遭到官府的抄斬,剩余部分老弱病殘者,靠祖傳的技術與積蓄,又一直艱難生活到清朝光緒年間,白家終于斷代絕跡。白姓子弟曾有讀書人考取功名,建起了旗桿院,即現在天和心及前面地方。白家落難后,多虧相鄰任姓一支人家的接濟、幫助,感恩任家的幫助,便把祖傳冶煉技術傳授于任家,臨終之際,遵從上輩囑托,把老宅轉贈于任家。任家于光緒末年,又對老宅進行了翻修,即現在的天和心院,又稱天府堂,因任姓天字輩翻修而得此名。任家后代也不忘祖輩遺言,每逢清明上墳,不忘來到東坡爐堆前祭奠一下白家先人,一直堅持到現在。</h3><h3><br></h3><h3> 張姓人家是鐵南東村留有記錄的一大戶人家,于唐宋時期逃難到鐵南東時,開荒種地,挖了一口井,用于全村的生活用水及農田灌溉,這便是現在的張河井。家族興旺,人口增多,又于明朝年間修起了一大院房子,便是現在的屋后張。一進六院,共計120余間房屋,生活設施完備,完整的一處家族居住區,讓人們感受到昔日張家的厚實家底與氣派。</h3><h3> </h3><h3> 明朝末年,張家曾有一寡婦,性格剛強,為人善良,看到肩挑驢馱的商旅行人路過馬河溝,總是蹚河而過,遇到雨季汛期更是無法通過,便掏出自己一生的積蓄,修起了一座青石橋,便是現在的寧遠橋。乾隆四十年(1785年),村人又對此橋進行了加固維修。同白家一樣,有起有落,有盛有衰,到清光緒年間,張家只剩幾口人,艱難度日,僅剩的房產贈任姓一支,任家不忘恩情,每年十月初一給祖宗送寒衣,不忘默念張家鬼魂,讓他們領上寒衣,溫暖過冬。</h3><h3><br></h3> <h1> 鐵箍門</h1><h1><br></h1><p class="ql-block">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明政府為了平衡連年戰亂而導致的人口失衡,發展地域經濟,強征大量人口遷移到人口稀少的地方,這便是著名的洪洞大移民。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鐵南任姓便是在那個時候,兄弟八人從洪洞上路,分配到河南懷慶府,老三老七和老八逃生來到了鐵南,老三與老八定居于鐵南上,老七定居于鐵南東,其余兄弟五個定居于濟源、溫縣及沁陽一帶。目前,鐵南上與鐵南東任姓家譜已失,河南紫陵家譜仍在續記,只留有鐵南上任姓最近五字輩,分別是永、習、文、培、正,最早輩有150年了,屬同治時期;鐵南東任姓有十字輩,分別是廷、作、延、天、履、久、長、富、貴、春,廷字輩距今200年了,屬嘉慶年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鐵南上任姓人家一開始便扎根于現在的鐵箍門那片地方,從明洪武年開始到明嘉靖年,經過近二百年的發展,任姓家族已成為鐵南一大望族。明萬歷十年(1582年),任家有兄弟二人名曰任富、任詔,捐資百金,將自己住宅之東南正沖要路之處,創建了大閣一座,三楹三棚,巍然矗立,上塑玄帝一尊,將帥六尊,中繪龍王一尊,材美工巧,內華外堅,這就是走出澤州府南門,保留至今,最為氣魄之明代建筑--------元帝閣,由家族在府讀書人任思溫撰寫碑文為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元帝閣既為鎮宅,又是人們求神消災祈禱的地方。從創建元帝閣開始,村人便成立了元帝會,這是全村最權威的組織機構,負責村中祭神及一切重大事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任姓家族同許多官宦大戶一樣,他們遵循仁義理智信的道德準則,以讀書為榮,有著良好的族風、家風。清嘉慶元年(1796年),鐵箍門任密被澤州府舉薦為鄉飲耆賓,報送省府核準,又上奏朝廷,嘉慶皇帝御批天下七人為鄉飲耆賓,并每人賜匾一塊,那年任密63歲。鄉飲耆賓乃一方土地上德高望重之人,既有淵博學識,又有高尚的人格,如果是現在,則相當于全國道德模范的榮譽。任密乃鐵箍門任姓家族的榮耀,也是鐵南百姓的驕傲。現犁川玉皇廟存有任密書丹碑文一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從任姓扎根鐵南上到清朝乾隆年三百多年的發展,任姓家族人丁興旺,事業順利,宅院建筑規模宏大,高大的大門及門框用鐵皮箍著,代表著家族的顯赫地位,后人便把任家宅區稱為鐵箍門,直到現在。鐵箍門一進九院落,房屋130余間,院院相通,樓樓相連,并與元帝閣三楹樓南北一線又建有兩座三楹樓,甚是壯觀,宅院內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并在西北角筑有躲匪洞一處,洞有20米長,最高處有2米,一個入口,兩個出口。</p> <h3>陸升堂</h3> <h1> 二合公與陸升堂</h1><h3> </h3><h3> 陳姓人家是鐵南上繼任姓之后第二大家族,目前調查主要有兩支曾興盛于光緒年間,源起年代不詳,一支即山房和老院,祖上做著鐵貨生意,經過奮力打拼,創辦了自家的商號------二合公,生意做到河南的焦作和鄭州,當時晉城出南門的鐵貨全在二合公的生意之中,每年臘月交帳日,從各路店鋪趕回山房老宅匯報的大小掌柜竟有二百余人,場面之大,令人咂舌。在挖掘晉城本土文化,弘揚澤商精神的今天,二合公值得人們去重視和研究。</h3><h3> </h3><h3> 陳姓另一支脈創辦商號------陸升堂,在河南禹州購地千畝,兼做物流與藥材生意。</h3><h3> </h3><h3> 抗戰開始,時局動蕩,陳家兩大生意日漸衰落,解放前夕,二合公商號轉讓給犁川人,改名為晉豫鐵貨行,陸升堂土地廉價轉賣,回家種地。后人曾出兩個秀才,家有藏書萬卷,后被燒毀,甚為可惜。文化大革命中,二合宮后人劃為地主成份,受到批斗,陸升堂后人有劃富農成份的,村人感恩其樂善好施,盡力保護免遭批斗。目前,山房、老院房屋保存較好,陸升堂宅院也保留完好,有大小院落六處,房屋100余間。</h3> <h3>古閣</h3> <h3>古道圖 </h3> <h1> 鐵南古商道</h1><h1><br></h1><h3> 澤州府境內有條古道,出府南門,經河底到天井關,再到大口,最后進入河南境內,這就是澤州府著名的“茶馬古道”。從宋朝開始至民國時期,晉商就是從福建武夷山販茶葉,經江南水鄉,中原大地,再北上太行,通過河底古道,越長城,穿大漠,到達蒙古及俄羅斯的。鐵南古商道是茶馬古道的一條重要支路,從河底分支到大箕、南峪,再經鐵南大廟,穿過鐵南東村,到達新房洼,然后并入清化大道到達河南。<br></h3><h3> </h3><h3> 茶馬古道及 鐵南商道促進了澤州與中原大地的物質、文化交流,澤州的鐵器、煤炭等物質運送到河南,河南的糧食、布匹、竹器等販運到澤州。文化的不斷融合,南北文明的碰撞,孕育出鐵南很多仁人賢士,商賈大戶,清朝嘉慶年間,天下七支筆的鄉飲耆賓任密,清朝光緒年間勇闖天下,享譽晉豫兩省的著名票號二合宮與陸升堂,民國年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開明紳士,鐵南東村任卓景等。<br></h3><h3> </h3><h3> 歲月無痕,古道猶存,肩擔驢馱的繁忙情景,留存鐵南人的心底,代代相傳,成為一抹永遠的回憶。 </h3> <h1> 鐵南大廟</h1><h3> </h3><h3> 在鐵南上于萬歷年建閣塑像之前,鐵南東已在東門外建觀音堂一座,又于咸豐年間(1850---1861)重修。堂前長有一棵大垂柳,與南面嶺頭千年松樹相照應,堪稱一大美景,有詩曰:清黃河交界,寧遠青石橋,堂前大柳樹,亂石迎客松。目前觀音堂保留完整,常有善男信女到此焚香拜佛,保佑平安。</h3><h3> </h3><h3>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只有一個鐵南,直到乾隆四十五年為重修大廟,上下兩大家族產生了矛盾,繼而分村,才有了如今的鐵南上與鐵南東之名。當時,上廟院已修好,下廟院剛動工。矛盾后,鐵南上負責西半的修建,鐵南東負責東半的修建。從選料用材到兩看樓的木雕彩繪,都各不相同,下院兩大門,東門鐫紫氣東來,西門鐫瑞繞西山,舞臺梁頭造型,西面雕霸王,東面雕韓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針尖對麥芒,毫不示弱,曾有上下兩戲臺,同唱一出戲的傳聞。畢竟血脈相連,這一鬧劇過后,兩村仍情同手足,和睦相處,相互幫扶。</h3><h3> </h3><h3> 鐵南廟就勢而建,上下兩院甚是寬敞,上院正殿、偏殿,左右廂房,正殿對著的是舞樓,舞樓下是廟門,通向下院。下院坐南朝北是戲樓,兩邊是看樓。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人都記得,金碧輝煌的殿堂,威嚴的神像,翠蒼的松柏樹,精美的彩繪,高大的石碑,走進大廟給人一種大氣、莊嚴的感覺,令人肅然起敬。大廟是鐵南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心靈休憩的地方,是鐵南人的驕傲。如今,正殿根基早已改變,昔日香火鼎盛不見,只一座空空的廟宇靜靜地矗立那里,牽掛著多少鐵南人的心啊!</h3> <h3>觀音堂</h3> <h3>寧遠橋</h3> <h1> 鐵南嶺</h1><div> </div><div> 鐵南嶺,原名槐樹嶺,因長有一棵千年老槐樹而得此名,上世紀五十年代老槐樹年老干枯消失;鐵南嶺又叫戶口,解放后,因此地是鐵南通往外地的一處門戶與關口而得此名,至今,許多鐵南百姓仍叫“戶口”。</div><div> </div><div> 1937年(民國26年),日本侵略者占領晉城,為了其侵略、掠奪,控制交通,互相策應,拉丁抓夫,修建了晉城至大口的簡易公路。此路經鐵南嶺到達日軍據點東嶺口,再到大口。抗戰勝利后,直到上世經八十年代初期,這條公路一直是晉城通往河南的繁忙商道。鐵南嶺作為重要的咽喉要地,再加豐富的煤炭資源,走向了它的輝煌時代。騾馬大店人歡馬叫,煉鐵高爐火花飛濺,采煤工人的汗水與欣慰,拾鐵玩童的趣聞軼事,飯店、供銷社、修配廠、貨場……商機無限,熱鬧非凡,南來北往的人們,誰不知“鐵南嶺”這個響亮的名字。“鐵南嶺”儼然成為鐵南村的代名詞。</div><div><br></div> <h3>白家老宅</h3> <h3>鐵南上老院</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
温州市|
合江县|
沛县|
永寿县|
商南县|
舟山市|
象山县|
原阳县|
建水县|
兴隆县|
高邮市|
自贡市|
东乡族自治县|
五家渠市|
锡林郭勒盟|
临邑县|
天峨县|
赫章县|
澜沧|
丰镇市|
云和县|
凤城市|
金乡县|
开阳县|
波密县|
皋兰县|
县级市|
南丹县|
金乡县|
本溪市|
波密县|
内黄县|
繁昌县|
芦溪县|
芜湖县|
英超|
岗巴县|
金川县|
平江县|
建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