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h3><h3><br></h3><h3>我是湖南省洪江二中七三屆高中畢業生,在那個年代,上山下鄉如火如荼,學校動員,父母單位上門做工作,街道,居委會走訪,目的就是一個,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在廣闊天地鍛煉成長。</h3><div> 作為當年的高中畢業生,聽完學校領導的報告,同學們都很激動,不少同學當時就寫下了上山下鄉的申請,要求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我們時代的最強音。</div><div> 我家共有兄弟三人,老大早在六九年就和同學一起下鄉到黔陽縣龍船塘公社,我排行老二,下面有年僅十歲的弟弟。按政策屬于照顧對象,留在城里,但面對火熱的上山下鄉運動,我沒有退卻,說服了父母,毅然選擇了和同學一起下鄉,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div><div> 從那時起,我們就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青。</div> <h3> 手捧紅寶書,胸懷全世界,洪江鎮領導,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毛選,鼓勵知青要讀毛主席的書,聽黨的話,到農村去,為祖國建設出一份力,發一份光。這本書,從鄉村,到城里,從學校,到企業,伴隨我四十多年,成為我的寶貴財產。每當我遇到挫折的時候,總是翻開這本書,從文章中來感受力量。</h3> <p> 二</p><p><br></p><p><br></p><p>記得那一天,1974年2月25曰,新民路紅旗招展,人山人海,我背上了簡單的行裝,登上了開往會同縣沙溪公社的汽車,前來送行的有單位領導,老師,家人,就連已經轉學到懷化的鄭建國同學也趕來為我們送行。帶著大家的囑托,期望,汽車離開了家鄉,載著我們奔向廣闊的農村。</p><p><br></p><p><br></p><p>那一天下午,沙溪公社鑼鼓喧天,紅旗飄揚,貧下中農排起了長長隊伍,敲鑼打鼓,迎接我們這一百多名來自洪江的知青。當時從城市到農村,各級領導和人民群眾對知青上山下鄉是很重視的。這里就是我和我的知青戰友一起插隊的地方-會同縣沙溪公社,在這里度過了四年多的時光。</p> <h3> 三天集中學習,憶苦思甜,形勢報告,最令人難忘的是公社書記的這句話,讓我銘刻在心,他說,要把我們沙溪公社建成‘山上是銀行,山下是糧倉’。</h3><h3> 再次登上汽車,我們幾位留在公社所在地的知青為遠去的戰友送行,一路搖搖晃晃,一路歌聲嘹亮,汽車開行了二十多公里,已是公路盡頭,停下來了,知青的歌聲也嘎然而止,眼前是高山,樹林,和一條通往鄉村的小路,許多女知青都哭了...</h3><div> 在大家的淚眼中,我們返回大隊。從那以后我們的知青點就成為全公社知青聚集地,大家的喜,怒,哀,樂,都要這里訴說,誰家親人來探望,總會在這里落腳。</div><div> 74年夏天,天很熱,一位叫黃秀冬的知青重度中暑,被抬送到公社醫院,當我們聞訊從田間趕到時,他已經躺在冰涼的竹椅上,沒有了呼吸。這是我們第一次面對死亡,沒有哭泣,我們和公社干部一起,為他搭建了靈堂,編織了花圏,把他埋葬在沙溪的山崗上。他是唯一一位長眠在這里的知青。</div><div> 76年前后,知青中廣為流傳著一首歌,叫做南京知青之歌,悲壯凄涼,被視為反動歌曲,會同縣公安局要抓典型。一位知青酒后失態,高唱此歌,并大罵大隊干部,被列入黑名單,公安特派員,給他編織了十條罪狀,要將他逮捕入獄。聞訊后,他連夜逃出,躲進了我們知青點。當我們了解到具體情況,果斷地把事件告知正在隊上蹲點的公社武裝部長,要求對知青給予保護。這位部長政策水平很高,一方面要我們將其藏好,不要讓人發現,一方面向公社黨委書記匯報,謀求對知青的保護,公社黨委開會討論,認為知青是來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應當以教育為主,撤銷了抓捕決定。就這樣,躲避三天后,他才回到了自己所在的生產隊。</div><div> 經過這些事,知青都認識到團結的力量,只有大家擰緊一股繩,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就這樣,知青戰友都把我們知青點當作家,把戰友當作兄弟姊妹,誰家有難事,大家都互幫互助,渡過難關。</div> <h3> 三 </h3><h3><br></h3><h3>在那個備戰備荒的年代,知青下鄉的第一件事就是作為基干民兵,參加訓練,跑步,爬山,急行軍,從未扛過槍的我也拿起了鋼槍,練瞄準,練射擊,隨時準備上戰場。剛出校門,一切都感覺新鮮,有意思,這是我們的第一項工作。</h3><h3>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精神抖擻,知青每個人都是民兵,都知道肩負的責任,時刻準備著,為祖國的建設事業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這就是我們的信仰。</h3> <h3> 扛起了鋤頭,穿上了草鞋,卷起了褲腳,我們滿懷激情參加農村的生產勞動。每天,太陽還沒出來,我們和貧下中農一道,挖地,挑肥,春種秋收,吃苦耐勞,我們的心里,只有一個愿望,就是用我們的雙手,來實現我們的理想。</h3><h3> 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八面山,荒草密布,亂石成堆,這里曾經是當年湘西剿匪,活捉匪首陳通煥的地方,沒有村莊,沒有電燈,只有用稻草搭建的工棚,供我們居住,其艱苦條件可想而知。我和我的知青戰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勞動。白天,我們揮舞鋤頭,砍刀,劈荊斬靳,揮汗如雨,開荒造林,要用勞動的雙手,去建造綠色的銀行。晚上,煤油燈下,我們思念我們的家鄉,感到一絲絲凄涼。</h3><h3> 在這里,一位長者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他六十來歲,一米六零的小個子,每天出工在前,收工在后,很少與人講話,總是默默地干活。那時,造林總有分工,每人每天要完成十個樹坑的任務,年輕人都是偷工減料,挖出來的坑象雞窩,為的是早點完成,早休息。而他不同,做事一絲不茍,一米見方的樹坑,方方正正。當我問為什么?他說,做事如做人,堂堂正正,敞亮敞亮,決不偷懶。簡單的幾句話,卻說出了做人的道理。后來,我從別人口中打聽到,他原是湖南大學的歷史教授,文革受批判,被遣送回鄉,接受勞動改造。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勞動之余,我們知青主動找他聊天,平時也幫他完成任務。當他得知我們是下鄉知青,來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話也自然多起來,空歇時間,經常給我們講歷史,講文學,鼓勵我們多讀些書,他說,知識是社會進步的階梯,不論何時何地都需要有學問。他的話給了我們知青很大的啟發,后來社會發展,也證實了他的預言。</h3><div> 一個多月的造林結束,在八面山開荒造林一萬多畝,完成公社預訂目標,我們知青用勞動換來公社領導的表揚。</div> <h3> 四</h3><h3><br></h3><h3><br></h3><h3>要想提高糧食產量,就必須在種子上下功夫,公社把推廣雜交水稻種植做為工作的重點目標,而我們隊正是這個項目的試驗點。公社農技員召集幾名知青和回鄉青年,組成小組,在全公社唯一一塊十畝多的大田里,開始試驗。</h3><h3> 從育秧,整地,插田,到田間管理,防治病蟲害,都是我們親自操作,而且每一次勞動,都作下記錄,積累經驗。在大家的努力下,雜交水稻試驗成功,單產首次達到每畝1000斤。后在大隊推廣,帶動全隊水稻產量的提高。水稻平均畝產800斤,在公社乃至全縣都是曲指一數的。這里流下了我們的汗水,付出我們辛勤的勞動,閃耀著知識的力量,為建設公社大糧倉做出了貢獻,因為我們是知青。</h3> <h3> </h3><h3><br></h3><h3><br></h3><h3> </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h3><br></h3><h3><br></h3><h3> 五</h3><h3><br></h3><h3>在金龍公社的大溪,曾匯集數萬勞動大軍,挖山筑垻,修建大溪水庫,這是會同縣的重點工程,一個浩大工程。我和我的知青戰友,榮幸參加過這項建設,工地上人山人海,機械轟鳴,一派繁忙的景象。我被選為指揮部的通訊員,每天的工作,除了參加工地勞動外,還要完成一篇以上的廣播稿件,交給指揮部廣播,鼓舞民工的士氣。指揮部共選定十多名通訊員,大部分都是知青,可見從公社到縣里,對我們知青是多么的重視。我們白天和大家一起肩挑手推,運土筑垻,晚上伏案寫作,頌揚貧下中農的艱苦勞動,那段日子,雖然很累,但過得卻很充實,因為我們正在用我們的行動,書寫一篇知青的贊歌。</h3><h3> 1976年9月9日下午三點,一曲哀歌響徹了整個工地,廣播電臺傳來惡耗,偉大領袖毛主席因病去逝了,工地沉默了,全國都沉默了,神州大地都在悲痛之中。在工地的大垻上,我們胸佩白花,?帶黑紗,參加偉人的追悼大會。指揮部號召,化悲痛為力量,早日完成水庫建設,以實際行動,繼承主席遺忘,把祖國建設更加強大。</h3><h3> 大溪水庫的主體工程,在全體民工的努力下,經過一年多時間完成。這是我們知青參加的重點工程,這里有我們的辛勤勞動,人民不會忘記。如今,大溪水庫潺潺流水,灌溉著會同縣數萬畝土地,農業生產有了保障。而且也成為一個旅游景點,每當人們從這里走過,總會記得當年參與工地會戰的知青。</h3><h3> 1977年初,會同長田電站開工,我們這些剛從大溪水庫工地回來的知青又被派往電站工地,在這里,我們分別擔負施工管理,質量監督,食堂后勤等項工作,一次又一次完成了任務。曾經有人這樣評價,說凡是重點工程的項目,都有知青的身影,而他們所擔當的都是很重要的工作,因為我們是知青,我們有文化,有知識,有抱負。</h3> <h3> 六 </h3><h3><br></h3><h3>1977年,中央決定大學招生,實行全國統一考試,這對于我們知青來說,確實是一個特好消息。要知道,在那以前,推薦上學,社來社去,都是大隊干部說了算,根本沒有考慮過知青。記得有一年,大隊推薦一位上清華,此人初中都沒有念完,入學考試語文,數學得雙零,老師上課他一點也聽不懂,無奈之下,在北京晃蕩了一個月,只能回家。為此,曾有人問過支書,為什么不要知青去上學呢?回答很簡單,你們有很多機會,而他卻只有這一次。其實,這人是大隊付書記的侄兒,祖宗八代是貧農,根正苗紅,在那個唯成分論的年代,他不上學誰能上呢?</h3><div> 從公社招生辦拿到了報名表,填寫后需大隊蓋公章,而大隊卻給我們約法三章,第一不準請假回家,第二不準脫離崗位,第三不準耽誤生產,這三條就象一盆涼水,從頭澆到腳,許多人當時就撕碎了表格,只有我們十幾名知青堅持到底,報了名。在農村復習確實困難重重,既沒有資料,也沒有輔導老師,全靠自己憑著一本招生辦發的‘復習大綱’,白天要干活,就利用晚上復習,沒有電燈,就點煤油燈,不知道熬過多少通宵,終于在離考試只有十五天的時候,公社通知我們參加高考的知青,全體脫產復習,工分照記。這消息,對于知青來說,真是太好了,那時我們都說還是公社干部好,其實是中央精神,給了我們一條出路。</div><div> 考埸設在會同縣二中,離知青點二十多里路,公社派出干部帶隊,用汽車送我們去參加高考,并在團河糧站旁的知青點給我們安排住宿,并安排專人給我們做飯,真算得上是無微不至。</div><div> 走進久違的考埸,才知道自己文化水平多欠缺,三天的考試,每科都有人中途退出,我是最后一個離開考埸的。離別團河,這位給我們做飯的長沙知青大姐,一路相送,鼓勵我們不泄氣,堅持學習,目的是一定能夠達到的。</div><div> 回城后,我不忘初心,白天工作,晚上參加各種各樣的?課,終于在幾年后,圓了大學夢。</div> <h3> 七</h3><h3><br></h3><h3><br></h3><h3> 1978年,知青大返城,我和我的知青戰友,通過參軍,招工,困退,病退等方式,離開沙溪,結束幾年的知青生活,在新的崗位,為祖國建設貢獻出我們的光和熱。</h3> <h3> </h3><h3> 八</h3><h3><br></h3><h3>四十年后,我和我的知青戰友,相邀再聚沙溪。踏上這塊曾經留下我們青春和汗水的土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派嶄新的景象,昔日破舊的山村,如今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處處顯示出幸福安康。</h3> <h3> 往日荒涼的山坡,已經水果飄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黨的富民政策,給沙溪的老百姓帶來了好時光。當年老書記的愿望已經實現,老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強。</h3> <h3> 當年的知青,如今也兩鬢花白,唯有這棵千年古樹,記載著歲月蒼桑。</h3> <h3> 謹以此文,紀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五十周年。</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江县|
山丹县|
湖口县|
灯塔市|
加查县|
绥阳县|
新安县|
鹤峰县|
乐都县|
凤山市|
安塞县|
望都县|
通辽市|
河曲县|
明星|
汝南县|
温泉县|
兖州市|
济宁市|
河南省|
洛扎县|
沧源|
喜德县|
广元市|
辽中县|
诏安县|
六安市|
伊金霍洛旗|
潼关县|
古田县|
临安市|
江华|
吉木乃县|
德州市|
奉新县|
宜州市|
福海县|
保亭|
谢通门县|
图们市|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