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走進阿佤的故鄉

孫向榮

<h3></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一、走進阿佤的故鄉</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2013年11月,我在西雙版納東風農場宣傳科長刁曉明和魏周成的陪同下對毗鄰版納西北面的滄源和西盟這兩個我國僅有的佤族自治縣作了為期一周的考察。中國和東南亞各國都有佤族居住,人口約350萬人。中國境內的佤族近38萬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佤族自稱“阿佤”,意為“住在山上的人”。</b></h3> <h3><b>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位置圖。</b></h3> <h3><b>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的山路上,左:刁曉明,右:魏周成</b></h3> <h3><b>  23日至24日,我們考察了西盟縣勐梭鎮風光秀麗的高原湖泊龍潭、豎滿了牛頭樁的龍摩爺崖谷和勐卡鎮煙波浩渺的佤山云海。25日上午8時我們驅車離開西盟向北行駛260公里,于傍晚時分到達海拔1270米的滄源縣城所在地勐董鎮,接待我們的是滄源縣政府研究室主任肖國祥。37歲的肖主任1999年畢業于云南民族學院,2005年至2013年先后擔任過滄源縣勐角鄉的鄉長助理、武裝部長、紀委書記、政法委書記、黨委書記等職務,是個年輕有為的佤族干部。在肖主任的陪同下,我們用三天時間考察了滄源縣境內的佤族原始村落翁丁村、葫蘆鎮幸福工程、中緬永和口岸、勐來鄉滄源崖畫、司崗里天然國畫長廊;品嘗了佤族的雞肉爛飯、枯樹葉炸雞蛋、牛肉干巴、紅豆糯米飯等;領略了阿佤山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b></h3> <h3><b>接待我們的是滄源縣政府研究室主任肖國祥。</b></h3> <h3>  <b>  肖主任介紹,滄源是個革命老區,1934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滄源現有人口約18萬,佤族占80%,其余為傣族、彝族和拉祜族等。目前滄源縣經濟發展還比較落后,是云南省邊境地區25個貧困縣之一,全縣有30%的貧困村寨。滄源縣199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二類開放口岸,永和口岸的南面是緬甸的佤邦特區。</b></h3> <h3><b>坐落在大山深處的佤族村寨。</b></h3><h3></h3> <h3></h3> <h3>  <b>  這是我在佤鄉看到的最好的村民住宅,像別墅一樣散落在滄源縣城附近的山坳里。</b></h3><h3></h3> <h3></h3> <h3></h3> <h3>  <b>  滄源古時俗稱阿佤山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佤族先民就在阿佤山區繁衍生息,留下了著名的滄源崖畫,孕育了司崗里文化,是佤族文化的發祥地。滄源是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山地面積占99.2%,壩區僅占0.8%,主要農作物為稻谷、玉米、茶葉、甘蔗等,是著名的功夫茶滇紅之鄉和云南主要的蔗糖和紫膠生產基地。滄源縣城距昆明市886公里,距版納景洪市500多公里,為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度。</b></h3> <h3></h3> <h3><b>西盟縣勐卡鎮煙波浩渺的佤山云海,攝于2013-11-24上午9時許。</b></h3> <h3></h3> <h3></h3> <h3><b>佤山云海如一幅幅潑墨山水,每一幅都飽含著阿佤人的詩情畫意。</b></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b>西盟縣勐梭鎮風光秀麗的高原湖泊龍潭。</b></h3> <h3><b>西盟勐梭鎮龍潭湖畔的蘆葦。</b></h3> <h3><b>西盟縣豎滿了牛頭樁的龍摩爺崖谷。</b></h3> <h3><b>龍摩爺崖谷的巖壁上掛滿了阿佤人祭祀用的牛頭,牛頭是佤族的圖騰。</b></h3> <h3></h3> <h3>  <b>  二、源于“葫蘆”的傳說</b></h3><h3><b> 關于人類的起源,在西方的《圣經》里有上帝用泥創造了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是女媧和伏羲;在達爾文的進化論里,人類起源于猿。我在考察阿佤人的故鄉時聽到另一個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b></h3><h3><b> 在阿佤山區世代流傳著人類起源的創世紀史詩《司崗里》,“司崗”,西盟佤族的解釋是“石洞”,“里”是出來,意為人類最早是從石洞里出來的,最先從石洞里出來的人是佤族。滄源的佤族認為“司崗”是“葫蘆”,即人類是從葫蘆里出來的,最先從葫蘆里走出來的人叫阿佤。孕育人類的葫蘆是阿佤人崇拜的圖騰,因此滄源在古時也稱為“葫蘆王地”。盡管西盟和滄源兩地對《司崗里》的解釋略有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佤族歷史文化的發祥地。阿佤人把“司崗里”稱為佤族文化之魂,在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中獨樹一幟。</b></h3> <h3>  <b>在滄源縣新建的葫蘆鎮幸福工程小區的中心廣場上矗立著阿佤人的圖騰“葫蘆”,記載著阿佤人源于葫蘆的傳說。</b></h3><h3></h3> <h3><b>這位膚色黝黑的佤族女子長著一雙楚楚動人的雙眼和甜蜜的大嘴。</b></h3><h3></h3> <h3><b>阿佤女子的服飾傳統而時尚,膚色黝黑而健美。</b></h3><h3></h3> <h3></h3> <h3><b>西盟佤族女子,2013-11-23下午攝于勐梭鎮龍潭。</b></h3><h3></h3> <h3></h3> <h3><b>西盟佤族男子,2013-11-23下午攝于勐梭鎮龍潭。</b></h3><h3></h3> <h3></h3> <h3></h3> <h3></h3> 阿佤人民唱新歌。<h3></h3> <h3></h3> <h3> <b>三、滄源崖畫,阿佤人遠古的印記</b></h3><h3><b> 崖畫和巖畫是人類史前的藝術,世界上的崖畫有三種類型,第一種為磨制型,第二種是刻制型,第三種為繪制型。滄源崖畫屬于繪制型,為暗紅色,以赤鐵礦粉拌動物的血繪于距地面高度2至10米,垂直平整的石灰巖崖面上,經檢測距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滄源崖畫分布在該縣勐來、勐省、糯良三個鄉鎮,海拔1000米到2000米之間山崖上。自1965年以來,發現了15個崖畫點,總面積400多平方米,圖形1100多個,圖形大的有30厘米,小的約5厘米。崖畫內容涉及狩獵、采集、放牧、祭祀、戰爭、舞蹈、村落等。</b></h3> <h3>  <b>  坐落在滄源縣勐來鄉的崖畫村,鳳尾竹下的竹樓像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雙版納。</b></h3><h3></h3> <h3><b>勐來鄉崖畫1號點距滄源縣城以北19公里。</b></h3><h3></h3> <h3><b>  雖歷經數千年的風雨侵蝕,部分圖形仍清晰可辨。站在距今有3500多年歷史的崖畫前,我被人類祖先的史前文化和聰明才智所折服。</b></h3> <h3></h3> <h3>  <b>  畫面上水牛和牛角繪得較多,較突出,是早期人類對水牛和自身母體的崇拜。崖畫不表現對象的明暗和細部,以平涂的色塊和簡潔的線條構成剪影式圖形,酷似近代藝術的抽象畫。</b></h3><h3></h3> <h3></h3> <h3>  <b>  滄源崖畫的魅力在于它為后人解讀史前人類的歷史提供了一種象形符號,它的發現對研究我國西南邊疆及毗鄰的東南亞地區古代民族的歷史、宗教及文化藝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b></h3> <h3></h3> <h3></h3> <h3>  <b>  滄源崖畫是人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崖畫之一,1983年1月滄源崖畫被列為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h3> <h3><b>11月26日上午滄源縣司崗里天然國畫長廊的山谷里云霧裊繞。</b></h3><h3></h3> <h3></h3> <h3></h3> <h3><b>滄源縣司崗里天然國畫長廊山谷中的佤族民居。</b></h3><h3></h3> <h3><b>滄源縣佤族兒童。</b></h3><h3></h3> <h3><b>滄源縣的佤族老人。</b></h3><h3></h3> <h3></h3> <h3><b>滄源縣勐來鄉崖畫村里織布的佤族婦女。</b></h3><h3></h3> <h3></h3> <h3></h3> <h3><b>坐在手扶拖拉機上的母與子,2013-11-26下午攝于勐來鄉崖畫村。</b></h3><h3></h3> <h3><b>滄源縣勐來鄉的佤族男子。</b></h3> <h3></h3> <h3></h3> <h3></h3> <h3><b>滄源縣勐來鄉的佤族女子。</b></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洞县| 修文县| 蓬溪县| 花莲县| 华亭县| 石屏县| 永清县| 张家口市| 屯昌县| 扎兰屯市| 鞍山市| 五家渠市| 仲巴县| 玉屏| 河曲县| 苏州市| 阳谷县| 镇原县| 乐至县| 平凉市| 库尔勒市| 外汇| 杭锦后旗| 延寿县| 长岭县| 洞头县| 日照市| 海宁市| 板桥市| 措勤县| 禹城市| 成安县| 塔城市| 师宗县| 仙桃市| 砀山县| 台安县| 墨脱县| 东乡县| 鹰潭市| 武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