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北京大學未名湖區周邊,生活著一群新移民——野鴨,為校園內這片靜謐一隅平添情趣。</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野鴨,又叫綠頭鴨,跟天鵝、大雁一樣,是最為常見的候鳥。</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考證,野鴨是除番鴨以外所有家鴨的祖先。野鴨種類多,數量也多,其飛翔能力很強,具有遷徙性。在自然條件下,為了躲避遠東極北地區的寒冷,野鴨要進行長距離的遷徙飛行,秋季南遷,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各省及華南地區越冬;春末北往,經華北到達東北、新疆、內外蒙古和俄羅斯遠東地區。</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野鴨在遷徙過程中的飛行高度大約是400—1000米左右,飛行速度能達到每小時約95—110公里。</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記得在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背誦有一篇課文:“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行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一個‘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個‘一’字。”而野鴨在遷徙過程中,常常是集結成數百以至上千只的群陣,可以想像,其壯觀的規模和氣勢遠超大雁。</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一路向南”的遷徙中,野鴨也是需要補充體力的,因此要走走停停。每到一處水草豐美、枝繁葉茂的地方,就會作短暫停留。</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從鳥類遷徙路線圖上看,華北、北京應該不是野鴨南遷或北往的目的地,它們在此稍事休息后,應該是繼續的南下或北上。</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印象中,十多年前,有兩只小野鴨最初飛臨北大未名湖。這兩只落難未名湖的小野鴨,會不會是由于齡小體弱,亦或是還不具有長途飛行的能力,沒有跟上大隊伍而掉隊,不得不臨時"寄存"在這小塊鬧市中的湖洼之地。當時,北大的愛鳥社團還發出告示,吁請人們善待這兩只可愛的小生靈。</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喧鬧的大學校園,本不是野鴨理想的棲息之所,但未名湖水肥草美,這里的人熱情友善,得天獨厚的地理和生態特點,為新移民野鴨提供了良好的生存與生活環境。</span></h5><p>閑暇之時,你若是在未名湖周邊徜徉,時常會與這些可愛的小生靈邂逅。</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野鴨食性廣而雜,常以小魚、小蝦、甲殼類動物、昆蟲,以及植物的種子、莖葉,藻類和谷物等為食。北大的候鳥保護者也時常帶著饅頭等殘食到喂養點接濟它們,有經驗的鴨媽媽還會將孩子領到有游人的地方,獲取人們的施舍。</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能動物也和人一樣(還是人和動物一樣),衣食足則不思進取了。野鴨們感覺到這里衣食無憂,就樂不思蜀了。</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據北大的動物保護者跟蹤,野鴨在北大未名湖定居筑巢開始于2005年。</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們筑巢地點常常選擇在湖泊、河流沿岸的雜草垛、蒲葦灘的旱地上、堤岸附近的穴洞中、或大樹的樹叉間,以及倒木下的凹陷處。鴨巢用本身絨羽、干草、蒲葦的莖葉等搭建而成。未名湖迷你湖心島(此外還有一大的湖心島)就成了它們最佳的建房用地,原有陸地連接迷你湖心島的步石也被放倒移開,避免人為干擾,以為野鴨營造恬靜宜居的社區。</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個先知先覺的鴨,應該是指家鴨,而這幫野鴨則就更厲害了。春寒料峭,未名湖尚未冰消雪融,野鴨們就開始在冰面上作適應性訓練了。</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和家鴨一樣,野鴨腳趾間也有蹼,它們經常在水中嬉戲、扎猛子。</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雙入對的野鴨在湖中游來蕩去,看著溫馨愜意。</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翻尾鯉魚石旁,一對烏龜不聲不響的竟然在偷窺野鴨洗澡!</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成年雄野鴨尾羽中央有4枚雄性羽,為黑色并向上卷曲如鉤狀,頸下有一非常明顯的白色圈環,顯得威武漂亮,而成年雌野鴨則就沒有雄野鴨那么的漂亮了,個頭也明顯的小些。</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據說,野鴨在越冬結群期間就已開始配對繁殖,多為筑巢產卵和孵蛋。野鴨的產蛋期一年兩季,春季3~5月,這是主要產蛋期,秋季10~11月。每窩產蛋一般10枚左右,由鴨媽媽負責孵蛋育雛,鴨爸爸非但不關心抱卵育雛的任何事情,交配繁殖期后便與鴨媽媽分離,去結群換羽,到了越冬期則又另尋新歡去了(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鴨媽媽從此就作寡婦了)。</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羽翼尚未豐滿的幼雛,與鴨媽媽形影不離,鴨媽媽忽而在前面領隊,忽而又居后督陣,看著著實可愛。</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雛鴨羽毛的生長變化有一定的規律:15天毛色為灰白色,25天羽毛長齊, 45天羽片可以展開,70天后錦羽長齊,即可以飛翔了。</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們不僅能從地面上飛,還能從湖面上直接起飛。這不,一對情侶(亦或是兄弟、姐妹?),一個躍起就從水面飛落到花神廟的吻脊上,來個座上觀,確實厲害。</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嘎…嘎…,嘎…嘎…”,野鴨鳴叫起來也和家鴨一樣,聲音清脆響亮。</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野鴨雖帶有野性,但卻非常膽小,警惕性很高,若是遇有陌生人畜或野獸接近,即發出驚叫,成群逃竄飛離。</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經過多年的與環境、特別是與人類相適應、交往和融合,如今,“暫棲身”于北大校園的這群野鴨已經是反客為主了。它們不分時間,不分場合,我行我素,大庭廣眾之下,旁若無人的走在校園的馬路上,自行車和行人還得要避讓。看到這人與鳥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場景,欣慰之情油然而生!</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夢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鄉作故鄉”。</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移民北大的野鴨,從最初的兩只,到現在的十數只、數十只;活動地點從未名湖、紅湖、文水陂,到西側門內荷花池、鏡春園、朗潤園周邊……,校園內凡是有水域的地方,幾乎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野鴨成了北京大學一道獨特景觀。它們在這里覓食、求偶、繁衍、生息,這里已經不是它們臨時棲息之所,而成了永久居住地了。</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些來自域外的新移民,究竟是屬于內蒙古、黑龍江省籍的呢,還是屬于蒙古國、俄羅斯國籍的呢?由于它們本人沒有親自履行登記報備手續,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已享有北京大學“準綠卡”的身份。</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本篇個別照片取自網絡)</b></h5><p><br></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山市|
郓城县|
济阳县|
民和|
邛崃市|
紫金县|
霍山县|
竹北市|
高碑店市|
屯门区|
万载县|
林周县|
宝兴县|
安义县|
遵义市|
中超|
正宁县|
启东市|
丹棱县|
荥阳市|
驻马店市|
宾川县|
昌平区|
高邮市|
海南省|
昔阳县|
兰州市|
高密市|
彭山县|
开化县|
剑阁县|
灵山县|
金溪县|
金沙县|
文登市|
颍上县|
怀远县|
华池县|
邵武市|
宁陕县|
岢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