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氣脈貫通 英姿勃發</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荊得村先生書法藝術賞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 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欣賞荊得村先生的書法,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有一種“氣”撲面而來,每每被這樣一種“氣”所吸引、所感染。</p><p> “氣”在中國文化中,既屬于哲學范疇,又屬于美學范疇。中國的書法藝術,最講究的就是貫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作品彰顯出來的一種精神特質,或叫精神氣息。古人云:“書之大局,以氣為主。” “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無疑,荊得村先生就深諳此道,善于用自己的筆墨語言來領悟書法之妙,闡釋藝術之境,抒發胸中之氣。</p><p> 一、氣息流暢</p><p> 顯然,荊得村先生是寫“二王”的。“二王”筆法的顯著特點,就是最講究點畫之間的呼應和字與字之間的映帶關系,得村先生的書法就很好地繼承了這個傳統用筆,在起筆、行筆、轉換和收筆上,中側并用,方圓兼施,承接、顧盼、斷連、向背、揖讓、開攏、收縱等等,處理精妙,揮筆一出,便有氣息自然生成,真乃“一畫之間,變化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線條里外都是“氣”。</p><p> 最近幾年,得村先生以寫行草書為主,而他卻是從寫楷書起家的,從小時候寫春聯,到認真臨寫顏柳歐褚,他都下過苦功夫,這就為他以后寫其它諸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幾十年來,他的全部業余時間都放在了書法上,從崗位上退居二線以后,每天都有幾個小時乃至八九個小時的時間用于書法臨習和創作。他臨習書法有個方法,先是用墨在宣紙上臨習多變,等到滿紙皆黑時,再蘸水臨習,這種辦法既快捷方便又省紙省墨。直到自己習練得嫻熟和滿意以后,再投入創作,這樣書寫,既能夠做到精準掌控,又能夠達到率真自然,大大提高了創作的自信度。所以,氣息流暢的前提是對用筆的精熟和對筆意的了悟,“鋼鐵是這樣煉成的”。</p><p> 周汝昌先生在他的《書法藝術答問》中指出:“書法史就是一部‘芒角得失史’。”古代經典大都靠金石鑄刻才得以保存流傳,經過千百年的風蝕日剝和人工摹拓,鋒芒棱角最先受到損傷。姜夔《續書譜》也說:“夫鋒芒圭角,字之精神,大抵雙鉤多失此。”如果吃不透古人的筆法、筆意,其結果只會得起皮毛,寫一些面目全非、毫無神采的單一線條,或是柔軟無力的“面條兒”,或是哆里哆嗦的所謂顫筆。得村先生即參透了“二王”筆法三昧,并且吸收了孫過庭、王鐸草書的筆意,收筆多用揭筆法,縱筆展放,勢如破竹,出鋒現采,形成了荊氏獨特的草法符號和筆墨語言,具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和時代精神。</p><p> 二、氣勢蒼勁</p><p> 清梁同書說:“寫字要有氣,氣從熟中來,有氣則有勢,勢在字行間。”書法中的“勢”是歷來就被書家們所重視和強調的。唐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張懷瓘說:“作書必先識勢。”又說:“字須飛動無凝滯之勢,是為得法。”康有為《廣藝舟雙輯》說:“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郎曰‘九勢’,衛恒曰‘書勢’,羲之曰‘筆勢’……兵家重形勢,拳法亦重撲勢,義固相同,得勢便則已操勝算。”每次觀看得村先生書寫,他在運筆時有一個“取勢”的準備動作,這種“絕慮凝神”后的入筆過程,增強了毛筆的爽利和彈力,使點畫產生了動勢之感,賦予了線條的生命特性。我們在欣賞荊得村先生的書法時,自然就會感覺到是因勢結體,點畫峭健、骨感,結字有一種無形的張力。</p><p> 得村先生在向我傳授臨習和創作經驗時,說一定要注意點畫的運行軌跡,作字時一定要把間架結構撐起來,并且他特別贊同張旭光先生關于“到位與味道”的說法。現在想來,“注意點畫的運行軌跡”也好,“到位”也好,實際上就是一個取勢的過程,是一個融匯自然造化之理的環節。漢代蔡邕《九勢》中說:“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因此,得村兄善于運用陰陽哲學,既會制造矛盾,又能解決矛盾,使各種豐富的變化對立統一于謀篇布局之中。他作字取右上斜勢,整篇體勢風格一致,絕無違拗阻滯之點畫,通篇氣勢一脈,渾然一體,呈現出一派自然、純樸和凌厲之勢。</p><p> 三、氣韻生動</p><p> 林語堂在談到中國書法時,說過一句經典的話:“一切藝術的悶葫蘆,都是氣韻問題。是以欲期了解中國藝術,必自中國人所講究的氣韻或藝術靈感之源泉始。”那么,得村先生書法藝術的悶葫蘆是什么呢?說到家就是一個氣韻問題,“氣韻”就是打開悶葫蘆的金鑰匙,找到了這把金鑰匙,也就真正認識和理解了得村先生的書法。</p><p> 得村先生作草如作楷,從心氣到墨象,從容不迫,沉實老到,沒有絲毫的草率和造作之意。他的點畫既講究造型,又具有質感,勁挺遒壯,力透紙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線條上枯筆與渴筆的運用,增加了作品的蒼渾和古樸之感;在結體上,根據漢字的字義和文辭的意義,有意識地夸張某一部分,塑造書法字眼,使字的結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欹正得體,妙趣橫生,給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間;墨法上,用墨意識強,善于用水和調墨,以淡墨為主基調,追求清雅超逸、蕭散淡遠的墨境。同時又能濃淡相宜,潤燥相雜,變化豐富,書寫出一幅幅既至簡又多彩的黑白世界;章法上,對空間分割精當美觀,疏密得宜,疏可跑馬,密不透風,計白當黑,空靈巧妙。</p><p> 這幾年,得村先生還喜作國畫,尤以梅蘭竹菊最為擅長。他的齋號、網名就叫蘭菊堂,這又何嘗不是他內心的隱喻和人格的象征!他以書入畫,以畫入書,使得書有畫景,畫有書意,書畫相濟,意境深遠。總起來看,得村先生的書法線條美、結構美、墨韻美、章法美,韻味十足,風神獨具。或者反過來說,其書法的神韻就是他自身審美觀照的筆墨化。</p><p> 當下書壇,有一種不良風氣,或為物所擾,或為名所累;有的急于求成,有的嘩眾取寵。總之,沉不下心來深入古人、研習經典。還不得筆,就在炫技;一提起筆,即想成名。須知,書者的氣質決定書法的氣韻。唐人蔣驥在《傳神秘要》中說:“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此關系人的學問品詣,人品高,學問深,下筆自然有書卷氣。有書卷氣即有氣韻。”大浪淘沙,那些徒有虛名的所謂大家、大作,終究經不起大眾的鑒別和歷史的檢驗,而被湮沒和淘汰。</p><p> 四、氣格高雅</p><p> 如果說氣韻是書法的生命,那么氣格就是書法的靈魂。清李瑞清在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時說:“學書先貴立品。右軍人品高,故書入神品。決非胸懷卑污而書能佳,以可斷言也。”其胞侄亦是傳人李健也說:“自來書品,視其人品,故無學不足以言書。此書道之理也”。明代項穆《書法雅言》云:“夫人靈于萬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勛猷,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這些話都說到了書法與文化、人品、學養、胸襟等的關系,同時也點出了書法的博大精深和玄妙之處。畢竟,書法不是傖夫俗子所能為的。</p><p> 得村先生是文科專業,教師出身,后又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多年來,他秉持“身正為范、學高為師”的人生信條,寓德于教,寓品于書,教學相長,德藝并重,在職業操守上自覺養成了師品與書品兼修的道德情愫,這是他書法氣格高雅的內在依據。加之他秉性耿直,勤學善悟,見多識廣,為人謙和,這就形成了他人正書亦正的人審美取向和文情懷。詩圣杜甫詩曰:“書貴瘦硬方通神”,得村先生的書法總體上是屬于這一類風格的,他的作品看起來雖然瘦硬,但卻有氣血、有筋肉,因此,更顯爽勁、更具骨氣、更有風致。這就不得不欽佩他的功力和境界了。劉熙載《書概》曰:“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荊得村先生其書如其人也。</p><p> 作為全篇彌漫著一種“氣”或者說“氣”充盈期間的書法,其實不宜這樣分開來進行評析,何況,他的書法還有其它顯著的特色。不過我還是強烈地感受到,有氣息的作品最能入人心,有氣勢的作品最能奪人心,有氣韻的書法作品最能悅人心,有氣格的作品最能感人心。一個“氣”字,支撐起了得村先生書法的格局和高度。</p><p> 當然,荊得村先生的書法并不完美。荊書雖然走的是“二王”一路,但以“二王”中和之美這一核心特色來評判,有的字跡略顯干硬,線條不夠含蓄蘊藉;結體成習慣性地右上順勢傾斜,故缺少變化;點畫還有意或無意識地向左下縈帶出鋒過多,因此也覺單調。但總起來看,白璧微瑕,我還是欣賞這樣源于傳統,有爽利氣息和正大氣象的書法作品。(原載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網絡版)</p><p><br></p><p>附1 荊得村簡介:</p><p> 荊得村,1953年11月出生于山東省桓臺縣,大學文化程度。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書法藝術委員會會員、江蘇省書法研究院特聘書法家。師從著名書法家孫伯翔。近年來,荊得村先生有200余幅作品入選國家和省級書法展,其中獲16次金獎、38次銀獎、110余次優秀獎。荊得村先生有29幅作品被文化部和省級圖書館收藏,11幅作品贈送日本友人,參加赴法赴俄書法展。有160余幅作品分別編入《中外當代書畫藝術篆刻家大辭典》、《二十世紀現代書畫篆刻家薈萃》、《國際現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當代中國書畫名家寶鑒》和《全國書畫作品最具收藏價值30名藝術家》等大型書畫作品集中。</p><p><br></p><p>附2 荊得村先生的一組書法作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平市|
仙桃市|
木兰县|
恭城|
县级市|
大化|
蒙城县|
太仓市|
柳江县|
府谷县|
巴中市|
桂平市|
凭祥市|
得荣县|
城口县|
开平市|
古丈县|
开封县|
唐河县|
高邮市|
巴彦县|
宁强县|
永川市|
聊城市|
天镇县|
安西县|
宜都市|
张北县|
马尔康县|
菏泽市|
油尖旺区|
潼南县|
右玉县|
麻城市|
威宁|
吉隆县|
济南市|
江华|
湖南省|
竹北市|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