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梅城,即是梅州市區的簡稱,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區,由梅江區、梅縣區兩個市轄區的中心城區所組成。東部與梅州市蕉嶺縣、福建省交界,南部與梅州市大埔縣、豐順縣毗鄰,西部與梅州市五華縣、興寧市接壤,北部與梅州市平遠縣、蕉嶺縣相連。市中心區位于東經116度6分,北緯24度33分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前梅江橋全貌</h3> <h3>梅江橋上下人群</h3> <h3>梅江橋上下人群</h3> <h3> 梅江橋上的小吃攤,是在賣茶葉蛋嗎?</h3> <h3><font color="#010101"> 梅城南門和對出的江面,攝于1893-1904年間。拍攝位置大致在現德龍大橋附近河床上,正處于程江與梅江的交匯處,這個地方是以前老百花洲所在地,名叫烏廖沙,舊時的百花洲好比是南京的秦淮河,是當時著名商業繁華之地。</font></h3> <h3> 南門凌風樓,攝于1913年。梅城江北江邊有凌風東路、西路,皆因“凌風樓”而得名。可惜,凌風樓已因梅城擴建(老梅城的城墻在1932年被拆掉改為街道)而成為歷史記錄。 </h3> 梅城南門城墻,攝于1927年。<div><br></div> <h3>改革開放前凌風東路老碼頭到北方餐廳新碼頭江邊</h3> <h3> 梅縣區<br></h3><h3> 從歷史上看,梅縣區與梅江區、梅州市歷史淵源深厚、一脈相承。<br></h3><h3> 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南朝齊(公元479-502年)從海陽縣分出部分地方置程鄉縣,轄境包括今梅縣、梅江區、蕉嶺、平遠全部及豐順一部分。南漢乾和三年(公元945年)于程鄉置敬州僅領程鄉一縣。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因避趙匡胤(yìn)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因梅江為名,仍領程鄉縣。此后,梅州之名幾廢幾設,直到民國元年廢除州府制,梅州改稱梅縣。1927年5月13日至5月 19日,在梅縣境地 (原程鄉縣主要境域內)建立梅縣人民政府委員會。1949年5月17日,梅縣解放,5月24日,成立梅縣人民民主政府,縣轄梅城鎮曾為梅州鎮,后設梅州市(縣級),隸屬潮梅人民行政委員會管轄。1983年9月梅州市與梅縣合并改稱梅縣市。1988年1月梅縣市分為梅縣和梅江區(縣級)。</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革前梅城江北人民電影院</h3> <h3> 老梅城城市范圍很小,有5座城門,東至水巷,東門塘在城外,西門在仲元西路中段西箭角。南門有兩個,上南門和下南門西臨梅江河,北門在元城路北端楊屋附近。在老梅城內,有三山、七海、一坵田,是老梅城的特色之一。</h3><h3> 三山是金山、銀山、梅山;金山即現在梅縣博物館所在地金山頂,銀山即現在梅江區 所在地,梅山在原梅縣機關幼兒園;七海實際上是七口神塘,這些池塘分別在簡臣廬、梅江區 、孔廟、池上堂、柳柒堂、三槐堂,侯屋內有一口塘,人們稱之為七海;一坵田在侯屋側,約二分地,今已不復存在。</h3> <h3>東較場大門</h3> <h3>江北老碼頭江邊遠眺</h3> <h3>1981年東山大橋開工奠基</h3> <h3> 舊時的梅城沒有時鐘,晚上報時用更鼓,晚上又初更起至五更止,三更為子夜,五更是第二天的天亮時分了。豬條街在城墻背,原是城墻下的空地,因附近農民聚集在此賣豬條(小豬)而得名。馬石下據說有一個紳士上下馬時放置有墊腳石而得名。更樓下、鼓樓下、西箭角、豬條街、馬石下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h3> <h3>東較場紅門口</h3> <h3>東較場紅門口</h3> <h3>舊時東山中學校門</h3> <h3>舊時梅州中學老校門</h3> <h3><font color="#010101">舊時黃塘橋</font></h3> <h3>舊時千佛塔</h3> <h3>凌風東路老碼頭江邊</h3> <h3> 老梅城及周邊范圍有十多個寺廟,粗略算下:上市長巷口大覺寺,始建于南唐,是廣東四大名寺之一;中華路有新廟、老廟;仲元西路有西門華光廟;老城內有三帝廟;孔圣廟即現在的學宮;金山頂下面有福壽庵和雨花庵;東教場背有關帝廟等。</h3><h3> 老梅城內有六十個姓氏祠堂。舊時有九李、十三鐘的說法。好些姓如陳姓、張姓、林姓、黃姓等都有祠堂,有些姓甚至有兩個以上。因老梅城是嘉應州州官衙門所在地,科舉時代嘉應五屬,梅縣、長樂(今五華)、興寧、平遠、蕉嶺的考生都來這里考功名,考文秀才寫文章以孔圣廟為考院,騎馬射箭都在西箭角。參加考試的童生就住在自己的姓氏祠堂里。外縣的童生坐船一直到南門碼頭停泊。 </h3> <h3>江南河堤眺望</h3> <h3> 隨著社會變遷,老梅城很多寺廟和祠堂已改建成學校了。如今,大覺寺改成梅師附小;火神廟改成江南育才小學;漢帝宮改成樂育小學。</h3><div> 梅州人是非常懷舊和感恩的,老梅城的街道多數以先賢或先烈命名。凌風路是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文保路是紀念捐錢筑城的明朝葉文保;元城路為宋朝諫官劉安世(字元城)謫居梅州,在城內創建元城書院而得名。至于中山路、仲元路、大康路等等都是紀念辛亥革命 滿清的大英雄。<br></div> <h3>文革前后凌風東路熱鬧市集</h3> <h3>1980年改革開放初期江南百花洲影劇院剪彩場景</h3> <h3>文革中民兵守衛梅江橋</h3> <h3> 梅州市梅縣撤縣設區后,梅州市區面積由原來的 298 平方公里,變為現 在的 3053 平方公里,擴大10倍。梅縣區以原梅縣的行政區域為行政區劃,東起大埔,東北與福建上杭、永定毗連,西界興寧,南鄰豐順,北接平遠和蕉嶺,中部與梅江區 環接。 梅縣區政府駐地不變,下轄 19個鎮(高管會、辦事處),總面積 2502.9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25 萬人。</h3> <h3> 民國時期義化路,以紀念程曠課旼以“道義化民”之德。這便是現在區政府門口至南門的“義化路”</h3> <h3>解放前江北東湖路</h3> <h3>原梅縣人民政府</h3> <h3>1930年場景是搬運工人上下貨物碼頭,現在是望江樓酒店。</h3> <h3>原梅縣華僑戲院</h3> <h3>原梅縣體育館</h3> <h3>凌風東路今昔鏡頭</h3> <h3>梅城凌風路</h3> <h3>梅城中山街</h3> <h3>華僑城憲梓大道建設前后</h3> <h3>原望江樓對面梅縣華僑大夏</h3> <h3>原東較場足球場</h3> <h3>當年剛建成梅縣機場國際候機廳剪彩場景</h3> <h3>江北灣嘴塘原客都賓館</h3> <h3>新縣城原萬秋樓</h3> <h3>江南新建劍英圖書館剪彩場景</h3> <h3>原東橋旁邊望江樓酒店</h3> <h3>嘉應大橋(西橋)旁建設的兒童公園</h3> <h3> 但不管梅州建 制如何變化,梅城歷為縣、府、州治所之地,是粵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大多數梅州人的觀念里,梅城和梅縣區是分不開的。而現實也是如此。由于歷史的沿革、文化的一體、地域的相鄰和生活的交融,經過多年來的城市化發展,梅城實際包括了梅江區和梅縣區新城,以及中部地區與 梅縣區已經連 成一片,事實上早已同城化。2012年9月,梅州市申請將梅縣西陽鎮劃歸梅州市梅江區管轄,得到了廣東省政府批復同意。2013年11月,國務院正式作出《關于同意廣東省調整梅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 》(國函﹝ 2013﹞113 號),同意我市撤銷梅縣,設立梅州市梅縣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本文出現有貼面廣告,不是本人所為,請諒解。</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特別聲明:照片和一些資料來自互聯網,本文系美篇原創作品,轉載必須帶有原創作者“友誼山莊”的名稱,轉載沒有授權不能在任何平臺發表,否則將被視為侵權行為。近時梅州人才網、梅縣海宇百家匯平臺,客都視界公眾號未經作者友誼山莊同意,全篇轉載抄襲本人作品在網上傳播,如有糾紛負責全責后果,圖片版權歸原作者。特此致謝!</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謝謝閱讀<br></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伦贝尔市|
大石桥市|
黄龙县|
樟树市|
五大连池市|
若羌县|
多伦县|
大同县|
濮阳县|
开原市|
昌吉市|
吉安县|
滦平县|
綦江县|
桐城市|
吉木萨尔县|
甘泉县|
河北省|
武陟县|
定边县|
三河市|
郧西县|
通江县|
手游|
上高县|
时尚|
饶阳县|
永春县|
浦县|
鄂州市|
大石桥市|
永兴县|
万源市|
马公市|
通辽市|
新余市|
万山特区|
黑龙江省|
恭城|
沙雅县|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