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當(dāng)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含笑而來,綠葉還掛滿露珠時,仲夏的田間早已一片繁忙。真是“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h3> <h3>在現(xiàn)代化耕種技術(shù)普及的今天,傳統(tǒng)的人工扯秧、拋秧、插秧的勞動場景難得一見。然而在劉坪這個僻靜的小山村,讓我有幸在端午節(jié)假里記錄下了這一全過程。</h3> <h3>一株株秧苗從泥地里拔出,蕩滌掉根部厚重的泥巴后,用干稻草捆成把。別看一把小秧苗,足有一斤多重。</h3> <h3>扯出來的秧苗用兩根竹片制成的挑秧擔(dān)一正一反碼好,挑運到水田。看到挑秧者壓彎的扁擔(dān)和沉重的步伐,你就能想象出那擔(dān)子的重量。</h3> <h3>靠著肩挑手提將幾百斤甚至上千斤的秧苗運送到新的田埂上,又開始了拋秧。</h3> <h3>這自制的扁擔(dān)掛鉤已不多見了。</h3> <h3>拋秧像擲鉛球一樣要控制好,才能甩到你要達(dá)到的地方。</h3> <h3>看到水田里的小方格嗎?插秧前在水田里拉線打格才能保證插出來的秧橫豎成行。</h3> <h3>“手把青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烈日下,插秧人帶著草帽,佝僂著一字排開,一株株嬌嫩的秧苗,在一雙雙靈巧的手上分開,然后輕輕地插入泥土中。正像白居易《觀刈麥》描寫的一樣,“足蒸暑土氣,背灼炎無光,力盡不知熱 ,但惜夏日長”。</h3> <h3>看到30多度高溫下,還在面朝水田背朝天的勞作場景,誰都會發(fā)出唐代詩人李紳《憫農(nóng)》的感嘆:“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中餐,粒粒皆辛苦”。</h3> <h3>“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不能下田的孩子守著大人的一雙鞋和一壺茶,自娛自樂在田埂上。</h3> <h3>“富貴本無根,盡從勤里得”。勞動改貧窮,勞動最高尚!</h3> <h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插滿秧后的水田在黃昏多姿多彩的云霞映襯下,美不勝收,如詩如畫。</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互助|
五河县|
西乡县|
德兴市|
称多县|
漳平市|
临沧市|
汽车|
五寨县|
灵璧县|
弋阳县|
石门县|
连江县|
利辛县|
井冈山市|
广德县|
福泉市|
祁连县|
石嘴山市|
城步|
莱芜市|
西峡县|
科技|
祁连县|
冷水江市|
武义县|
临汾市|
科技|
祁连县|
工布江达县|
通城县|
株洲市|
河间市|
台南县|
嘉黎县|
茂名市|
嘉荫县|
桂平市|
吉安市|
天峻县|
桐庐县|